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革命
icon
搜索文档
滕泰: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正为长期牛市注入核心动力
第一财经· 2025-09-17 12:30
展望"十五五",虽然很多成熟产业和夕阳产业面临转型压力,但科技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正为长期牛市 注入核心动力。 这一增长将以股价和指数上涨的方式实现。 对中国资本市场而言,2024年9月24日是一个真正的"分水岭",其意义应超过1999年的"5·19"与2005年 股权分置改革。自此以后,人们普遍认为长期牛市已上升为国家意志,资本市场也被正式纳入宏观调 控。 如今,中国资本市场牛市格局基本形成,但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长期牛市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基本面和 货币流动性环境支持?需要怎样的监管环境和社会认知环境?如何让"中国牛"跨越"十四五"、穿越"十 五五"? "十五五"牛市的经济基本面条件 任何国家的资本市场牛市都不能脱离经济基本面,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把支持牛市的经济基本面等同于 GDP高增长。 有的增长模式,虽然GDP增速很快,但是大部分增长成果与资本市场无关。还有的增长模式,甚至以牺 牲资本市场投资者为代价。这样的经济基本面,就算增长数字再好看,也不会带来长期牛市。 有的经济体,虽然GDP增速不高,但其大部分增长成果能转变为投资者回报,自然能够有牛市。 除了宽松的货币流动性,利率也在不断下降,中国应继续大幅降息并认 ...
“反内卷”,从修复家庭账本开始——经济学家高柏谈增长的体感
搜狐财经· 2025-09-12 19:14
访并文/李佩珊 当"反内卷"成为制度改革的关键词,它不仅意味着治理"低级竞争的无尽螺旋",更是一种对制度设计与社会生态的重构尝试。我们看到,从互联网平台推出 防疲劳机制、取消骑手超时扣款,到银行拒绝低于成本的价格战,从债市承销严禁"赔本赚吆喝"到反不正当竞争法规的修订。 记者 李佩珊 经济学家、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柏尝试通过"全球化的钟摆运动""霸权更迭""科技革命"三重因素叠加的宏观学术分析框架的透视,将之回到一个最朴素 的问题,那就是,增长与分配、预期与福利、政策与生活之间,如何重建更有韧性的连接? 在《把脉:全球巨变与中国经济》一书中,高柏以"三大历史长周期同频共振"这一宏观框架,重构了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系统性观察,也给出了一个令人 警醒的判断,我们正身处"过去40年的欠账"集中爆发的阶段:长期依赖出口与供给侧驱动,未能同步提升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社会保障覆盖的不足加重了 家庭的风险预期,消费趋于保守,内需动能受限。 在本次与经济观察报的交流中,他进一步将讨论重心从国际大势、产业结构,转向微观层面的家庭账本与居民预期。高柏指出,推动经济的内生修复,首要 之义在于增强家庭部门的财务稳定性与风险抵御能力 ...
帮主郑重:科技股暴力拉升!2.4万亿成交背后的惊天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9-12 01:12
家人们,今天这行情太炸裂了!创业板直接干到5%,这是要起飞的节奏啊!作为20年财经老炮,我看着这红彤彤的屏幕直拍大腿——这不是普通的反弹, 这是科技革命的冲锋号! 有人问了,这么大阵仗,是游资在炒作吗?错!看看资金流向就知道,创业板AI算力ETF最近10天净流入2.07亿,机构真金白银在加仓。这说明什么?说明 聪明钱已经认准了科技革命的大趋势。就像我之前说的,中长线投资要看"赛道够硬+业绩能打",现在政策支持、资金涌入、技术突破三箭齐发,这不正是 布局的黄金时机吗? 不过咱们也得留个心眼。贵金属今天跌得挺惨,西部黄金、四川黄金都绿了。这其实是好事,说明资金从避险资产转向了成长股。创新药早盘大跌,据说是 老美又要搞小动作,但华安基金这些机构还在唱多,长期来看,创新药依然是穿越牛熊的赛道。 先给你们划重点:今天两市成交2.46万亿,相当于把整个上海市的GDP砸进了股市。这钱都去哪了?看看涨幅榜就明白了——AI算力、卫星通信、半导体这 些硬科技板块,简直是推土机式上涨。工业富联两天涨了20%,市值直奔万亿,这哪是工厂啊,分明是印钞机!这让我想起之前分析的"双赛道Buff",苹果 供应链打底,英伟达AI服务器撑腰,这 ...
