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通光线缆2025年中报:营收稳健增长7%,高端海洋项目突破在即
全景网· 2025-08-25 13:5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28亿元,同比增长7.01% [1] - 装备线缆收入同比增长32.41%,毛利率提升至30.68% [2] - 输电线缆收入增长13.01%,光纤光缆业务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提升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大幅改善75.99%,反映销售回款能力增强和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提升 [2] 业务进展 - 高端海洋装备能源系统项目(一期)完成主要基建与设备安装调试,累计投入4.95亿元,总投资6.2亿元,预计2025年6月30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3] - 项目将提升公司在海上风电、海底通信、海洋油气等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 [3] - 公司中标多个重大电网项目,金额合计超过30亿元 [3] 技术实力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拥有369项专利,参与制定10项国际IEC标准及多项国家标准 [3] - 多项产品被工信部认定为"单项冠军产品",包括航空导线、应力转移型节能导线、低压光电复合缆等 [3] - 在航空航天、高频通信、柔性机器人电缆等高端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 [3] 战略布局 -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重点布局海上风电与海底电缆系统、5G通信与东数西算相关光缆产品、航空航天与军工特种线缆、智能电网与节能导线 [4] - 与长飞光纤合资成立江苏通飞科技有限公司,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未来在光纤光缆领域深化合作 [4] - 长期服务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大型优质客户 [3]
招商轮船上周获融资净买入3620.94万元,居两市第374位
搜狐财经· 2025-08-25 08:07
融资交易数据 - 上周累计融资净买入额3620.94万元 居两市第374位 [1] - 上周融资买入额2.19亿元 偿还额1.83亿元 [1] 资金流向表现 - 近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03亿元 期间股价涨幅4.23% [1] - 近10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04亿元 期间股价涨幅2.96% [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全称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4年 总部位于上海 [1] - 注册资本81.44亿元人民币 实缴资本54.95亿元人民币 [1] - 法定代表人冯波鸣 主营业务为水上运输业 [1] 业务领域与市场定位 - 所属概念板块包括航运港口 上海板块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等 [1] - 涉及天然气 一带一路 央国企改革 海洋经济等主题投资领域 [1] 企业运营与投资活动 - 对外投资6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项目145次 [1] - 拥有商标信息1条 专利信息11条 行政许可4个 [1]
守护好这片“海底雨林”(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6:49
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自2015年起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建成2000平方米修复示范区[2] - 修复示范区在3年内使活珊瑚覆盖率从约5%提升至20%,成功遏制珊瑚礁退化趋势[2] - 2023年团队投放人工礁1520个、移植珊瑚8万多株,修复海域面积达450亩[2] 珊瑚礁退化现状与挑战 - 涠洲岛珊瑚礁受气候变化、海水升温、过度捕捞及陆源污染影响,活珊瑚覆盖率曾下降70%[1] - 珊瑚白化现象严重,当海洋温度过高时珊瑚会吐出内部藻类并呈现白色,导致生存危机[2] 珊瑚修复技术与管护措施 - 修复流程包括选种、育苗、礁体设计与投放、移植及定期管护[3] - 团队定期进行生长检测、数据采集和海洋垃圾清理,并在陆基培育耐高温珊瑚作为后备[3] - 台风季节需提前加固苗托并检查白化、掩埋或折断情况,确保珊瑚苗存活[3] 生态修复成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 珊瑚礁修复后个体增长达10多倍,人工基体上出现新珊瑚个体和鱼苗[5] - 生态系统恢复使涠洲岛成为我国近海唯一大型鲸类捕食场所,鲸群规模扩大[5] - 全岛植被覆盖率超85%,负氧离子含量为内陆城市的50-100倍[5] 旅游经济与社区受益 - 2024年涠洲岛潜水旅游项目接待游客9.5万人次,收入约1710万元[6] - 1.8万名常住居民通过民宿、观光车等业态参与生态旅游产业链[6] - 珊瑚馆自2019年免费接待游客约32万人次,促进科普与旅游融合[6] 科研科普与社会参与模式 - 推行"科研+科普+旅游+社区"模式,通过珊瑚认养活动建立公众情感连接[7] - 认养者可为珊瑚命名并获生长照片,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7] - 团队目标是在公众心中种下环保意识,强调修复需兼顾"种"与"守"[7]
