Workflow
跨学科
icon
搜索文档
从“诗画共生”到“字演千年”:鄂尔多斯东方实验小学的AI+语文人工智能跨学科教育实践
搜狐财经· 2025-05-13 01:37
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应用 - 腾讯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通过AI绘图工具帮助学生以"诗画共生"方式理解古诗《静夜思》意境[1] - 平台AI工具生成甲骨文3D动态演示图直观展示象形字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1] - 该平台已在全国300多个城市2万多所学校应用[9] 教学效果提升 - 使用AI绘画功能后学生古诗意境理解正确率提高23%[5] - 41件学生作品入选校园科信节AI青少年创作赛[5] - 通过"学-创-评"闭环机制使AI成为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工具[7] 跨学科教学实践 - 东方实验小学开展"AI+语文"双师课堂[3] - 45名学生用16周完成"汉字文化探秘"项目化研究[7] - 形成包含16个子主题和45个具体案例的研究成果[7] 政策支持与行业趋势 - 鄂尔多斯市2024年启动百校人工智能教育计划[1]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明确要求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9] - 教育部正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化课程建设[9]
曹国伟王长田捐1亿给复旦发展文科,小镇青年更不能重理轻文
36氪· 2025-05-08 10:34
复旦大学校友捐赠与文科发展 - 复旦大学获得校友曹国伟(新浪董事长兼CEO)和王长田(光线传媒董事长)联合捐赠1亿元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用于支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创新 [1] - 基金实行开放管理,旨在汇聚更多社会资源推动复旦新文科发展 [1] - 复旦大学此前将文科招生比例从30%-40%降至20%,主要因高考文科生源萎缩及部分热门专业遇冷,但文史哲等传统学科保持稳定 [1] 新文科发展战略 - 复旦大学通过文理融合方式推动文科转型,2025级招生中交叉学科双学士学位规模占比达12.4% [2] - 校长金力强调人文社科是复旦"学科高原"的核心板块,在AI时代需回应人类终极问题 [1] -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体现人文叙事与工业技术结合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 人文社科的价值争议 - 部分教育博主片面宣扬"文科无用论",忽视人文社科对职业晋升、社会关系构建和心理韧性的作用 [4] - 科学创新需要人文社科交叉支撑,如钱学森提出科学家需艺术审美才能在国际舞台立足 [4] - 西湖大学范唯指出艺术思维能提升科研心态,但文科领域存在伪学者蹭热点现象损害学科声誉 [5][6] 学科发展挑战 - 部分文科学者缺乏对AI等技术的基础了解即发表言论,媒体流量导向加剧伪专家泛滥 [6] - 校友捐赠体现复旦人文教育的长期价值:塑造开放思维、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6] - 古籍修复等科技与人文结合项目展示学科创新路径 [4]
2025年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运行数量及未来趋势研判: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提升国家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7 09:05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业概述 -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3] - 实验室分为三种类型:以理论基础研究为主(产出高水平论文及专著)、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连接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以工程科学基础研究为主(解决重大工程科技问题) [4] - 实验室建设模式包括单个研究机构建设、大学建设、转制院所、企业建设及多机构共建等8种方式 [4] - 体系框架涵盖试点国家实验室、院校/企业/省部共建/军民共建/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类别 [5] 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1984年启动建设计划,起步阶段(1984-1997年)建成155个实验室,投入科技三项经费9.1亿元和世界银行贷款8634万美元 [7][8] - 提高阶段(2008年至今)设立专项经费,截至2024年全国实验室数量超过270家,覆盖多学科领域 [8][15] - 北京市实验室数量达77家(占全国28%),江苏44家,河南22家,区域布局优化显著 [16] 产业链与市场格局 - 上游提供实验室家具原材料(台面、铝材、玻璃等)和系统设备(风机箱、空调等) [9] - 下游应用以制造与工程领域为主导(占比16.7%),其他包括生物农业、医药、材料、信息等九大领域 [9][11] - 行业集中度低,代表企业包括泛美实验(实验室智能系统集成)、科贝科技(实验室工程收入1.74亿元)、莱伯泰科(自动化前处理设备)等 [19][20][21][23] 未来发展趋势 - 跨学科融合:推动工程科学、生物医学、信息科学协同创新,建设智能医疗/新能源等交叉实验室 [25] - 智能化转型:部署AI、物联网技术实现实验自动化,应用虚拟实验室和数字孪生技术 [26] - 绿色可持续发展:采用节能建材和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27][28] 经济驱动因素 - 2024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36130亿元,2015-2024年复合增长率10.96% [13] -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企业主体地位增强推动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13]
推动美育知识体系的跨学科融合
人民网· 2025-05-05 08:39
是技术的机械复制,而是通过算法逻辑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在跨学科的赛博空间中重新建构独特表达机 制。也就是说,新技术条件下中国美育应坚持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经典教育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目 标。 总之,推进中国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是实现美育知识从分化走向整体、从依附他者走向独立 自主、从外在自在走向内在自为的转变过程。当然,我们在推进美育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中,也 要防止为了强调自身理论的独特性和系统性而陷入"知识化"的惯性陷阱,从而忽略更为根本的育人指 向。因此,中国美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坚持整体性、开放性和对话性原则,在拓展其内涵和边界 的同时,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陈霞,系北 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 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当代中国美育一方面在夯实基础理论和拓展研究方法等层面深度推进, 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当代中国美育研究的哲学根基,开拓出美育研究的教育学、人 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美学等若干研究方法和路径,形成了美育研究理论的系统化和学科化发展 趋势;另一方面,在美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特 ...