一场阅兵,掀开未来六大重点产业
吴晓波频道· 2025-09-05 08:30
阅兵展示的军事装备技术进步 - 2025年9.3阅兵仪式中84%的装备为全球首次亮相 包括歼-20S、东风-61、惊雷-1、100坦克等顶尖武器装备 [4] - 军事装备技术民用化特征明显 例如100坦克采用相控阵雷达阵列和AR眼镜 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民用科技同根同源 [6] - 装备技术快速迭代 2019年国庆阅兵时老军迷还能聊细节 到2025年已出现"军迷变军盲"现象 [5] 未来产业的国家战略布局 - 未来产业概念于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划定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主战场 共78个重点赛道 [7] - "十四五"期间中国研发总投入达3.6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积累大量核心专利 [8] - 阅兵仪式被视为中国全产业链的"未来预告片" 代表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8]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 中国研发投入规模全球第二 "十四五"期间达3.6万亿元 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世界第10位 较2012年提升10个位次 [15] - 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持续提升 2025年将突破8% "十五五"期间或迈进10% 逐步缩小与美国(16.2%)、日本(12.5%)的差距 [16] - 研发资金向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量子通信等战略新兴行业倾斜 [16] 关键技术国产化进程 - 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有望达到50% [17] - 2027年央企国企将100%完成信创替代 涵盖芯片、基础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关键领域 [17] - 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约31% 较欧盟的40%存在差距 需补强物流、金融、数字化等环节 [24] 区域未来产业发展格局 - 京津冀区域:北京布局氢能、合成生物等领域 建设10家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34] -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 [35] - 长三角区域:江苏未来产业核心企业近1700家 营收超5000亿元 规模全国第一方阵 [35] - 其他地区:山东15个未来产业集群产值超3200亿元 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近20% [36] 未来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 2030年中国未来产业七大重点领域市场总规模预计约10万亿元 [43] - 未来智能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达5万亿元 带动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元宇宙发展 [43] - 量子信息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超3000亿元 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 [44] - 未来网络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达6000亿元 聚焦卫星互联网和6G技术 [45] - 未来材料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1.2万亿元 涵盖石墨烯、超导、新能源材料 [46] - 低碳能源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1.6万亿元 支撑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5%以上 [46] - 生命科学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 重点发展合成生物、脑机接口、基因治疗 [46] - 未来空间领域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 包括低空飞行、深空深海探索 [47] 重点细分赛道发展前景 - 通用人工智能:2024年中国已发布130余个参数超千亿大模型 2027年45%企业将采用生成式AI 2035年产业规模预计达17295亿元 复合增长率15.6% [51] - 人形机器人:2025年为量产元年 2050年中国市场规模达6万亿元 总量5900万台 供应链占比63% [52][54] - 可控核聚变: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突破 "十五五"期间重点突破CFETR建设 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55] - 新型储能: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量73.7GW 占全球超40% 固态电池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200GWh [56]
