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零碳园区
icon
搜索文档
零碳园区迎建设热潮,项目落地诸多难题待解︱晨读能源
第一财经· 2025-07-03 20:52
零碳园区发展现状 - 零碳园区迎来布局热潮,政策引导和企业宣传推动消息层出不穷,但项目落地仍面临诸多难题 [1]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被业界认为是零碳园区"元年" [1] - 全国有超过7.7万个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约占三成,贡献全国50%以上工业产值和31%左右碳排放 [3] 政策支持与区域发展 - 江苏、广东、四川等十余省份将零碳园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专项政策 [3] - 江苏省提出年内建设10家以上零碳园区,无锡市对列入培育计划的园区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3] - 工信部提出到2027年推动制修订绿色低碳领域标准百项以上,包括零碳工业园区通用要求等 [6] 实施挑战与问题 - 建设涉及大量投资但电能量和绿色电力价值无法充分体现,企业投资动力不足 [1] - 标准不统一、技术不成熟制约发展进度,部分地区处于边建设边观望状态 [1][5] - 安徽省首批十家零碳产业园区中仅一家可实现百分百清洁能源供应,多个园区化石能源占比超50% [5] 企业参与情况 - 头部企业减碳意识和负担能力较强,部分已实现100%绿色用电 [4] - 中尾部企业数量庞大但经济负担能力弱,是减碳重点主体 [4] - 外向型企业需"绿电直连"才能获得国际认可,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投资绿电直连项目 [5] 资金与技术支持 - 前期投入大但政策激励不足,绿色金融产品有待创新 [6] - 能碳管理能力和数据基础建设滞后,多数园区依赖传统数据获取方式 [6] - 石化等行业电气化替代有赖于工艺改进和关键技术装备突破 [4] 发展建议与路径 - 应优先布局在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禀赋丰富地区 [7] - 需要地方政府在产业规划、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方面系统协同 [7] - 建议将发展划分为"探索试点期—机制成熟期—示范复制期"三阶段 [8] - 应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动态退出机制确保名实相符 [8]
“两新”引领,推动节能生产低碳生活
新华日报· 2025-06-26 05:44
江苏省节能增效与低碳发展 - 2025年江苏省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重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促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1] - "十四五"前四年江苏省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4%,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1] - 2024年江苏工业固投增长11%,设备更新带动设备工器具投资超4400亿元,社零增长4.6%,消费品以旧换新刺激消费增长1300亿元,"两新"政策直接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1] 企业设备更新与节能成效 - 某化工企业更新92台设备后预计年节能量2.6万吨标准煤,某钢铁企业设备更新后预计年节能量0.15万吨标准煤[2] - 2024年江苏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29万辆,降低碳排放42万-105万吨,1级能效冰箱68万台降低碳排放25万吨[2] - 2024年江苏"两新"政策形成节能量28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0万吨[2] 消费品更新与绿色产业数据 - 2024年1-5月江苏报废更新汽车10万辆,置换乘用车26万辆,销售绿色家电2334万件,电动自行车171万辆,回收废旧家电327万台[3] - 江苏省可再生发电量占实际发电量25%,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全国第一,光伏和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占全球1/3和1/5[3] - 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成为新增长点[3] 零碳技术与创新案例 - 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每日处理2万吨生活污水,出水水质远超太湖流域标准[4] - 连云港嘉澳环保实现从"地沟油"到绿色航煤的产业化跨越[4] - 江苏省预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标准,计划2027年建成30个省级零碳示范园区[4] 绿色低碳社会参与 - 江苏青年绿色低碳市集汇聚20余家社团,河海大学志愿者完成600公里巡河及17份水质报告[3] - 污水处理、废油利用等技术创新案例显示行业向循环经济转型[4]
中金:消纳政策密集出台,“负荷为王”时代开启
快讯· 2025-06-25 08:32
新能源行业竞争格局转变 - 新能源行业竞争转向用户争夺 优质负荷成为稀缺资源 [1] - 政策引导新能源消纳模式为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 [1] 绿电直连模式影响 - "绿电直连"模式打破电网主导格局 减轻电网调节压力 [1] - 该模式满足出口型企业绿色用能需求 为稳定中长期电价奠定基础 [1] - 绿电直连是向远期PPA(长期购电协议)过渡的重要环节 [1] 工业领域减碳政策 - 政策聚焦减碳潜力大的工业领域 重点高耗能行业需承担绿电强制消费责任 [1] - 开展零碳园区试点 鼓励企业自愿消费绿电 [1]
