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搜索文档
多国遭遇极端高温 全球变暖影响加剧
快讯· 2025-07-13 15:32
据央视新闻消息,近期多国持续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创下多项历史记录,引发全球关注。科学家指出, 这一现象与全球变暖趋势密切相关,极端天气频发将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造成重大挑战。各国需加强 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 ...
年年都称史上最热夏天,但欧洲人为什么就不装空调?
虎嗅APP· 2025-07-12 11:15
欧洲空调普及现状 - 欧洲家庭空调普及率仅20%,其中德国和英国仅3%,法国5% [3] - 欧盟制冷耗能量仅占全球1.2% [4] - 南欧以外地区夏季高温通常持续2-4周,夜间气温可降至20℃以下 [8][9] 空调安装障碍 - 法国安装需市政厅审批和业主大会表决,流程耗时1-2个月 [6] - 空调外机可能破坏历史建筑外观,巴黎市规划限制新建住宅安装 [6] - 空调噪音超过25分贝将面临处罚 [7] 成本与经济性分析 - 欧洲分体式空调售价1000-2000欧元(中国同款2000-4000元人民币) [7] - 安装费用850-1900欧元,总成本达法国平均工资的73% [7][8] - 2023年欧洲人夏季度假高峰期占全年旅游住宿量的1/3,降低空调使用需求 [9] 替代解决方案 - 办公楼、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普遍配备空调 [10] - 政府提供降温喷雾遮阳篷、免费泳池等避暑设施 [10] - 绿色屋顶等环保替代方案被优先推广 [13] 气候与政策矛盾 - 2022年欧洲热浪导致62000例高温相关死亡 [12] - 空调大规模使用将加剧电网负荷,与欧盟2030年减排55%目标冲突 [13] - 历史保护与居民健康需求形成双重压力 [13]
酷暑才刚刚开始
虎嗅· 2025-07-12 07:06
亚洲高温影响 - 印度南部气温近50℃导致贾坎德邦40只猴子跳井溺水身亡[1] - 日本6月创130年来最高气温 韩国因海水高温导致青花鱼和黄鱼价格飙升[3] - 中国华南多地体感温度逼近40℃ 黑龙江空调需求激增[16][19] 欧洲高温冲击 - 法国84个行政区发布橙色预警 16个进入红色警戒 埃菲尔铁塔因热膨胀关闭观景台[5][6] - 巴黎餐饮营业额下降37% 塞纳河游船取消20% 全法1350所学校停课[7] - 意大利电缆融化断电 威尼斯运河干涸 雅典卫城限流[11] 北美高温应对 - 美国东部热穹顶导致芝加哥体感温度达43.3℃ 纽约打破137年气温纪录[13][14][15] - 费城实施"高温宵禁"并开放200余个避暑中心[16] 能源与产业变化 - 法国戈尔费什核电站因河水过热关闭[9] - 高温导致光伏转化率降低 欧洲流行白色屋顶/制冷屋顶等降温方案[27][43] - 东北高校以"公寓空调全覆盖"为招生亮点 空调销量达去年数倍[45] 气候临界点突破 - 全球15个气候临界点中9个已被逾越 包括亚马逊雨林/北极冰川等[30][32] - 中国800毫米降雨线北移 黑龙江出现不耐寒的肉植阔叶林[33] 社会适应措施 - 荷兰推行"热带作息表" 奥地利设"气候绿洲"提供空调医疗[38] - 西班牙发布阴影地图引导出行 法国公园24小时开放避暑[39][40] - 物流/车企调整至夜间作业 防晒用品需求激增[44]
极端天气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了?