“励行”科研导师引领,南大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扬子晚报网· 2025-05-02 18:39
科研是不断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旅程。为系统化推进早期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了"励 行"科研导师计划,邀聘来自全校部分理工科学院的11名优秀教师担任首批"励行"科研导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小班化的项目制课程,引领低年级本科 生开启科研逐梦之旅。快半年的时间过去,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记者应邀对导师和学生们进行了回访。 第一节课,他们授课内容就"不走寻常路" 第一课上,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劲和同学们聊起了"答案"。"科研课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许多答案,不同解决方案。我将借鉴真实科研团队的管 理经验,将学生们的课程安排与实际科研生态更好地对接。" 从量子力学到神经科学,从人工智能到材料化学,记者注意到,首批11位"励行"科研导师在授课时充分打通了理工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前沿可感 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首批'励行'科研导师都来自理工医科院系,有着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前沿的科研视野和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期待他们今后能够带着 本科生更好地进行科研兴趣探索。"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学院执行院长、匡亚明学院院长王骏介绍,"励行" ...
南京、南通两地联动,探索跨学科美育新样态
扬子晚报网· 2025-04-30 18:38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跨学科美育教研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寻形探理:地方建筑艺术资源在美术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探索"为主题,由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南通两地教育专家及骨干教师共同参与,通过课堂展示、微讲座和专家研讨,展现了美育与多 学科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教育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跨学科课堂: 数学与艺术的"双向奔赴" 活动中,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张晓璟、张寅秋老师以《园林.探幽——数里寻形艺中见理》一课,带领学生从数学视角解析传统园林花窗的纹样之 美。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数学概念与艺术设计巧妙结合,让学生们惊叹于"数形共美"的奇妙。 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李明、朱品铭老师则聚焦民国建筑,通过透视关系和位似变化等数学原理,指导学生完成文创作品,将文化记忆与时代精神生动呈 现。 这种"数学+美术"的双师协同教学模式,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互通性,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 地域文化赋能美育: 南京、南通共探教学创新 在微讲座环节,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一附属小学的刘欣然老师分享了《金陵城韵.匠心传承》项目化学习设计,通过实地考察南京建筑,增强 ...
“4+4”医学博士,你敢找他看病么?
虎嗅· 2025-04-30 17:50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实施"4+4"医学生培养模式,即学生先完成4年非医学专业本科,再接受4年医学教育,最终通过规培再成为执业医生。 可根据我国传统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基本都需要攻读临床五年制(本科)、临床"5+3"一体化(本硕连读)或者临床八年制(本博连读),方有资格参加 执业医师考试,并最终站上手术台。 近期,中日友好医院肖飞医生的绯闻事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这本是一起婚内出轨的私人道德事件,却因涉事的董小姐的"4+4"医学博士背景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位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生,通过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试点班,仅用四年便成为了医生博士,当上了临床医生。 这不禁令人担忧,这种"4+4"培养模式出来的医生,你敢找他(她)看病么? 什么是"4+4"医学培养模式? "4+4"模式最初于2002年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虽然期间曾将招生范围拓展至文科生,但主要招生对象仍以理工科背景学生为主。 时至今日,实施该模式的院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浙江大学"巴德年班"等。 | 课程 | 学分要求 | 备注 | | --- | --- | --- | | 英语 | | 涌过CET英语6级 ...
金融学生成了医学博士,协和“4+4规培”究竟是怎么回事?
虎嗅· 2025-04-30 07:06
一、外科医生婚内出轨,被医院开除党籍与公职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婚内出轨多名女医护人员的"桃色新闻",持续引发热议。 根据一封4月中旬就在网络上流传的举报信称,这位39岁的副主任医师婚内多次出轨,涉及对象至少五六人,其中尤以同科室护士长和同届规培生 董某最为瞩目。二人先后怀孕,而规培医师董某腹中胎儿已临近预产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肖飞的妻子还在举报信中披露了肖飞为维护规培医师, 在2024年7月5日手术时,对斥责该医师的护士大吼,丢下麻醉病人并与规培医师离开手术室长达40分钟的违规事件。 这一举报震惊网络,数度登上热搜,引发广泛热议。 4月27日,中日友好医院发布官方通报称,收到实名举报材料,反映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违反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工 作,第一时间对肖某予以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关系。4月29日,医院官网胸外科医生名单中已无肖飞,而肖飞个人简历页面已无法正常打 开。 事件经过多日发酵,人们已从所谓的桃色新闻中开始思考,外科医生在病人已被麻醉的情况下,因为争执,就擅自离开40分钟,如果因此出了事 故,应当算谁的责任?事件中涉及到的"强大背景的规培医师从一个读金融的学 ...
