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市不免责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丨“退市提速+追责加码” 退市不免责渐成常态
搜狐财经· 2025-09-15 12:33
退市制度执行 - 截至2025年9月7日,A股已有24家上市公司退市,其中超过80%的公司因触及重大违法、财务类、规范类、交易类强制退市规定而退市 [1][15] - 交易类退市较为普遍,4月30日有4家公司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人民币而摘牌 [3][15] - 主动退市公司数量增加,截至8月10日已有5家公司宣布主动退市,方式包括股东会决议撤回上市和吸收合并 [4][15] - 近期*ST紫天因触及规范类强制退市规定被终止上市,*ST东通因涉嫌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被启动退市程序 [5][16] 退市追责与投资者保护 - 监管部门强调“退市不免责”,对退市公司亿利洁能拟处以2.1亿元罚款,对其控股股东拟处以3000万元罚款,并对7名直接责任人员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6][17] - 追责范围扩大,从上市前到退市前的全周期问题均被纳入核查范围,部分未担任董监高的人员也因组织、参与违法行为被处罚 [6][18] - 专家建议完善投资者民事赔偿机制,优化退市公司挂牌衔接流程,强化行政、民事、刑事“三罚联动”效能 [7][18] 分红制度现状 - 2024年A股分红总额达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中期有810家公司拟派现6428亿元,同比增长9.6% [9] - 分红行业高度集中,银行、石油石化、通信三大板块位列前三,银行业最为突出,2024年Top30名单中有11家银行 [9] - 2020-2024年A股累计分红公司占比由68%升至91%,但高分红公司集中于盈利稳定、现金流充裕的行业,大量中小市值和成长型公司分红意愿偏低 [9][10] 分红制度问题与建议 - 分红持续性与稳定性欠缺,2024年符合连续10年现金分红且比例达30%的公司仅198家,占全市场3.8% [10] - 建议建立“盈利即分红”的刚性约束机制,设立“盈利不分红”ST警示制度,并推行“行业差异化+生命周期”分红指引 [11] - 鼓励一年多次分红,简化中期分红程序,构建分红透明度披露体系,并推动机构投资者参与分红政策制定 [11] 大股东及高管增持 - 2025年8月以来至9月9日,共有190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增持计划,包括长江电力控股股东拟增持40-80亿元,贵州茅台控股股东拟增持30-33亿元 [12] - 增持行为发生在股价上涨后,如南京银行自2024年以来股价上涨65%以上,上海银行上涨50%以上,旨在引导市场理性看待公司价值 [13] - 需警惕“作秀式”增持,部分公司存在承诺多、执行少的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建立“承诺-执行-披露”的闭环监督机制 [14]
9.15犀牛财经早报:科创主题基金成上涨“领头羊”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成型
犀牛财经· 2025-09-15 09:37
科创主题基金与芯片行业表现 - 科创主题基金近一年平均净值增长接近一倍 芯片细分方向成为上涨领头羊 [1] - 机构观点认为AI浪潮下科创主题作为长期主线无异议 短期波动后进一步上涨需观察基本面跟进 [1] 证监会监管动态与上市公司处罚 - 证监会于9月12日对*ST东通 亿利洁能 *ST新潮 *ST聆达 ST天圣等多家公司开出罚单 多涉及财务造假且不乏亿元级重罚 [1] - 2024年以来截至8月31日 证监会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 其中46家已做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 [1] - 市场观点认为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已形成 旨在构建不敢造假 不能造假 不想造假的市场生态 [2] 汽车行业动态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倡议 规定汽车整车企业支付供应商账期自验收合格起最长不超过60个自然日 [2] - 智能汽车技术企业博泰车联网已向香港联交所提交聆讯后文件 其IPO申请获批准 [6] 消费与旅游市场趋势 - 中秋国庆假期临近 旅游市场热度攀升 周边游及包车游预订热度同比翻倍增长 部分热门线路提前售罄 [3] - iPhone 17系列在拼多多平台开启预购后迅速破发 全系直降近1000元 例如256GB版本售5099元较官方定价5999元低900元 [4] 电池技术发展 - 国内固态电池技术多元发展 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 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加快建设中 材料成本控制是量产关键挑战 [3] - 专家观点认为固态电池有望率先在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3] 上市公司资本运作与诉讼 - 千金药业获证监会批复 将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千金湘江药业28.92%股权及千金协力药业68.00%股权 [7][8] - 科林电气拟定向增发A股募资不超过15亿元 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9] - 旭辉集团子公司六安卓锦公司因未按约定完成土地开发被提起诉讼 涉违约金8.12亿元 [5] 金融机构监管 - 中邮证券新疆分公司及其负责人因未向证监局报送内部惩戒信息及投资顾问业务留痕不充分等问题被出具警示函 [5] 美股及全球资产表现 - 美股三大股指涨跌不一 标普500跌0.05%报6584.29点 道指跌0.59%报45834.22点 纳指涨0.44%报22141.10点 [10] - 特斯拉股价涨约7.4% 创近三个月最大日涨幅 加密货币全线上行 比特币涨约2% 以太坊一度涨超6.2% [10]
惩防闭环织密监管防线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成型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04:58