虎嗅APP· 2025-07-11 21:09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 科学界压倒性共识认为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暴涨,当前升温速度是地球自然变暖的50倍[4] - 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工业排放)和甲烷(畜牧业排放),全球养牛数量达十几亿头,甲烷排放积少成多[4][5] - 温室效应本身并非有害,但失控后将导致类似金星的高温高压极端环境(表面温度460℃、大气压为地球92倍)[6][7] 气候变暖的直接影响 - 极端天气频率显著增加:暴雨、干旱、高温、极寒、台风等事件更频繁[8][9] - 水循环加剧导致矛盾现象:单次降雨量增加35%(洪涝)同时干旱形成更快(土壤蒸发加速)[9][10] - 基础设施面临挑战:现有公路/房屋设计标准基于百年历史数据,难以应对新型极端气候[10] 长期潜在风险 - 临界点效应可能触发不可逆变化:格陵兰/南极冰盖融化、亚马逊雨林退化、冻土甲烷释放将加速升温[12] - 传统产粮区可能被高温摧毁,尽管北方粮食增产预期存在[15] 区域性气候变迁 - 中国西北降水线北移:1961-2020年降水增幅10%,毛乌素沙地80%被固定,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从3%提升至53%[14][15] - 华北治沙成效显著:塞罕坝从沙漠变为旅游景点,但蒸发加剧抵消部分降水收益[15] 社会经济影响 - 人口迁移趋势显现:自媒体向云南迁移,未来可能出现"候鸟式"生活(夏季东北/冬季南方)[16] - 社会不平等加剧:户外工作者/低收入群体更易受极端气候威胁[16] - 中国减排措施领先:关停重工业、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部署规模全球瞩目[16]
央视网丨气温预报“人工压数值”?气象学家回应
央视网· 2025-07-11 17:59
气候变化趋势 - 近几十年来中国极端高温记录普遍增多,极端小时降水量和最大小时降水量在大部分地区呈增强趋势 [1] - 中国区域骤发干旱在过去30年加剧,预估未来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盆地极端最高温度增幅明显 [1] - 全国平均极端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将增加,降水更趋向于极端化,西北、西南等地区旱涝将更加频繁 [1] - 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7天,暖季提前开始且结束更晚,中国区域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 [5] 气象观测与预报 - 天气预报发布的气温标准是离地面1.5米、不受太阳光直射、通风环境下百叶箱中的温度 [2] - 体感温度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未来预报可能更多关注体感温度而非单纯气温数值 [2] - 气象预报员不会人为调整气温数值,预报准确性通过评分系统进行考核 [1] 区域气候特征变化 - 华北地区向暖湿变化,夏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明显 [3] - 北京市2013-2022年年均相对湿度比2003-2012年上升5%~10%,夏季变化更为明显 [3][4] - 北方地区高温由大陆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控制导致,6月前后多为干热高压空气控制 [7] 副热带高压影响 - 副热带高压有偏北趋势,近些年中国梅雨形势已不如从前明显 [7] - 今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快且呈现西伸趋势,影响范围包括河南等地 [8] - 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出现高温,其边缘地区易形成降雨,形成"旱一大片、涝一条线"现象 [6] 降水模式变化 - 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次和强度增加,但呈现区域性而非大范围特征 [9] - 山地或城市密集地区在强降雨时更易形成径流,导致山洪或内涝 [10] - 中国大多数地区6-9月降水量占全年60%-70%以上,其他月份降水量偏少 [11] 应对措施 - 水利设施防范和调度能力增强可削弱短时强降雨影响,但中小河流仍存在薄弱环节 [10] - 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开发利用汛期降水作为淡水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 [12] - 预警预报监测能力提升为空中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12]
埃菲尔铁塔热到弯曲,美国有机场跑道热裂!北半球提前进入“炙烤模式”
第一财经· 2025-07-10 23:35
