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产创新药
icon
搜索文档
“国产创新药”的一颗明珠 康弘药业实现多领域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8 10:21
文章核心观点 - 康弘药业凭借创新基因和全产业链能力,在眼科、精神神经、肿瘤三大黄金赛道取得进展,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创新药代表型企业,且在量产能力建设上为国产创新药发展提供样本 [3] 行业情况 - 全球眼科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到2031年将达834.77亿美元,2024 - 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9.1% [3] - 我国有超4000万眼底病患者,每年新增超300万 [4] - 全球约超3亿人患抑郁症,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庞大且呈年轻化趋势,精神神经类疾病就诊率和治疗率低 [8] - 全球癌症早筛市场规模预计从201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89亿美元,国内肿瘤早筛至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36亿美元 [8] - 2023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突破10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662亿美元,国内2023年销售额约10亿元人民币 [9] 公司业务表现 - 2024年生物药业务营收23.43亿元,同比增长20.98%,占总营收比重达52.61%,同比增加3.68个百分点 [1] - 2024年中成药营业收入同比增加7.73% [1] - 2023年康柏西普样本医院销售额为5亿元,销售占比达36% [1] - 2016 - 2024年我国医疗机构眼底用药中,康柏西普累计销售额超100亿元 [5] 公司产品情况 已上市产品 - 康柏西普打破进口药在国内市场垄断地位,连续10年保持增长,已完成超250万次注射,在眼底疾病用药市场龙头地位稳固 [1] - 朗沐2017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2%,同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2年实现全适应症医保 [5] - 舒肝解郁胶囊为独家创新中药,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肝病时肝功能指标改善与西药相近,不良反应概率更低,新增焦虑症适应症Ⅲ期临床试验稳步推进 [6] 在研产品 - 基因治疗领域,KH631、KH658适应症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KH631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KH658Ⅰ期临床试验稳步推进 [9] - 抗体药物领域,KH815为全球首个获批临床的双载荷ADC药物,已获澳大利亚和中国临床试验许可,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 [10] - 人源化抗CD24单抗KH801正开展中国临床Ⅰ期试验,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 [10] - 合成生物学领域,KH617在多种临床前疾病模型中显示出对多种实体瘤的良好抑瘤作用,正开展Ⅰ期临床试验,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及临床试验许可 [10] - 化药领域,KH607治疗重度抑郁和产后抑郁,Ⅰ期临床数据显示起效快、服药周期短,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10] - KHN702为新型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准 [11] 公司产能建设 - 投入资金建设基因治疗药物生产基地,构建基因治疗领域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全链条能力 [12] - 生物药量产线完成基本架构,在北京和成都建设符合国家新版GMP认证的产业基地,建成两条生物制品生产线 [13] - 子公司济生堂药业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建设中药材信息追溯系统和可视化系统,在全国建立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 [13] - 化学药建设完成涵盖多个特色原料药产品的化学原料药基地 [13]
价格战打响!首款国产“流感神药”获批,影响多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2 18:41
国产抗流感药物市场突破 - 国家药监局批准青峰医药子公司科睿药业的1类创新药玛舒拉沙韦片上市,填补国内同类药物空白 [1] - 玛舒拉沙韦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靶向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A亚基的抗病毒药物 [2] - 该药物适应症为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覆盖中国每年1亿流感感染人群的70%以上 [9] 玛舒拉沙韦的技术优势 - 全病程仅需口服一次,患者依从性显著提升 [2] - 中位病毒清除时间较安慰剂组缩短25小时,22小时内实现病毒清除 [2] - 临床耐药突变率小于1%,远低于国际同类药物约10倍的水平 [2] - 通过抑制病毒RNA聚合酶PA亚基,直接阻断病毒mRNA合成 [2] 市场竞争格局 -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 [6] - PA抑制剂(速福达、玛巴洛沙韦)以罗氏进口药速福达为代表,2024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 [6] - 奥司他韦成分药品在全球流感用药市场中占据92%的销售份额 [7] - 东阳光药的可威®在中国磷酸奥司他韦市场占有率达64.8%,抗流感药物市场占比50.5% [7] 玛舒拉沙韦的市场策略 - 预计定价比玛巴洛沙韦低30%~40% [10] - 青峰医药拥有年产片剂超45亿片的生产能力 [10] - 可能优先纳入国家医保谈判目录,享有6年数据保护期 [10] - 若通过医保谈判降价30%~50%,预计3年内销售额可突破20亿元 [12]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抗流感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28年增至269亿元 [6] - 奥司他韦仿制药已纳入第七批集采,价格降幅超90% [11] - 东阳光药在第七批集采中以0.99元/片的最低报价中标奥司他韦胶囊 [11] - 国内已有40余家企业的磷酸奥司他韦胶囊产品获批生产 [12] 未来发展方向 - 青峰医药已启动玛舒拉沙韦在儿童患者、流感预防及高风险人群中的临床研究 [12] - 计划开发颗粒剂等新剂型,若成功拓展适应症市场容量可扩大至当前2~3倍 [12] - 与中药抗流感药物(如连花清瘟)的联合用药研究可能开辟"中西结合"新赛道 [12]
