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搜索文档
“和村民们一起讲好闽都故事”(乡见)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乡土文化研究 - 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恒之带领团队对晋安区进行地毯式普查,覆盖近600个自然村,帮助近50个村落衔接红色文化与革命人物事迹 [1][3] - 团队通过田野调查纠正古代志书和典籍的错误,寻访乡间古迹与史料,强调实地调研的重要性 [1] - 吴恒之致力于打破外界对晋安区"文化荒漠"的刻板印象,指出该区保有从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重要史迹,具有历史连续性和完整性 [1]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 岭头村依托古驿道文化历史脉络,改造提升集镇环境,整理200多篇诗词、文记、楹联融入景观装饰,吸引游客并带动村民开设餐馆和民宿 [2] - 涧田村通过打造村史馆,利用族谱、老照片等历史资料,传承村史文化并增强村民文化认同 [1][2] - 乡土文化研究建立村民与文物、历史的情感纽带,激发村民主动提供历史线索的积极性,形成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 [2] 团队与成果 - 团队拥有56名研究员,已整理形成村落历史相关书稿,推动区域文化自信建设 [3] - 吴恒之团队在晋安区频繁行政区划调整和档案散佚的挑战下,坚持系统性调查研究,覆盖山区、平原等多元地域文化 [1]
打卡这两座博物馆,感受“30后”的滚烫青春
央视网· 2025-07-27 01:42
历史文化与博物馆 - 西安交通大学拥有两座博物馆,分别是交大西迁博物馆和西交大艺术博物馆,每天吸引上千名游客 [1] - 交大西迁博物馆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2000余件珍贵展品,包括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专列乘车证等 [2] - 西交大艺术博物馆展厅面积4500平方米,珍藏4400余件展品,涵盖大汉壁画、盛唐风物、秦腔戏服等 [10] - 校园所在地为唐代常乐坊和道政坊遗址,出土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部分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8] 珍贵文物与考古发现 - 西汉壁画墓出土的四神二十八宿天象图直径2.7米,是中国最早、最完好的天文图,与《史记·天官书》记载一致 [13][15] - 壁画采用矿物质颜料,历经2000多年色彩依然鲜艳,艺术技法和颜料技术极具研究价值 [15][17] - 馆藏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是其为岳父弟弟撰写的墓志,具有极高文学和书法价值 [17][18] 西迁历史与精神传承 -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从上海迁至西安,支援西部建设,33天内完成搬迁 [4][6] - 西迁过程中未延迟开学、未减少课程和实验,钟兆琳教授等老一辈学者率先垂范 [23] - 西迁博物馆展出粉色乘车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标语,象征当年师生的使命担当 [23] - 1950年代交大成立摩托车训练班等社团,培养学生体魄和技能,摩托车随校西迁成为重要物资 [19][21] 现代发展与文化影响 - 西安交大持续传承西迁精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沿科研,推动科技成果在西部转化 [25] - 博物馆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西汉壁画墓,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15] - 吸引国际游客如印尼留学生,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12]
梦之蓝手工班全球巡味之旅在泰国曼谷启幕
新华网财经· 2025-07-23 17:27
文化IP与品牌国际化 - 新华网与梦之蓝手工班联合打造国民级美食IP《中国宴》,以"宴"为载体还原千年饮食礼仪,融入"真年份·真手工·真绵柔"的匠心精神,通过中英双语制作向全球传播中国美食文化 [1][3] - 《中国宴》海外首秀在曼谷举行,吸引中泰50余位政商学界嘉宾参与,通过宴席美学展示中国白酒文化魅力,并共品中泰融合菜肴促进文明对话 [1][14] - 节目借助新华网全媒体及海外平台传播力,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实践案例,强化"中国味道"的跨文化共鸣 [3] 中泰文化交流与市场拓展 - 活动正值中泰建交50周年节点,泰国国家科技署主席指出中餐已深度融入泰国社会,从街头小吃到高端餐厅均成为两国情感纽带 [7] - 洋河股份通过"梦之蓝手工班·全球行"系列活动,在泰国以手工酿造和岁月沉淀为核心标签传递中国酿造文化,强化文化认同 [14] - 公司产品已覆盖六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法国、南非等地开展活动,成功突破华人圈层获得海外消费者认可 [12] 行业趋势与品牌战略 - 白酒国际化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洋河通过文化IP联动打造差异化出海路径,在海外市场形成"蓝海时刻" [12] - 非遗酿造技艺与中国烹饪匠心理念结合,凸显品质坚持作为饮食文化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5] - 品牌通过高端品类定位(梦之蓝手工班)与文化输出双轮驱动,将产品价值标签转化为文化符号 [14]
