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
搜索文档
孙正义再次清仓英伟达
经济观察网· 2025-11-12 17:16
软银清仓英伟达交易分析 - 2025年11月11日,软银集团宣布清仓英伟达股份,套现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1] - 此次清仓使软银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利润暴增[1] - 软银此次投资过程为:2024年重新建仓,持股价值达10亿美元,至2025年3月底增持至30亿美元,最终于2025年10月全数卖出[1] 软银与英伟达的投资历史 - 孙正义与英伟达的缘分始于2014年,当时其独具慧眼,将英伟达锁定为"AI基础设施的基石"[1] - 2017年,软银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近5%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之一[1] - 2019年,软银以70亿美元清空全部持股,错失了英伟达从千亿市值飙升至4万亿美元的超级红利,此次清仓被孙正义称为"漏掉的大鱼"和"巨大的失误"[1] 市场对清仓行为的观点分歧 - 部分分析师认为该决定明智,反映了对市场风险的高度敏感,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此举反映软银对短期估值过高的警惕,其历史操作显示擅长逆向投资[1][5] - 另一部分分析师认为减持行为可能是一个错误信号,因为AI技术的长期前景依然看好,ARK Invest创始人Cathie Wood反驳称清仓可能错失万亿美元市值机会[1][5] AI概念股市场表现与估值担忧 - 英伟达股价在2025年11月11日晚间下跌,市值一夜蒸发千亿美元[1] - 英伟达股价虽在年初至今涨超48%,但市值已从月初的5万亿美元跌至11月11日的4.69万亿美元[4] - 英伟达的市盈率在2022年一度超过100倍,远高于其历史平均水平[2] - 美国市值最高的五大公司合计占据标普500指数总市值的30%,为半个世纪最高集中度,其估值是自2000年以来最极端的水平[5] 市场对AI泡沫的普遍担忧 - 美国银行《全球基金经理调查》首次将"人工智能股票泡沫"列为全球头号尾部风险,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AI概念股存在泡沫,比例创历史新高[4] - 许多基金经理已开始减少对AI相关股票的持仓,硅谷某对冲基金经理管理的20亿美元基金正以每天3%的速度减持AI概念股[4] - 英国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AI概念股市值已飙升至"与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相似的水平"[5] - 有分析师认为,AI领域当前的泡沫规模是当年互联网泡沫的17倍,是2008年全球房地产泡沫的4倍[5] 市场担忧的具体表现 - "超大规模运算企业"债券相较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利差已升至0.78个百分点,为今年4月市场震荡以来的最高水平,较9月的0.5个百分点明显扩大[3] - 华尔街"大空头"迈克尔·伯里旗下对冲基金持有名义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看跌期权(占其资产总值的80%),押注对象为英伟达和Palantir[3] - 半导体新贵迈威尔科技尽管交出扭亏为盈的财报,股价仍暴跌40%,被视为"AI基础设施"的Palantir,市值较年内高点已经缩水36%[4] 软银的战略转移与行业动态 - 在清仓英伟达的同时,软银宣布将投资重心转向ARM的AI芯片研发,被部分人士解读为"用确定性技术替代概念炒作"[5] -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自己也在抛售股票,2024年6月至今已累计套现超10亿美元[6] - 许多新兴的AI初创公司虽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尚未实现盈利,引发投资者对其可持续性的怀疑[2]
AI泡沫要破裂了吗?这次真不一样!