深海产业研究系列报告(1):深海科技锻造战略新引擎
东方证券· 2025-08-23 16:29
行业投资评级 - 国防军工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5] 核心观点 - 深海产业兼具战略高度和科技属性 是典型的长坡厚雪赛道 当前阶段建议优先关注存在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材料和部件 军工应用核心赛道 商业化进程最快的深水油气开发领域 以及通信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向[3] - 发展深海产业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关乎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科技自立自强与海洋强国地位构建 深海蕴藏丰富的油气 多金属结核 可燃冰等战略资源 开发深海资源可大幅降低关键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对外依存度[6] - 国家政策引领战略升维 强化科技属性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 与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并列 标志着深海科技从科研探索转向产业化应用 并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6] - 全球看 中国在深海科技起步较晚 近年来技术和设备能力持续提升 但短板亟待补齐 深潜 深网 深钻能力持续提升 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通用技术受限 水下装备制造企业或遭关键零部件或核心技术卡脖子 国产材料 零部件应用效果或耐久性欠佳 国产装备的产品精度 可靠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存一定差距[6] - 深海产业体系庞杂 装备占据支柱地位 深海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和关键部件 为中游的装备制造提供基础支撑 其中原材料包括高强度金属 特种复合材料等 关键部件如高端传感器等国产化率较低 替代需求空间大[6] 国家战略引领 - 国家对深海科技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 使其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抓手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方略后 深海开发得到重点关注 2016年十三五规划首次将深海技术与深空 深地技术并列 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深海探测和装备制造的核心地位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3] - 沿海省市积极响应 地方规划密集落地 山东 江苏 浙江 福建 广东 海南等沿海省份纷纷布局海洋产业 上海 青岛等城市已率先响应国家战略出台专项规划 地方层面的政策工具包逐步成型 推动形成中央战略 地方落地 企业创新的协同体系[26] 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 - 中国深海海域资源丰富 实际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其中深海海域主要位于东海 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域 南海超50%的海域面积为超过200米水深的大陆坡 岛坡和海盆等[28] - 以油气资源为例 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探明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 深水气田的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合计超3000亿立方米[28] - 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充足 中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和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矿区数量达到5个 矿区面积达23.5万平方千米 涵盖多金属结核 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等多种资源 目前是世界上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矿区数量最多 矿种最全的国家[30] - 中国海洋经济已形成坚实且多元的产业基础 2001年以来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总体贡献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 与深海经济密切相关的海洋油气 海工装备 海洋电力 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达5.8% 9.1% 14.7% 1.9%[31] 技术发展现状 - 中国已在深潜 深钻 深网形成坚实的技术积累 