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NewCo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40%退货率,卖到海外的国产创新药遭遇“分手”危机?
36氪· 2025-04-29 09:17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药企全球授权交易已超20笔,包括罗氏10亿美元合作信达生物、乐普生物12亿美元ADC合作等[2] - 2023年百利天恒与BMS达成84亿美元天价协议,首付8亿美元,推动公司净利增长575%至37.08亿元[2] - 映恩生物成立六年通过license-out累计交易超60亿美元,港交所上市首日涨幅达113%创纪录[2] License-out交易风险与终止情况 - 2020年完成的62起交易中40%已终止(25起),2021-2022年退货率约20%[5] - 典型终止案例包括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石药集团ADC项目EO-3021等[5] - 2023年中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22%,后期阶段达成率更低[9][11] 交易终止核心原因 -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石药Claudin18.2 ADC美国I期ORR仅22.2%,较初期47.1%大幅下降[6] - 管线同质化竞争:默沙东退回科伦博泰SKB315因全球已有4款同类产品进入III期[7] - 买方战略调整:Coherus收购后终止君实生物TIGIT项目以优化资源分配[7] - FDA政策变化:信迪利单抗因仅基于中国临床数据被拒,礼来退回信达生物[8] 终止交易的影响 - 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仅获2700万首付(占总额2.3%),11.68亿里程碑款落空[11] - 天境生物终止CD47合作后砍管线至3条,暂停CD73单抗开发[12] - 市场信心受损导致后续融资困难,需优异临床数据才可能重启合作[12] NewCo模式兴起 - 2024年通过NewCo模式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54%[12] - 康诺亚半年完成3笔NewCo交易,潜在总额11.4亿美元占营收95%[14] - 与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长期化,含股权收益[13] 行业趋势与建议 - 2024年1-11月BD首付款62.73亿美元,超直接融资额(39.77亿)近一倍[17] - 成功出海需具备全球领先研发进度、优质临床数据或显著商业前景[18] - 早期管线交易风险极高,辉瑞等MNC临床成功率不足5%[15]
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创新药板块成“心头肉”
智通财经网· 2025-04-25 16:11
文章核心观点 - 近期外部环境缓和,港股创新药板块反弹迅速,业绩释放与出海成关键,未来业绩增长确定性有望提高,且整个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回归长牛 [1][4][11] 港股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自今年4月7日大跌20.55%并于4月9日触底713.02点后快速反弹,4月25日盘中达阶段高点979.92点,接近前高1000.95点,最大累涨幅度达37.43% [1] - 以4月6日收盘价953.29点计算,港股创新药整体涨幅已填平4月7日跌幅并即将回到前高,年初至今涨幅达31.03%,反超恒生科技指数的12.48%,显示出显著抗风险能力和防御属性 [3] 港股创新药企业业绩情况 - 港股创新药企业业绩大爆发且超市场预期,是行业集体性业绩回暖,成为行业指数上涨主要动力之一 [4] - 2024年,12家百亿市值以上规模的港股创新药企中10家营收增速为正,8家营收利润同为正增长,营收增速最大的是云顶新耀 - B,为341.8%,扣非净利润增速最大的是信达生物,为91.8% [4] 港股创新药企业出海情况 - 近年来中国药企海外License - out交易跨越式发展,2020年交易额约110亿美元,2024年达5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前两月超80亿美元 [6] - 对外授权交易增长原因包括交易结构升级、国际认可度提升、商业模式创新,NewCo模式对国内Biotech公司友好,至少六家本土企业采用该模式出海 [8] 港股创新药行业发展环境 - 医药行业有减肥药、双抗药物等新产业趋势带来投资机会,中国在生物药领域有竞争优势,国家加大对创新药出海支持力度,医保局支持创新,集采边际向好 [9] 港股创新药板块估值情况 - 今年年初以来南向资金涌入港股,4月以来医疗保健行业成为南向资金净流入第二的行业,净买入量达14.80亿股 [11] - 港股医药板块估值相对安全,医药生物板块当前市盈率TTM为27.1倍,处于2021年以来16.1%分位数,市净率为2.0倍,处于2021年以来27.6%分位数 [12] - 百亿港元市值以上创新药公司中,百济神州等多家公司市销率均位于2021年以来20%以下分位数,明显被低估 [12]
亏损扩大、研发投入超7亿元,康诺亚营收仍靠对外授权
新京报· 2025-03-25 18:47
亏损扩大、研发投入超7亿元,康诺亚营收仍靠对外 授权 3月24日晚间,康诺亚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实现收入4.28亿元,同比增长21%;母公司拥有 人应占亏损5.15亿元,同比扩大43.4%。由于研发管线项目的快速推进,报告期内研发开支7.35亿元, 同比增长23%。同时,对外授权目前依然是康诺亚主要的收入来源,2024年对外授权收入3.92亿元。 首个产品上市 专注于研发自体免疫及肿瘤治疗领域创新生物疗法的康诺亚于2021年7月8日在香港上市,上市当年,母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高达38.87亿元。主要是因为其当时尚未有商业化产品上市,多款候选药物处于临 床研发阶段。 2024年以前,康诺亚无产品获批上市,2021年-2023年,康诺亚营收分别为1.1亿元、1亿元、3.54亿元, 收入主要来自在研产品的对外授权许可收益。通过对外授权产品提前获得产品收入,快速回笼资金,是 康诺亚的商业化策略之一。 其中,2021年的营收中,有7000万元来自石药集团就康诺亚自免产品CM310(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 的国内权益支付的首付款,4000万元来自诺诚健华就其肿瘤产品CM355的合作收入。2022年1亿元的营 收 ...