全球气候变暖现状 - 2025年6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达16.46摄氏度,比1991~2020年均值高0.47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 [1] - 欧洲6月中下旬至7月初经历两次显著热浪,巴黎气温达42.3摄氏度创1947年以来纪录 [1] -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5~2029年有80%概率出现最暖年份,86%概率全球升温超工业化前水平1.5摄氏度 [1] 极端高温事件趋势 - 欧洲自1950年以来三分之二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在2000年后 [3] - 地中海沿岸6月出现10~15个"热带夜"(夜间均温超25摄氏度),远超历史同期水平 [4] - IPCC报告显示到2050年半数欧洲人口或面临高热应激风险,南欧风险最显著 [3] "热穹顶"效应与全球变暖关联 - 2024年全球年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55摄氏度,为175年来最热年份 [6] - 欧洲、亚洲、北美洲变暖速度超全球均值,每10年分别增温0.40、0.28和0.23摄氏度 [6] - 海洋表面温度2024年同比升高0.07摄氏度,上层2000米热含量达历史新高 [8] 极端气候的经济影响 - 2024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0.8%至378亿吨,大气浓度达422.5PPM创纪录 [10] - 极端天气导致2024年流离失所人数达2008年以来峰值,18国陷入粮食危机 [11] - 安联研究显示极端高温(超32摄氏度)使单日生产力下降50%,预计拖累全球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 [11] 国际合作需求 - 全球仅50%国家具备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需加强数据共享与技术转让 [12] - 国际金融机构需增加气候融资,发达国家应履行对发展中国家资金承诺 [13]
北半球夏季提前进入“炙烤模式”,会带来哪些经济影响|树线图
第一财经· 2025-07-10 20:02
全球热浪现象 - 北半球遭遇的热浪与"热穹顶"现象相关,暖空气被困于地表导致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 [1][5] - 2025年6月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平均地表气温达16.46摄氏度,比1991~2020年均值高0.47摄氏度 [2] - 欧洲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经历两次显著热浪,巴黎气温达42.3摄氏度,突破1947年纪录 [2] 极端高温数据 - 西班牙、葡萄牙气温一度超43摄氏度,美国凤凰城机场跑道因高温热裂 [2] - 欧洲自1950年以来三分之二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在2000年之后 [3] - 地中海沿岸6月出现10~15个"热带夜"(夜间平均气温超25摄氏度),远超历史同期水平 [3] 全球变暖趋势 - 2024年全球年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升温约1.55摄氏度,可能成为175年来最热年份 [5] - 欧洲、亚洲和北美洲1991年以来变暖速度显著,每10年分别升温0.40、0.28和0.23摄氏度 [5] - 2024年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比2023年升高0.07摄氏度,上层2000米热含量达历史新高 [6] 经济影响 - 极端高温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0.6个百分点,一天气温超32摄氏度相当于停工半天 [10] - 2024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长0.8%至378亿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422.5PPM [7] - 极端天气导致2024年新增流离失所人数达2008年以来最高纪录,18国粮食危机加剧 [9] 气候系统变化 - ENSO现象对气候系统影响增强,暖事件导致拉丁美洲洪涝与澳大利亚等地干旱 [9] - 全球正面临有记录以来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强的干旱事件 [9] -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5~2029年有80%概率出现最暖年份,升温超1.5摄氏度的概率达86% [2] 国际合作需求 - 全球仅50%国家具备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需加强数据共享与技术合作 [10] - 国际金融机构需增加气候变化应对融资,提升资金透明度与可获得性 [10]
被蚊子叮咬后离死亡有多近?
虎嗅· 2025-07-10 17:04
蚊媒传染病的全球危害 - 蚊子每年导致全球78万人死亡 位居最致命动物榜首 [1][5][6] - 蚊媒传染病包括登革热 疟疾 乙型脑炎等 轻则发热头痛 重则凝血障碍或脑炎 [9] - 全球登革热病例近50年激增30倍 与气候变暖 经济全球化及旅游业发展相关 [11] 中国蚊媒传染病现状 - 中国登革热病例2023年起急速增长 疟疾以境外输入为主 乙脑病例控制在较低水平 [9] - 白纹伊蚊已分布25省 埃及伊蚊集中于广东海南 并向云南扩散 [12] - 中国虽获消除疟疾认证 但非洲东南亚输入病例仍构成潜在威胁 [13] 中国蚊虫分布特征 - 蚊子最多省份包括云南 四川 重庆 湖北 浙江 江苏 山东 河北 辽宁 打破南方潮湿地区蚊子多的传统认知 [16][17] - 中国已知蚊虫达46属418种 主要种类为淡色/致倦库蚊 三带喙库蚊 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 [19] 蚊虫活动规律 - 库蚊活动呈双高峰模式 黄昏19:00-21:00和凌晨4:00-6:00 [20] - 中华按蚊夜间觅食高峰为19:00-21:00 凌晨有小高峰 [21] - 白纹伊蚊全天均可吸血 被称为"劳模" [21] 蚊虫演化与叮咬机制 - 蚊子起源于2 5亿-2 01亿年前 最早化石为1 3亿年前黎巴嫩琥珀 [24] - 叮咬后红肿程度与唾液过敏原含量正相关 过敏原越高炎症反应越剧烈 [25] 防蚊措施 - 体温高 气味重 汗液多 深色衣着者更易被叮咬 [27] - 有效防蚊方法包括使用驱蚊液 勤洗澡 穿浅色衣物 减少剧烈运动 [27]
年年都称史上最热夏天,但欧洲人为什么就不装空调?
