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增进交流互鉴 激发传承活力 共享美好生活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启新篇
四川日报· 2025-05-30 08:29
非遗节概况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于5月28日在成都开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主办 [12] - 非遗节是展示保护成果、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成都是永久举办地 [12] - 本届非遗节持续至6月3日,展现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四川经验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13] 国际参与 - 设立"主宾国+主宾城市"机制,邀请马来西亚作为主宾国,阿尔及尔、槟城、清迈、巴里作为主宾城市 [12] - 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参与 [12] - 三大主体板块包括"活力非遗·天府巡游""多彩非遗·世界对话""魅力非遗·国际大展" [12] 活动内容 - "活力非遗·天府巡游"开幕式融合端午民俗元素,组织51支国内外队伍开展行进式展演 [14] - "多彩非遗·世界对话"探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主题 [15] - "魅力非遗·国际大展"首次用27个省(区、市)的180余个项目情景化展现中国非遗 [15] 特色板块 - "创意生活"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交易活动吸引580余家企业参与,首日单笔最大签约金额达1亿元 [15] - "美好生活"国际非遗美食周汇集8个世界"美食之都"及全国70余项非遗美食 [15] - "健康生活"传统医药推广周邀请120余名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人开展活动 [16] 科技融合 - 科技赋能非遗专题板块推出30余项可互动科技体验装置,包括游戏、VR数字展览等形式 [18] - 三大"非遗+"创新首发项目亮相:"二十四节气"手游、"有趣的甲骨文"VR艺术展、"数练太极"智能系统 [19] 全民参与 - 联动四川183个县(市、区)的288个社区实践空间(点)开展非遗惠民体验活动 [12] - 推出龙舟邀请赛、竹藤文化周、邛酒文化周等活动,吸引全国游客体验非遗 [20] - 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举办2025"丝路对话·成都"活动,探讨非遗赋能旅游发展 [20]
非遗节来了 接下来一周,有多彩的展览展示及非遗惠民体验
四川日报· 2025-05-29 08:54
开幕式巡游表演 - 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盛大揭幕 51支国内外非遗表演队伍参与巡游 [3] - 开幕式表演分为4个篇章 展示非遗的国际对话与跨界创新 包括峨眉武术 太极表演 陕西说书与街舞融合等 [4] - 51支国内外队伍展示全球非遗项目 如潮汕英歌舞 意大利旗舞 四川清音等 突破地域界限进行文明对话 [5] - 四川非遗宣传推广大使李子柒亮相 展示植物染服饰与苗绣饰品 武当太极"洋教头"杰克表演太极 体现非遗国际吸引力 [5] 专题展览 - 非遗品牌IP授权展首次开设国际展区 引入西班牙西甲联赛 古巴纺织工艺等国际项目 近百个非遗品牌IP参展 [6] - 蜀绣大师孟德芝工作室与瑞幸咖啡 泸州老窖 "三国杀"游戏等合作 授权收入超百万元 数十个非遗项目达成超2亿元合作意向 [6] - 科技赋能非遗专题展运用AI AR技术 如《趣构成纹》生成宋锦缂丝纹样 《有趣的甲骨文》VR展体验文字起源 [6] 互动板块 - "美好生活"国际非遗美食周汇聚8个世界美食之都特色美食与70余项中国饮食类非遗 形成美食集市 [7][8] - "健康生活"传统医药推广周开展75人次专家参与的15场健康咨询活动 展示中医药文创与养生茶饮 [8] - 全川288个社区同步开展非遗惠民体验 包括龙舟赛 竹藤文化周 邛酒文化周等活动 覆盖183个县(市、区) [8]
郓城农商银行发力金融支持,为非遗传承事业增添强劲动力
齐鲁晚报网· 2025-05-28 09:38
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 - 郓城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包括大洪拳、郓城剪纸、山东琴书和木雕技艺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 [1] - 郓城农商银行通过金融服务支持非遗传承人,助力非遗文化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1] 金融支持非遗企业 - 郓城农商银行为非遗企业和手造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已为39户企业发放贷款3235万元 [3] - 