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搜索文档
科技考古印证二里头遗址铜矿来自晋南 青铜时代先民或已栽培本土葡萄属植物
央视网· 2025-05-29 14:59
汉代欧亚种葡萄传入 本土葡萄属与之并存并用 一般认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葡萄东传进入我国,这里所说的葡萄属于欧亚种。不过,欧亚种葡萄传入之前,古代文献反映出先秦时 期古代先民已开始对本土野生的葡萄属植物资源进行利用。到了宋金时期,在辽上京遗址一处普通居民区的垃圾坑里,考古专家发现了未炭化 的本土葡萄属种子。 钟华:当西方(欧亚种)葡萄传进来之后,其实并没有一蹴而就地把我们本土这些葡萄属的资源完全取代,它们有一个长期共存、长期同 时被利用的历史。 科技考古印证二里头遗址铜矿来自晋南 央视网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在北京发布多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其中一项聚焦我国几十处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 发现从一万年前至宋金时期,古代先民持续利用本土葡萄属资源。尤其以河南二里头遗址为典型代表,还存在栽培本土葡萄属植物的可能。 青铜时代早期先民或已栽培本土葡萄属植物 这4个分别是内蒙古赤峰辽上京遗址、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安徽蚌埠禹会遗址、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的葡萄属种子,分别距今约800年、 3000多年、6000多年、1万年。 考古专家介绍,从外形等方面观察,现代葡萄籽明显偏细偏长,有着更高的载果量。包括上述4个 ...
正本清源地讲述文物保护故事(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这是一个从土地上"长"出来的故事。一位考古学家告诉我,"考古人的浪漫,是把这一生变成连接过去 与未来的桥。"这座用真实故事浇筑的桥梁,终于带着八百里秦川的风沙,抵达观众眼前。这一次的尝 试也许并不完美,但我们庆幸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为电视剧《护宝寻踪》导演) 电视剧《护宝寻踪》剧照。 片 方供图 作为西安人,我一直想拍一部关于文物保护和考古的电视剧,这个题材从来没被拍过。2022年,陕文投 的领导找到我,提出创作一部"文物保护"主题的电视剧,我们不谋而合。 一段时间以来,盗墓题材的文艺作品对盗墓奇观化表达,掩盖了盗墓对历史文化、人伦道德的伤害,忽 视阐述盗墓行为必须负有的法律责任。因此从策划之初,我们就明确这部剧对准的并非虚构的盗墓行 为,而是一群用青春丈量黄土、用坚守对话历史的考古人和文保人。我们希望《护宝寻踪》围绕文物保 护、打击文物犯罪等主题,进行正本清源的现实主义创作。 文物保护题材的天然优势在于有大量的真实事件值得挖掘。江村大墓案涵盖考古学者、警察、文物保护 工作者、盗掘古墓及走私贩卖文物者多个群体,是一场跨越20年的盗墓与追缴的较量,也是一场倾尽几 代考古专家心血的接力。我们在采风过程中确定了以 ...
透视文物细节 刷新考古认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5-28 06:40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发布7项重大成果,包括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等 [1] - 实验室下设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涉及碳-14测年、古DNA、同位素分析、文物保护修复等领域,是国内科技考古界涵盖范围最广泛的机构 [5] 中国本土葡萄利用史 - 中国是世界三处野生葡萄集中分布的中心之一,存在约38种葡萄属植物,古人利用本土葡萄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万年左右的农业起源时期 [2] - 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的葡萄藤是欧亚种葡萄在中国最早的证据,距今2000多年,西汉时期欧亚种葡萄已被带入内地 [2] -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葡萄属遗存集中出土,显示先民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葡萄 [3] - 辽金时期城址中发现本土葡萄种子,证明本土葡萄与欧亚种葡萄曾长期并存 [3] 唐代龙首考古发现 - 河北雄安新区雄县古州城遗址出土两个罕见的陶质唐代龙首,为房顶建筑构件中的垂兽或戗兽 [4] - 龙首盐析严重,10号龙首碎裂成上百块,实验室通过超声波清洗、纯净水脱盐等技术进行保护修复 [5] - 龙首制作工艺包括陶胎使用秸秆和碎陶块作为羼和料,烧成温度约686摄氏度,表面使用含铅白色、含锰紫黑色和含铜绿色矿物颜料 [5] - 复原显示龙首所在建筑垂脊宽45厘米、戗脊宽30厘米,龙首形象为此前未见,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5]
中国社科院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果
