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国办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9-04 17:04
政策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人民币 [1] -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重点举措 - 扩大体育产品供给包括丰富体育赛事活动 优化赛事服务管理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 培育壮大冰雪经济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 [1] - 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包括拓展体育消费场景 举办体育消费活动 实施消费惠民举措 扩大体育消费群体 [1] - 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包括做大做强体育企业 搭建优质对接平台 深化体育产业交流合作 [1] - 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包括深化行业融合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体育数字化发展 [1] - 强化产业要素支撑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丰富体育场地供给 [1] - 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包括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做好体育产业统计监测工作 [1]
四大国产运动品牌上半年“成绩单”出炉!
证券时报· 2025-09-02 23:42
2025年以来,港股市场不断复苏,国产运动品牌也迎来了"又一春"。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安踏、特步、361度、李宁等公司股价都有不小的涨幅。其中361度的涨幅更是接 近50%。 目前,上述国内四大运动品牌均已发布上半年"成绩单",各家业务和财务数据各有亮点。不过,分析人士 指出,在消费承压以及行业竞争加剧背景下,国产运动品牌要想实现更大更快增长并不容易。 安踏继续"一打三" 从业绩体量来看,四大品牌中,安踏依然是"一打三"的局面。 在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速方面,安踏的营收增速依然最高,达到14.26%,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近9%。对 此,安踏在中报中解释称,按综合基准,不包括由AmerSports上市事项权益摊薄所致的利得,股东应占 溢利同比增加14.5%至人民币70.3亿元(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61.4亿元 ) 。 | 序号 证券代码 | | 证券简称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报告期] 今年中报 | | 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 [报告期] 今年中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 % | | [单位] ...
截至7月底,济南今年已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444场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19:19
体育赛事活动成效 - 截至7月31日济南市开展市级以上重点体育赛事444场 参与人次达87.1万 [3] - 赛事活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71亿元 其中拉动消费3.32亿元 [3] - 间接经济效益包括产出效应10.16亿元 所得效应4.24亿元 税收效应3042.29万元 [3] - 赛事活动对第三产业拉动效应达7.08亿元 [3] 重点赛事经济贡献 - 电竞赛事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 带动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超5200万元 GDP贡献1.6亿元 [3] - 街舞大赛吸引超3000人参赛 省外选手占比40% 有效拉动端午假期消费 [3] - 中国女篮热身赛吸引近8000名观众 外地球迷占比72% 五档门票两天售罄 [3] 全民健身与区县赛事 - 全民健身运动会持续营造氛围 包括新年登高、冰雪嘉年华、大学生欢乐跑等活动 [3] - 历城"村超"首次代表山东出战全国赛 联动贵州"村超" [3] - 区县赛事包括济阳马拉松、槐荫生态黄河半程马拉松、平阴女子半程马拉松等 [3]
凭赛事票享景区、酒店、餐饮等折扣,济南将试点推广“票根经济”
齐鲁晚报网· 2025-09-02 18:26
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 济南市于2025年3月入选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 [3] - 体育局将联合金融机构开展促消费合作 设立体育消费金融补贴并试点推广"票根经济" [3] - 试点推广凭赛事票享受景区、酒店、商场、餐饮折扣的消费模式 [3] 赛事体系规划 - 计划举办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和济南冬季畅游泉水国际公开赛等国际赛事 [3] - 将承办2025济南(泉城)马拉松等国家级赛事 [3] - 组织济南市第一届运动会和第一届电子竞技运动会 [3] - 持续开展济南潮流体育运动会和"泉在济南全城热练"等群众性赛事活动 [3] 体旅融合发展战略 - 依托"山泉湖河城"资源禀赋发展冰雪、越野挑战、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 [3] - 培育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体育研学线路 [3] - 争创户外运动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3] - 扩大冰雪场地面积并试点冰雪消费一卡通 [3] - 通过冰雪嘉年华活动以"冷资源"带动文体旅商协同发展 [3]
