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机器人
搜索文档
报名:医疗器械创新入院闭门交流会
思宇MedTech· 2025-07-09 18:36
医疗器械企业闭门交流会 - 会议时间定于7月17日(周四)下午 地点为北京某医院 面向北京以外地区的医疗器械企业高管 [1] - 会议聚焦医疗器械创新政策与临床场景对接 采用定向邀请制 仅限企业CEO或核心高管参与 [1] - 参会需联系赵清(微信号qingzhao2017)提供公司名称、职务及联系方式以完成确认 [1] 思宇年度医疗科技活动 - 已举办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及医美科技大会 [2] - 2025年7月17日将召开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 9月3-5日举办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 [2] - 会议内容包括北京市政府介绍政策支持路径 药监局、医保局讲解注册审评与医保支付流程 [2] - 安排医院创新技术场景参观 提供企业、政策方与医院的小范围对话机会 [2]
A股指数涨跌不一,沪指微涨0.04%,托育、机器人等板块涨幅居前
凤凰网财经· 2025-07-09 09:29
市场表现 - 沪指高开0 04%至3498 72点 深成指高开0 04%至10592 51点 创业板指低开0 08%至2179 32点 [1][2] - 托育、机器人板块涨幅居前 贵金属、保险板块跌幅居前 [1] - 北证50指数上涨0 37%至1426 22点 成交金额1 56亿元 [2] 外围市场 - 道琼斯指数下跌0 37%至44240 76点 标普500下跌0 07%至6225 52点 纳斯达克微涨0 03%至20418 46点 [3]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上涨0 71% 富途控股涨6 01% 蔚来涨2 64% 京东涨2 12% [3] 医疗器械行业 - 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并购、国际化趋势推动中国龙头向全球龙头发展 [4] - 医疗设备板块受益招标数据高增长和库存消化 高值耗材板块受益新产品放量和集采优化政策 [4] - 看好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AI医疗、手术机器人等新科技方向 [4] 消费行业 - 大众食品基本面自3月起边际改善 下半年有望稳中向好 [5] - 辣味零食、健康饮品、气泡黄酒等新消费趋势景气度保持 休闲零食、软饮料子板块受看好 [5] - 白酒板块估值回调但配置价值渐显 基本面处于筑底阶段 [5] 钢铁行业 - 钢铁反内卷行动催化供给侧改革 加速产能调控 [6] - 普钢龙头企业有望受益行业供需格局改善 特钢板块基本面良好 [6] 储能行业 - 海外户储&工商储处于困境反转拐点 库存消解+份额集中+新兴市场需求释放 [7] - 预计头部企业2025年二季度改善超预期 澳洲、欧洲及新兴市场复苏推动行业增长 [7]
112起融资、超60亿!2025上半年医疗器械资本看什么?
思宇MedTech· 2025-07-08 17:42
医疗器械领域投融资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医疗器械领域投融资进入"现实主义"阶段,资本逻辑从拼概念转向看路径,从讲创新回归到落地,关注点包括注册进度、产品进院情况和商业模型可行性[1] - 上半年共发生112起医疗器械相关融资事件,但仅不到20%的项目详细披露融资金额,且越早期披露意愿越低,反映出行业更加谨慎和现实[2] 融资节奏与轮次特点 - 融资高峰出现在3月和6月,与年初节点和产业会议时间重合,窗口期重要性提升[6] - B轮及之后项目是主力,A轮以上轮次占比约三分之一,资金向路径明确、产品成型的企业集中,如深睿医疗(5亿元)、傲意科技(B+轮)[6] - 天使轮和种子轮数量占比约四成,但金额披露少,反映早期项目融资难度显著提升[6] 资本青睐的三大方向 - 补位"术式"产品加速获投: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术中导航等"术式重构型产品"受关注,如傲意科技的仿生手和神经康复系统、深睿医疗的AI术前-术中闭环产品[3] - 国产替代转向效率与供应链:内窥镜器械、基础耗材、骨科配件、助听器等方向活跃,企业更强调全链路供给、交付能力和成本控制[4] - 智能中台成为刚需底座:影像AI、手术规划、结构化数据平台持续融资,强化术前+术中+术后一体化协同,对接DRG付费等真实场景[7] 政策导向与行业影响 - 北京"32条"支持手术机器人租赁平台,突破医保逻辑,将高值设备定位为"服务型资产",影响企业估值模型[8] - 国家药监局推进AI器械注册沙盒和特别审评,注册逻辑从"功能创新"转向"路径嵌入",倒逼AI公司重新定义产品[8] - 政策成为底线判断标准,产品政策通路直接决定其市场可行性[8] 行业发展趋势 - 资本逻辑转变为明牌博弈,关注产品实际进展和路径清晰度,有注册、病人和回款路径的项目更易获投[9] - 行业聚焦"谁能留下",可持续性取决于产品被使用和验证的能力,而非概念或风口[9]
让失语症患者重新说话!登上国际医学期刊的研究者徐文东:手术刀依旧能创造医学奇迹
第一财经网· 2025-06-29 15:45