新华社· 2025-05-28 06:21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 [4] -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曲面微区X射线荧光分析等技术,为龙文化形象演变提供新考古依据 [4] - 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展现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转变 [4] 多学科考古研究论文 - 《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运用多学科方法论证该地区东周时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4]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论证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与西方欧亚种葡萄长期共存,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可能已有栽培管理 [4] -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路径》通过对新疆早期铁器时代"蜻蜓眼式"玻璃珠成分分析,提出新疆是地中海玻璃东传关键节点 [5] 青铜冶铸技术研究 -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表明二里头先民已掌握发达青铜冶铸技术,具备金属资源控制和生产组织能力 [5] 发布会背景 - 发布会由中国社科院主办,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 [5]
中国龙再添新形象、千年王冠重现……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7 09:51
今天(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7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成果"。 其中3项成果聚焦重要文物的保护修复。 我国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文物 2019年,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的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已于近期修复完成。王冠距今1000多年,因埋藏在墓室暗格内,免遭盗墓贼破坏。由于长期 地下埋藏,发生严重劣化腐蚀,考古专家用"支离破碎"来形容它出土时的状态。 ! 46 HV E and the will be the states of a would and the work of the t t o " 1 t . 0 t t a 14/1 t e in 15 . - . p △提取后 新闻 the 20 s 3-2 △出土时 经过近两年的修复,考古专家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尤其是运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方法完成银基体矫形强化及上万次精密焊接,利用X光成像及中子 成像技术,精准复原王冠本体与2582颗冕旒珠饰编串结构,成功恢复王冠原貌,这也是我国首次完整复原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的王冠文物。 △修复后 FULL I 中国龙再添新形象 2024年10月,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两件唐代龙首,已 ...
安徽省“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召开
央视网· 2025-05-20 10:37
此次研讨会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马鞍山市人民政府主办,马鞍山市委宣传部、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含山县人民政府承办,含 山县委宣传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含山县文旅体局协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省直博物馆、地市博物馆、马鞍山市 县博物馆参会嘉宾及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全体人员参加会议,围绕"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结合行业热点与发展趋势,就如何推动 安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此次研讨会邀请全国知名专家、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馆长吴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原院长万琳进行主题报告。 2025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探索博物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发展路径,推动安徽文博 事业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学术研讨会于2025 年5 月16日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 吴健馆长以《中国特色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路径和建设方向》 为题,从考古遗址博物馆核心概念、未来发展趋势、科技赋能实践路径、文旅融 合创新方向、服务与展示升级方案等多个维度,对中国特色考古遗址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与 ...
“看·见殷商”火爆开展,一文回顾百年前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
北京晚报· 2025-05-20 10:00
