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丨解码黄沙变金山的生存智慧
央广网· 2025-06-25 09:35
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案例 - 磴口县通过种植梭梭和肉苁蓉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目前肉苁蓉接种面积达12万余亩,年产鲜品700余吨,成为全国最大人工肉苁蓉生产基地 [3][4] - 磴口县沙区植被覆盖率从0.04%跃升至39.1%,年入黄沙量由1800万吨降至150万吨 [6] - 柯坪县通过清淤造地项目将5300亩戈壁荒滩改造成小麦试验田,首次大丰收平均亩产达460公斤,总产量突破2400吨 [7][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种植葡萄和林木改造环境,葡萄园面积达27.3万亩,2024年出口额1375万元,占国产酒庄葡萄酒产量50% [11][15][16][19] 产业发展与经济效益 - 磴口县肉苁蓉产业带动治沙面积累计达80万亩,长期雇佣农牧民15人,年收入约8万元 [4] - 柯坪县农户雷泽国承包5300亩试验田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青贮玉米亩产达3.8吨 [8][10] - 贺兰山东麓葡萄园树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经过10年环境改造 [16] 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 磴口县采用"前挡后拉、由里及外"策略构建三道生态防线,梭梭作为固沙植物广泛种植 [3] - 柯坪县引入先进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和灌溉优化,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培训 [8] - 贺兰山东麓选择先培养环境再种植葡萄,通过栽种适宜林木抵御大风侵袭 [16]
中国中亚合筑生态治理“绿堤”(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06:44
中国与中亚国家生态治理合作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展"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通过棉花覆膜滴灌技术、光伏发电和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棉田智能滴灌和施肥,使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成本和用水量显著下降 [4][6] - 示范区棉田的籽棉平均亩产量达到307公斤,远高于当地120公斤的平均亩产量,且用水量仅约为当地的70%,滴灌和施肥所需能源主要来自于光伏发电 [6] -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目前面积仅相当于原始面积的10%左右,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 [4] 技术应用与成果 - 新疆生地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制定了咸海治理方案,通过联合科考、盐碱地治理、沙漠化治理、节水农业等技术合作,探索咸海生态治理新模式 [7] - 中国科研人员在咸海周边推进光伏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集成、试验与示范项目 [7] - 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合作搭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等平台,深化双边农业科技合作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国同中亚五国发布阿斯塔纳宣言,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 [8] - 新疆生地所对参与合作项目的乌方人员进行遥感技术、实验室化验分析技术等科研能力的集中系统培训,并在具体治理项目中及时回应乌方技术人员遇到的问题 [8] - 中国开拓"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中亚、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 [9] 行业影响与评价 -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生态治理合作已见实效,是改善民生、增强信任的务实体现 [7] - 咸海国际创新中心主任认为中国在沙漠化防治、节水农业等领域积累了先进技术和丰硕成果,希望未来加强合作 [8] -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评价中国治沙模式对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国家而言是"希望的灯塔",提供了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9]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开营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9:12
活动概况 -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于23日在银川开营,40名台湾高校师生参与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 [1] - 活动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旨在为台胞青年提供了解黄河、大陆及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视角 [2] 活动内容 - 研习营围绕6个主题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 [2] - 包含两岸高校学生棒垒球比赛、篝火晚会、夜市观光、集中观影等多场互动活动 [2] - 台湾师生首日访问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宁夏大学,并与大陆师生进行棒垒球友谊赛 [3] 文化体验 - 台湾青年参与非遗项目,体验创作沙瓶画和金丝沙画,部分作品计划带回台湾留念 [4] - 后续行程将前往吴忠市、中卫市,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美食、特色产业及自然风光,沙漠观光成为台青最期待的环节 [4] 参与者反馈 - 台青陈同学希望通过棒垒球运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 [4] - 台青胡同学对首次体验沙漠景观表示高度期待 [4]