格隆汇· 2025-11-12 16:39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AI市场的回调是产业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非类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前兆 [1][5][9] - 高盛研判认为当前AI市场更接近1997年互联网泡沫早期阶段,牛市仍有下半场 [5][18] - AI产业具备坚实的盈利基础、合理的估值以及真实的产业链需求,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概念炒作”有本质区别 [9][10][11] AI市场与互联网泡沫的相似之处 - 2025年五大科技巨头AI资本开支达3490亿美元,占GDP的1.2%,增速接近“异常区间”,与2000年电信/科技投资占GDP 15%的狂热前兆有相似之处 [3][6] - 标普500三季度净利润率13.1%虽超五年均值,但宏观盈利增长已显疲态,轨迹与1997年互联网泡沫利润见顶后回落相似 [3][6] - Meta等企业通过发债融资投入AI,债券规模达300亿美元,企业杠杆呈上升趋势 [3][6] - 美联储已降息两次,市场预期12月再降息25个基点,流动性宽松环境与催生互联网泡沫时类似 [3][6] - 信用利差从2.76%涨至3.15%,出现初期避险信号 [4][6] AI市场与互联网泡沫的本质差异 - 互联网泡沫时期仅14%的.com公司盈利,而当前AI产业净利润率高达27.7%,医疗AI、能源AI等均有实打实的现金流支撑 [10] - 2000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远期市盈率达60倍,科技板块估值溢价超2倍;当前纳斯达克100指数远期市盈率仅26.7倍,溢价为1.34倍,估值由真实盈利增长驱动 [10] - 互联网创业门槛低导致鱼龙混杂,当前AI赛道由巨头主导,中小企业需在细分场景具备真本事才能立足 [10] - 互联网投资集中于广告和概念包装,当前AI投资3490亿美元主要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等硬资产,形成长期技术遗产 [11] 核心企业业绩验证产业真实性 - CoreWeave Q3营收同比暴涨134%至14亿美元,订单储备飙升至556亿美元,客户集中度显著改善,单一客户收入占比从85%降至35%以下 [14] - 尽管2025年资本开支削减40%,但2026年计划投入资金远超2025年两倍,延迟交付的合同价值未受影响,证明算力需求为刚性需求 [14] - Nebius Group Q3营收同比暴涨355%至1.46亿美元,核心基础设施业务增长400%,获得Meta 30亿美元、微软174-194亿美元大额合同,需求储备达40亿美元,环比增长70% [14] - AMD CEO预计2030年AI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公司AI业务年均增长80%,未来3-5年营收增速目标超35% [16] 产业阶段与投资焦点 - AI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资本开支扩张带来的财务压力是科技产业演进的常态 [3][15][18] - 真正的泡沫缺乏盈利、技术和需求支撑,而AI是能改变生产力的产业革命,算力需求未来五年预计增长3.5倍,40%的企业应用将嵌入AI功能 [18] - 投资者应关注三个核心节点:CoreWeave 2026年资本开支与556亿美元订单的转化节奏、AMD AI芯片业务增速、Nebius产能扩至2.5吉瓦及EBITDA转正 [19]
孙正义,撤了
36氪· 2025-11-12 16:36
软银集团投资操作 - 软银集团清仓全部英伟达持仓,套现约58亿美元(约合415亿元人民币)[1] - 此次清仓使软银在短短半年内净赚约30亿美元[1][5] - 清仓操作在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后完成[1] - 软银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2.5万亿日元(约160亿美元),为自2022年7月至9月以来最好的季度业绩[7] - 旗下愿景基金部门在过去三个月录得19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主要得益于对OpenAI的投资[7] - 软银对OpenAI累计投资108亿美元,并承诺将追加投资225亿美元,目前持有OpenAI约11%的股份[8] 孙正义与英伟达历史渊源 - 2017年软银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股票,持股近5%,一度成为英伟达最大股东之一[4] - 2019年软银以70亿美元价格清盘英伟达股票,错失超1500亿美元(超1万亿元人民币)的潜在收益[4][5] - 2020年软银曾酝酿ARM与英伟达合并,交易价格达400亿美元,但未获监管批准[4] - 从2023年开始,软银重新加码英伟达,截至2024年3月底持股规模增加至约30亿美元[5] AI行业市场动态与风险预警 - 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微软和苹果市值也先后超过4万亿美元[9] - 美国市值最高的五大公司合计占据标普500指数总市值的30%,为半个世纪最高集中度[10] - 美国风投机构在AI领域前三个季度投资额达1600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11] - OpenAI高管关于“算力投资可能需要寻求政府担保”的言论引发美国科技股集体重挫,六大科技巨头一夜蒸发超4000亿美元[10] - 摩根大通CEO指出人工智能引发的资产价格上涨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很多资产看起来正在进入泡沫区域[10] - 美国银行《全球基金经理调查》首次将“人工智能股票泡沫”列为全球头号尾部风险[11] - 投资家Michael Burry掌舵的公司豪掷约11亿美元做空英伟达与Palantir[11]
英伟达,盛极而衰?