绿色金融助推降碳转型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7
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 我国持续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模式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良性互动 [1] -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质效提升 [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绿色金融业务在银行保险机构业务规模中比重明显提升 [2] 降碳全链条金融服务 - 企业面临全链条降碳管理需求,覆盖能源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使用、农业活动及废弃物处理等全生命周期 [2] - 兴业银行打造"集团多元产品+双碳服务专业产品+重点行业解决专案"3个层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涵盖碳市场服务、企业碳减排、低碳转型等场景 [3] -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创新"农银碳盈·绿绘齐鲁"一体化服务模式,包括绿能贷、绿融通、零碳链、易碳汇模块,满足企业各环节金融需求 [3] 零碳园区建设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通过空间集聚、技术集成、政策协同突破单一企业或建筑的减排局限 [5] - 亚洲开发银行与华夏银行启动"促进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项目",首批调动50亿元资金,专项服务产业园区节能、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等领域 [5] - 金融机构可围绕零碳园区核心考核指标设计融资产品,开发分布式能源项目打包授信模式,以及碳足迹挂钩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7] 碳核算体系建设 - 我国碳核算工作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取数难等堵点,数字金融通过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传统金融服务体系 [8] -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用数字技术提升碳减排计量、核算和披露水平 [8] - 金融机构布局基于碳核算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如支持园区碳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绿电溯源、碳排放监测等功能 [9]
洋口化学工业园:为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添活力
中国化工报· 2025-06-20 10:20
园区概况与发展历程 - 江苏如东洋口化学工业园从十年前的一片盐碱滩发展为如今中国东部沿海最年轻的化工集群之一,每天有近百家企业数万吨化工原料通过管道输送[1] - 园区以"高端、智能、创新、绿色"理念为引领,培育新材料全产业链发展新业态[1] 产业布局与企业集群 - 园区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为核心,吸引了嘉通能源、九九久科技、天赐材料等优质企业[2] - 生物药物产业链汇聚31家企业,包括巴斯夫、优嘉植保、泰禾股份等行业领军企业[2] - 园区现有巴斯夫、中化集团、上药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3家,九九久科技、高盟新材等上市公司30余家[2] 创新体系与科研实力 - 园区(西区)引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建成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80%[2] - 构建"政策—平台—服务"全链条支撑体系,提供配套奖励和"一事一议"定制化支持[3] - 依托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分中心、洋口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推动资源共享[3] 中试基地与成果转化 - 总投资3.5亿元、占地89亩的洋口港化工中试基地可同时为12个中试项目提供孵化场地,聚焦纳米新材料等高端化工及"卡脖子"技术[4] - 首批6个化工类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入园,包括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的"高端尼龙项目"[5] 绿色能源与零碳园区建设 - 园区大力发展LNG等清洁能源项目,阳光岛将形成2000万~3000万吨/年LNG能力[6] - 推进冷能空分、冷能发电、冷能制液氢产业项目及多个风光发电项目[6] - 嘉通能源余热发电和分布式光伏项目已投运,爱森化工完成每年8500万千瓦时绿电交易[6] 数字化与能碳管理 - 建设碳排放可视化、数字化平台及能碳管理平台,实现碳足迹管理、碳排放核查[7] - 计划2025年底完成能碳管理服务平台基础功能搭建,2030年满足江苏省零碳园区标准[7] 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 - 园区依托长三角创新资源,致力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特色产业园区[2] - 目标在长三角产业版图上擘画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7]
从“足迹减碳”到“生态智变”:伊利牵头“数字双碳联盟”打造乳业绿色转型新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7 16:37