殷墟考古发现历程 - 1928年殷墟考古首次发掘启动 由董作宾主持 出土有字龟甲555片及青铜器等文物[21][32][35] - 1929年李济主持第二次发掘 提出科学考古五原则 建立地层学记录体系 出土685片甲骨[38][39][40] - 1936年H127坑发现17096片甲骨 占殷墟出土总量68.6% 证实商代晚期都城遗址[53][54][55] 关键考古人物贡献 - 王懿荣1899年首次识别甲骨文 收购1508片甲骨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7][8] - 董作宾八次参与殷墟发掘 创立甲骨断代十标准 完成《殷历谱》等著作[22][41][42] - 梁思永引入地层学方法 发现"后冈三叠层" 解决史前文化年代学难题[49][50] 学术价值与影响 - 殷墟考古将中国信史前推1100多年 证实《史记》商王世系可靠性[2][56][57] - 出土文物338件套 含50余件一级文物 妇好鸮尊等珍品首次同框展出[1][12] - 培养出中国首批考古学家 形成"考古十兄弟"等专业团队[50][58] 文物市场与保护 - 清末甲骨文交易活跃 罗振玉确认安阳小屯为出土地 终结汤阴假说[11][20] - 1929年地方政府与中央研究院爆发文物归属争议 催生1930年《古物保存法》[44][46][47] - 李济确立"考古不收藏"行业准则 成为考古界基本规范[40][50]
被埋没的宝藏古城:访寿春古城|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5-20 08:56
寿春古城历史沿革 - 寿春古城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存城墙为北宋熙宁年间重建,周长7147米,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城墙[2] - 战国晚期(公元前241年)成为楚国都城,公元前223年被秦军攻占灭楚[3] - 古城防御体系完整,包含瓮城、护城河、角楼等,被誉为"铁打寿州城"[2] 考古发现与城址结构 - 楚都寿春城遗址总面积约26.35平方千米,南北长6200米,东西宽4250米[5] - 发现"寿滨古城"遗址面积56.9万平方米,西南小城面积10.4万平方米(含护城河25.3万平方米)[4][5] - 城内发现20多座夯土台基,最大建筑群基址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30米,单体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8] 重要文物与墓葬 - 出土青铜礼器包括9件升鼎、7件卧牛钮鼎、8件铜方座簋等最高规格葬制器物[11] - 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铸客大鼎"重400公斤,武王墩大墓新出土鼎口径88厘米(超越前者)[9][11] - 发现楚国黄金货币"郢爰"纯度达85%-99%,鄂君启节铭文记载商队通行路线及关税制度[12][13] 水系与城市布局 - 城址西临淝水,东依芍陂(安丰塘),发现人工水道系统及水门遗址[6] - 西南小城护城河宽40-50米,通过人工河道与寿春城连接,最终汇入淮河[6] 文化特征与技术交流 - 出土漆瑟绘有狩猎乐舞场景,体现楚人"信巫鬼"的审美[13] - 发现仿青铜器造型的原始青瓷编钟,反映楚越技术融合[13] - 墓中出土鎏金鸟形铜饰牌等草原风格器物,显示文化交流[11]
民族自豪感引发考古旅游热
新华网· 2025-05-20 00:23
博物馆游客数据与预期 - 苏州考古博物馆开放首日接待游客达七八千人,远超预期的三四千人[2] - 游客构成以普通市民和外地游客为主,非专业领域人士占比较高[2] - 预计儿童节端午假期将迎来新客流高峰,暑期游客量可能进一步增长[2]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考古旅游热度显著上升,历史类博物馆成为网红打卡点,需提前预约排队入场[2] - 故宫等知名博物馆持续火爆,偏远古迹旅游也受到追捧[2] - 国潮国风热潮推动公众对历史文化兴趣增长,未来同类博物馆开放数量可能增加[6] 博物馆特色与展品 - 1:1复建孙吴一号墓展示完整墓葬结构,墓主身份尚未确定但属孙权家族[4] - 展品填补良渚至春秋战国的考古断层,包括带有秦国文字的陶片等新发现[4] - 展出考古工具与方法说明,未来计划引入VR和AI技术增强公众体验[5] 社会文化影响 - 博物馆功能包括普及考古知识和激发地方自豪感,反映文明复兴趋势[2] - 游客反馈显示对吴越地区历史认知被刷新,展品改变对古人技术水平的认知[4] - 儿童游客表现出对考古职业的兴趣,展品如东吴大墓出土钗具有教育意义[4] 经济与政策背景 - 国家经济发展推动历史文化需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开展[2] - 考古工作证实5000年文明史,文物发掘到展出的全流程展示受公众关注[2] - 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展出强化区域历史地位[4]
新疆姑娘组多民族“主播团”:博物馆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14:55
民族文化传播与考古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新疆维吾尔族女生迪拉热·阿地力江与同学通过短视频记录土家族绣花披肩等民族文物,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内涵 [1] - 迪拉热·阿地力江发起成立多民族"主播团"小迪"道中华"工作室,通过博物馆文物拍摄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 [3] - 工作室已发布63期视频,点击量超200万次,内容涵盖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 [7] 多民族合作与内容创新 - 工作室成员包括汉族、藏族、彝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的学生,多元背景使视频内容更丰富 [5] - 藏族学生尼玛才让将青海唐卡纹路与三星堆青铜纹路对比,展现内地与高原的文化交流 [5] - 彝族学生石一克布通过视频记录凉山彝族历史与文化,强调小文物承载大历史的意义 [7] 技术应用与未来规划 - 迪拉热·阿地力江计划结合AI技术增强文博视频的互动性,并聚焦民族地区中小博物馆的拍摄 [7] - 工作室视频拍摄范围从大型博物馆(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扩展到中小文博机构(如成都双流区广都博物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