新疆若羌巧治流沙 台特玛湖焕然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5:26
生态治理成效 - 台特玛湖核心区水域面积已稳定恢复,采用"双河道、多时段、长历时、小流量"输水模式实现生态补给[2]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增幅达116%[4] - 流域内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水鸟、黄羊等野生动物重新出现[4] 治沙技术创新 - 实施"间隔治沙"模式,通过草方格与高立式沙障组合降低风速并固定流沙,治理效率提升且成本降低[5] - 在5200亩试验区采用"工程+生物+沙产业"模式,种植梭梭、黑枸杞等经济作物实现治沙与经济效益双赢[7][8] - 试验区按株距1米、行距2米、留空8米标准种植,草方格与作物形成立体防护体系[10] 区域经济带动 - 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游客数量增加[7] - 沙生经济作物如酸枣、沙棘、黑枸杞的种植为居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7][8] - 台特玛湖成为阻隔塔克拉玛干与库姆塔格沙漠合拢的重要生态屏障[10]
乌梁素海芦苇的绿色蝶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08:41
生态治理与资源化利用 - 乌梁素海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实现芦苇资源化利用,总投资超50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于2018年启动[2] - 芦苇环保板材生产实现碳减排,每立方米板材减少1.2-1.4吨碳排放,年产量4.7万立方米相当于保护60万棵大树[1][2] - 水生植物资源化项目改善水质,使湖区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部分区域达Ⅳ类标准[3] 芦苇产业链发展 - 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前5个月消耗5.6万吨芦苇,生产4.7万立方米芦芯板,销售收入6000万元[2] - 芦苇加工创造就业机会,板材生产线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3] - 开发多元化产品线,包括环保板材、苇编工艺品和芦耳种植,产品销往新疆、辽宁等地[2][3] 生态经济效益 - 年处理10万吨芦苇,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同时创造经济价值[1][3] - 产业链带动区域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3] - 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3年12月),生态价值获官方认可[2] 生物多样性恢复 - 生态环境改善吸引候鸟回归,成为世界候鸟迁徙重要通道和越冬栖息地[3] - 实施生态补水、湿地净化等工程恢复水体生态功能[3] - 湖水自净能力增强,保障黄河入水水质安全[2]
阿拉善绿色长城诞生记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8:44
治沙项目进展 - 九棵树治沙项目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定流沙 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 [1] - 项目区位于阿拉善右旗 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关键节点 阻挡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扩张 [1] - 阿拉善右旗累计完成林草生态建设任务532.6万亩 锁边林草带建设初见成效 [5] 治沙技术与模式 - 采用"草方格沙障+耐旱植物种植"模式 植入梭梭苗增强抗风沙能力并改善土壤结构 [3] -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已形成长350公里 宽5至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 [3] - 通过飞播带延伸和联防联治项目填补沙漠锁边空白区 [3][5] 年度治理目标 - 2023年计划完成治理任务470万亩 目前已建设305万亩 完成率65% [5] - 重点围绕宁夏 甘肃边界区域构建环两大基地林草防护带 [5] 社会参与机制 - 采用"劳务雇佣+设备租赁"以工代赈形式 引导农牧民参与项目建设 [5] - 当地治沙团队经过10年实践积累宝贵经验 形成有效治沙模式 [2][3]
陕西淤地坝建设成效显著
陕西日报· 2025-06-15 08:33
淤地坝建设成效 - 陕西作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省份之一,将淤地坝建设作为破解黄土高原生态与发展难题的核心抓手,取得显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提高农业产出和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载体 [1] - 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5万座,占全国总数的58.6% [2] 建设管理措施 - 建立省负总责、部门协同、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多部门紧密配合强化要素保障 [1] - 以控制入黄泥沙为目标,重点布局多沙粗沙区和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系统谋划 [1] -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从勘测设计到竣工验收全面强化各方职责 [1] - 推广水坠法筑坝、土工膜防渗等新工艺新材料,开展新型柔性溢洪道等技术研究 [1] 运营维护机制 - 推行县有技术指导、镇有应急抢险、村有巡查管理、组有义务养护的"四位一体"管护机制 [2] - 在重点淤地坝安装监测设施,推动智能化信息化监管 [2] 综合效益 - 累计拦泥58亿吨、淤地90万亩,年增产粮食3亿公斤 [2] - 通过拦沙淤地强化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加快耕地集中连片改造 [2] - 发展坝地经济作物种植和设施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2] - 拓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解决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2]
我国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现在怎样了?
