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强国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获国际高度肯定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10:40
全球创新排名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中排名全球第一 [1][3] - 该集群过去5年专利申请密度达每百万人2292个 [3] - 科学论文发表密度达每百万人3775篇 [3] - 风险资本交易量密度达每百万人135宗 [3] 政府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政府将发展创新科技作为施政重点 [3] - 已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科技、资金和人才相互促进 [3] - 加速与大湾区兄弟城市合作联动 [3] - 积极筹备推出"创科产业引导基金"以带动市场资金投资 [3] 区域协同发展 - 香港计划继续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紧密协作推动创科事业发展 [3] - 目标推动整个创新科技产业生态蓬勃发展 [3] - 致力于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3]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网· 2025-08-30 11:09
科技前沿突破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多项重大科技突破,包括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三颗明珠"、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交付、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及嫦娥六号月球采样返回[1]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2025年7月实现首光观测,成功获取150GHz频段月球和木星辐射清晰图像,标志我国在宇宙起源探索领域取得重大进展[3] - 深空探测领域嫦娥六号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量子科技领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刷新世界纪录,生命科学领域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3] -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7月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3] 产业创新转化 - 麒麟软件2025年8月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系首个采用该内核的商业版国产系统,为人工智能应用部署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基座[6]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6] -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6]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多家机构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直抵科研范式内核并解放科学家创造力[8] 创新生态建设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确定性应对技术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9] - 中国作为全球创新重要一极的影响力持续提升,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已具备坚实基础[9]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社· 2025-08-29 21:51
科技创新成果 - 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并实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业运行 [1] - 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携月壤返回并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1][2] - 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验证 刷新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2] - 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2] 基础科学研究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 [2] - 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 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 [2] - 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 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入 [3] 产业创新应用 - 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 为首个采用该内核的商业版国产操作系统 [4]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 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 [4] - 联合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直抵科研范式内核进一步解放科学家创造力 [6] 研发投入与创新生态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2万亿元 [4] -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存在堵点 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亟待提升 [6]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以应用发展确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 [6]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奔跑在创新前沿!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新华社· 2025-08-29 15:30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涵盖深空探测、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领域 并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研发投入大幅增长 [1][2][3][4] 前沿科技突破 - 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一期实现首光观测 成功获取月球和木星辐射的150GHz频段清晰图像 [1] -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 [1] - 成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 刷新量子系统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1] - 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缓解和治愈自身免疫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1] -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 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 [1] 产业创新与融合 - 麒麟软件发布基于6.6内核的桌面与服务器操作系统 为首个采用6.6内核的商业版国产操作系统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2] - "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落地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24万亿元 [3] - 中国科学院推出"磐石·科学基础大模型" 直抵科研范式内核 [3] 政策与战略部署 -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发展 [4] - 研发投入增加激发创新动能 推动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 [2] - 需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堵点 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3]
凝聚科普星火,点亮强国之光! 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震撼来袭
南方农村报· 2025-08-16 15:35
赛事概况 - 2025年广东省科普讲解大赛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教育厅和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广东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承办 将于8月21-22日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 [2][3] - 大赛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 旨在搭建科普交流平台并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8] - 该赛事是广东省科普领域年度盛事 被誉为南粤科普旗舰标杆 历经6年发展 [3][8] 参与规模 - 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 已组织114场选拔赛 参赛选手超5000人 累计观看受众近180万人次 [10][11] - 参赛主体覆盖高校 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科学传播爱好者 包括广州 中山等地市及广东疾控 南方医科大学等单位 [10][14] 内容特色 - 讲解内容紧扣广东"制造业当家"发展战略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涵盖基础研究奥秘与生活科学原理 [15][16] - 表现形式包含前沿科技"硬核"解读与生活化"软性"科普 通过鲜活语言和独特视角转化科技成果为趣味实践 [15][17] 赛制设计 - 设置"成人组"与"中小学生组"双赛道 分半决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 [19] - 成人组总决赛包含"我秀科普"个人展示 "我讲科普"自主命题和评委问答 中小学生组为自主命题讲解与问答 [20] 传播方式 -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观众可通过科普最强音 广州科普公众号 广东科学中心视频号 抖音 微博 哔哩哔哩等平台观赛 [21][22] - 8月15-22日期间开放网络投票通道(http://www.gdsc.cn/gdjj2) 评选最具网络人气奖 [22]