港药领衔反弹,康方生物业绩大增,涨超8%,恒生生物科技ETF(513280)强势涨超4%
搜狐财经· 2025-04-01 10:14
文章核心观点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及相关ETF表现强势,创新药企业绩增长,国产创新药步入收获期,集采规则有望优化推动制药板块改善,恒生生物科技ETF费率低且行业分布均衡 [1][2][3][4]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及ETF表现 - 截至2025年4月1日09:51,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3.70%,恒生生物科技ETF上涨4.18%,最新价报0.9元,盘中成交额达3755.87万元,换手率13.91% [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恒生生物科技ETF近1周累计上涨4.23%,最新规模达2.62亿元创今年以来新高,最新份额达3.05亿份创近1月新高 [1] - 恒生生物科技ETF近7天连续资金净流入,最高单日净流入677.73万元,合计“吸金”2116.49万元,日均净流入302.36万元 [1] 创新药企业绩情况 - 3月31日康方生物公布2024年业绩,因新药销售突出,销售收入超20亿元,同比增长25%创历史新高 [2] - 君实生物、迈威生物等创新药企2024年核心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拉动整体业绩增长 [2] 国产创新药发展情况 - 国产创新药逐渐展现全球竞争力,2024年在中国首发获批新药39款,占全球近40%,全球在研first in class新药中国品种占比24%,中国企业全年license - out交易首付款和总金额分别达41亿和519亿美元 [2] - 全链条政策推动创新药放量加速,多项利好政策催动创新药进院提速,DRGs除外支付政策及商保体系发展有望在支付端带来增量 [2] - 头部创新药企研发和销售体系成熟,费用增长稳健,伴随核心产品商业化放量,多家企业扭亏节点临近 [2] 集采规则及影响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药品集采政策,2025年上半年国家将开展第11批药品集采,规则有望从“唯低价导向”转向“质量与成本均衡” [3] - 集采规则优化将加速低端产能出清,具备规模化与质控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巩固份额,业务模式边际改善 [3] - 集采政策优化保障药企及下游零售药店利润空间,开展药品全链条追溯管理提高药店合规成本,利好合规能力强的龙头药店 [3] - 2024Q4零售药店闭店数量上升至1.37万家,2024年逐季提升,未来竞争格局有望优化,龙头药店市占率有提升空间 [3] 恒生生物科技ETF特点 - 恒生生物科技ETF是全市场费率最低的港股创新药产品,管理费0.15%/年,托管费0.05%/年,比其他同类产品便宜三分之二以上 [4] - 截至2024年12月,其标的指数中创新药占比66.4%,CXO占比15.4%,医药流通占比超9%,医疗器械等其他相关板块占比超9%,分布相对均衡 [4]
中国医药行业现状: 供给、需求和估值
中国医药行业供给优势 - 中国医药行业供给端凭借转型升级释放工程师红利优势,出现加速突破迹象,相比海外供给优势明显强化[1] - 2024年全球TOP25管线规模制药公司中有4家中国药企入选,其研发开支仅为头部跨国药企的十几分之一,但凭借效率优势支撑起可比肩海外大药企的丰富管线[2] - 中国药企每10亿美元支撑的研发管线数平均100+款,超过欧美MNC的6倍,相比日本药企30+款仍具显著成本效率优势[2] - 恒瑞医药以不到葛兰素史克1/10的营收供养数量相当的创新药管线,净利率反而更高,展现巨大研发成本优势[4] - 中国新药管线规模16年增长30多倍,占全球比例从2008年2.0%猛增至2024年超25%,成为全球新药核心供给来源国[4] 中国医药创新质量突破 -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和传奇生物西达基奥仑赛成功出海,2024年营收接近或超过10亿美元,展现全球重磅药潜力[6] - 2015年审评审批改革后国产创新药爆发性增长,管线数量和创新程度实现跃迁,如依沃西和BL-B01D1在机制上做更大胆突破[6] - 国产创新药授权交易首付款显著增长,如2024年同润生物CD19·CD3双抗获默沙东7000万美元首付款,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ADC获BMS 8亿美元首付款[7] - 国产创新药凭借成本优势在不显著牺牲利润率或不依赖严重烧钱背景下推进研发,相比欧美药企构成巨大不对称供给优势[7] 医疗器械领域进展 - 过去10年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国产替代和海外拓展明显加速,覆盖高端影像设备、高值耗材、手术机器人等领域[10] - 2020年以来获得FDA突破性医疗设备认定的国产医械从1款增至超20款,具备国际竞争潜力产品爆发性涌现[10] 中国医药需求端变化 - 中国医药行业整体营收增速趋势性放缓,2024年A股/港股TOP医药公司中位营收增速被美股同行反超[11] - 国内名义GDP增速放缓拖累医药终端增速,2022-2024年中国名义GDP增速平均4.8%低于美国的7.2%[13] - 2024年中国GDP平减指数-0.8%(美国+2.5%),叠加疫情基数效应,放大表观营收增速下行压力[13] 未来发展趋势 - 若房地产下行压力和通缩压力缓解,未来几年中国名义GDP增速有望从4%恢复至5%-6%,医药行业终端增速或恢复至7%-8%稳态水平[17] - 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DRG/DIP支付改革将进一步重塑行业生态,高临床价值创新药械将迎来黄金发展期[17] - 国产创新药出海将潜在需求市场从不足全球5%的国内市场扩大至超95%的海外市场,如泽布替尼海外销售占全球90%[18] - 港股医药市场存在系统性定价不足,恒生医疗指数PB从5.84倍降至1.74倍,仅为标普500医疗指数的1/3[18] - 港股高耗行业PB从近10倍降至1.2倍,需上涨200%多才能回到过去10年均值,存在显著定价修复空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