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搜索文档
八角鼓遇上水袖功:中国满族新城戏的“古调新声”
中国新闻网· 2025-05-11 11:01
中新网松原5月11日电 题:八角鼓遇上水袖功:中国满族新城戏的"古调新声" 2023年6月29日,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在长春上演,王玉(左一)在剧中饰演乌古伦。 于跃 摄 过去60余年间,满族新城戏以年均一部新作的创作频率,完成了从地方剧种到国家级非遗的蜕变。今年 3月,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赵彩霞位列其中。 "每代人都必须留下创新印记。"作为掌握全部唱腔的"活字典",赵彩霞在表演技法中创新融入满族寸子 舞步法,并以大幅度的搓、捻、弹、拍、晃等手法创新八角鼓演奏形式,成为专业院校的教学范本。 "不仅是我,四代满族新城戏传人,可以说代代都有创新。"赵彩霞说。 正如她所言,新生代传承人也在重塑传统的边界。"90后"王玉是满族新城戏最年轻的女主角。排练时, 2.5米长的水袖划出的一道道优美的抛物线,是她为移植剧目《窦娥冤》进行的特别设计。"水袖轻巧, 但甩起来又是沉甸甸的。"练了两年多水袖功的她说,每次甩出水袖,都能感受到两种时空的对话。 中新网记者 郭佳 在吉林省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的排练厅里,70岁的赵彩霞手持八角鼓,目光紧随着"90后"演 员王玉的水袖轨迹。 ...
活动 | 2025“文脉之光”中国国家版本馆文创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腾讯研究院· 2025-05-08 16:43
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版本数据中心)担负着赓续中华文 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是中华版本典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 中心、交流中心和国家出版信息服务中心。 本次 "文脉之光"文创设计大赛 ,旨在让沉睡在典籍中的文化密码"活"起来:通过开发文具、数码周边 等创意产品,让古籍纹样走进现代生活;借助AR技术让版本"开口讲故事";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构传统典 籍的版式美学。活动将推动文明"基因库"成为创新"孵化器",让中华文脉在设计师的创意中焕发新生, 擦亮国家文化名片,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版本馆 执行单位: 阅途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阅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活动对象 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各高校艺术院系师生、独立设计师、具有一定艺术设计基础的社会各界人士、创 意设计团队或机构均可报名参赛。 参赛作品设计手法、表现形式、材质、工艺、造型、尺寸、品类等不限,鼓励参赛者以创新视角和多元 表达,深入挖掘版本馆文化内涵,彰显版本馆特色,充分展现 ...
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创新(人大代表在基层)
人民日报· 2025-05-08 06:40
"看到那么多海外观众喜爱越剧,我们发自内心地高兴。" 去年10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访问法国,以爱情故事为主题专门为法国观众创排了经典折子戏。看到外 国观众的热烈反响,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副院长蔡浙飞由衷感叹。 "现在戏曲观众逐渐年轻化,未来如何创作出更多精品,留住这批新观众,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全新课 题。"蔡浙飞说,"无论是剧本的改编、舞台设计的创新,还是音乐、唱腔的革新,这些变化都为戏曲艺 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受年轻人欢迎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沉浸式的观剧模式让观众、 演员和剧目成为一个整体,有效拉近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今年全国两会上,蔡浙飞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戏曲人才培养、利用非遗影响力推动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方面 提出了建议。"戏曲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戏曲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年轻演 员缺乏一些全国性、权威性较强的平台展示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建议出台一些专 门针对年轻演员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才关注并投身到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蔡浙飞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18 版) 梳理消化巡演采风收集到的观众反馈,蔡浙飞一头扎进了创作 ...
送春迎夏大运河畔“非遗竞秀”
杭州日报· 2025-05-07 10:49
非遗民俗巡游展演令市民游客大开眼界。 5月5日,第十四届"中国二十四节气·人类非遗半山立夏"民俗活动如期而至。这是半山立夏民俗活 动首次走进大运河杭钢公园,蒙蒙细雨阻挡不了市民游客的热情,工业遗存与传统民俗碰撞出精彩的火 花,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 场内排起长队的,是每年立夏的必体验项目——称人。一杆大秤,下方用红绳吊住椅子,小朋友坐 上去后,站在条凳上的司秤人移动秤砣,大声报出体重,讨个平安度夏不会消瘦的好彩头。玩斗蛋、编 草鞋、尝乌米饭、品七家茶等活动,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参与。 除了半山地区的民俗活动外,来自杭州各地的特色民俗活动和非遗代表性项目齐聚大运河畔,为市 民游客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民俗巡游展演。 打头开道的是半山当地的送春迎夏方阵,紧跟着的蚕花姑娘方阵、歇夏安康方阵,生动演绎了立夏 时节的传统习俗。随后,来自临平的滚灯方阵、余杭的鸬鸟鳌鱼灯方阵、建德的李村抬阁方阵、临安的 吴越雄狮方阵、余杭的高头竹马方阵等轮番上场,引得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录像。 看完展演,自然还得逛一逛特色市集。在"非遗竞秀·运河有喜"花伞市集内,市民游客可以体验王 星记扇、木版水印、土布纺织、天竺筷等传统技艺,学习 ...