行业趋势与政策导向 - 中国供应链ESG元年开启,乳业零碳转型成为时代命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绿色发展 [2]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零碳园区和工厂 [3] - 地方政策加速落地,广东、福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内蒙古推动"2.0版零碳园区建设" [3] - 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要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80%,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规模≥5万吨/年;内蒙古自治区级标准为≥70%和≥2万吨/年 [4] 企业实践与技术创新 - 伊利集团牵头举办"第三届零碳联盟峰会",启动"零碳园区与零碳企业数字双碳联盟",推动全产业链深度脱碳 [2][9] - 乳业碳排放覆盖养殖、加工、运输等长链条环节,需通过上下游协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6] - 中富绿碳提出系统化减碳路径:乳制品加工厂安装2-5MW屋顶光伏,年发电200-500万千瓦时,减碳1600-4000吨;能效提升技术(如热泵替代燃煤锅炉)可提升能源效率30%以上 [7] - 产业链企业如宜瑞安通过低碳配料数据库、大满包装通过材料工艺创新实现减碳目标 [8] 生态协同与数字化赋能 - 伊利联合国家碳计量中心、中国信通院等成立"数字双碳产业技术联盟",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数智技术与零碳实践融合 [9] - 联盟将加速零碳技术研发与标准推广,覆盖乳业全环节脱碳场景,伊利作为"链主"推动生态伙伴共建零碳园区 [9]
双良节能携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亮相SNEC 2025 拿下4.5亿元绿氢订单
新华财经· 2025-06-13 20:56
行业趋势与政策背景 -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布局之年 清洁能源发展将迎来新跨越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2] - 零碳园区作为工业碳中和路径之一 将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推广 成为产业绿色升级关键载体 [2] - 碳排放标准与绿电交易市场完善 使零碳园区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2] 公司战略与解决方案 - 公司以"零碳智慧共生"理念推出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 包含发电端/用电端/运维端全链条系统 [2][3] - 通过光伏/氢能/储能/电能利用领域制造实力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打造园区内外资源共生体系 [2] - 融合数字化技术实现园区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2] 光伏领域竞争力 - 多晶硅还原炉市场占有率超65% 建成2000亩新能源光伏产业园 单晶硅片产能近100GW 规模与品质居行业前三 [3] - 高效光伏组件使用自产A+级硅片 获国家光伏质检中心"国品优选"及PCCC碳足迹认证 畅销韩国/意大利/巴西等市场 [3] - 组件采用高密度封装技术及优质材料 适应复杂环境并保障长期稳定运行 [3] 储能技术突破 - 集中式浸没液冷系统可实现整体节能超50% 温控精度±0.2℃ 电芯温差小于2℃ 提升电池安全性与寿命 [4] - 智算中心应用中PUE可降至1.1以下 实现零水耗 特别适配北方缺水地区需求 [4] 绿氢领域进展 - 建成5GW电解槽智造基地 自主研制全球最大单台5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 拥有MW级阵列绿电制氢智慧群控平台 [4] - 近期签订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销售合同 为项目提供72000Nm³/h绿氢产能 创行业制氢总量及单机容量新高 [4][5] - 已为阿曼联合太阳能项目/ACME集团绿氢绿氨项目等海外重量级项目供货 [5] 其他技术模块 - 电制冷/电热泵等绿电设备结合余热回收技术 显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5] - 能碳管理平台基于AI大模型实现"源-网-荷-储-智慧管控"全维度动态优化调度 [5] - 产品已服务全球100多国 应用于光伏/氢能/二氧化碳储能/CCUS等领域 与多家国际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5] 市场活动与技术交流 - 在SNEC 2025展会签订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销售合同 [2] - 举办"碳"索者说技术分享会 探讨零碳园区关键技术/CCUS节能节水技术/电解槽研究等前沿话题 [6]
施耐德电气古月:锚定“价值化、生态化、全球化”,与中国新能源产业同频共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8:31
