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
搜索文档
呼吁共同推动数字教育发展,瑞典专家关注中国“智慧教育”蓝图 | 世界观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0:58
网络文明与数字教育发展 - 技术的最高使命不仅是提升效率,更是加强连接、促进共鸣 [1][3][5] - 教育应成为连接人类、塑造未来的桥梁,培养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全球公民 [3] - 学生正从网络世界的参与者转变为塑造者 [3] 全球互联网与AI教育市场数据 -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互联网用户达55.7亿人,占全球人口的69% [3] - 58%的OECD学生每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3] - 人工智能教育市场预计将以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至2027年 [3] 学校教育转型升级 - 学校教育亟需应对技术跃迁带来的文化、伦理与教育理念碰撞 [3] - 合肥安生学校通过创新、全球视野和文化根源培养面向未来的学习者 [3] - 数字鸿沟问题应从技术获取差异转向理性使用技术能力的探讨 [3]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角色 - AI应作为"为智慧加成"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手段 [4] - 学生需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反思学习本质及目的 [4][5] 跨文化交流项目成果 - TalkPal项目促进学生与英国等国家同龄人实时互动,增强全球理解与尊重 [5] - 技术搭建了促进理解与尊重的桥梁,体现网络文明价值 [5] 智慧教育发展蓝图 - 中国"智慧教育"发展蓝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目标一致 [5] - 技术使命强调连接与共鸣,而非单纯效率提升 [5]
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启动
快讯· 2025-06-10 11:20
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启动 - 2025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主题为"数智赋能 全民共享",旨在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 活动主攻方向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1] - 通过系列主题活动推动数字技术普及应用,促进数字成果普惠共享 [1] - 活动目标包括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助力网络强国建设 [1] 行业影响 - 数字技术普及应用将进一步加速,推动相关行业如人工智能、教育科技等领域发展 [1] - 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推进将带动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 [1] - 数字成果普惠共享可能促进数字经济和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1]
复旦阿里强强联手,人工智能教育开启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6-04 20:18
阿里云与复旦大学AI教育合作 - 阿里云与复旦大学签署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合作协议,全面支持"AI大课2.0"项目,涵盖算力资源、实验工具及课程共同开发[1] - 合作基于双方2023年全面战略协议基础,此前已共同打造CFFF智算平台,服务5200名师生并支撑550余项课题研究[3] - 复旦大学2024年启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包含110余门课程的AI-BEST体系,阿里云通过"云工开物"计划提供算力支持[3] 合作成果与进展 - CFFF智算平台已推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百余项科研成果落地,并产出多篇CNS级别论文[3] - 2025年双方启动大模型认证合作,首批复旦学生通过阿里云ACA认证培训,覆盖文科院系如中文系、新闻学院等[7] 未来合作方向 - 阿里云将持续提供算力资源与开源模型支持,通过课程共建、人才认证、赛事活动等途径完善复旦AI教育体系[10] - 合作目标为构建全新AI教育教学范式,延伸AI在人才教育中的触角[3][10]
培养AI技能“童子功”,中小学要这样做
科技日报· 2025-06-04 04:41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1] - 人工智能被定位为战略性技术,基础教育阶段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是顺应全球科技趋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举措 [1] - 教育部2024年11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2025年4月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大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一体化路径 [2] 教育体系设计与实施挑战 -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采用分层递进模式:小学培养兴趣与基础认知,初中强化技术原理与应用,高中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3] - 当前存在课程断层问题,表现为"小学玩积木、中学低年级编程序、高年级无衔接",且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 [3] - 师资短缺是核心瓶颈,教师难以跟上技术更新速度,前沿问题探讨深度不足 [3] - 专家建议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动态调整人工智能内容比重,学前教育增设"人工智能和生活礼仪",义务教育加入"人工智能与智能社会"模块,高中通过选修课衔接高校课程 [4] 企业参与与资源整合 - 社会企业可通过健全融合机制、共享优质资源、优化产品服务和开放实践基地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发展 [6] - 企业角色定位为解决方案提供者,需构建体系化、高质量、易普及的课程体系,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分层设计教学内容 [7] - 课程设计需融合前沿技术工具,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并通过"智能双师"模式降低硬件门槛,促进教育公平 [7] - 上海市张江高科实验小学通过家校社资源整合,构建智慧教育生态圈,开展特色活动发掘创新潜质学生 [5] 教育理念与风险防范 - 需避免数字化应用误区,如机械应试、人工智能拔苗助长或增加学习负担,应坚守立德树人本质 [8] - 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立使用生成式AI开放式内容功能,教师不得以AI替代教学主体 [8] - 专家提出"认知外包"风险警示,基础教育阶段需加强深度教学,防止认知惰性和信息茧房 [9] - 教育改革需聚焦课程生态重构、教学组织创新(教师主导+AI辅助)、评价体系转型三大方向 [8]