公司依托"驻村金融服务员"资源优势,针对非遗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优先审批"机制 [3] 漆器艺术馆案例 - 山东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李程创办漆器艺术馆,获得郓城农商银行140万元信贷支持 [2] - 艺术馆建成后接待游客8万余人,举办50期非遗传习班,培养乡村手艺人960余名 [2] 花糕工作坊案例 - "花糕姑娘"赵鑫获得8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成立花糕工作坊,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4] - 赵鑫通过创新花糕制作工艺,在农民技能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 [4] 藤编扶贫车间案例 - 藤编能手杨其分获得10万元"好郓兴商贷"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7] - 扶贫车间产品产量大、质量精,订单逐渐增多 [7] 金融服务创新 - 公司创新推出"好郓巾帼贷"、"好郓兴商贷"、"好郓青春贷"等10余款"好郓"系列产品,满足特色经营客群融资需求 [7] - 实施客户经理驻村制度,设立驻点办公室,累计开展驻点办公3.76万次 [7] - 已为789户特色产业客户发放贷款2.45亿元 [5]
《黑神话:悟空》里这项绝活,在直播间“重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15:12
行业现状 - 陕北说书作为黄土高原口传艺术在延安、榆林等地有深厚群众基础 表演形式包括自弹自唱的坐场和多人走场 [3] -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安市曲艺馆开展全面普查和常态化展演活动 [17] - 目前快手平台活跃着超过600位陕北说书人 每月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2亿次 [17] 商业模式创新 - 传统线下演出场景包括庙会、红白喜事等 艺人年演出周期集中在3-6月 [10] - 线上直播成为新渠道 头部艺人高小青直播间单场观众近万人 账号累计粉丝达150万 [4][13] - 直播打赏构成收入来源 观众会通过递送饮料等实物形式表达支持 [3][13] 代表企业/人物 - 高小青团队年演出量密集 采用电子琴、二胡等创新配器 账号粉丝规模居行业前列 [3][13] - 艺人王成通过直播间转型 从服装带货转向说书后单场观众达3万人 [15] - 熊竹英实现跨圈层合作 包括与《黑神话:悟空》游戏联动 推动传统艺术年轻化 [17][18] 用户特征 - 核心受众呈现地域集中性 线下演出观众多来自本地社区 [3] - 线上用户形成追更习惯 对长篇故事保持连续数月的高粘性观看 [6] - 年轻群体渗透率提升 00后通过网络主动寻求拜师学习 [19] 内容生产 - 传统大书需4个月完整演绎 艺人需掌握"九腔十八调"等复杂技艺 [3][6] - 表演注重细节刻画 通过语言张力实现"一人千军"的叙事效果 [6][7] - 创新方向包括与RAP、评弹等艺术形式融合 拓展表现边界 [17][18] 行业影响 - 直播平台成为传承主阵地 快手专项扶持推动艺人商业化 [15][17] - 非遗技艺通过数字化获得新生 艺人收入渠道从乡村巡演扩展到线上内容变现 [13][15] - 跨界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黑神话:悟空》案例实现文化出海 [18]
非遗架起粤港澳青少年连心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7 09:38
据新华社广州电(记者赵紫羽、仇清漪)一针一线绣潮韵,一槌一舞跳英歌。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 务办公室指导、汕头市港澳事务局主办的"同心同行"粤港澳青少年主题系列活动——"小小非遗传承 人"分享会近日在广东汕头举行。 近年来,汕头市积极开展汕港澳新生代文化交流传承工作,推动汕港澳348对学校幼儿园结对共建,近 400个汕港澳亲子家庭友好结对,并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让汕港澳青少年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厚植家 国情怀。 "红桃粿外形像桃子,上面印有美丽的花纹,有吉祥的寓意。"分享会现场,来自香港的5岁小姐弟徐梓 惠、徐梓博将非遗红桃粿的制作心得一一道来。妈妈张诗培说:"我是汕头人,红桃粿的香味就是我童 年的味道。所以这次活动特意让孩子们学习制作红桃粿,让他们感受这份传承。" (责编:李昉、孙竞) 本次活动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同心同行"粤港澳青少年主题系列活动之一。活动分为征 集、研学、展示三阶段,鼓励汕港澳三地少儿参与非遗体验,并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和非遗的互动故 事。 "爷爷说把新年愿望和对亲人朋友的祝福都写在红纸上,新的一年就会大吉大利。"来自香港的陈源东、 陈源迪两兄弟分享了家里过年写挥春的故事。爷爷陈 ...