监管执法动态 - 证监会依法从严惩处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 包括*ST东通 亿利洁能 *ST新潮 *ST聆达等 亿元级罚单频现 [1] - 监管部门释放"零容忍"强监管信号 击碎"退市即免责"幻想 形成"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 [1][3] - 2024年至8月31日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 46家已作出行政处罚 合计罚款12.46亿元 [3] 典型案例处罚细节 - *ST东通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 拟被处以2.29亿元罚款 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 实际控制人遭10年证券市场禁入 [2] - 退市龙宇涉嫌2019-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营收利润 拟被处以3810万元罚款 实控人徐增增作为"首恶"拟罚1690万元并实施10年禁入 [2] - 今年以来十余家因财务造假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数量创历年新高 [3] 市场生态转变 - "不敢造假 不能造假 不想造假"的市场生态逐步构建 通过惩治已然违法震慑未然风险 [1][4] - 董监高履职从被动签字转向主动担责 监督作用明显强化 案例显示ST路通监事对半年报投反对票 [4] - 上市公司违规动机减弱 主动退市和合规改善成为新趋势 更多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合规方式优化业绩 [5][6] 制度完善方向 - 需进一步完善综合惩防机制 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和独董监督职能 [1][7] - 建议借助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现场检查效率 打通行业数据壁垒 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 [7] - 呼吁加强基础制度供给 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 [7]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成型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04:14
文章核心观点 - 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通过亿元级罚单、市场禁入等措施依法从严惩处,持续释放强监管信号 [1] - “退市不免责”的常态化执法格局已经形成,无论公司是否退市,监管追责都将贯穿始终,旨在构建“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场生态 [1][2] - 通过惩治已发生的违法行为并震慑潜在风险,形成惩防并举的监管闭环,并需进一步完善综合惩防机制以推动长效化防治 [1][2] 监管处罚案例与数据 - *ST东通因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被证监会拟处以2.29亿元罚款,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实际控制人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并将因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被启动退市程序 [1] - 退市龙宇涉嫌2019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公司及相关当事人拟被处以3810万元罚款,实控人兼董事长作为“首恶”拟被罚1690万元并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2] - 2024年初至8月31日,证监会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46家已作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合计罚款12.46亿元 [2] 市场生态与公司治理转变 - 董监高履职从“被动签字”转向“主动担责”,监督作用强化,例如ST路通有监事对半年度报告投反对票并无法保证其真实性 [3] - 上市公司及董监高决策优先级从“报表美化”转向“合规优先”,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审议财务报告时更趋审慎 [3] - 上市公司违规动机减弱,更多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合规方式优化业绩,并主动下调业绩预期以规避信息误导 [3] 综合惩防机制建议 - 建议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现场检查效率,打通行业数据壁垒,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以减少监管盲区 [4][5] - 需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审计机构应保持独立性,提升专业能力,主动识别异常情况并通过实施反舞弊程序发现财务造假 [5] - 应加强基础制度供给,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为从严打击违法违规提供更坚实的法律支撑 [5]
一天多张罚单 不乏亿元级重罚!证监会严惩上市公司造假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09:36
今年以来,已经有十余家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触及(或涉 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创下历年新高。监管部门对多宗涉嫌财务造假大案依法从严从重处 罚。 其中,不乏退市后被罚案例,释放"退市不免责"的强烈信号。据统计,2024年以来,截至8月31 日,证监会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46家已做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 监管部门将持续按照《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 防工作的意见》等要求,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行为,配合相关部门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切实 保护投资者权益。 *ST东通涉嫌触及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证监会9月12日消息,近日,证监会对*ST东通(东方通)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 载,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 经查,*ST东通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罚款2.29亿 元,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 9月12日,多起行政处罚案件公布,彰显监管部门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坚决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 当日,*ST东通、亿利洁能、*ST新潮、*ST聆达、 ...