2025,中国优质新药「怎么卖」,大厂们给出了明牌
36氪· 2025-03-05 08:09
创新药出海趋势 - 2025年初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已披露多笔十亿美元级别交易,如信达生物与罗氏合作的ADC产品潜在里程碑付款达10亿美元,先声药业与艾伯维合作的多发性骨髓瘤药物里程碑付款超10亿美元[2] - 2024年国内创新药出海总数近百笔,披露金额接近600亿美元,为国产新药出海叙事完成重要开篇[3] -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称第一批"扫货团"已来中国且意愿强烈,药明生物作为全球CDMO巨头拥有700家客户,对市场风向感知敏锐[3] 跨国药企的偏好与策略 - 跨国药企逐渐偏好从中国以更低价格获得类似分子,而非花费百亿美元收购美国Biotech,赛诺菲高管公开表示"不在意创新源自何处"[4] - 海外投资人和企业人士直言"去中国淘金是公开的秘密",中国公司的产品数据表现优异,虽未必是FIC或BIC,但Me Too和Me Better已足够满足需求[4] - 跨国药企对更早期甚至未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展现兴趣,偏好"clean"交易,直接收购单品而非技术平台[5] NewCo交易模式的特点与挑战 - NewCo模式通过金融资本在海外成立新公司,中国药企将管线剥离授权并获取现金及股权补偿,理想预期是被MNC并购或美股上市[7] - 2024年公开披露的6起NewCo交易总金额达80亿美元,但首付款仅2亿美元左右,Biotech实际是被动参与者且首付款价格低[7][8] - NewCo模式无法根本性解决Biotech短期退出问题,被并购或上市可能是几年后的事,Biotech需考虑能否撑过回购条款[8] 海外市场拓展的挑战 - 海外市场拓展依赖圈子文化,华人找华人、白人找白人,除非管理层在海外长期工作生活并能融入白人圈子[8] - 文化认知差异导致信任建立需要过程,如"中国人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可能难以被白人团队完全理解[9] 交易谈判的关键因素 - 说服大厂买家的核心在于科学优秀和商业赚钱,需重点突出临床数据优势并提前分析竞品[6] - 企业需权衡待价而沽或马上卖出,考量因素包括临床数据后的产品溢价和企业预期带来的不确定性[5]
黑石赚了一笔
投资界· 2025-02-19 15:46
新路径。 作者 I 岳笑笑 报道 I 投资界-并购最前线 以下文章来源于并购最前线 ,作者岳笑笑 并购最前线 . 投资界(PEdaily.cn)旗下,专注并购动态 近日,诺华宣布以31亿美元交易总价收购Ant h o s The r a pe u ti c s,背后大股东黑石实现退 出。据悉,该交易预计将于 202 5 年上半年完成。 不同于传统并购案例,Ant hos The r a pe uti c s在2019年由交易的两位主角——诺华、黑石 共同创立。如今6年过去,双方合作将心血管重磅药物推向全球,而股东之一黑石成功退 出,通过早期2.5亿美元的投入撬动数倍回报,功成身退。 一个出钱、一个出力,药企和投资机构共同分担风险,也共同迎接收益——眼下,这一 被称作NewCo的模式,悄然在医药创投圈流行,为投资人和Bi ot e c h指出一条特殊的生 存之路。 黑石完成一笔罕见退出 先从一场合作说起。 20 19年2月,MNC诺华牵手Bl a c kst one Lif e Sc i e nc e s,宣布将共同成立一家新生物制 药公司An t ho s The r a pe uti c s,以开发治疗心血 ...
对话礼丰:NewCo出海新模式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如何寻找最优解?
IPO早知道· 2024-12-02 09:27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目前的生物医药领域,境外美元基金有可投资资金,跨国企业(MNC)的BD及并购意愿热度不减;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很多管线已进展到具有交易价值的环节,资金端与资产端找到了一些契合点。 在此背景下,今年不断有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达成NewCo交易,而顶级美元基金也在继续寻找这样的 机会。 近日,IPO早知道对话了礼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颖洁和资深律师李然,她们分享了中国生物医药企 业以NewCo模式出海的优势及风险因素,以及企业应如何应对交易中的风险、获得更多有利条件。 长期来看中国企业还要开始培育新的技术和管线。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罗宾 赵颖洁表示,在"技术出海+合资"的NewCo模式下,境外合资公司往往以老牌美元基金为主导,中 国生物医药企业为合资公司的小股东, 这样的架构兼顾了中国企业的商业利益,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不但能收到管线许可费,又作为合资公司股东享受未来资本增值化收益;同时因为美元基金主导, NewCo受到的地缘风险冲击更小。 当然,在NewCo的交易达成与后期退出中,也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需要考量的风险点, 包括拟分拆 管线的估值、新老投资人的利益协调及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