虎嗅· 2025-07-10 14:49
欧洲空调市场现状 - 欧洲家庭空调普及率远低于中国和美国,整体普及率仅为20%,其中德国和英国仅3%,法国5%[1] - 2016年欧盟制冷耗能量仅占全球建筑最终能源消耗量的1 2%,远低于美国的10 6%和中国的9 3%[2][4] - 欧洲空调售价显著高于中国,分体式空调价格区间为1000-2000欧元(约8440-16880元人民币),而中国同款仅需2000-4000元人民币[16] 空调安装与使用障碍 - 法国安装空调需向市政厅申报并获业主大会批准,历史建筑区域限制更严格,审批流程耗时1-2个月[12][13] - 空调安装费用高昂,法国平均安装成本为850-1900欧元,总成本至少1850欧元(约法国平均月工资的73%)[17][18] - 空调使用受噪音法规限制,法国规定环境噪音不得超过25分贝,超标可能面临投诉和处罚[14] 气候与需求特征 - 北欧和中欧夏季高温期仅持续2-4周,巴黎夏季平均气温25℃,柏林15-25℃,昼夜温差显著[19][20] - 欧洲78月为度假高峰期,2023年33%的旅游住宿集中于此期间,长途旅行进一步降低空调使用需求[22] - 2022年欧洲热浪导致近62000例高温相关死亡,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受影响最严重[29] 替代解决方案 - 办公楼、购物中心、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普遍配备空调,成为居民避暑选择[8][23][24] - 政府实施高温应对措施,如日内瓦设置降温喷雾遮阳篷,为退休人员提供免费泳池和电影院纳凉服务[25] - 欧盟推动绿色屋顶等替代方案,在实现2030年减排55%目标与应对高温间寻求平衡[30][31]
极端天气是不是越来越频繁了?
虎嗅· 2025-07-10 09:36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 主流学界认为气候已大幅变暖且加速变暖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2] - 科学界压倒性共识认为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激增 当前升温速度是自然变暖的50倍 [5] - 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和甲烷 畜牧业贡献显著 全球养牛数量达十几亿头 [6] 温室效应的作用机制 - 适度温室效应维持地球适宜温度(14℃) 无温室效应将降至-18℃ [7] - 金星案例显示失控温室效应可导致极端高温(460℃)和高压(92倍地球大气压) [9][10] - 地球短期内不会达到金星极端状态 但需警惕临界点效应 [11][22] 气候变暖的影响表现 - 海平面上升主因是陆地冰盖融化和海水热膨胀 非浮冰融化 [12] - 极端天气频率增加 包括暴雨 干旱 高温 极寒和强台风 [12][13][20] - 水循环加剧导致"旱涝并存"现象 单次降雨量显著增加 [14][15][16] - 中国近年频发百年一遇暴雨事件 如2021郑州暴雨和2023黔东南暴雨 [17][18] 经济与社会影响 - 现有基建标准面临挑战 需适应新气候条件 [19] - 西北地区降水增幅达10%(1961-2020) 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从3%升至53% [26][28] - 高温威胁传统产粮区 可能改变农业布局 [30] - 部分行业出现地域迁移趋势 如自媒体向云南转移 [35] 应对措施与区域变化 - 中国在节能减排 植树造林和可再生能源部署方面成效显著 [36] - 降水线北移带来治沙机遇 但需配合人工干预 [27][28] - 气候难民现象初现 可能形成季节性人口迁徙模式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