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L4自动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建投:特斯拉robotaxi开始运营 新车、内需和出口仍为主线
快讯· 2025-06-25 08:13
L4自动驾驶行业 - 特斯拉于6月22日在美国奥斯特推出基于FSD的Robotaxi试运营服务 [1] - Robovan龙头九识、新石器和白犀牛订单加速放量 [1] - L4自动驾驶行业今年迎来拐点 [1] 汽车板块投资主线 - 机器人板块(科技成长)和整车新车周期仍是汽车板块投资主线 [1] - 新车、内需和出口等因素仍是确定性较强的结构性增量 [1] 行业情绪与订单情况 - 前期行业受主机厂淡季开启促销活动影响情绪 [1] - 近期终端订单有所回暖 [1] - 当前仍然存在预期修复或上行空间 [1]
华为发布L3商用方案后,嬴彻、智加们的日子还好不好过?
雷峰网· 2025-05-29 16:14
行业竞争格局 - 华为推出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获得11家车企支持,对干线物流自动驾驶公司形成竞争压力[10] - 理想汽车成立无人卡车项目组,由智驾感知负责人常黎领导[12] - 行业原已存在图森未来、小马智行、嬴彻科技、千挂科技等公司,但部分企业遭遇困境(图森转型游戏、千挂破产清算)[5] 智加科技发展现状 - 2024年处于净亏损状态,但控股方满帮集团持续追加投资[2] - 2024年底完成行业首个仓到仓全无人驾驶运营测试,路线覆盖复杂城区与多车道高速[2] - 2018年获全国首张营运货车自动驾驶路测牌照,2023年在苏台高速完成全球首次示范运营[2] - 中美团队分拆运营:美国团队30-40人,主要与亚马逊合作销售自动驾驶系统;中国团队由容力领导[4] 技术商业化难点 - 编队运输模式面临货物供应稳定性挑战,空载率影响成本效益[5] - L4级自动驾驶技术难度高且改造成本大,运输调度体系与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尚未解决[5] - 嬴彻科技的L2+方案仅实现从4人减至3人,仍需补贴且未减少工作时间[6] 企业资本动态 - 智加科技2021年上市计划因滴滴事件暂停,2023年传出重启美股上市消息[2][5] - 嬴彻科技2025年考虑上市,2024年销售约2000台车辆,采用以租代售模式[6] - 九识智能2023年收入约1亿元,软件收费7000元/季度,正按15亿美元估值筹备港股IPO[7] 细分场景差异 - 矿山和末端物流是无人驾驶重卡发展较好的场景,九识智能的无人小车被定义为特种设备降低落地难度[6][7] - 货运平台布局自动驾驶具有防御性战略考量,满帮增持智加是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无人化货运需求[9] 市场潜在变量 - 特斯拉FSD和华为ADS若进化至L4级别,将对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10]
自动驾驶出海:墙内开花香墙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20 14:08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出海动态 - 文远知行与优步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未来5年新增15座国际城市部署Robotaxi服务,涉及欧洲、中东等区域[3] - Momenta与优步合作将自动驾驶车辆引入优步平台,首批合作车型将于2026年初在欧洲启动[4] - 小马智行与优步计划于2023年下半年在中东市场接入Robotaxi服务,并逐步向北美、东南亚扩张[4] - 百度"萝卜快跑"计划扩展至瑞士、土耳其、日本,此前已与迪拜签署协议部署超1000辆无人车[5] 区域市场拓展策略 - 东南亚、中东成为首选目的地,因开放度高、场景明确[5] - 中东地区如阿联酋、沙特将自动驾驶视为智慧城市核心,阿布扎比已启动自主快速交通系统[6] - 欧洲市场通过《欧洲汽车行业行动计划》推动向智能、清洁、网联汽车转型[6] 技术路径与商业模式 - L4自动驾驶Robotaxi/Robobus为主要抓手,中国企业提供技术赋能优步[7] - 文远知行技术迭代效率提升3倍,法国项目收费比人工驾驶低20%,日均订单200单[7] - Momenta采用"无图技术"适配全球复杂路况,计划2025年底在慕尼黑、巴黎启动全无人测试[8] - L2与L4技术并行发展,中国企业在AI大模型、Robotaxi量产等关键技术实现工程化[9] 市场数据与渗透率 - 2025年中国市场L2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将达62%[10] - 2025年高速NOA渗透率预计10.8%,城市NOA渗透率9.9%[10] - 地平线与大众合作开发高阶智能驾驶方案,计划2026年在主要海外市场量产[11] 行业驱动因素 - 国内整车企业海外布局带动配套供应商体系延伸[9] - 新能源汽车崛起为自动驾驶技术出海打开局面,形成"整车+技术"打包输出[9] - 跨国零部件企业利用中国智驾优势拓展全球业务,如博世获5家中国车企定点合作[11] 技术优势与效率 - Momenta通过复用国内30亿公里驾驶数据,将新城市落地周期压缩至6个月,效率提升3倍[8] - 中国企业在复杂城市交通环境积累大量实践经验,技术成熟度受国际认可[9] - 智能辅助驾驶完成从高精地图到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演进,成本不断降低[10]
顺丰领投,白犀牛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
搜狐财经· 2025-05-11 09:31