深潜技术方面 奋斗者号2020年成功下潜10909米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6.5% 深钻技术方面 2024年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 最大钻深达11000米 深网技术方面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于2021年进入全面建设期[36][37][40][42] - 但中国在深海领域仍存在基础性科学问题研究不充分 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不高 深海采矿海试经验不足等短板[46][49] 材料部件领域 - 深海环境对材料性能提出极致要求 材料需具备耐压 耐腐蚀等基本特性 还需在多个维度上实现平衡[52] - 结构材料是深海装备的耐压筋骨 设计加工壁垒高 金属结构材料正经历从钢到钛合金的转变 钛及钛合金具有强度高 密度低(仅为钢的60%)的特点 同时在海水等恶劣环境中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55][56] - 非金属材料轻量化优势显著 深海应用潜力巨大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比强度是普通钢材的4~6倍 可实现显著减重效果 陶瓷材料重量轻 强度高 超硬度 耐磨损 耐腐蚀[60][61][63] - 传感器是深海探测核心部件 国产化率亟待提高 目前市场上高性能深海传感器大多由国外领先企业垄断 国产传感器的进口依赖程度偏高[69] 装备制造领域 - 装备制造是深海产业的支柱 深海水下技术装备体系庞大 包括观测/探测与感知 水下施工作业 深海油气生产 深海矿产开发等装备领域[70][72] - 探测感知系统以传感器为核心部件 以潜水器/机器人为主体 中国海洋观测/探测与感知系统整体上处于跟跑阶段 主要应用于浅海 深海观测传感器仍处在国产化替代进程早期[74] - 深海油气开采工程挑战大 关键装备技术壁垒高 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由井口 采油树 水下控制系统 水下多功能管汇和脐带缆等复杂模块组成 属于海洋工程高技术装备 关键装备因技术壁垒较高 被少数国家垄断[77] -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是海洋工程中规模最大的装备体系 商业化开采仍在起步阶段 多数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仍处于研制和试验阶段 尚无适合商业化开发的深海采矿系统[81] 军用领域 - 完备的水下攻防体系是深海军事力量对抗的重要保障 需要具备侦察预警能力 指挥控制能力 隐蔽突防和打击能力 水下防御作战能力 水下信息作战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84] - 潜艇是战略威慑 兵力投送的核心平台 持续向静音化 隐身化方向发展 通过采用大直径低转速螺旋桨 加装吸声涂层和反雷达波涂层 增大下潜深度等技战术措施 不断降低噪声 电磁及红外辐射[86] - 水下作战武器高速化智能化 运用超空泡技术 俄罗斯正在研制以60节速度搜索目标 再以300节速度攻击目标的重型超高速鱼雷 美国在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基础上研发携带自导系统的超空泡鱼雷 水下速度可达到200节以上[87] - 水下无人装备有望成为深海作战的重要力量 典型的水下无人装备平台有无人潜航器 自主水下航行器和水下滑翔机等 美国海军将无人舰艇 数字网络和远程火力确定为高优先发展领域 正在发展中型无人水面舰艇 梭鱼水下自主扫雷系统 剃刀鲸中型无人潜航器 蛇头大型无人潜航器以及虎鲸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等项目[88][89] 民用领域 - 发展深海经济亟需开展深海信息化建设 深海信息体系作为支撑军民深海活动的核心基础设施 核心功能应包含深海信息传输 深海数据存储等[90] - 光纤电缆是稳定高速的深海有线通信方式 凭借其高速 大容量的特点 成为深海长距离数据传输的重要选择 信号传输速度接近光速 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传输 且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91] - 水声通信是目前最成熟的水下远距离无线通信手段 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实现信息传递 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 能够覆盖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海域[94] - 深海有望成为建设低碳数据中心的新空间 海底数据中心利用海水做自然冷却 将能效比降至1.1以下 较陆地数据中心降低40%以上能耗成本 同时完全消除淡水消耗 并可直接接入海上风电等绿电资源[95] 投资建议 - 建议优先关注存在卡脖子风险的关键材料和部件 如高端传感器(中国海防 中科海讯 长盈通等) 高强度钛合金(西部材料 宝钛股份 金天钛业 派克新材 航宇科技) 碳纤维复合材料(光威复材 中简科技 中复神鹰等)[3][99] - 建议关注军工应用核心赛道 重点突破水下无人作战装备(中国船舶 中国动力 湘电股份 天海防务等)[3][99] - 建议关注商业化进程最快的深水油气开发领域(海油工程 迪威尔 杰瑞股份)[3][99] - 建议关注通信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如海底光缆 海底观测网 海底数据中心(中天科技 海兰信等)[3][99]
看海、读诗、非遗体验成文旅新标签 海岛焕新“向海而生”书写海洋经济新答卷