千年非遗闯入“二次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5:55
非遗传承与创新 - 大吴泥塑通过开发小巧文创产品如红桃粿口哨(15元)、潮剧脸谱摆件等,尺寸缩小至巴掌大小,价格亲民化,促进年轻群体传播[1][6][7] - 传统大尺寸工艺品因流通限制和高价(如绣画《金龙遨海》手工版售价上万元),转向机绣与手工结合模式,价格降至2580元,生产周期从1年缩短至1个月内[10][11] - 非遗产品题材多元化,从传统戏曲人物扩展到潮汕本土元素(英歌舞、红桃粿)及现代风格绣画[6][11] 技术赋能与产业转型 - 广东针艺科技研究院整合非遗传承人、画家等资源,通过标准化机绣+手工高难度环节(如"乱针绣")提升效率并保留艺术性[10][11] -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借助短视频(如抖音账号2.1万粉丝,单条视频236.4万点赞)和游戏联动(《剑网3》《永劫无间》皮肤合作)拓展Cosplay道具市场[23][28] - 抖音平台1428名认证非遗传承人中30岁以下占199人,80后/90后创作者主导内容生产,覆盖99%国家级非遗项目[28] 活态传承与就业带动 - "天才妈妈"项目在全国建立50家"梦想工坊",研发300余款衍生品,带动8万名手工艺女性就业,订单超1000万元[17][21] - 布糊画培训每年覆盖几百名学员(30-60岁妇女为主),零基础者可掌握九道工序,近百人以此谋生[19][21] - 葡萄牙瓷砖画通过沉浸式体验工作坊(如卢瑞盈现场手绘)增强公众参与,破解"冷门手艺"传承困境[14][16] 跨界融合与年轻化传播 - 非遗与二次元结合案例频现,如《三国志幻想大陆》联动金坛刻纸推出游戏皮肤,《卡拉彼丘》皮影短片全球推广[30] - 非遗短视频内容以武侠情怀(龙泉宝剑)、工艺过程记录为主,观众90后/00后占比高,形成"非遗+流量"生态[23][28] - 文博会成展示窗口,AI/VR科技与传统工艺同台,80后/90后传承人主导改良(如规模化生产、短视频营销)[2][22]
江西新余:千年夏布一支独“绣”
央视网· 2025-05-25 20:48
非遗技艺创新与传承 - 夏布绣《长江万里图》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小红及团队耗时13个月完成,运用十几种针法和三十多种颜色丝线,展现祖国山河 [1] - 张小红创新6种针法并探索出软化夏布技术,将民间麻布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填补江西刺绣艺术空白 [2] - 张小红团队创作《万亩登丰图卷》《井冈雄峰》等作品获多项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开创夏布绣艺术创作先河 [2] 传承人培养与技艺发展 - 吴婉菁辞去银行工作投身夏布绣传承,注重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间寻找平衡点 [5] - 吴婉菁开发箱包、首饰、灯艺等上百种文创产品,推动夏布绣融入现代生活 [5] - 吴婉菁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和展示活动,利用短视频、直播推广夏布绣 [5] 产业化探索与跨界融合 - 夏布绣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7] - 计划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利用非遗资源进行创作转化 [7] - 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提升非遗技艺自身造血能力 [5][7]
文化中国行丨每差50℃就得变配方 传承人用26年烧制出孔雀蓝釉
央视新闻· 2025-05-25 18:43
琉璃行业概况 - 琉璃是一种常用于古代宫殿、宝塔等建筑的装饰材料 山西是主产地 琉璃烧制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琉璃生产在山西分布广泛 始于北魏 至明清达到鼎盛 制作涵盖备料、成型、素烧、施釉等多个环节 最终呈现五彩斑斓的效果 [5] - 制作原料选用当地坩子土 釉色常见黄、绿、蓝、紫、黑、白等色 采用二次烧成工艺 先烧素胎再上釉后烘烧成器 [5] 琉璃技艺发展 - 山西在明代甚至更早的元代 琉璃烧造技术已非常成熟 不仅生产单一色彩和黄绿釉琉璃 还能制作难度较高的蓝紫色调琉璃 [3] - 孔雀蓝釉制作技艺曾失传 传承人葛原生经过26年探索 于2007年成功恢复该技艺 期间发现每差50℃需调整配方 [7][9] 琉璃应用与创新 - 琉璃应用从传统建筑领域拓展至文创领域 出现琉璃制匾、摆件等产品 进入日常生活场景 [9] - 通过非遗进高校、研学讲座、创新工作室等措施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 将传统工艺与新型设计融合发展 [9][11] - 山西考古博物馆展出新出土明代琉璃俑 器型丰富多样 展现明代中后期生活状态 [1]