国内并购市场火热,上半年交易额同比大增45%,超大型并购成增长主力
第一财经· 2025-08-25 19:11
交易总额与增长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披露交易总额超过1700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5% [1] - 超大型并购成为交易额增长主引擎 单笔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达29宗 其中20宗为境内战略投资 近半数由国有企业主导推动 [1] - 预计全年并购交易额将实现明显增长 或在2024年基础上实现较高的两位数增长 [1][4] 交易结构分析 - 境内战略投资交易量同比增长17% 风险投资基金交易量微增2% [3] - 私募股权基金交易量下降3% 境外战略投资者并购数量维持约30宗低位 [3] - 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量为133宗 同比下降6% [3] 重点行业领域 - 并购活动高度集中于高科技 大健康和工业领域 [1]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兴科技领域成为风险投资吸金高地 推动VC交易规模维持在历史高位 [4] 私募股权退出动态 - 私募股权通过并购实现资本退出的交易量显著增长 并购已成为最主流退出路径 [3] - 香港联交所IPO市场恢复为私募股权提供多元退出选择 [3] 市场驱动因素 - 国企改革深化 科技革命催化 私募股权集中退出形成多重因素共振 [1] - DeepSeek AI等颠覆性技术落地激活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为并购市场注入新动能 [3] - 经济复苏预期升温及市场情绪回暖 并购需求与拟退出项目储备出现明显积压 [3][4]
中矿资源(002738) - 002738中矿资源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2
2025-08-22 21:1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26,672.53万元,同比增长34.89% [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912.89万元,同比下降81.16% [6] - 基本每股收益0.1235元/股,同比下降81.16% [6] - 总资产1,731,156.19万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69% [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191,496.59万元,较上年度末下降2.19% [6] 稀有轻金属(铯、铷)板块 - 板块营业收入7.08亿元,同比增长50.43% [6] - 板块毛利5.11亿元,同比增长50.15% [6] - 铯铷盐精细化工业务营业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24.93% [6] - 铯铷盐精细化工业务毛利3.11亿元,同比增长26.63% [6] - 甲酸铯租售业务营业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107.63% [6] - 甲酸铯租售业务毛利2.01亿元,同比增长110.63% [6] - 铯铷产业在5G通信、航空航天、量子计算、能源电池等领域展现应用潜力 [6] - 公司通过"资源+技术+市场"战略布局构筑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7] 锂电新能源板块 - 自供原料锂盐销量17,869吨,同比增长6.37% [8] - 直接销售自产锂辉石精矿34,834吨 [8] - 通过调整原料供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8] - 江西中矿锂业年产2.5万吨锂盐生产线技改为年产3万吨高纯锂盐项目,停产检修及技改时间6个月 [8] - 技改完成后将拥有418万吨/年锂精矿和7.1万吨/年电池级锂盐产能 [8] 铜、锗业务进展 - 收购赞比亚Kitumba铜矿项目65%股权,设计原矿规模350万吨/年,阴极铜产能6万吨/年 [9] - Kitumba铜矿采选冶一体化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采矿和选矿厂工程已于2025年3月、7月开工建设 [9] - 330KV输变电线路完成EPC招标,生活区一期建设完成 [9] - 收购纳米比亚Tsumeb项目98%股权,设计产能锗锭33吨/年、工业镓11吨/年、锌锭1.09万吨/年 [10] - Tsumeb项目火法冶炼第一条回转窑安装建设顺利进行 [10] 未来发展规划 - 深化锂电新能源资源和成本优势,打造从资源端到市场端的价值闭环 [11] - 构建以铜为核心、稀有战略金属为特色、海外优质矿权为储备的多金属矿产资源池 [11] - 2026年完成Kitumba铜矿6万吨/年一体化建设并达产达标 [11] - 5年内铜矿产能达到10万吨/年以上 [11] - 巩固铯铷行业全球龙头地位,加速Tsumeb多金属综合循环回收项目建设 [11] - 将锂盐综合成本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 [11] - 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铜、金、铯、锂、锗、镓、钽、铌、铍、锌、稀土等优质矿产资源 [11]