公司动态 - 施耐德电气在SNEC 2025展览会上展示了覆盖新能源产业全场景及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光伏、储能等发电侧和园区、公商建、充电场站等用电侧的核心应用场景 [1] - 公司携手海博思创发布《全域保护:消除电池储能系统直流保护盲区》白皮书,探讨通过低压电器保护协同策略解决电池直流保护问题 [2] - 施耐德电气通过"全球化生态圈"支持中国企业和供应商拓展国际业务,提供跨国运营经验 [3] - 公司在中国市场建立了领先的绿色制造体系,拥有21家全球"零碳工厂"、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上海普陀工厂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无锡工厂晋级为"可持续灯塔工厂" [3] 技术发展 - 施耐德电气展示了基于"源网荷储"全场景解决方案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具领先性、韧性和适应性的解决方案 [1] - 公司通过"标准先行-技术支撑-生态协同"三步走方法论助力零碳园区建设,参与编写《零废零碳工业园区建设指南与评价体系》填补标准空白 [4] - 施耐德电气运用AI赋能的能源管理、微电网与智慧楼宇等技术提升园区能效和绿色能源消纳 [4] 行业趋势 - 新能源产业出海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企业通过技术和国际网络支持中国供应商拓展海外业务 [3] - 在中国推进"新质生产力"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零碳园区成为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的关键载体 [3] - 生态协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施耐德电气与全球及本土伙伴合作取得显著成果,如傅雷图书馆低碳改造项目实现减排约70%并获得"全球首座LEED净零碳认证图书馆"称号 [4]
从千万元到千亿元:零碳工厂投资背后的成本逻辑与产业阵痛|ESG新引擎
华夏时报· 2025-06-13 06:48
零碳园区与工厂建设政策推动 - 202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4] - 广西、云南、福建等多地将零碳园区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锡启动"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 - 零碳工厂被视为工业绿色转型的必答题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双碳"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 [2] 行业发展现状与成果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429家,绿色工业园区49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27家 [3] - 累计推动培育省市级绿色工厂1.6万余家 [3] - 当前全球产业变革与绿色转型交织,工厂作为工业碳排放的核心单元面临转型压力 [2] 成本与技术挑战 - 单点检测设备监测成本超10万元,中小企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 [2] - 中小型零碳工厂投资在数千万到数亿元,大型零碳产业园投资可达百亿甚至千亿元级别 [5] - 可再生能源设施安装、设备改造、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S)等前期投资成本高昂 [5] - 项目维护费用与运营初期折旧成本制约中小企业参与热情 [5] 市场标准与协同问题 - 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字化方案设计存在缺陷,数据联动性不强 [2] - 技术供应商与工厂业主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和市场割裂,技术匹配效率低下 [5] - 行业缺乏可规模复制的标准化建设范式,企业陷入"试错循环" [6] - 缺乏权威的技术集成展示平台,创新成果与终端用户之间存在触达壁垒 [5] 政策认知与产业协同 - 企业对最新零碳政策认知滞后,难以精准捕捉政策机遇和合规要求 [7] - 缺乏权威的技术路线指引,导致零碳转型方向不明、实施路径模糊 [7] - 需要搭建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合作共赢的平台,促进全产业链协同 [7] - FCE2025中国工厂展将通过展览展示、案例征集等活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升级 [7]
SNEC PV+ 2025 | 双良零碳智慧 链动共生价值
财富FORTUNE· 2025-06-12 21:03
SNEC PV+ 2025展会概况 - 展会汇聚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余家企业参展 国际展商比例达30% 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光伏盛会[1] - 双良以"零碳智慧共生"理念参展 展示零碳园区整体解决方案 融合光伏、氢能、储能、数字化技术形成系统能力[1] 双良零碳园区解决方案架构 - **发电端**:定制"光-氢-储"系统 屋顶光伏直供生产 绿电制氢用于工业原料/燃料 配套液冷储能电站实现电网调峰[2] - **用电端**:运用电制冷、电热泵等节能设备 结合余热回收技术提升能源效率[2] - **运维端**:推出能碳管理平台 实时监控能源流动与碳排放 实现精准控制[2] 光伏领域技术实力 - 多晶硅还原炉市占率超65% 建成2,000亩光伏产业园 单晶硅片产能近100GW 规模居行业前三[4] - 自产A+级硅片获ISO/TÜV等认证 组件产品通过碳足迹认证 出口韩国、意大利、巴西等市场[4] 储能与绿氢技术突破 - 液冷储能系统节能超50% 温控精度±0.2℃ 电芯温差<2℃ 智算中心PUE可降至1.1以下[5] - 建成5GW电解槽基地 研发全球最大5,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 签订4.5亿元绿电制氢系统合同[5] 国际化布局与ESG表现 - 设立11家全球分公司 产品覆盖100多国 与意大利ENERGY DOME、沙特Vision等达成战略合作[8] - 入选"全球新能源ESG百强榜"和《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单 强化国际市场准入优势[8] 行业发展趋势 - 零碳园区将从试点走向规模化推广 成为工业碳中和关键载体 绿电交易市场完善将提升其竞争力[1] - "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布局叠加 清洁能源发展加速 数字化技术推动园区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