央视网· 2025-08-23 10:58
旅游产业发展 - 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0万人次[1] - 南门湾旅游动线带动周边民宿 餐饮店 文创店发展[12] - 澳角村2024年游客20万人次 南埔村游客15万人次[27] 自然资源与地理优势 - 拥有180多公里海岸线 南门湾是水上运动天然赛场[10] - 湾阔水深浪缓的独特优势 全年适宜帆船运动天数超过250天[10] - 退潮时出现近百米海上之路通往"天使之境"小岛[21] 文化特色与文创开发 - 结合闽南文化打造旅游打卡地 包含文公祠 风动石等景点[1][4] - 影视IP带动热度 20多部影视剧取景 渔民住家成为网红打卡点[18] - 非遗工坊与文创开发 包含剪瓷雕 扎染等老手艺[27] 水上运动与休闲活动 - 帆船运动成为海洋经济重要引擎[7] - 开展冲浪飞艇 研学体验 滩涂赶海 渔家生活体验等多类活动[12] - 特色夜捕小管活动 利用鱿鱼趋光性进行夜间捕捞[29][32] 基础设施与项目发展 - 2018年起各类水上运动基地陆续落户东山[10] - 古厝改造为咖啡厅 非遗工坊等文创空间[27] - 文创产品开发 包括以灯塔为灵感的文创雪糕[14]
如皋聚力“以港强市” 聚焦“跨江向海”
新华日报· 2025-08-23 07:26
战略规划 - 全域推进以港强市战略工程 将港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1] - 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和资源全域统筹 建设江海联运重要节点 向海智造产业高地 跨江融合开放门户和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1] - 一体推进落实以港强市 产创协同 跨江融合 绿色共享四大战略 [5] 产业发展 - 沿江布局高端制造产业 总投资10亿元的森永高端过程装备制造项目火热建设 [2] - 长江镇形成产业集聚 规模工业开票销售占全市比重超三分之一 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市近50% [2] - 六大产业链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87%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1.5% [2] - 培育船舶海工和海洋工程装备两大优势产业 拓展海洋生物制品 海洋能源等新赛道 [6] - 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引涉海高端智能制造 新材料项目 推动产业联动发展 [7] 港口建设 - 如皋港距离长江入海口120公里 成为周边百公里范围内的物流中枢 [4] - 已有25个码头泊位获准对外开放 集装箱航线通达美洲 欧洲 非洲 中东和东南亚地区 [4] - 形成码头+保税+海运+仓储+供应链金融贸易+跨境电商的港口物流生态链 [4] - 加速港口升级改造 优化岸线资源整合 畅通快审通道 [7] 企业案例 - 森松重工依托自建码头优势 大型模块可直接装船发货 成功获得多家世界500强订单 [4] - 金鹰产业园通过长源国际码头直接靠泊 相比原先经上海罗泾或常熟中转大幅降本增效 [4] - 江苏海通海洋工程装备公司手持订单满负荷排至2027年底 [6] - 珂莱欧海洋生物科技为国内首家珊瑚商业化养殖厂 产品经港中转辐射长江经济带和全球市场 [7] - 江苏个德海洋工程设备追加投资3000万元扩建产能 [7] 创新合作 - 在上海交通大学大零号湾设立科创飞地 已吸引105个项目落户 [2] - 形成一线孵化 如皋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2] - 南通力威机械从传统领域跨界海洋工程装备 联合研制全海深光电缆绞车系统参与北极科考 [7] 经济表现 - 上半年工业开票销售超千亿元 [2] - 实现外贸进出口194.2亿元 增长13.1% 其中出口146.6亿元 增长17.9% [4]
亿利达上半年营收7.58亿元同比增12.56%,归母净利润4003.09万元同比增18.32%,毛利率下降3.75个百分点
新浪财经· 2025-08-22 18:5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58亿元,同比增长12.56% [1] - 归母净利润4003.09万元,同比增长18.32% [1] - 扣非归母净利润2122.84万元,同比下降33.39% [1] - 基本每股收益0.07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43% [1] - 毛利率21.96%,同比下降3.75个百分点;净利率5.59%,同比上升0.35个百分点 [1] - 第二季度毛利率22.21%,同比下降3.47个百分点但环比上升0.57个百分点;净利率6.56%,同比上升0.61个百分点且环比上升2.20个百分点 [1] 费用结构 - 期间费用总额1.40亿元,同比增加395.52万元;期间费用率18.50%,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 [2] - 销售费用同比减少8.95%,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32% [2]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6.40%,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8.94% [2] 股东与估值 - 股东总户数2.28万户,较一季度末下降8498户(降幅27.15%) [2] - 户均持股市值由11.42万元增至16.17万元,增幅41.62% [2] - 市盈率(TTM)162.40倍,市净率(LF)2.48倍,市销率(TTM)2.43倍 [1] 公司概况 - 主营业务为风机研发、生产及销售 [2] - 所属申万行业:机械设备-通用设备-制冷空调设备 [2] - 概念板块涵盖机械、海洋经济、小盘、汽车零部件及QFII持股 [2]