突破“网红”周期,爷爷不泡茶打造新茶饮的“北京样本”
贝壳财经· 2025-07-23 15:53
行业概况 - 新茶饮行业创新速度快、更新换代快,一年内奶茶饮品门店关闭16万家,总数减少约1.8万家[4] - 行业存在流量焦虑,红极一时的品牌易被新品牌赶超[4] - 北京市场是检验消费品牌能否长红的试金石,租金和用人成本高但对产品价格敏感[5] - 目前新茶饮相关企业超30.4万家,40.59%成立于1-5年内[21] 公司表现 - 爷爷不泡茶2024年新增1000多家门店,成为新茶饮品牌门店规模和销量增速TOP1[3] - 北京首店开业时出现"排队200杯"盛况,后续热度虽减但仍需等待30杯左右[2][19] - 经典产品"荔枝冰酿"累计热销3800万杯,2024年销量位居米酿类奶茶TOP1[8] - 全国门店突破2500家后邀请舒淇担任品牌代言人,提升品牌影响力[9][14] 产品策略 - 将武汉茉莉、咸宁桂花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首创米酿系列奶茶[5] - "荔枝冰酿"采用"孝感米酿+漳浦荔枝+花魁单丛"组合,在口味、文化、情绪三个维度引发共鸣[8] - 推出含微量酒精的"开醺限定款",满足消费者下班后减压需求[9] - 产品如"白兰玉露"采用国家级非遗恩施玉露茶,承载深厚地域文化内涵[15] 品牌建设 - 通过"城市记忆"与"风味转译"策略,将地域文化转化为产品附加值[15] - 代言人舒淇的"真实,不迎合"形象与品牌"解渴、解饿、解emo"主张形成价值共振[14] - 从"奶茶只是情绪水"升级为"非遗文化饮",实现文化自信与情绪价值的闭环[17] - 在北京建立"稳定复购+文化黏性"的都市品牌样本,从网红走向长红[8] 市场拓展 - 北京作为战略跳板,帮助品牌完成从区域爆品到全国文化IP的跃迁[18] - 借助北京的文化消费窗口地位,将湖北地域茶饮影响力扩散至全国[18] - 契合北京市场情绪消费趋势,在Z世代中建立强认知壁垒[19] - 用"好吃好喝好玩"体验打造"最懂年轻人的新茶饮品牌"形象[19]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储存器”与青少年双向奔赴
中国青年报· 2025-07-23 06:57
博物馆教育项目发展 - "少年博物说"项目自6月启动以来已通过导览画报、课程体验等形式累计服务上万名青少年[1] - 项目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设立数字频道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普及博物知识[8] - 项目包含"一馆一课"馆长课、公共教育开放日、青少年"数字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等多项内容[12] 博物馆教育活动内容 - 山东省齐文化博物院青少年通过体验传统技艺探索齐国强盛历史[1] - 滕州市汉画像石馆推出《黑白绘万物》课程展示汉代宇宙观与艺术样式[2] - 孔子博物馆推出"长夜之光"课程并成立子曰剧团演绎历史典故[5] - 临沂市博物馆推出"牙璋之源"主题课程展示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6] - 临朐县博物馆设计《指纹的旅行》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感受文物制作技艺[8] 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挑战 - 孔子博物馆年均开展社教活动近500场次服务线上线下观众近百万人次[5] - 当前博物馆社会教育面临接纳量不足、讲解资源供不应求等困难[5] - 博物馆教育人才不足、课程研发力度不够是普遍存在的矛盾[7] - 临朐县博物馆受区位和交通影响"流量"不理想通过延时开放、夜场活动等方式引流[7] 博物馆教育创新与成效 - 潍坊市博物馆以文物方式呈现知识比课本更直观深刻[3] - 中央美院团队带领中小学生围绕猛犸象化石开展跨学科美育课程教学[3] - 淄博市博物馆公共教育课程名额迅速"秒光"显示活动受欢迎程度[10] - 项目带动山东地区部分博物馆提升公共教育互动热度与内容质量[11] 博物馆教育社会影响 - 博物馆教育让青少年理解中国文化是活生生的生命经验而非书本符号[3] - 项目为各地博物馆提供交流平台形成社会教育合力[13] - 考古学家安家瑶期望青少年通过遗址体验与祖先进行穿越时空对话[13]
做强特色点亮夜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7-23 06:05