钛媒体APP· 2025-11-12 15:39
公司重大事件与市场表现 - 英伟达于10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举办GTC大会,发布下一代Vera Rubin超级芯片及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并官宣对诺基亚10亿美元投资入股及与美国能源部合作 [1] - GTC大会后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当日收涨近5%,股价历史性突破200美元,次日再涨近3%,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 [1] - 10月30日至11月6日期间,公司股价经历5个交易日下跌,最大单日跌幅达3.7%,市值缩水超过4600亿美元 [2] - 11月10日公司股价大涨5.8%,创今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涨幅,但随后因软银清仓消息收跌近3%,股价收于193.16美元,市值降至4.69万亿美元 [2][3] 主要股东动态与影响 - 软银集团于10月卖出全部英伟达股票,套现58.3亿美元,并表示套现是为了加大对OpenAI的投资 [3] - 软银通过300亿美元投入OpenAI营利实体,可能获得5%-10%股权,OpenAI目前贡献软银投资收益的54.9% [4] - 软银此次清仓被市场视为看空信号,与其2019年以70亿美元清仓英伟达(当时市值约千亿美元)相比,孙正义曾承认那次清仓是一个约1500亿美元的错误 [3][5] - 软银可能通过其持股的芯片设计公司Arm Holdings与OpenAI联手打造后者自研芯片或芯片工厂 [5] 行业竞争与市场观点 - 市场存在对“AI泡沫”的担忧,常与上世纪末互联网泡沫类比,提示高估值和巨额资本支出中的风险 [7] - 知名投资者迈克尔·伯里持有约1.87亿美元英伟达看空期权,并指责AI巨头通过延长设备账面使用寿命来虚增利润,称英伟达芯片服务器产品周期仅两三年 [7] - 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和云服务商CoreWeave营收不及预期,凸显AI芯片和数据中心实际进度与投资的不确定性,CoreWeave的高杠杆债务问题引发关注 [8] - 中国市场方面,英伟达已失去中国市场,中国在国产芯片替代潮中涌现明星企业并获得补贴支持,DeepSeek和Kimi等模型以更低成本获得关注 [8] 技术发展与行业趋势 - 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和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均谈及算力过剩问题,奥尔特曼明确表示算力供应过剩迟早会发生,纳德拉则认为当前关键限制是电力不足 [8] - 有观点认为可能出现无需过多芯片投入就能成功的大模型和AI应用,这对芯片需求构成潜在挑战 [8] - 关于AI基础设施融资,OpenAI首席财务官提出由政府“兜底”打造万亿美元AI融资生态的观点引发争议,担忧可能演变为普通民众的负担 [9]
孙正义,撤了
投资界· 2025-11-12 15:30
卖在人声鼎沸处 。 作者 I 周佳丽 王露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还记得一年前那场令人唏嘘的名场面吗?孙正义与黄仁勋相拥而泣,为当年"卖早了"英 伟达扼腕不已。 谁 承 想,就在昨日,软银集团发布公告称已清仓全部英伟达持仓,套现约58亿美元(约 合415亿元人民币)。 随后晚间英伟达股价下跌,市值一夜蒸发千亿美元。 这笔退出也颇为精彩——英伟达刚刚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短短半年 时间,软银净赚约3 0亿美元,落袋为安。 几乎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这轮AI泡沫,离退潮还有多远。 软银清仓英伟达 套现400亿 一年前,孙正义曾一度后悔卖掉英伟达。 那是2 0 24年英伟达日本峰会上,黄仁勋问起孙正义(Ma s a y os h i So n),"Ma s a先生,你 能想象,如果今天你是英伟达最大的股东会怎么样?"话音刚落,孙正义抱住黄仁勋,假 作痛哭状。 一段往事也再被提起。 时间回到2 0 1 6年,孙正义掌舵的软银集团以320亿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了英国芯片巨头 ARM , 如 此 大 手 笔 被 外 界 称 为 一 场 " 绝 命 豪 赌 " 。 一 个 月 后 , 孙 ...