新华网· 2025-06-13 08:40
内蒙古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沙漠治理与生态经济 -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边缘建成2400亩生态经济林,新栽1400亩酸枣林年产10万斤酸枣,形成"绿色围墙" [1][2] - "工程固沙+光伏治沙"模式两年内治理沙化土地2.2万亩,荒漠化土地危害程度下降30% [2] - 乌拉特后旗推广梭梭接种肉苁蓉模式,流沙固定率提升至85%,牧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 [3] - 光伏治沙基地年送绿电3亿度,板下中药材形成万亩产业园,生态旅游路线吸引游客20万人次,牧民牧家乐收入同比增长40% [3] 林场智能化与产业升级 - 新华林场造林面积从5000亩增至3.9万亩,沙地面积减少77%,沙尘天气年均减少22天 [4] - 林场年育苗收入超500万元,灌木枝条加工生物质燃料年增收120万元,羊草种植基地带动2000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 [4] - 2024年启动"绿带行动"造林6358亩,其中6214亩梭梭林形成新防沙屏障 [4] 盐碱地综合治理与高效农业 - 河套灌区实现"量水而行",每亩节水160立方米,向日葵亩产从200公斤增至350公斤 [5] - "咸水虾塘"模式利用3‰含盐量地下水养殖南美白对虾,每斤售价30元,收益高于传统种植 [6] - 灌区培育10余个耐盐品种,盐碱化耕地质量提升2个等级,作物单产提高15%,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2% [6] 科技治沙与机械化应用 - 浑善达克沙地采用沙障播种一体机,作业效率达人工20倍以上 [7] - 牵引式沙障车将治沙效率提升50倍,定制混播方案使植被成活率从60%提升至90% [8] - 无人植树机器人"句芒301"5秒完成单株栽植,无人机日作业量达人工10倍,成本仅30% [8] 草原生态与牧业转型 - 锡林郭勒草原推行"草畜平衡",牧民赛很其木格转型养马+牧家乐,年收入翻两番 [9] - 无土栽培牧草7天产出5倍产量,成本1.6元/斤,与干草混合喂养显著提升牛羊育肥效果 [11] - 全盟建成120个现代牧业园区,30%牧民实现"减畜增收",草原植被盖度提升7个百分点至48.48% [12]
乌梁素海水质净化用上高科技
内蒙古日报· 2025-06-12 11:24
转自:草原云 6月11日,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乌拉特分中心九排干人工湿地,记者看到一排排太阳能曝气 机正在对排入乌梁素海前的水体进行曝气增氧,加速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工作人员逐一检查设 备,确保曝气机正常运转。 的水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乌梁素海 水域航拍图。王泽浩 摄 九排干人 工湿地太阳能曝气机航拍图。谢佳卉 摄 据了解,乌拉特分中心八排干流域面积71.81万亩,九排干流域面积46.7万亩,拥有自然与人工湿地1066 公顷。今年,乌拉特分中心八排干沟排水所和九排干沟排水所在乌梁素海的上游人工湿地安装了26台太 阳能曝气机,通过对农田节渗水进行水质调节,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达到水体净化的目的。 逐一检查太阳能曝气机。孙希霞 摄 工作人员 "曝气机分为推流式和喷灌式两种,通过增加水质含氧量,促进水质微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自我净化 功能。"九排干沟排水所所长刘永刚说,"等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后,将水排入乌梁素海,对提升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其水质状况关 乎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而农田节渗水对乌梁素海的水质影响不容忽视。此次安装太阳能曝 ...
三江源头玉树州完成退化草原修复超770万亩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07:59
中新网西宁6月7日电(祁增蓓) "'十四五'期间,玉树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累计完成 54.91万亩国土绿化、773.64万亩退化草原修复。"6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州政府常务副州 长郭启龙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说。 资料图为2023年8月4日,航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城区。(无人机照片) 马铭言摄 玉树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亚洲 水塔"美誉,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覆盖全境,发育和保持着最原始、大面积的高 寒生态系统,维系着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命脉。 截至目前,玉树州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2.4%,森林蓄积量达35.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97%,三 江源区水资源量由十年前的384.88亿立方米增加到408.9亿立方米;隆宝湖黑颈鹤由22只增加到220余 只,藏羚羊由不到2万只增加至7万只,野牦牛恢复至5000多头,雪豹增加到1000只左右,隆宝滩跻身国 际重要湿地名录。 在污染防治方面,玉树州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专项规划,推进"国土绿化""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 项行动,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境内探矿权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