给每个孩子一面“智能镜子”,让其照见未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6-02 07:14
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 - 人工智能以空前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体现在AI学伴、智慧操场等个性化教育解决方案的普及[1]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推动AI与中小学教育深度融合[1] -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被视为教育理念、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全方位革新,是时代赋予的使命[1] 教育行业的共识与挑战 - 人工智能让更加公平高效优质的教育成为可能,但需解决技术如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升教师能力、构建适应AI时代的教育评价体系等问题[2] - 需警惕"重概念、轻教育规律"和"重技术、轻科学素养"的倾向,避免过早引入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3][4] 个性化教育实践 -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构建"AI+教育"融合共生的新型生态体系[5] - 科大讯飞展示五育学生评价解决方案,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实时汇聚学生成长数据,构建多层级评价报告库[5] - AI学情分析、考情分析、教情分析使教学更精准,如"CT扫描"般清晰呈现学生学习情况[6] AI赋能学科教学案例 - 天津实验中学在地理课中利用AI辅助学生设计地铁线路,并开设AI古籍修复课程[6] - 杭州外国语学校将AI应用于英语听说训练、语文思辨和作文批阅,显著提升教学实效[6] - 数智化教育从"统一的标尺"转向"个性的镜子",实现动态追踪和多元认知培养[7] 教师角色重塑 - 教师角色从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育设计者、人机协作协调者和人性化教育守护者[8] -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教师需提升能力以避免被淘汰,教育仍需人性洞察[8] - 教育本质是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目标是培养会提问而非只会答题的学生[8]
到2030年 四川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5-26 08:41
目标规划 - 到2027年全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网络基本形成 [1] - 到2030年在全省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1] 课程资源 - 研究制定《四川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实施指南》形成贯通融合的课程体系 [2] - 省级统筹录制小、初、高精品数字教学慕课100节进行展播 [1][2] 教师队伍建设 - 分级组建人工智能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涵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专家 [2] - 建立四级培训机制每年培训省级种子教师500名市县级骨干教师2000名 [2] 基础建设 - 开设四川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教育专区联合企业、高校等资源 [2] - 出台《四川省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建设指南》优化现有数字化设施 [2] - 打造100个综合性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实验室集成教学、体验、应用功能 [1][2] 实施工程 - 推进七大工程包括课程普及、教师队伍、基础建设、资源建设、素养培育、应用示范、网链构建 [1] - 搭建交流平台遴选校外实践基地构建安全伦理规范体系 [1]
和人工智能一起成长(微观)
人民日报· 2025-05-21 05:42
人工智能教育政策与规划 - 国务院2017年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1] - 教育部办公厅2023年底发布通知明确2030年前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1] -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近期发布旨在规范全学段教育 [1] 区域实施与课程设计 - 北京广州等地已出台具体举措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路径 [1] - 北京实施"百千种子计划"从通用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教师培养人工智能教育师资 [2] - 辽宁推出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双师课堂"试点并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2] 教学分层与资源开发 - 小学阶段需通过直观互动方式开展人工智能启蒙教育 [2] - 初中阶段需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理解和应用的教学 [2] - 高中阶段应侧重基本理论和前沿应用的教学内容 [2] 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 - 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并培养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3] - 家校协同需规范人工智能使用限度和方法防止技术滥用如作弊行为 [3] - 正确处理人与技术关系是发挥人工智能教育正向作用的关键 [3] 行业资源整合 -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是缩小地区差异的核心措施 [2] -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双重保障 [2] - 人工智能教育需结合校内校外资源形成系统化培养体系 [2]