夜经济发展现状 - 全国多地夜经济业态蓬勃发展,涵盖夜食、夜娱、夜游、夜秀等多元化形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重要选择 [1]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之夜"街区创下单日游客量21万人次纪录,直接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并显著拉动区域经济 [1] - 夜经济已成为各地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其对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增强动力活力的重要作用 [1] - 特色街区成为城市品牌名片,各地正通过加强生态建设和培育地域特色来打造新经济增长点 [1] 夜经济发展挑战 - 部分街区面临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包括停车难、交通拥堵、应急疏散通道欠缺等安全隐患 [2] - 业态同质化现象严重,过度集中于餐饮购物领域,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和差异化体验 [2] - 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需更好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和提供情绪价值 [2] 夜经济升级方向 - 需突破传统"逛吃"模式,通过文化赋能构建差异化消费场景,如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吸引消费者 [2] - 应注重创新供给,打造特色文旅IP,合理规划空间布局避免千篇一律 [3] - 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智慧街区,通过创意加码和数字赋能开发新业态新玩法 [3] -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归属感 [3] 夜经济文化价值 - 发展夜经济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展现区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重要平台 [2] - 文化赋能可提升街区精神内涵,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增强文化自信 [2]
河南新首富王宁登上《人民日报》,为何?
搜狐财经· 2025-07-21 17:54
泡泡玛特公司发展及战略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登上《人民日报》第七版专访 凸显公司文化价值 [2] - 公司从卖产品转向卖文化 实现价值提升 被定位为文化公司 [12][33] - 泡泡玛特开创潮流玩具品类 建立开放IP平台 吸引全球艺术家合作 [10] - 公司毛利率达66.8% 盲盒营销成为新型社交货币 但面临监管风险 [29] - 2023年海外及港澳台业务营收50.7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75% 占总营收近四成 [23] - The Monsters系列销售额达30.4亿元 同比翻六倍以上 Labubu成为超级IP [22][24]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5年海外市场将贡献超50%收入和利润 [23] - 公司目标2025年海外销售超越国内 北美市场大概率超越东南亚 [11] - 现有海外门店约20家 全部采用直营模式 注重文化融合 [11] - 王宁提出要成为世界级消费品牌 而非中国迪士尼 [21] IP运营与文化输出 - Labubu搜索热度在2024年5月超越Hello Kitty 成为世界级文化IP [24][26] - 公司通过产品传播中国文化 实现文化输出 提升国际影响力 [16][21] - IP运营方式更适应时代 注重长期价值挖掘 而非短期炒作 [10][11] - 与迪士尼类比 泡泡玛特有望成为中国文化输出先锋 [21][26] - 国货潮品热度持续提升 消费潮流多元化 [8] 行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人民日报》曾发文批评盲盒盲卡 呼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29] - 文章导致泡泡玛特股价单日下跌3.62% 市值蒸发121亿港元 [30] - 一个月后公司以文化公司身份获正面报道 标签从盲盒转向文化输出 [33] - 游戏行业类似案例(米哈游、《黑神话:悟空》)均因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自信获官方认可 [16][17][18] -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 体验式消费业态受青睐 [15] 财务与市场表现 - 王宁身价达203亿美元 成为河南新首富 [28] - 公司2023年海外业务暴涨375% 营收占比显著提升 [23] - 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显著 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22.2% [8]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 实际增长5.4% 农村增速快于城镇 [9]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坚持"慢就是快、少就是多"策略 聚焦核心业务 [11] - 注重产品细节和品质 提升附加值 打造世界级品牌 [10][16] - 通过设计和美的力量推动产业发展 追求从有到美的升级 [11] - 采用直营模式拓展海外市场 注重本土化团队建设 [11]