医学创新与外科手术突破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研究成果,首次证明外科手术能有效治疗卒中后失语症,为慢性中风失语症患者带来希望 [1][2] - 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50名患者分为两组:25人接受"右侧C7神经根椎间孔处切断术"(NC7手术)并配合语言训练,另25人仅接受语言训练 NC7组术后1个月语言能力评分提升11.16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72分,且效果持续6个月 [2] - NC7手术仅需40分钟完成,成本低且安全性高,BMJ社论呼吁重新评估相关康复模式与政策 [2] 手术机制与临床发现 - NC7手术灵感源于团队七年前发表的上肢外周神经手术(CC7手术),术后随访发现部分患者语言功能意外改善,命名能力提升速度远超神经再生所需时间 [3] - 影像学显示CC7手术后患者右侧背根神经节区域出现结构重塑,提出新科学假设:语言功能快速改善源于神经调控效应而非传统神经再生 [3] - NC7手术通过切断右侧C7神经近椎间孔处"唤醒备用通路",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失语症治疗方法 [4] 行业技术发展与医生角色 - 脑机接口技术虽使瘫痪患者重新站立、失语患者语言解码成为可能,但尚未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仍处于早期阶段 [4] - 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先进技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医生需平衡技术创新与临床现象思考,避免忽视患者实际需求 [4] - 徐文东强调临床观察和探索精神的价值,认为人脑智慧与创新能力仍是医疗突破的核心 [4] 疾病现状与治疗需求 - 中国卒中患者中约三分之一存在语言障碍,典型表现为命名能力障碍(知晓物品但无法说出) [3] - NC7手术患者术后三天即可显著改善,从仅能说三个词进步至接近完整句子表达 [3]
中德携手,共绘单孔超微创手术新蓝图—德国慕尼黑市立医院专家造访,术锐 机器人加速全球化布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8 18:59
技术交流与合作 - 德国慕尼黑市立医院专家团队访问中国,深入了解术锐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并与上海瑞金医院开展技术交流,标志着中德在机器人微创手术领域正式开启国际临床合作 [1] - 专家团队走访术锐机器人上海研发中心,通过干试演练与动物实验培训,实地体验了其在单孔多自由度操控、高负载能力与多器械协同方面的独特优势 [2] - 德国专家观摩了瑞金医院使用术锐机器人进行的低位直肠前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及肾上腺手术,展示了其在普外、胸外、泌尿多学科中的全域覆盖能力 [2] 学术分享与讨论 - 慕尼黑市立医院胸外科主任Prof Johannes Bodner分享了医院在机器人手术应用的历史与成果,以及多学科微创发展现状 [3] - 瑞金医院普外科刘坤主任介绍了医院在术锐机器人平台上的多学科探索成果,包括胃肠、直肠、肝胆等复杂部位手术的关键技术经验 [3] - 双方围绕机器人术式选择、操作策略、培训体系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3] 技术认可与市场拓展 - 德国专家对术锐机器人蛇形臂技术在实际手术中展现的操作自由度、灵活性及精准度表示高度认可 [4] - 术锐机器人是全球第二款获批临床使用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与全国50多家医院建立临床合作并逐步走向全球市场 [4] - 中德双方正在推进术锐单孔机器人在德国的注册临床试验,计划将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引入欧洲医疗体系 [4]
【深圳特区报】元化智能创始人、董事长李艾俐:给手术机器人装上“火眼金睛”
搜狐财经· 2025-06-17 07:43
医疗科技行业变革 - 科技推动医疗领域变革 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使用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第100例手术 手术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别 [1] - 元化智能科技打破垄断 亚毫米级误差控制是其核心竞争优势 不到7年时间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开辟中国企业的突围之路 [1] 元化智能科技发展历程 - 创始人李艾俐从IT行业跨界进入医疗机器人领域 2018年12月在深圳注册成立元化智能 定位高端专科智能医疗装备创新研发和精密智造 [6][9] - 创业契机源于国外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3000多万元) 国内市场需求广泛但国产品牌罕见 选择骨科手术机器人作为突破口 [9] - 深圳政府提供务实支持 创业环境开放 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9]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技术突破 - 从1-3毫米误差降至亚毫米级 自主研发335Hz高刷新率导航方案 实时跟踪捕捉 误差范围显著优于医生手工截骨 [10] - 自主研发底层智能算法 无国内案例参考 通过代码级突破完成技术积累 [10] -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间缩短至50分钟 髋关节置换仅需36分钟 减少患者出血量和后遗症 创伤小恢复快 [10] 产品研发与市场应用 - 样机升级至第五代 同一机器可覆盖骨科所有手术 包括关节置换、锥板切除、脊柱创伤等 [10] - 已完成超4000例手术 覆盖高原、偏远山区等复杂医疗环境 验证了稳定性和微创优势 [10] - 2023年3月获批髋关节适应症 成为首个国产自主研发的髋膝关节一体机 [11] - 2024年7月获批单髁膝关节适应症 成为国内首个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髋膝单髁三位一体全关节骨科手术机器人 [11]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显微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与市场拓展