2025 年,13 家改变教学的人工智能教育初创企业
36氪· 2025-05-19 11:39
人工智能教育行业概述 -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教育机构运营方式,涉及个性化学习路径、智能辅导系统、自动评分和沉浸式内容创建 [1] - 新兴人工智能初创企业通过开发智能系统推动教育技术发展,适应个人学习风格并提供实时洞察辅助教育工作者 [1] - 这些初创企业帮助贫困社区实现教育民主化,跨越地域和领域积极塑造未来课堂 [1] Merlyn - 声控人工智能助手专为教育设计,通过语音控制课堂技术减少教师行政工作量 [4] - 提供两种形式:教师电脑软件(Merlyn Origin)和集成到交互式显示器(Merlyn Display) [4] - 早期研究显示使用7周后教师教学时间增加且技术相关压力减少61% [4] Brisk Teaching - 基于Chrome浏览器的AI助手,直接在谷歌文档、YouTube和PDF等平台简化教学任务 [6] - 提供课程开发、个性化反馈、差异化教学和阅读水平调整工具,覆盖20,000多个学区 [6] Edexia - AI驱动评分平台通过学习教师批改风格实现个性化评分,支持所有科目和评估类型 [8][9] - 与学习管理系统无缝集成,提供透明决策和实时分析,数据本地存储保障隐私 [10] Storytailor - 结合书目疗法与AI生成定制故事,满足儿童情感和教育需求,通过角色库增强参与感 [13] Brainly - AI增强型教育平台提供即时答案和分步讲解,覆盖数学、科学等学科,支持移动端访问 [16] Echo Labs - 专注于教育无障碍,实时转录服务准确率达99.98%,支持专业术语和非语言音频提示 [19] - 每分钟0.70美元的低成本方案每年为学校节省数百万美元,与主流教育平台无缝集成 [20] Darsel - 通过短信等低带宽渠道为低收入国家提供个性化数学练习,无需高级设备或数据计划 [24] Jungle - 将学习材料转化为个性化练习题,支持多语言内容和间隔重复技术,用户超100万 [27][28] Sana Learn - 一体化AI原生学习平台整合内容创建、学员参与和管理自动化,提供实时虚拟教室 [31] Teachmint - 全球性教育技术公司覆盖50国2000万用户,提供虚拟教室、作业管理和AI驱动硬件 [34] 卡内基学习 - 专注K-12教育,旗舰产品MATHia和Fast ForWord基于认知科学研究,服务200万师生 [37][38] Amira Learning - AI阅读助手通过实时评估和干预提升K-6学生读写能力,效果为传统方法两倍多 [40][41] MagicSchool - 提供80多种AI工具简化教学任务,覆盖160国500万教育工作者,符合严格隐私标准 [44][45]
AI教育从试点迈向全域
广州日报· 2025-05-16 03:35
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政策 - 广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提出未来三年将从六大方向发力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转段升级,包括深化通识教育普及、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师资队伍、多方联动机制、示范推广机制和保障体系 [1] - 广州计划以"三个融合"为主线推动AI与教育创新:产教融合(产业反哺教育)、智教融合(AI助教育跃升)、五育融合(技术向善导向) [2] - 广州市教育局提出未来三年目标是从"普及"转向"深化",从"试点"迈向"全域" [3] 广州市AI教育发展现状 - 广州自2018年起试点中小学AI课程,2023年将1—8年级普及AI教育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目前AI教育已覆盖全市超1500所学校,惠及200多万名学生 [2] - 活动展示机器狗、智慧纸笔、棋类机器人、无人机足球等前沿技术在教育场景的应用 [1]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规划 - 小学阶段将开设AI启蒙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启蒙教育 [3] - 初中开发"AI+广府文化"项目式课程,结合地方特色拓展AI教育 [3] - 高中建设大模型应用创新工坊,通过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基础通识+特色拓展+拔尖创新"三级课程链 [3] - 持续开展"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支持学生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AI高端实验室参与技术研究 [3]
广州以1+8模式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广州日报· 2025-05-15 03:17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促进人工智 能赋能教育改革创新,广州何为?今年4月28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 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以下简称《措施》),从六大方面提出若干举措,深 化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创新与范式升级,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从小规模试点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到2023年实现全市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普及,再到2025年提 出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广州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走在前列,在实践中形 成"1+8"模式,通过教材编写、课时保障、平台建设、教师培训、"政企学研"多主体协同合作等举措,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覆盖全市超过1500所学校,惠及200多万名学子,让学生更好地拥抱科技、拥抱 人工智能,培养对科学创新的兴趣、思考和探索精神。 先行先试推动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 在布局人工智能教育的过程中,广州探索试点实验、政学研企横向联动、市区校三级纵向推进,提 出"1+8"即"一个平台+八大体系"推进模式——广州通过搭建"广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从政策、 资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