绣,一针一线凝匠心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绣娘正在制作雀金绣。 许 遐供图 出身刺绣世家的王丽敏,虽自幼在绣架下耳濡目染成长,但她与刺绣的缘分,缘于2000年一个特别的契 机。 彼时23岁的她,经营着一家设计公司。那是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时期,洛阳市政府广寻人 才开发文创产品。王丽敏凭借新颖独特的设计方案,获得制作金箔画的机会。初次接触金箔画,其精妙 绝伦的工艺如磁石般吸引着她,而这份痴迷,被身为雀金绣传承人的爷爷看在眼里,一句"既然有这样 的机会,我就教你做雀金绣吧",看似随意的话语,却成为她与雀金绣命运交织的起点。 自踏上雀金绣的学习之路,王丽敏便全身心投入。从最基础的针法练起,她对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运针 都反复钻研、力求完美。为掌握独特的金丝处理工艺,她常常整日泡在工作坊,不断尝试各种手法技 巧。难关接踵而至,又一个个被攻克,她却笑称自己如同游戏于"升级打怪"的过程中,深深爱上了这门 技艺。 位于洛阳炎黄路1号的雀金绣研究院,青砖黛瓦掩映在婆娑树影中,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在这座静 谧而专注的院落里,仿佛只听得到绣架前飞针走线的窸窣声响。经过20多年的潜心钻研实践,王丽敏不 仅完整复原了雀金绣和皇家御绣的古代工艺,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
传,五代人共绣芬芳
人民日报· 2025-05-07 06:12
非遗传承与创新 - 王秀英作为徐州香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10岁开始制作香包,至今已有70余年,创作了《公子香帽》《鸳鸯戏水》等优秀作品 [2][3] - 王秀英的儿子孙建和儿媳从音乐教师转型为香包传承人,通过参加非遗研修培训计划,创新制作出"真棒"香包,采用丝绸布料和薰衣草填充,广受欢迎 [4] - 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运用明暗缲针、3D打版等技术,将香包设计成钥匙扣、胸针、手机挂件等便携款式,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结合 [5] 家族传承与技艺发展 - 王秀英的外婆、母亲传授她香包技艺,之后她又将技艺传给儿子孙建和孙女孙歌尧,形成家族五代传承体系 [2][3][4] - 孙歌尧在修复"八鸡香篮"过程中被传统技艺的美震撼,决心投身非遗传承,该作品现收藏于中国非遗馆 [5] - 家族成员通过工作室和培训活动扩大香包制作技艺的传播范围,确保技艺不会失传 [4][5] 政府支持与商业化探索 - 当地政府在潘安湖湿地公园为王秀英提供门面房作为香包工作室,推动非遗商业化运营 [4] - 孙建夫妇通过系统学习非遗管理知识,解决了工作室经营难题,并成功推出创新产品 [4] - 孙歌尧团队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多样化,进一步提升了徐州香包的市场吸引力 [5]
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结下不解之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5 06:31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 - 外籍专家刘正曦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分享学习中文的故事,展示中国学习生活体验 [9] - 刘正曦深入中国城乡,记录湖南十八洞村脱贫、河北玉狗梁村乡村振兴等案例,制作短视频在海外传播 [11] - 刘正曦见证中国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 [11] 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 - 韩国留学生申文燮组建深圳大学国际合唱团和留学中国"云"合唱团,录制多首与中国发展相关的音乐作品 [12] - 作品包括《国家》庆祝脱贫攻坚、《不忘初心》献礼建党百年、《冰雪之望》祝福北京冬奥会、《东方之梦》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12] -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合唱团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2][13]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中国留学生 - 博士研究生陈榆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分享跨文化交流经验,帮助其他留学生 [14] - 陈榆动员更多留学生投稿,展示中国留学生精神风貌 [14] - 留学生通过文字和行动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自信 [16] 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 公司传承3000多年历史的藏毯技艺,推动青海特色产业发展 [17] - 将手工编织与机织融合,创新割绒、绻绒、剪花等工艺 [18] - 产品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出口全球40多个国家,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18][19] 人民日报海外版 - 创刊40周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3][15] - 关注外国留学生和海外学子的真实生活,促进中国故事传播 [12][14] - 记录中国企业发展历程,如青海圣源地毯集团的成长 [19]
申燕飞:与Z世代接“荔”,带飞茂南千年古荔 | “荔”志青年③
南方农村报· 2025-05-04 16:02