融资情况 - 白犀牛智达完成2亿元B轮融资 由顺丰集团领投 鑫源汽车及线性资本跟投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新产品开发 市场推广及供应链优化 [1] - 融资后成为首家同时获得快递龙头与商用车主机厂投资的自动驾驶公司 [1] 业务进展 - 无人配送车已在顺丰体系内实现日均活跃运营数百台规模 并持续快速交付 [1] - 主要服务于快递网点到末端驿站的无人配送场景 物流效率显著提升 [1] - 与三通一达 极兔等快递公司合作 帮助客户实现物流效率提升20%-50% [1] - 无人车应用场景覆盖传统物流 工业物流 零售 生鲜等50余个城市 [2] 产品技术 - 主力产品R5系列货箱容积5.5立方米 可装载超500件包裹 [2] - 单次充电满载续航超120公里 [2] - 顺丰将加速无人车在末端物流的规模化应用 [1] - 鑫源汽车通过底盘研发与车规级标准支持推动产品标准化落地 [1]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19年4月 由前百度自动驾驶团队成员创立 [2] - 专注于城市公开道路自动驾驶 以无人配送为起点 [2] - 与永辉超市 达达快送 盒马生鲜 饿了么等企业深度合作 [3] 行业布局 - 顺丰12年前开始布局无人机物流 成立丰鸟科技 丰翼科技等公司 [3] - 2021年丰翼科技获腾讯投资 中粮资本 碧桂园创投等机构投资 [3]
对话小马智行CEO彭军:L4是与L2不一样的物种,L4的规模化就要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9 11:58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自动驾驶行业在2016年存在渐进式(L2逐步升级)与跨越式(直接攻关L4)路线之争,公司选择后者并坚持L4路线[4] - 2020年前后行业资本寒冬,公司面临转向L2++的诱惑但未动摇[5][6] - 当前行业处于技术成熟度曲线"复苏期",资本回归理性,商业化曙光初现[14]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路径 - L2与L4是截然不同的物种和商业模式,目标差异导致技术、成本诉求不同[10][25] - L2市场已红海化,陷入价格战;L4处于规模化前夕,是蓝海市场[9][31] - L4商业化需在特定ODD(运行设计域)内实现安全性与成本平衡[18][24] - 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下降70%,为量产奠定基础[7][37] 规模化进展与主机厂合作 - 公司进入1-10规模化阶段,目标2023年底或2024年初全球运营车辆破千[55] - 与丰田、北汽、广汽共研Robotaxi,通过产线批量生产降低成本[7][34][38] -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成熟推动硬件成本快速下降,激光雷达等部件价格大幅降低[36][37] 竞争优势与全球化布局 - 中国复杂路况训练出更强技术细节打磨能力,商业化降本优势显著[47][49] - 无人驾驶车辆事故率比人类司机低10倍以上,保费更低体现安全性[54] - 已在中美建立样板工程,并拓展韩国、沙特、阿联酋等市场,采取本地化合作模式[63][64] 未来挑战与战略目标 - 需构建供需网络,实现用户等待时间缩短和全方位成本优化[58][59] - 运营车辆过万或10万级才能进入L4成熟阶段,预计还需15年时间[60] - Robotruck商业化闭环更快但全无人进程更慢,当前处于0-0.8阶段[70][71] 公司发展阶段与里程碑 - 已完成0-1技术验证阶段,超百辆全无人车辆常态化运营[16] - 下一阶段目标为千辆级运营规模盈亏平衡,逐步向万级迈进[55][60] - 上市后投资者关注点从技术可行性转向量产规模与用户反馈[68][69]
对话小马智行CEO彭军:L4是与L2不一样的物种,L4的规模化就要来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4-28 15:55
自动驾驶行业技术路线 - 自动驾驶行业存在渐进式(L2逐步升级至L4)与跨越式(直接攻关L4)两种技术路线之争,公司选择后者[3] - L4路线商业化前景曾不明朗,导致部分企业转向L2辅助驾驶[4] - 当前L2市场已进入红海阶段,竞争白热化且难以差异化,L4则处于规模化前夕的蓝海阶段[8][25] - L2与L4在技术目标、成本诉求和商业模式上存在本质差异,属于不同物种[9][18][20] - L2转向L4需另起炉灶,数据采集、传感器布置等均需重构[22][24][25] 公司商业化进展 - 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上一代下降70%,硬件成本仅为前代1/3[6][29] - 与丰田、北汽、广汽等主机厂合作研发量产车型,工业化程度提升带动成本进一步下降[27][30][31] - 全球运营车辆目标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突破千辆[44] - Robotruck已实现特定场景商业化运营,但全无人进程慢于Robotaxi[58][59] - 运营车辆事故率比人类司机低10倍以上,保费更便宜[43] 行业发展阶段判断 - 无人驾驶行业已走过0-1技术验证阶段,进入1-10规模化阶段[14] - 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行业处于"复苏期",资本回归理性且商业化曙光初现[13] - 实现L4规模化需15年时间,车队规模需达到万级甚至10万级[48] - 北京、深圳等城市已颁发无人驾驶"城市通行证",政策环境逐步破冰[10] 核心竞争优势 - 中国复杂路况带来数据优势,使公司在细节打磨上优于国际同行[37] - 中国制造业降本能力强劲,商业化竞争力显著[38] - 技术方法论无秘密,关键在于应用场景的差异化实现[16][36] - 海外市场已拓展至韩国、沙特、阿联酋等地,采取本地化合作模式[52][53] 规模化挑战与策略 - 当前最大挑战是建立供需网络,缩短用户等待时间并降低全链路成本[46][47] - 需打造样板工程证明安全性,推动监管放开和用户信任[39][40] - 运营重点转向人机交互体验优化,涵盖接客送客全生命周期[41] - 团队能力需补充生产制造和网约车运营经验,构建新业态Know How[49][50] 管理层战略视角 - 坚持L4路线源于目标驱动,技术手段服务于产品定义[15][17] - 阶段性目标达成是维持团队信心的关键,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可实现的里程碑[68][69] - 行业寒冬期通过开源节流和加强沟通度过,未动摇核心方向[63][65] - 专注L4赛道,暂不考虑机器人等延伸领域[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