同益中涨2.12%,成交额8033.84万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15.26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2 12:42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22日盘中股价上涨2.12%至23.13元/股 成交额8033.84万元 换手率1.57% 总市值51.97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115.26万元 特大单买入占比5.59% 大单卖出占比22.09% [1] - 年内累计涨幅达82.37% 近5日下跌1.28% 近20日上涨9.47% 近60日上涨8.78% [1] - 年内3次登上龙虎榜 最近5月6日净买入4752.22万元 买入总额9891.91万元(占比18.43%)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53亿元 同比增长126.90% [2] - 归母净利润4856.00万元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发现金分红1.36亿元 [2] 股东结构变化 - 截至3月31日股东户数8393户 较上期增加0.87% [2] - 人均流通股26701股 较上期减少0.86% [2] - 前海开源嘉鑫混合A(001765)新进第三大流通股东 持股501.76万股 [2] - 海富通股票混合(519005)位列第五大流通股东 [2] 公司基础信息 - 成立于1999年2月10日 2021年10月19日上市 [1] - 主营业务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1] - 所属申万行业:基础化工-化学纤维-其他化学纤维 [1] - 概念板块涵盖海洋经济、机器人概念、专精特新、航天军工、小盘等 [1]
东方精工:百胜动力成为中国首家量产300马力汽油舷外机企业
金融界· 2025-08-22 12:20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子公司百胜动力为国内舷外机行业头部企业 2020年至2022年舷外机产品连续三年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1] - 2025年3月成功实现300马力汽油舷外机量产交付 成为中国首家量产300马力汽油舷外机型企业[1] - 2025年上半年正式发布首款智能顶流机产品 打造新增长曲线[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百胜动力实现营业收入4.85亿元 同比增长约28%[1] - 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58亿元 同比增长13% 收入利润均创上半年历史新高[1]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相较2021年上半年增幅双双超过100%[1] 技术研发与行业地位 - 新产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制造供应链国产化 成为中国高端制造在水上动力产品领域重要里程碑[1] - 大功率舷外机排放检测中心实验成为中国舷外机行业首家获CNAS认证专业实验室[1] - 成功量产115马力和130马力汽油舷外机后 实现300马力机型量产 填补中国大马力汽油舷外机制造领域空白[1]
新时代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哪些重大成就?
搜狐财经· 2025-08-22 02:47
规模实力 - 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比重由2012年79.4%提升至92%以上 [3] - 入围世界500强民营企业数量从6家增至34家 [3] - 民间资本控股杭台、杭温高铁项目 核电项目民资参股比例最高达20% [3] 创新水平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 [4]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营企业占比超80% [4] - 2024年民营企业首次成为高技术产品最大进出口主体 [4] - 深度求索公司通过开源模式与算法优化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 [4] 国际竞争力 -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0%以上 [5] - 对全国进出口贡献率由30%提升至50%以上 出口贡献率由40%增至60%以上 [5] - 连续6年保持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 [5]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中民营企业占比过半 [5] 社会贡献 - 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率持续保持在50%以上 [5] - 对城镇劳动就业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 [5] - 12.7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 产业投入超1100亿元 惠及1800万贫困人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