孩子大脑升级,家长焦虑卸载,美好共读时间就选这13本书 | 搜狐有好书亲子
搜狐财经· 2025-04-27 18:54
教育类图书推荐 儿童读物 - 《豆豆家族的魔法情商课·情绪力》运用色彩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将情绪可视化 帮助4-9岁儿童识别和化解情绪问题 [2][4] - 《小学生晨读美文》包含丰富题材的晨读素材 适合3-6年级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和情感认知 [4][5] - 《在我长大之前》通过66个敏感问题引导1-6年级儿童解决成长困惑 内容设计温暖实用 [5][6] - 《好玩的生物-人体》以趣味插画和系统讲解带领6-12岁儿童探索人体奥秘 [6][8] - 《开课了!博物馆》采用跨学科方式讲解文物知识 帮助8-16岁儿童建立综合思维和知识体系 [8][10] - 《圆梦天宫:中国空间站的科技探索之旅》通过专业解说和插画呈现空间站细节 适合7岁以上儿童了解航天科技 [11][13] - 《超有料漫画资治通鉴》用漫画形式还原历史事件 帮助6岁以上儿童理解经典历史故事 [13][15] 家长读物 - 《立心之约:中学生AI微课十讲》通过思维实验培养青少年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 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 [16] - 《圆梦北大系列》提供中学生成长指导 同时启发家长反思教育方式 [16][18] - 《解码青少年脑发育》由心理学专家撰写 帮助家长理解青春期孩子大脑发育特点 [20] - 《陪伴也是一种疗愈》聚焦幼儿成长心理 引导家长通过阅读改善亲子关系 [21][23] - 《轻松应对100个育儿挑战》提供具体方法解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常见育儿问题 [23][25] - 《反思性父母》提出"反思性养育"概念 指导家长在与孩子互动中保持情绪觉察 [25][27] 图书市场趋势 - 儿童教育图书呈现学科交叉趋势 如将神经科学与情商教育结合 [2][4] 或文物与多学科知识关联 [8][10] - 家长读物注重实用方法论 从脑科学[20]到具体场景解决方案[25]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 图文结合成为主流形式 包括专业插画[11][13]和漫画历史[15]等创新表达方式
在AI时代重新思考教育
虎嗅· 2025-04-19 15:22
教育行业现状与挑战 - 教育支出是中国家庭财富中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支出,但教育形式与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基础教育体系近30年几乎无变化[1][3] - AI技术已颠覆知识生产方式(如OpenAI能完成大学级论文),但教育仍沿用工业化时代分科教学体系,学科边界固化[4][5] -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如高考导向),导致教学聚焦标准答案,抑制创造力培养,创新教育在现有框架下难以平衡[8][9] 未来人才核心能力 - 适应力成为关键素养,需从小培养应对变化的能力,而非追求稳定环境[6] - 可迁移的基础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比职业专用技能更重要,创造力可通过训练提升,需打破常规思维惯性[7][8] - 团队合作是未来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能力,但基础教育缺乏系统培养,且与升学考核机制存在冲突[12][14][15] AI时代的教育重构 - 人类竞争力转向提出问题、跨学科整合及同理心,AI在已知问题解答上已超越人类[11][18] - 教育目标应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构建,知识点是手段而非目的,需注重思维训练和迁移应用[10][11] - 线下社交环境的价值不可替代,学校核心功能转向培养人际协作能力,技术越进步面对面交流越重要[16][17] 全球化与跨文化教育 - 逆全球化背景下仍需培养全球化视野,跨国企业(如泡泡玛特)通过文化输出和本地化协作开拓市场[23] - 跨文化合作需开放心态和文化同理心,基础教育需加强多元文明认知,避免单一文化优越感[24] - 团队协作中需平衡领导与跟随角色,冲突管理能力是长期培养重点[15][16] 高等教育选拔趋势 - 美国顶尖高校采用多维评价(课外活动、个人陈述等),满分考生可能因缺乏独特性被拒[26][27] - 大学资源倾向多元背景学生,过度专注标准化考试反限制发展潜力,招生官注重动机真实性[28][30] - 教育包装现象存在但易被识别,长期能力与入学后表现才是核心,升学非终极目标[31] 心理健康与教育平衡 - 中国青少年抑郁率显著上升(初中24.7%、高中31.2%、大学36.5%),学业压力是主因[34] - 学校需构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家庭应避免过度目标导向,亲子关系质量影响深远[35][36] - 家长需为孩子"留白",过度安排会限制自主探索,价值感培养比短期成绩更重要[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