IPO早知道· 2025-06-16 22:34
公司融资与资金用途 - 迪视医疗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由磐霖资本领投 上城资本、金阖资本、杭州市科创集团跟投 凯乘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1] - 本轮资金将用于加速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注册临床 与眼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商业化推广 巩固技术优势并完善产品生态 [1] 公司背景与技术成果 - 公司成立于2021年7月 致力于打造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智能机器人显微操作平台 [1] - 已申请和授权数十项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 产品服务数十家医院 为数百位患者提供创新治疗 [1] - 自主研发微米级操作控制、微型腕式器械与柔性夹持技术 实现0.1mm级别的淋巴管与静脉吻合 [3] 产品进展与临床突破 - 眼科手术机器人成为国内首个进入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的产品 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1][2][3] - 通用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于2025年1月完成全球首例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3] - 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淋巴水肿患者的LVA重建术 [3] 市场定位与行业前景 - 超显微手术机器人具备临床应用价值大、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旺盛等特点 是手术机器人领域下一个蓝海市场 [5] - 眼科手术机器人有望为我国超过4000万眼底病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的治疗手段 [3] - 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在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等领域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6] 技术优势与行业认可 - 核心技术以全球领先的3微米运动精度重新定义手术机器人性能标杆 [5] - 显微手术机器人能增强操作稳定性、提升手术精度和自由度、触达深部组织、缓解医生疲劳 [4] - 投资机构普遍看好公司在显微操作领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化能力 [5][6][7] 发展战略与未来规划 - 公司计划扩展机器人显微操作技术在眼科及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4] - 致力于为临床手术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高精度、易操作、可感知与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4] - 目标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超显微手术机器人技术平台型企业 [5]
每周股票复盘:天智航(688277)2024年营收1.79亿,2025年Q1业绩增长超102%
搜狐财经· 2025-05-31 08:1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30日收盘,天智航报收于13.63元,较上周11.86元上涨14.92% [1] - 本周盘中最高价14.16元,最低价11.76元 [1] - 当前总市值61.7亿元,在医疗器械板块市值排名48/126,两市A股市值排名2405/5146 [1] 财务数据 -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其中机器人设备收入7430万元(同比下降47.39%),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5486万元(同比增长28.52%),技术服务收入4296万元(同比增长104.26%)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858.38万元,较2024年同期2894万元增长102.40% [1][5] 产品应用 - 2024年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全年手术量超3.9万例,2023年为超2.4万例,2022年为超1.2万例 [2][5] - 2025年一季度手术量已完成超1.1万例 [2] - 产品已进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余家医疗机构,累计手术量突破11万例 [2][5] 技术能力 - 2006年完成我国首例骨科机器人远程手术,2019年开展5G骨科机器多中心远程手术,累计实操经验1000余例 [3] - 远程手术技术可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院手术能力 [3] 研发团队 - 公司员工307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历90人,研发人员123人(占员工总数40.07%) [4][5] - 研发团队覆盖机械、控制、软件、临床等专业,具备医疗机器人全产业链实践经验 [4] - 主要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核心人员来自国内外知名机构 [4]