茂南荔枝IP形象设计 - 设计团队推出三世同堂的荔枝家族IP形象,包括爷爷荔贤公、爸爸荔博士、妈妈荔小仙、哥哥荔小农和妹妹荔小喵,体现古荔守护与传承的主题[10][11][6][7] - IP设计灵感源自茂南荔枝树的家族世代照料传统,通过"爷爷种树、父母守护、孩子创新"的三代接力展现产业升级脉络[26][27][28] - 团队为40余人,90后占绝大部分,00后开始崭露头角,成员来自广州深圳等地,专注于用年轻化设计活化古荔文化[30][31][38] 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 推出"春夏高定系列"文创产品,融合宋代美学与藤编、竹编、云锦等传统工艺,包括水纹竹与云锦布材质的"一颗荔"礼盒[39][40][43] - 创新开发"古荔猫"系列,突破传统"贵妃啖荔"叙事,以猫咪谐音"鼓励"传递积极精神,延伸出荔小喵IP形象[45][46][47][51] - 针对高考场景定制"高考鼓励包",内含耕读书签、晴雨伞和酸枝钢笔,2023年市场反响热烈,2024年计划继续推出[52][53][54][63][66] 文化传播与产业升级 - 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古荔故事,开发《荔小农的日常》短动画,并在线下营销活动展示玻璃钢雕塑和人偶形象[70][71][72] - 拟在茂南服务区建立长期文创展示空间,通过互动体验深化游客对古荔文化的认知,推动"禄段古荔园"成为旅游目的地[74][75][78][79] - 茂南荔枝年产值中文旅与文创衍生品占比逐年提升,团队致力于将荔枝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符号[80][83] 设计理念与执行细节 - 设计过程中反复修改形象细节,如妈妈服饰配色历经多次调整以平衡传统与时尚感[29] - 团队名称"筑梦文旅"体现其扎根乡村的愿景,工作室常驻两只猫作为创意"监工"[32][35][85][87] - 禄段古荔园中树龄最长的荔枝树达1938年历史,成为文创开发的核心文化载体[21][25][88]
千年经典向新行|龙泉青瓷:釉色万千 古韵新篇
央视网· 2025-05-04 00:11
文章核心观点 龙泉青瓷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在传承与创新中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 [1][20] 龙泉青瓷历史与地位 - 龙泉青瓷至今有1700年历史,宋代远销亚、非、欧三大洲,是第一批全球化中国商品 [1] -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全球首个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1] - 宋代龙泉窑开创哥窑和弟窑,龙泉哥窑是"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 [9] 龙泉青瓷烧制与特色 - "五一"假期浙江龙泉溪头村举行开窑仪式,1000多件青瓷历经近30小时柴火烧制 [2] - 龙窑因依山而建形似龙得名,窑内不同位置含氧量不同,柴烧龙窑天成之美无法被取代 [6] - 龙泉青瓷取材本地矿石和高岭土,经配料等多道工序制成,装饰跳刀技法高超匠人每秒可刻500道刀痕 [9] 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 - 徐朝兴掌握跳刀绝技,其徒弟叶小春复原失传的冰裂纹技法 [9][11] - 叶晨曦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工艺,追求釉色研制极致,联结青瓷与当代年轻人 [16] - 外地年轻人"龙漂"加入青瓷行业,朱旭团队引入数字建模等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 [18] 龙泉青瓷发展趋势 - 龙泉青瓷频繁亮相国际峰会等,融入航天、奥运等元素,成为国宴用瓷并进入百姓家 [20]
安徽共青团助年轻非遗传承人“出圈”
中国青年报· 2025-05-03 07:41
非遗资源概况 - 安徽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省级非遗项目626项,是非遗资源大省 [1] 非遗青年传承项目 - 安徽共青团打造"非遗青年传薪者"项目,通过典型聚焦、知识科普、技艺体验、文旅融合等多角度切入,线上线下联动吸引青年参与非遗创新传承 [1] - 项目推动非遗体验走进社区、高校、市集等青年聚集地,例如安徽建筑大学非遗文创美育工作室在合肥开设绒花课、寿州香草等主题夜校,授课老师均为在校大学生 [2] - 活动将现代审美与传统非遗结合,吸引00后成为志愿者,有效解决部分非遗项目传承断代问题 [2] 非遗文旅融合 - 在高速服务区、铁路站点等"青年之家"设置非遗展示区,并开展非遗青年市集品牌活动 [3] - 亳州、合肥两地团组织举办的青春市集活动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展示五禽戏、剪纸、拓片等非遗技艺 [3] - 非遗市集计划在安徽各地文旅街区、旅游景点、美丽乡村推广 [3] 数字化传播 - 团安徽省委依托高校新媒体工作室制作"非遗青年传薪者"系列视频,展现年轻传承人故事,如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王钰莹、漆器工艺传承人范雪歌等 [4] - 推出"非遗青年说·24节气"文化产品,如《清明节气·阜南柳编》短视频,展示节气与非遗结合的独特魅力 [5] 创新活动形式 - 采用民谣MV形式传播非遗,如徽州剪纸传承人吴双的故事被制作成民谣MV [6] - 安徽博物院举办"花朝在安博"主题活动,设置8个花令打卡点,吸引汉服青年参与传统民俗体验 [6] 地方特色扶持 - 泾县团组织实施青年非遗扶持计划,吸纳皮纸、花砖、茶叶等非遗传承人加入青年联合会,并提供智力支持和宣传平台 [7] - 95后青年徐展鹏将创意融入榔桥木梳工艺,打造"柿柿如意"木梳并在青年群体中走红 [7] 未来规划 - 安徽共青团计划深化"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等品牌,通过联系企业、凝聚人才、开发项目等方式推动青年与文化创新双向促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