从群众赛事看见群众力量(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36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兴起背景 -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呈现广泛参与性特点 包括广覆盖和低门槛 赛事不严格按竞赛规程 让更多体育爱好者参与[1] -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门槛时 体育从可选消费升级为日常需求 群众对体育需求越来越旺盛[2]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 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为赛事提供基础设施支持[3] 体育消费与产业带动效应 - 户外运动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增幅近40% 冲锋衣 骑行服 登山靴等体育用品受追捧[2] - 苏超前六轮比赛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 同比增长42.7% 带动住宿 餐饮 旅游等行业增收[2] - 体育赛事下沉涵养乡风文明 票根经济以体育为支点 形成体育+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功能[2] 赛事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 国家体育总局构建3831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 包括全运会群众赛事 全国全民健身大赛 社区运动会等[4] - 体系包含8项全国性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 足球 篮球 排球等群众三大球赛事 以及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4] - 通过将场地建在群众身边 活动办在群众身边 形成全项目覆盖 全人群参与 全社会共享的竞赛体系[4] 社会价值与经济动能 - 群众赛事让普通百姓成为赛场主角 包括小店主 外卖小哥 鱼塘老板 挖掘机手等职业人群[4] - 赛事产生我参与我快乐的效应 健其身悦其心 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1] - 体育热情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动力源泉 通过挖掘群众力量为各项事业提供不竭动力[3][5]
匹克球成为深圳新消费场景
深圳商报· 2025-09-01 14:36
有望成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与体育消费新引擎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蕾 深圳周边匹克球产业链完善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匹克球在深圳的兴起,深圳已经涌现出一批专业化匹克球场馆,成为城市运动消费 的新地标。匹克球运动品牌——兰斯博总部就设于深圳,是国内首家集场馆运营、赛事服务、教练培 训、企业团建、活动交流、装备研发于一体的品牌。该场馆选址商圈,楼下就是地铁站,交通便利。场 馆设置包括三片标准室外场、三片标准室内场和空中球场,同时在场馆内展示和售卖自有品牌设备。 另一家Pickehead匹克球俱乐部拥有四片室内场地,也是深圳匹克球爱好者们的聚集地,场地预约时常 爆满。另外,通过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系统,记者查询到三家匹克球球馆,分布位于宝安、罗湖和 深汕。 "轻器材、简规则、强社交",近期,深圳的户外天台、商圈球馆掀起匹克球热。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国 家体育总局推动匹克球进校园、进社区,这项新兴运动正有望成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与体育消费新引 擎。 "轻量化"运动入驻商圈 8月23日,在龙岗万达商圈,中国匹克球巡回赛"迷你赛场"深圳站正在此举行。赛场周围布置充满活 力,匹克球元素随处可见,吸引众多市民的目光;场上选手们敏捷的 ...
算体育赛事的“经济账”:从竞技到经济
华创证券· 2025-08-29 20:11
体育消费潜力 - 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2020年约为0.84%,但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均值的1/6[2][4][14] - 地区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相关,23个省市相关系数达0.88,但支出倾向稳定在4.5%-6.5%[4][16] - 日本经验表明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体育消费,经济上行期增长快,停滞期萎缩,高收入群体更抗波动[4][18][22][24] 体育消费结构 - 中国体育实物消费占比超60%,明显高于欧盟的35%,接近美国2005年水平[2][5][28] - 中国观赛与健身服务支出仅占11%,而美国2005年约为20%[2][5][28] - 日本体育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从1980年27.5%增至2011年58%,增量主要来自赛事和健身[5][35] 体育赛事经济 - 中国体育赛事对GDP拉动约0.1%,低于欧美的0.4%-0.5%,就业拉动也仅0.1%左右[3][6][38][56] - 欧美拥有全球近90%顶级体育IP,头部联盟收入达数十亿至数百亿美元,与中国赛事规模悬殊[6][43] - 上海居民观赛消费倾向更强(1万美元收入支出73美元 vs 美国38美元),但美国收入高6倍且观赛渗透率达61% vs 上海5%[8][44] - 中国体育从业者占就业人口0.15%,低于英美0.5%及日韩0.2%-0.3%,需提升收入和服务业比重[8][54]
张瑜:从竞技到经济——算算体育赛事的“经济账”
一瑜中的· 2025-08-29 16:34
核心观点 - 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核心制约因素在于居民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而非消费意愿[3] - 中国体育消费占收入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当(2020年中国0.84% vs 发达国家平均0.85%),但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不到40美元,仅为发达国家均值的1/6[3][5] - 中国体育消费结构呈现"重商品、轻服务"特征,2020年体育实物消费占比超60%,而观赛与健身服务支出仅占11%[3][6] - 中美体育产业结构差异显著,2023年中国竞赛商演增加值占体育产业2%,而美国2014年已达32%[4] - 中国体育赛事对GDP和就业拉动估算均在0.1%左右,约为欧美的1/5-1/4[4][8] 消费潜力分析 - 收入水平是体育消费的决定性因素,23个样本省市体育消费与收入高度相关(2023年相关系数0.88)[5][15] - 日本经验表明经济周期直接影响体育消费,1974-1993年日本家庭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复合增速超10%,1994-2003年则连续10年下降[18] - 