智慧医疗照进现实 手术机器人焕然“医”新
证券日报· 2025-05-23 23:50
行业变革与技术进步 - 依托智能算法、5G等技术,手术机器人行业正经历类似"智能驾驶"的变革,实现微创手术切口从10厘米以上缩小至1-2厘米,精度达亚毫米级[1] - 手术机器人渗透率从2020年3.7%提升至2025年11.2%,微创手术领域应用占比达68%[1] - 国产手术机器人2021年后加速获批,国产化率超80%,行业进入全面市场化阶段,2025-2026年为关键盈利时点[1] 市场发展与政策支持 - 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1.7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百亿元,2030年有望达287亿元[3] - 政策持续支持,如《"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医院使用手术机器人,多地将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3] - 手术机器人系统由影像处理平台、患者手术平台、医生控制台组成,机械手可放大10倍视野辅助精细操作[2] 国产化突破与技术路径 - 国产手术机器人获批数量从2014-2020年4款增至2024年94款,占总数81.7%,诞生微创机器人、天智航等龙头企业[4] - 术锐通过"产学研用"闭环实现单孔技术突破,蛇形臂手术机器人仅需2.5厘米切口完成多科室手术,打破国外垄断[6] - 微创机器人"鸿鹄"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同步获中美欧认证,天智航"天玑"骨科机器人覆盖200余家医院完成超10万例手术[7] 5G远程应用与全球化 - 5G技术推动远程手术落地,国内首例5G超远程胆囊切除手术由微创机器人四臂腔镜机器人完成[8] - 微创机器人图迈系统已在37个国家完成250多例远程手术,最远距离超12000公里,成功率100%[9] - 2025年全球远程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120亿美元,中国成为第二大市场,首个5G远程手术机器人已在国内获批上市[9][10] 技术趋势与临床价值 - 手术机器人被视作"辅助驾驶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长30%-50%,减少患者恢复周期[2][5] - 单孔/无创技术成为未来趋势,但需解决有限切口下的高精度操作难题[5] - 中国形成腔镜、骨科、神经外科等多技术路线并行的多元生态,区别于欧美单一达芬奇系统主导的格局[7]
三友医疗: 关于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3 19:14
公司主营业务与研发投入 - 公司深耕骨科医疗器械领域,专注于脊柱、创伤及超声动力系统产品线,并布局运动医学、骨科新材料、人工智能AI和手术机器人等领域 [1] - 2024年研发投入达8428.84万元,同比增长29.24%,研发投入占比18.58%,同比增加4.41个百分点 [1] - 完成对水木天蓬100%股权收购,并控股收购法国Implanet公司74.56%股权,增强国际化布局 [1][5] - 推动表面多孔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等创新产品开发,并通过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2] - 在超声能量、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前沿技术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4][5] 国际化战略布局 - 以Implanet公司为国际化桥头堡,其JAZZ Spinal System获得美国FDA认证并开始销售 [3] - 重点拓展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市场,扩大本土销售团队规模 [3][4] - 通过医工合作完善适合国际市场的产品线,树立技术领先品牌形象 [4] - 利用国际并购整合全球资源,构建完整的国际化产品组合 [3][5]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在脊柱产品升级、配套工具研发领域取得进展,获得多款产品注册批准 [1] - 开发柔性骨科疗法产品,推进智能化手术设备及配套植入物研发 [2] - 推动超声能量设备升级换代,进行骨科产品横向多功能整合 [2][4] - 布局生物材料表面改性、再生医学等新兴领域,设立合资公司研究创新细胞生物材料 [6] 公司治理与股东回报 - 制定2024-2026年股东分红回报规划,2024年派发现金红利116.71万元并每10股转增2股 [7][8] - 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占年均净利润比例超30%,保持稳定分红政策 [7]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修订公司章程及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内控体系 [12] - 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增持公司股份159.75万股,金额2520.28万元 [13] 投资者关系管理 - 通过多种渠道与投资者保持沟通,2024年上证e互动平台问题答复率100% [8][9] - 定期召开业绩说明会,2024年举办半年度及三季度业绩说明会 [9] - 优化信息披露方式,提高透明度,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10] - 2025年计划开展至少4次投资者交流活动,加强价值传递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