证监会严惩上市公司造假:一天多张罚单,不乏亿元级重罚
中国证券报· 2025-09-13 17:42
9月12日,多起行政处罚案件公布,彰显监管部门严厉打击财务造假、坚决维护市场秩序的决心。当 日,*ST东通、亿利洁能、*ST新潮、*ST聆达、ST天圣等多家公司收到监管部门罚单,多涉及财务造 假,其中不乏亿元级重罚。 今年以来,已经有十余家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罚事先告知)触及(或涉嫌触 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创下历年新高。监管部门对多宗涉嫌财务造假大案依法从严从重处罚。 其中,不乏退市后被罚案例,释放"退市不免责"的强烈信号。据统计,2024年以来,截至8月31日,证 监会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46家已做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 监管部门将持续按照《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 作的意见》等要求,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行为,配合相关部门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切实保护 投资者权益。 *ST东通涉嫌触及 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9月12日,退市公司亿利洁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内蒙古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告知书, 因公司涉嫌在2016年至2023年期间存在财务造假、关联担保、资金占用等导致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及欺 诈发行债券行为,内 ...
"退市不免责"去年以来46家收"罚单"
证券日报· 2025-09-13 17:39
亿利洁能行政处罚事件 - 公司因涉嫌2016年至2023年期间的财务造假、关联担保、资金占用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及欺诈发行债券行为,收到内蒙古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拟对公司、控股股东及29名相关责任人处以3.75亿元罚款[1] - 公司控股股东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被处以3000万元罚款,公司本身被处以2.1亿元罚款,并对7名直接责任人员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2] - 公司于2024年6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年7月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被上交所终止上市[1] 监管执法趋势与数据 - 新“国九条”发布以来,监管部门秉持“两强两严”理念,对退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一追到底”,不允许“一退了之”[3] - 2024年以来截至8月31日,证监会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46家已做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合计罚款12.46亿元[3] - 处罚覆盖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彰显“退市不免责”已从监管表态转化为常态化执法实践[3] 市场影响与专家观点 - 对亿利洁能等一系列案件的严肃处理,能有效杜绝存在重大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利用退市逃避法律责任,并推动上市公司规范治理[3] - 对退市公司处罚常态化被视作资本市场迈向质变的关键一步,将倒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净化市场生态,推动“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3] - 财务造假、资金占用、欺诈发行等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因其严重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投资者合法权益[2]
“退市不免责” 去年以来46家退市公司收“罚单”
证券日报· 2025-09-13 00:08
公司处罚概况 - 亿利洁能收到内蒙古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因涉嫌2016年至2023年期间财务造假 关联担保 资金占用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及欺诈发行债券行为 [1] - 监管机构拟对公司 控股股东及29名相关责任人处以总计3.75亿元罚款 并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市场禁入等措施 [1] - 具体罚款金额为公司被处以2.1亿元罚款 控股股东亿利资源集团被处以3000万元罚款 [2] 处罚细节与追责范围 - 处罚对象不仅包括董事长 总经理 财务总监 董事会秘书等 相关独立董事 监事亦未能免责 部分未担任董监高但组织参与相关行为的人员也被纳入拟处罚范围 [2] - 拟对7名直接责任人员同时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 在金额罚基础上增加资格罚 [2] - 控股股东亿利集团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9月10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3] 退市背景与监管态度 - 亿利洁能于2024年7月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并摘牌 