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智赋能
icon
搜索文档
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上海在新污染物协同治理上有这些经验
中国环境报· 2025-04-29 08:11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上海市注重发挥科技平台的支撑作用,拓展协同治理的专业航道。依托上海市环 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资源优势,率先建设以新污染物环境健康影 响评价为核心目标的重点实验室,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协作平台。平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 负责制,创新"项目共研、数据共享、人才共育"运行机制,打通新污染物从环境迁移至健康风险全链条 研究路径。2024年,重点实验室以优异成绩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并成功举办新污染物治理与环境健康 学术交流会,凝聚各界专家学者智慧,助推新污染物风险防控体系化发展。 利益整合,推进包容性治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 战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也提出了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的要求。上海市紧 紧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在新污染物治理领域积极开展系统性探索,构建 起"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利益协调"的治理框架,初步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新污染物全生命周期治理 模式。 数智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与常规污染物相比,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成分复杂、隐蔽性强、监测难 ...
首店升温更要“保温”
经济日报· 2025-04-29 06:15
首店经济现状 - 2024年上海新增各类首店1269家 北京落地900多家首店 广东新引进知名品牌首店超800家 [1] - 首店通过创新经营模式 体验方式和空间场景等吸引消费者 激发消费意愿 [2] - 首店经济快速升温 折射出消费市场巨大潜力 推动品牌在产品 服务 性能和模式等方面创新发展 [1] 首店运营挑战 - 部分首店盈利能力不足 仅昙花一现 因首发效应消耗后未能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 [1] - 新鲜度 独特性消失后 消费者失去非来不可的理由 [2] - 首店需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复购增量 锁住回头客 保持消费黏性 [1] 首店成功要素 - 首店需逐新而行 创造新消费需求 以需求牵引供给 以供给创造需求 [2] - 立足当地特色 推进品牌和地方文化融合 提供独特消费体验和情绪价值 [2] - 推动实体零售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利用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数字消费新场景 [3] 首店未来趋势 - 首店需持续释放消费吸引力 通过数智赋能提高运营效率 [3] - 期待更多首店释放涟漪效应 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 [4]
从规模化发展迈向全面商业化!第13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盛大开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4-11 15:54
峰会概况 - 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在北京开幕,主题为"数智赋能产业变革,储能重塑能源格局",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机构主办 [1] - 峰会规模创历史新高: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展商近800家、50余场会议活动、100余场新品发布会,首日线下参观人数达5万余人,线上观看突破230万人次 [1] 政策风向 - "136号文"出台标志着储能产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主导转变 [7] - 国家能源局将重点推动四方面工作:强化规划引领、支持科技创新、引导科学调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并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和完善储能价格机制 [9] - 工信部将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引导技术进步,推动风光储一体化等新型应用模式落地 [11] - 国家电网经营区新型储能装机达58.6GW/137.9GWh,2024年市场交易电量71.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倍 [13] 技术发展 - 储能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固态锂电池、钠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22] - 技术创新需兼顾前沿突破与产业化命题,政策与市场需"双轮驱动" [18] - 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是关键压舱石,需满足常态运行和应急保障双重需求 [20] - 第八届储能前沿技术大会汇聚七位院士,聚焦技术创新发展 [23][24] 市场趋势 - 储能产业进入价值兑现期,多元化场景应用需求凸显 [28] - 数智化成为重要趋势:科华数能构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新源智储开发AIOPS-2000智慧运营云平台 [26][30] - AI技术成为提升储能系统效能与降低成本的关键支撑 [32] - 行业面临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需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和价格体系 [34] 行业合作 - 峰会设置"储能领袖闭门会"等系列活动,促进政企对话 [15] - 六大国家级储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首度联展,推动产学研用融合 [24] - 储能领袖高端对话聚焦新能源市场化背景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34][35]