加快券商数字金融建设 投身行业智能发展变革
证券时报· 2025-08-06 07:49
数字金融建设 - 公司认为数字金融能力建设需从三个维度展开: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水平、强化数字化金融监管能力、把握科技革命发展趋势 [2] - 公司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围绕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升级、AI技术赋能、监管科技体系构建推出10余项具体举措 [2] - 数字金融服务体系升级包括加快金融产品开发、打造标杆性APP、构建数字化投研平台、强化数据应用与服务 [3] - AI技术赋能涵盖大模型技术布局、算法生产创新、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沉淀、云服务架构搭建 [3] - 监管科技体系建设聚焦内控数字化对标监管标准、系统互通与动态数据跟踪、AI生成合规报告 [3] 行业科技趋势 - 证券行业数字金融呈现四大趋势:产品化(技术驱动金融产品创新)、社交化(零售场景交互革命)、生态化(机构服务平台整合)、战略化(科技建设升维至核心战略) [4][5] - 产品化趋势推动行业从"通道服务"向"全程服务"转型,提升服务颗粒度与可量化性 [4] - 战略化趋势体现为科技建设纳入长期发展规划,驱动组织架构与资源分配深度变革 [5] 公司科技投入与成果 - 公司2024年信息技术投入达4.17亿元,为近年新高,实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步走战略 [6] - 智能投资板块为机构客户提供策略研发至实盘交易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基于大数据优化资管与自营决策 [6] - 内部展业通过数字赋能构建全量业务协同体系,实现前中后台资源贯通与全场景展业 [6] - 风险防控体系以数据集市为基石,搭建多套风控模型并集成至全面风险管理平台 [6] 公司战略方向 - 公司将持续深化科技战略,打造科技型券商,以技术创新赋能业务发展与产品迭代 [7] - 目标包括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协同推进数字金融生态发展 [7]
滥用制裁,让全球科学出现了一个出乎美国意料的现象
虎嗅· 2025-08-05 17:18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动态 - 美国政策呈现矛盾态势 一方面冻结部分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政策以维护贸易谈判 另一方面仍在推动加码管制 包括酝酿组建"排华联盟" [1]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态势 - 中国专利申请量从2010年39.1万件增长至2023年167.7万件 成为全球最大专利申请国 2019年国际授权专利数量已超越美国 [9] - 在2003-2023年全球被引前10%论文中 中国在64项关键技术中取得57项第一 美国从60项缩减至7项 [10] - 全球前20大科技集群中 中国集群数量从2017年3个增至2024年8个 超越美欧总和(美国6个 欧洲1个) [11] - 芯片出口额从2018年5591亿元增长至2024年突破1.1万亿元 六年实现翻倍增长 [13] - 2018年统计的35项"卡脖子"技术 七年内已在大类上突破86% [15] 中美技术竞争格局 - SCSP评估显示在12大科技领域中 美国领先5个(核聚变能源 互联网平台 量子科技 半导体 合成生物学) 中国领先4个(先进电池 先进制造 商用无人机 5G) 3个领域竞争激烈(人工智能 生物制药 下一代网络) [14] - 全球电子行业利润分布显示 美国公司占据54%利润 中国企业仅占7% [26] - 高端智能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苹果和三星份额达85% 国产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份额仍较低(东南亚 欧洲和拉美市场美欧日韩份额达80%-90%) [26] 美国管制政策的反效果 - 波士顿咨询估算显示 若完全禁止芯片对华销售 美国企业将损失18%全球市场份额和37%营业收入 [23] - 美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提升 科林研发 科磊 应用材料等企业中国营收占比从2022年底提高一倍以上 目前超四成 [46] - 出口管制促使被管制国家加速自主创新 反而阻碍美国及盟国企业创新 [31] - 全球出现"去美国化"趋势 科磊制定产业链去美国化应急计划 泰瑞达实现大部分零部件去美国化(美国来源占比低于3%) [46]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结构性问题 - 电力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去年新增电力容量仅为中国同期1/10 难以满足AI等新技术发展需求 [40] - 制造业配套能力衰退 全球造船业市场份额不足0.01% 高铁建设效率低下(10亿修400米 15年修10公里) [41] - 科研经费面临大幅削减 2026年预算提案要求国家卫生研究院支出削减37% 国家科学基金会支出削减超50% [38] - 立法效率急剧下降 第118届国会2023年仅通过34项法案 不及上届1/10 [35] 产业与企业应对策略 - 中国企业在算力受限情况下实现算法创新 DeepSeek达到同类效果仅需1/8算力芯片 [17] - 台积电美国工厂成本高出台湾工厂50%-100% 产能不足台湾5nm和3nm产能五分之一 [42][48] - 美国科研人员海外工作申请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2% 浏览海外岗位用户数增35% [51] 金融市场影响 - 美国科技股估值接近泡沫边缘 标普500历史市盈率达27.1(高于历史平均19.6) 巴菲特指标突破2.96(超警戒线2.0) 预期市盈率升至22.3倍接近1999年高点 [55] - DeepSeek技术突破曾导致英伟达 博通 甲骨文市值短期下滑10%-20% [55]