文化中国行 | 新时代申遗捷报频传的背后
人民日报· 2025-07-20 10:57
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成就 -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60项居世界前列2025年西夏陵申遗成功实现宁夏零突破[3][6] - 保护管理体系完善包括法规规划建设、监测系统开发(2014年上线全球领先)、国际合作深化等维度[5][6] - 40年发展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迈向保护强国监测系统整合数据统计与趋势分析功能支撑科学决策[5][6] 遗产价值挖掘与传播 - 西夏陵申遗注重历史文化内涵挖掘通过文旅融合、公众活动(摄影/征文/LOGO征集)提升参与度[6][7] - 遗产展示阐释功能强化如长城价值认知从"冲突象征"升级为"文化融合"体现理念更新[11] - 通过遗产国际交流构建文明大国形象如北京中轴线"中和"思想、孔庙儒学文化对外输出[13] 科技赋能与系统保护 - 应用古蛋白质组学、干旱地区土遗址加固等领先技术科技手段跨学科合作提升保护水平[10] - 建立预防性防灾体系覆盖103处受自然灾害影响的遗产需整合气象/地震/消防等多部门资源[12] - 监测系统覆盖大运河等大型遗产协调8省份3200公里河段实现国家主导式管理[14] 可持续发展路径 - 遗产利用分三层次:文化展示(国家主导)、知识转化(都江堰科技/敦煌艺术)、旅游商业(需严格监管)[13] - 西夏陵带动周边居民就业通过旅游业增收实现社区共建共享的经济社会效益[7] - 推动从数量领先转向质量优先探索属地化管理改革与跨学科专家委员会建设[9][11]
有一种活着的记忆,叫作传承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7-17 12:10
传统匠艺的价值与现状 - 传统匠艺制作的物品如凉席具有长达数十年的使用寿命,并通过匠人修补延续生命,体现了与使用者长期交互产生的独特美感 [1] - 竹子等朴素材质在匠人手中可转化为千百种日常物品,其工艺变化展现出工业标准之外的美感和生命力 [2] - 匠人在工业化社会中保留传统文化根系,如同乡村一样成为工业文明的未至之境,承载时光留下的匠心 [3] 传统匠艺的传承与传播 - 传统匠艺的传承需要与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结合,才能实现从"腾空"到"腾飞"的转变 [7] - 文化自信是传统匠艺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如同鸟类的尾翼保持平衡 [8] - 传统匠艺的传承与传播需要长期投入,与时间同行并从中获取对生活和文化的深刻认知 [9][10] 传统匠艺的现代价值 - 传统匠艺在工业化时代保留了独特的个性和美感,成为连接现代与传统的桥梁 [3][5] - 传统匠艺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记忆的保存和活化 [4][6] - 传统匠艺通过文字记录等形式传播,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影响力 [11][12]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 | “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新华社· 2025-07-15 20:36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 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 [5] - 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63.8% [5] - 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同比增长12.3% [5] - 村里已建设特色酒店、民宿、饭店400多家,培育传统手工艺企业60多家,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 [7] 非遗产业发展 - 蜡染合作社订单额突破800万元,3月以来线下订单和研学团队同比明显增加 [6] - 合作社共培训绣娘3000余人,每年带动全县123个村寨1200多名绣娘、染娘增收 [6] - 合作社产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瑞建交75周年庆祝活动上展示 [6] - 合作社拓展集展示、体验、教学于一体的新空间以满足更多需求 [6] 产业带动效应 - 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开民宿、卖特产、当导游 [5] - 老艺人直播教学,年轻人开旅拍店,非遗传承人参加中外展销活动 [7] - 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相继成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