微软与OpenAI紧张关系缓和:新协议解除AGI研发限制
环球网资讯· 2025-11-12 14:08
合作协议核心变更 - 微软与OpenAI签署新“最终协议”,延长合作期限并解除对微软在通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的关键限制 [1] - 新协议允许微软独立或联合其他公司研发通用人工智能,被视为OpenAI将“AI王国的钥匙”交给了微软 [3] - 即使OpenAI在2030年前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微软仍可使用相关模型及知识产权直至2032年 [3] - OpenAI不得单方面宣布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必须经过独立专家小组验证 [3] 微软的投资与战略态度 - 微软作为OpenAI最大股东,目前持有约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5.64亿元)股份 [3] - 微软AI部门CEO表示公司正在追求“超级智能”,重点在于让AI服务于人类 [3] - 公司策略从承认自研模型落后OpenAI 3-6个月并“紧追第二”,转变为持续保持开放技术路线,不对特定模型产生“信仰” [3] 市场与投资者关切 - 投资者对双方合作关系心存疑虑,认为当前“AI泡沫”可能接近破裂,且OpenAI的盈利模式仍不够清晰 [3] - 两家公司近期关系紧张,源于OpenAI计划转型为营利性公司,有传闻称微软曾试图阻止这一转型以维护自身利益 [3]
巴菲特退休,英伟达市值蒸发,软银清仓:美国金融已经站在悬崖边上了
搜狐财经· 2025-11-12 12:42
美国金融与科技行业现状 - 美国大型科技股普遍下跌是常态 [2] - 英伟达市值极高,CEO黄仁勋完成巨额套现 [2] - 软银集团清仓英伟达股票,预示对AI泡沫风险的内部预警 [2] 企业结构与技术影响 - 英伟达公司规模庞大但组织结构扁平化,CEO直接管理50人 [1] - 组织和科技结合导致企业中间层大量螺丝钉岗位消失 [1] - 未来企业80%的员工可能被AI替代,仅需少数管理者即可创造万亿市值公司 [1] 市场估值与地缘因素 - 美国AI企业估值过高,国内AI企业估值相对较低 [2] - 英伟达寻求打开中国市场,以期中国为高市值托底 [2] - 中国市场被视为真正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关键 [2]
孙正义“抛弃”黄仁勋,软银一键清空英伟达,高位套现58.3亿美元
36氪· 2025-11-12 12:21
软银集团的投资动态 - 公司于10月份出售所持全部英伟达股份,合计3210万股,套现5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1] - 公司计划构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并将注意力转向OpenAI、甲骨文等人工智能科技公司[1] - 公司今年3月与OpenAI达成协议,追加实际投资金额300亿美元,并计划在12月额外投资225亿美元[1] - 公司第二财季净利润达到2.5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11.9%,销售净额1.92万亿日元[10] - 在最新财报中,OpenAI被提及100次,英伟达仅被提及14次,显示投资重点转移[10] - 公司正积极押注AI与芯片产业,洽谈参与亚利桑那州总投资规模达1万亿美元的AI制造中心建设,并曾考虑收购美国芯片制造商Marvell Technology Inc [12] 软银与英伟达的投资历史 - 公司于2017年以40亿美元买入英伟达近5%的股份(约1.2亿股),成为其大股东之一[2] - 公司于2019年以70亿美元清空全部英伟达持股,实现30亿美元收益,投资回报率达75%[2] - 若公司未在2019年清仓,其40亿美元投资在2024年英伟达市值峰值时回报将超过1600亿美元[2] - 公司于2024年重新买入英伟达股票,在一季度增仓至30亿美元,但最终于10月份清仓套现[5] 英伟达的近期表现与市场观点 - 10月末,英伟达总市值历史性突破五万亿美元,创下市值神话[5] - 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10月最后一周出售2.5万股股票,完成其“年内减持600万股”目标,自6月以来已累计套现超10亿美元[5] - 黄仁勋目前持有英伟达约3.5%股份,个人财富升至1760亿美元,年内增加613亿美元[5] - “大空头”投资者迈克尔·伯里旗下公司在第三季度持有英伟达和Palantir的大额看跌头寸,暗示AI热潮中许多领先公司可能崩溃[6] - 当前AI相关股票占标普500指数权重高达44%以上,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表示投资者对AI的热情可能过于高涨[6] - 高盛指出AI投资节奏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科技股轨迹相似,风险正在累积,并列出五个值得警惕的信号[7][8] - 市场形成风险共识,认为美国AI神话建立在“不确定性”之上,耗资巨大但没有确定发展路径,担心泡沫随时破裂[9]
巨头“变着法子”表外融资!这三笔“AI巨额融资”如此“创新”,整个华尔街都盯着