退市前2024年6月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1] - 此次处罚彰显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的坚定态度 彻底打破部分市场主体退市即免责的幻想 [2] - 新国九条发布以来 监管部门秉持两强两严理念 聚焦打大 打恶 打重点 对退市公司财务造假等问题坚决一追到底 绝不允许一退了之 [3] 行业影响与执法数据 - 对亿利洁能等一系列案件的严肃处理 能有效杜绝存在重大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利用退市逃避法律责任 有力推动上市公司规范治理 [3] - 2024年以来截至8月31日 证监会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 其中46家已做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 合计罚款12.46亿元 [3] - 处罚覆盖负有责任的公司实际控制人 董事长 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 退市不免责已从监管表态转化为常态化执法实践 [3]
退市不免责” 去年以来46家退市公司收“罚单
证券日报· 2025-09-13 00:06
公司处罚概况 - 亿利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因涉嫌2016年至2023年期间的财务造假、关联担保、资金占用等信息披露违法及欺诈发行债券行为,收到内蒙古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拟对公司、控股股东及相关责任人处以总额3.75亿元罚款 [1] - 公司被处以2.1亿元罚款,控股股东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被处以3000万元罚款,29名相关责任人被追责,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独立董事及监事 [1][2] - 拟对7名直接责任人员采取5年至终身不等的市场禁入措施,结合“金额罚”与“资格罚”加大追责力度 [2] 公司退市背景 - 亿利洁能于2024年7月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被上海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并摘牌 [1] - 公司在退市前的2024年6月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此次处罚表明退市不免责,公司需为其持续多年的证券违法行为承担后果 [1][2] 监管政策与动向 - 新“国九条”发布后,证监会秉持“两强两严”理念,聚焦打击上市公司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尤其对退市公司的财务造假等问题坚决一追到底,杜绝“一退了之” [3] - 2024年以来截至8月31日,证监会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46家已做出最终行政处罚,合计罚款12.46亿元,处罚覆盖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财务总监等“关键少数” [3] - 监管部门将持续按照《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等要求,依法从严打击财务造假等恶性违法行为,配合相关部门保护投资者权益 [4] 市场影响与专家观点 - 对亿利洁能等案件的严肃处理能有效杜绝重大违法违规上市公司利用退市逃避法律责任,并推动上市公司规范治理 [3] - 对退市公司处罚常态化被视为资本市场质变的关键一步,可倒逼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强化投资者公平保障、净化市场生态并推动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3]
退市不免责 又一家退市公司被重罚3.75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9-12 20:48
9月12日,退市公司亿利洁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利洁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内蒙古证监局行 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根据告知书,因公司涉嫌在2016年至2023年期间存在财务造假、关联担保、资金占 用等导致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及欺诈发行债券行为,内蒙古证监局拟对公司、公司控股股东及29名相关 责任人处以3.75亿元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市场禁入等措施。 去年7月份,亿利洁能因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被交易所摘牌退市,此次处罚再次说明"退市不免责",彰 显了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一追到底"的坚定态度,彻底打破了部分市场主体"退市即 免责"的幻想。 据统计,2024年以来,截至2025年8月31日,证监会累计查处了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其中46家已做 出最终行政处罚决定。业内人士表示,对亿利洁能等一系列案件的严肃处理,既能有效杜绝存在重大违 法违规的上市公司利用退市逃避法律责任,也将有力推动上市公司规范治理,将投资者合法权益真正放 在心上。 监管开出3.75亿元罚单 控股股东、关键少数"一网打尽" 亿利洁能被行政处罚早有迹象。在公司退市前,2024年6月10日,亿利洁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年7月 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