用视频让中国非遗“活”起来,数百非遗传承人汇聚婺源
新浪财经· 2025-05-25 12:42
活动概述 - 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于5月24日在江西婺源婺女洲度假区开幕,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上饶市政府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共同主办,是国内首个"非遗传承人+多平台内容创作人"合作交流活动 [1][3] - 活动以"视界非遗创见未来——打造非遗传播新生态"为主题,汇聚数百位国家级与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及近百位青年创作人 [1][3] - 主办方强调视频是跨越地域限制、突破时间束缚的非遗传播核心载体,能通过动态叙事和感官沉浸激活非遗当代价值 [3][6] 平台合作与扶持计划 - 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微博、红果六大平台被授予"促进非遗视频创作传播合作伙伴"称号,同步启动"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 [4][10] - 哺育行动首期入选214位非遗传承人和98位青年创作人,将通过流量扶持、政策支持及导师聘任机制搭建成长通道 [4][7] - 平台将提供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未来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并授予创作者荣誉称号 [7] 行业参与与资源整合 - 徐峥和李子柒获聘"非遗推广大使"及哺育行动总顾问,体现跨界资源整合 [6][8] - 江西鑫邦婺女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获大会特别贡献表彰,地方政府获颁特别贡献纪念牌 [10] - 活动结合婺源徽州文化地标,打造包含六大活态展演区的"非遗打卡路线",汇集全国传统美食、音乐、戏剧等非遗项目 [16][18] 内容创作与传播创新 - 通过典型案例解析视频媒介的非遗传播密码,如李子柒田园美学、抖音"非遗江湖"等,展现影像对非遗价值的多元激活 [3] - 非遗表演融合现代技术,如《武韵峨眉》将传统武术与舞台技术结合,《伞影春畴》以油纸伞呈现江南匠心 [11][14] - 举办非遗视频创作大师课及"数字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发展"论坛,探讨新媒体呈现方式 [19] 活动规模与影响 - 现场展演涵盖安塞腰鼓、彝族山歌、黄梅戏等30余种非遗项目,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多维度的文化盛宴 [1][16][18] - 设立"五好"非遗大集,集中展示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非遗项目,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 [14][18] - 活动持续至5月26日,包含现场创作等系列活动,聚焦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推动非遗"破圈" [19]
古老非遗焕发光彩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非遗工坊运营情况 - 龟兹非遗工坊由闲置旧粮仓改造而成,涵盖25个非遗种类,设有制作区、体验区、实物展示区、数字化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 [1] - 日均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日均销售额约1.6万元,成为库车市文化新名片 [1] - 市民游客积极参与土陶、葫芦绘画、龟兹壁画及打馕制作等体验活动,功能区经常排起长队 [1] 非遗传承与培训 - 工坊开设面向中小学生的"非遗必修课",教授铜器制作等技艺,吸引年轻人学习传承 [1] - 组织不同主题培训,如"火针刺绣"烙画技艺,学员一周可完成4幅作品 [2] - 激发群众对传统文化热爱,完善非遗展示体系,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2] 非遗资源与创新 - 库车市拥有丰富非遗资源,如库车民歌、库车萨玛瓦尔舞等 [1] - 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守护文化瑰宝 [2] - 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教学,如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区由传承人指导游客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