美股IPO· 2025-11-12 12:03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巨头为应对AI军备竞赛的天文数字成本,正与华尔街合作进行大规模、复杂的表外融资,以将债务和风险转移出资产负债表 [3] - 这些创新融资方案结合了私募股权、项目融资和债券等元素,规模庞大且结构新颖,旨在筹集数百亿美元资金,但同时也蕴含显著风险 [3] - AI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需求可能对全球信贷市场构成压力,未来五年存在巨额资金缺口,需要依赖私募信贷甚至政府资金来填补 [14][15] Meta的Hyperion数据中心融资方案 - 融资方案被形容为结合私募股权、项目融资和投资级债券的"弗兰肯斯坦"式融资,核心是让"别人"为项目借钱,以避免增加自身负债 [4] - 具体结构为Blue Owl Capital投资约30亿美元获得数据中心合资企业80%股权,Meta以已投入的13亿美元保留20%股份,合资企业随后发行270亿美元债券完成融资 [4] - 这批2049年到期的债券利率高达6.58%,远高于Meta同类公司债券5.5%的收益率,Meta提供了一项担保,承诺若行使退出权将补偿投资者所有损失 [1][5] OpenAI的Stargate数据中心融资方案 - 项目总成本高达380亿美元,融资通过传统项目贷款模式进行,由甲骨文签署15年租约,其租金用于偿还贷款 [5][6] - 由于规模空前,摩根大通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组建了超过30家银行的超级银团进行承销,这笔为期五年的贷款利率约为6.4% [6][8] - 贷款仅从一家较小评级机构Kroll获得信用评级,导致债务无法出售给掌控约1.3万亿美元资产的担保贷款凭证管理人,反映出评估AI技术风险的困境 [8] xAI的芯片融资方案 - 融资方案旨在为超级数据中心购买芯片,仅采购30万个英伟达芯片就需要180亿美元,融资工具通过出售私募股权并进行数十亿美元债务杠杆融资来购买芯片 [9] - 交易可能筹集75亿美元股权和125亿美元债务,债务利率高达10.5%,并可能附带基于芯片价值表现的额外收益 [9][10] - 股权投资者的回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五年后芯片的剩余价值,这种高杠杆融资购买产品的模式被担忧可能催生市场泡沫 [10] AI融资趋势的宏观影响 - AI产业对资本存在巨大渴求,当前涌入市场的债务交易规模远超以往任何一个信贷周期 [11] - 未来五年AI数据中心的建设热潮至少需要5万亿美元,这将"榨干"每一个信贷市场,即便各市场全力投入仍存在1.4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14] - 巨大的资金缺口最终需要依赖规模庞大的私募信贷甚至政府资金来填补,科技巨头们的融资创新可能才刚刚开始 [15]
清仓英伟达力押OpenAI,孙正义这次赌对了吗?
凤凰网· 2025-11-12 10:12
软银出售英伟达股票的核心交易 - 软银集团在10月出售其持有的全部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价值58亿美元 [1][2] - 此次出售旨在为孙正义大举进军AI领域提供资金,特别是为了“全力押注OpenAI” [2] - 软银首席财务官解释称,对OpenAI的投资规模很大,需要投入超过300亿美元,因此必须出售现有投资组合 [2] 软银的战略资金配置 - 套现资金将用于多项战略计划,包括斥资5000亿美元建设“星际之门”项目以扩大美国数据中心容量 [2] - 资金还将用于向OpenAI提供高达400亿美元的投资 [2] - 分析认为,此次套现为加倍押注AI应用及背后超大规模基础设施获得了所需资金,包括OpenAI、甲骨文和星际之门项目 [2] 市场对AI行业的反应与担忧 - 软银清仓英伟达股票的操作引发股市震动,加剧了市场对AI热潮可能达到顶峰的担忧 [1] - 截至周二收盘,英伟达股价下跌2.96%,拖累标普500指数走低 [3] - AI云服务提供商CoreWeave因合同延期下调营收预期,导致其股价暴跌9%,进一步加剧市场紧张情绪 [3] 行业参与者对AI泡沫的警告 - 近几周市场关于AI泡沫的担忧愈发明显,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首席执行官相继警告股市可能面临回调 [3] - 知名对冲基金经理迈克尔·贝里对英伟达和Palantir进行了做空操作 [3] - 软银清仓英伟达的时机选择加剧了部分投资者的疑虑,他们担心AI行业估值可能已脱离基本面支撑 [2] 对软银交易时机与历史记录的分析 - 多位分析师表示,此次清仓表明孙正义认为英伟达股价的狂飙态势正在降温,该股过去三年累计上涨超1200%,并于上月成为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 [4] - 分析指出软银过往操作英伟达持股的历史并不尽如人意,曾在2019年AI热潮兴起前抛售,错失了该股逾1000亿美元的上涨行情 [4] - 有观点认为这看起来只是资源调配,为其他领域的投资筹措资金,就时机而言不能说孙正义在英伟达股票交易上有多出色 [4] 孙正义的投资风格与历史案例 - 孙正义向来以孤注一掷著称,其职业生涯充满了令人咋舌的押注 [4] - 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其净资产一度飙升至约780亿美元,但随后软银市值从1800亿美元暴跌98%至25亿美元,个人损失高达700亿美元 [4] - 孙正义最具传奇色彩的投资是2000年对阿里巴巴投入2000万美元,这笔持股到2020年时价值已飙升至1500亿美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