重庆水务: 重庆水务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4-01 20:32
公司经营状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9.99亿元,净利润7.85亿元,每股收益0.16元 [5] - 污水处理服务收入占总营收58.94%,自来水销售占24.92%,工程施工及其他业务占12.70% [5] - 总资产338.63亿元,净资产171.09亿元,资产负债率49.06% [5] - 日供水能力328.91万立方米,新增0.96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531.295万立方米,新增45.5万立方米 [6] - 2025年目标营业收入不低于72.5亿元,售水量不低于6.4亿立方米,污水处理量不低于17.36万立方米 [10] 业务发展 - 完成15座供排水厂分布式光伏电站招标,推进"水务+新能源"模式 [5] - 新增科技型企业4家,获知识产权210项,两污水处理厂入选国家首批"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 [7] - 收购12项污水处理项目资产,推动川渝高竹新区供排水资产收购 [5] - 2025年计划推进56个项目,完成投资6.59亿元 [12] - 编制"十五五"数字发展规划,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及税务服务平台建设 [7] 财务与融资 - 向不特定对象发行19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及30亿元公司债券获得证监会批文 [6]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23.32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26.75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流出8.98亿元 [23] - 2024年拟每10股派1.31元现金股利,共计6.29亿元 [26] - 续聘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为2025年年报审计机构,审计费用75万元 [28] 公司治理 - 2024年召开董事会会议16次,审议议案涉及财务预算、关联交易、年度分红等重大事项 [3] - 召开股东大会9次,审议通过议案21个 [3] - 完成董事会、监事会换届及高管聘任工作,发布首份ESG报告 [7] - 新增制度11项,修订10项,废止7项,提升依法治企能力 [6] - 独立董事在关联交易、对外担保、信息披露等方面履行监督职责 [34][39][46]
中国外运: 2024年度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3-25 20:06
公司战略与愿景 - 公司以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物流平台企业为愿景 秉承运万物、连世界、创生态的使命[2][7] - 公司加快构建新型承运人模式 推动物流服务向绿色化、智慧化、全球化转型[2][3] - 公司参与东北陆海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稳步推进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区域的资源布局[3] 业务表现与行业地位 - 公司海运货代业务量位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 空运货代业务量位列全球第五、亚洲第一[8] - 公司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等关键财务数据在报告中披露 具体数值需参考年度财务报告[8] - 公司分派股息为国家创造税收总额等数据在报告中列示 具体数值需参考年度财务报告[8] 绿色物流与碳中和 - 公司打造中国物流行业首个符合国际认证的碳足迹计算器 全年调用量突破430万次[4] - 公司完成首个国际班列、首个国际海运端到端碳中和项目 多个项目获得国际标准认证及达成碳中和宣告核证声明[4] - 公司所属江门高新港获ISO14068碳中和核查声明证书 成为中国外运首个获得该认证的港口[12]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 - 公司累计拥有230项专利和428项软件著作权 在AI+物流新模式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5] - 公司研发AI商业方案生成助手、物流单证通、识货宝等智能化工具 显著提升物流效率[18][19][21] - 公司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应用 累计里程达242.8万公里 并获批首个京津塘高速跨省域智能网联重卡示范应用[21] 社会责任与公益 - 公司启动灾急送公益应急物流平台32次 累计调度车辆行程2.6万公里 将1.3万件、195吨救灾物资送达受灾地区[5] - 公司举办边疆青少年北京圆梦和C ME FLY海外青少年物流研学营等公益活动 培养青少年对物流行业的认知[5][15] - 公司公益和扶贫投入总金额及公益投入总时间在报告中披露 具体数值需参考年度财务报告[8] 公司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制定修订20余项公司治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6] - 公司调整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设置 突出ESG管治职责 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地执行[6] - 公司连续第四年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最高A级评价 并获得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董秘最佳实践案例等多项殊荣[6] 荣誉与认证 - 公司获得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的B级评价 处于全球物流企业领先水平[8] - 公司成都龙泉园区部分仓库获得LEED铂金级认证 青白江园区所有仓库获得LEED金级认证[9] - 公司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4年度中物联科学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行业荣誉[8] 利益相关方沟通 - 公司通过多种渠道与政府、投资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进行常态化沟通[26] - 公司每年通过问卷调研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对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重要性进行评估[26] - 公司识别出9个具备双重重要性的议题 包括产品和服务安全与质量、可持续供应链、科技创新等[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