高收入群体体育消费意愿更强且更抗经济波动,2009年日本最高收入阶层体育消费支出占比超1.5%,与其他阶层差距扩大[20][21] 消费结构特征 - 中国体育消费以实物为主,2020年实物消费占比超60%,明显高于欧盟的35%[3][6] - 即便高收入地区如北京、厦门仍以实物消费为主,17个样本省市中仅6地体育服务消费占比超50%[6][25] - 日本体育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从1980年27.5%增至2011年58%,增量主要来自赛事和健身服务[26] 赛事经济分析 - 2023年欧美体育赛事经济拉动达128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0.4-0.5%,而2024年中国预计仅208亿美元,拉动GDP约0.1%[29] - 欧美拥有全球近90%顶级体育IP,2024年全球收入最高500个体育IP收入达1700亿美元[33] - 上海居民观赛消费倾向强于美国(1万美元收入下上海支出73美元 vs 美国38美元),但美国观赛渗透率达61%,远超上海的5%[34] - 经济大省不一定是赛事大省,广东、江苏、浙江的赛事表演产业发展水平甚至低于全国整体[36] 就业拉动效应 - 2020年中国体育从业者占就业人口约0.15%,低于英美(约0.5%)及日韩法(0.2%-0.3%)[38] - 人均体育支出越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越大,体育从业人员占比也越高(相关系数约0.7)[38] - 美国体育赛事对GDP和就业拉动均值均为0.44%,上海2023年分别为0.25%和0.24%[39] - 体育服务业就业弹性高于体育制造业,应重点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和竞赛表演业[38]
增速超10% 体育产业成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增长极
行业政策导向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并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通过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和丰富赛事活动激发消费需求 [1] - 体育产业被定位为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需调动市场力量提升经营主体活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1] - 体育产业近5年年均增速超10% 赛事经济、户外产业和冰雪经济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1] 消费潜力与产业联动 -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形成巨大体育消费潜力 需通过降低消费门槛和创新模式转化潜在需求 [2] - 体育产业具有强大融合力 能带动制造业、服务业、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并优化产业结构 [1][2] 体育制造业发展现状 - 体育用品制造业年产值规模达1.47万亿元 占体育产业总规模40% 生产企业超6.3万家 [3] - 形成覆盖竞技体育、群众健身和康复训练的15大类产品体系 冰雪装备实现全场景覆盖 [3] - 2024年体育用品出口额284亿美元 同比增长6.8% 产品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城市足球篮球联赛带动经济增量 赛事经济能整合场地设施、装备制造和健身休闲等业态 [4] - 马拉松赛事显著拓宽跑步类鞋服市场规模 国货潮品销量实现快速增长 [4] - 区域合作办赛成为新趋势 长三角体育产业规模1.5万亿元占全国超40% [5] 区域发展格局 - 京津冀发挥冬奥会长尾效应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 [5] - 粤港澳大湾区利用"十五运"契机推动三地通关便利化和体育湾区建设 [5] - 体育产业空间集聚趋势显著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重要载体空间 [4][5]
力盛体育: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2亿元 同比增加21.94%
新浪证券· 2025-08-26 22:2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21.94% [1] - 归母净利润1532万元,同比增长11.97%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319% [1] - 境外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6.41%,营收占比52.05% [2] - 境内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8.57%,营收占比47.59% [2] 业务板块表现 - 体育赛事经营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30.2%,营收占比70.62% [1] - 上半年运营国际/亚洲级、国家级及区域级赛事共55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0场次 [1] - 体育场馆经营收入6717万元,同比增长22.74%,营收占比24.72% [1] - 海南国际赛车场项目已投入专项资金1.84亿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4] 战略布局与业务拓展 - 引入国际顶级赛事,拓展亚洲中东地区、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 [2] - 通过"赛事+文旅"模式覆盖上海、浙江、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及地区 [2] - 成为"中国男子职业高尔夫球巡回赛"独家官方运营推广机构,计划举办20余场赛事 [3] - 截至6月底已成功举办7站高尔夫赛事,吸引200多名国内外顶尖选手参与 [3] - 通过上海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持有鲸鱼机器人5.047%股份,探索"体育+"领域 [3] - 海南国际赛车场项目作为世界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一期工程核心,集汽车旅游、文化、生活功能于一体 [4] 政策与行业机遇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指出发展体育产业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5] - 公司通过海南项目落实扩大旅游消费、增加优质赛事、延伸汽车消费链条等政策 [5] - 依托海南自贸港区位优势、气候条件及免税优势,未来有望引入国内外赛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