世界首次五百强断崖差距:日本149家,美国151家,中国3家,现在呢
搜狐财经· 2025-07-22 22:29
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变化 - 1995年美国以151家企业霸榜,日本149家,中国仅3家(中国银行、中石化、中粮集团)[5] - 2024年中国上榜企业达133家,美国降至139家,日本锐减至40家[5] - 日本企业数量从149家跌至40家,呈现雪崩式衰退[10] 美国企业表现 - 美国企业数量从151家降至139家,但科技和金融领域仍占据头部地位(苹果、微软、亚马逊)[7] - 苹果2024年利润达969.9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四大银行利润总和的1.5倍[7] - 半导体行业由英特尔、高通等公司主导芯片设计和核心技术[8] - 美国企业通过并购强化垄断(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亚马逊投资AI云计算,苹果研发自动驾驶)[21] - 美国研发投入占比为3.5%,高于中国的2.5%和日本的2.1%[19] 日本企业衰退原因 - 日本GDP增速长期低于1%,企业缺乏扩张动力[10] -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2024年上半年超5000家中小企业破产[10] - 电子行业仅剩索尼、松下等少数企业,利润微薄[19] - 汽车行业丰田利润仅为特斯拉的三分之一[10] - 研发投入占比仅2.1%,低于中国和美国[19] 中国企业崛起 - 中国企业从3家增至133家,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加入WTO和"一带一路"政策[12] - 国家电网全球第三,中石油、中石化稳居前十[17] - 10家中国车企首次集体上榜(奇瑞、吉利等),电动汽车出口量超德国成为全球第一[17] - 华为、比亚迪、大疆等民企通过创新科技打破西方垄断[12] - 研发投入占比为2.5%,高于日本但低于美国[19] 行业对比 - 中国在能源和基建领域优势明显(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15][17] - 中国科技领域仍在追赶,高端芯片和工业软件受制于人[17][18] - 日本传统优势行业失守(电子、汽车),市场份额被中韩蚕食[10][19] - 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回迁本土[21] 企业利润与竞争力 - 2024年中国企业总利润仅为美国的43%,平均利润不到美国一半[13] - 40家中国企业利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3家亏损[13] - 美国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巩固垄断地位(半导体、云计算、自动驾驶)[8][21] - 中国企业需从"做大"转向"做强",提升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13][23]
东稳西荡下的中国优势—策略周聚焦
2025-07-16 14:1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美国债务上限调整、中美金融战略、科技革命竞争[1][2][8] - 公司未明确提及,但涉及中国央行政策、财政扩张及股票市场[4][7][10] 核心观点与论据 **美国债务与政策矛盾** - 美国债务占GDP比重可能从110%升至130%-150%[2] - 4万亿美元贷款上限与取消电动车支出抵免引发政府内部矛盾[1] - 美元指数跌至90.2,预测继续下行[2] **中美金融战略互动** - 中国将美元换成美债以保持外汇储备峰值,但对美战略支付规模从1.2万亿降至7000多亿美元[3] - 中国通过财政扩张和货币双宽政策缓解融资压力[4] - 中国国债指数稳定在1.7,股市市值100万亿 vs 存款160万亿(十年低位)[5][7] **科技革命与竞争** - 美国优势在前端研发,中国在人才培养、市场应用和商业化能力上弯道超车[8] - 科技突破可能解决通胀与债务困境[8] **市场与政策展望** - 中国股票市场处于牛市上半场,短期震荡但估值修复[9] - 推荐小盘成长股(微盘、科创、北盛),流动性攀升(M2提升)[10] - 企业现金管理集中在红利基波区(公路、港口等),现金流稳定[10] 其他重要内容 **宏观经济与风险** - 中国政策从去年9月转向消除负增长环境,央行提供市场援助[4] - 美国债务上限调整可能引发长期供应链压力[2] - 全球国债收益率阶段性上行,通胀预期高位[6] **数据引用** - 中国对美战略支付规模:1.2万亿(2018年)→7000多亿(当前)[3] - 美国债务占GDP:110%(当前)→130%-150%(2035年预测)[2] - 中国股票市值100万亿 vs 存款160万亿[7] - 国际比较:美国债务率110%,法国110%,英国100%,日本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