国产便携式洗澡机!躺床上也能洗澡
新浪财经· 2025-08-14 23:27
产品创新 - 国产便携式洗澡机实现床上洗澡功能 [2] - 产品定位便携式设计 [2] - 产品体现中国科技创新实力 [2] 行业趋势 - 科技强国战略在消费品领域落地 [2] - 家用电器行业向智能化、便携化方向发展 [2] - 健康护理类家电产品创新加速 [2]
我校“科技创新研学团队”实训成果获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关注报道
搜狐财经· 2025-08-14 07:34
阿里国际AITIC新质人才孵化计划 - 阿里巴巴集团总部于2025年7月16日至20日举办"阿里国际AITIC新质人才孵化计划·实训营" [1][3] - 实训营聚焦AIGC与人工智能前沿领域 通过理论学习和平台实操提升AI绘图及电商广告设计能力 [3] - 学员在"AI驱动视觉营销"项目中完成创意到成果的全流程打磨 并以优异表现获得结业证书 [3]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组织"科技创新研学团"深度参与阿里巴巴实训项目 [1][3] - 该项目是探索产教融合 培养新质人才的有力尝试 为学生提供对接行业前沿的成长契机 [6] - 学员通过与阿里校友交流学习职业发展经验 深化科技赋能产业的认知 [3] 实践育人成果 - 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对实训营成果进行关注报道 肯定实践育人工作成效 [1][6] - 学员张帅锟和姜博涵在实训营第5天小组汇报后获得结业证书 [3] - 学校将持续深耕实践育人 助力学生在科技浪潮中锤炼本领 [6]
五年“三跨越” 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科技日报· 2025-08-07 17:20
科技领域重大突破 - 2021年6月首个自主勘探开发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一期投产 2022年6月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2023年12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试运营 2024年11月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 2025年2月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完钻[1] 基础研究进展 -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 观测到全球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2] - 量子科技领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 刷新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3] - 生命科学领域绘制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3] - 深空探测领域嫦娥五号实现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3] - 2024年自然指数排名全球前十高校与科研机构中7个来自中国 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48.4%保持第一位 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二位[4] 战略高技术突破 - "深海一号"能源站为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每天输送超过1500万立方米深海天然气 二期大气田投产后建成我国最大海上气田[5] - 高铁运营里程超4.8万公里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 CR450高铁列车全球速度最快[7]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示范项目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7]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实现商业运营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全船贯通计划2026年底交付[7]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显著进步[8]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5G网络 5G通信技术大规模商用[8] -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一批自主研发大模型不断涌现[8] - 2021-2024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 2024年上半年增长14.3% 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从2020年15.3%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16.9%[8] 创新生态建设 -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9] - 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完善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9] - 实施减税降费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企业研发投入[9] - 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10]
【科技日报】五年“三跨越” 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科技日报· 2025-08-07 09:28
科技突破与创新成就 - 成功研制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 [1] - 实现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1][6] - 完成全球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 深度达10910米 [2] - 建成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并投入商业运营 [2][10] - 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建成入列 [2] - 福建舰成为首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 [2]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建成 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2][8] 基础研究领域进展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 [5] - 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 刷新世界纪录 [6] - 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6] - 绘制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 [6]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6] - 自然指数排名全球前十机构中7个来自中国 [7] - 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48.4% 保持全球第一 [7] - 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二位 [7] 战略高技术领域成就 - 高铁运营里程超4.8万公里 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 [9] - CR450高铁列车成为全球速度最快高铁 [1][9] -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标志第四代核电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9]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1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5G网络 [11] -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涌现一批自主研发大模型 [11] -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2021-2024年) [11] -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15.3%(2020年)提升至16.9%(2025年上半年) [11] 创新生态建设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12]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 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12] - 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13]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13]
走近“看不见”的重离子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8-04 08:52
重离子加速器技术概述 - 重离子是指质量数大于4的原子核失去电子后形成的离子 在所有离子中除氢离子和氦离子外均属重离子[5] - 重离子带电特性为探索和应用规律提供空间 研究是核物理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为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战略作出贡献 近年来在航天 农业 医疗和新材料等领域有新突破[6] 重离子加速器功能特性 - 加速器作用可从能量 数量和品质三方面理解:能量方面可为重离子大幅加速使其质量和能量变大 数量方面通过加速产生离子束流强度 打靶离子越多粒子产额越高 品质方面通过优化控制使离子回到规划能量轨道获得更高品质离子束[7] -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 规模最大 国际性能优越 可将重离子速度提升至光速08倍 每秒加速上万亿个高品质离子 年运行超7500小时[8] 技术应用成果 - 农业领域通过高能重离子束辐照诱变育种 近5年在东北三省和湖南培育四五类水稻新品种[9] - 材料领域利用重离子束辐照技术提高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和超导材料性能 包括不锈钢 微孔膜 电缆电线和汽车轮胎等 部分技术已成熟 性能数据成为行业标准[9] - 医疗领域采用重离子加速器治疗肿瘤 通过精确定位使重离子束在肿瘤位置爆发最大能量 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重离子治癌系统2020年3月启用 已在10个城市装配 让2000多名国内外患者获益[10] 技术创新突破 - 离子源作为加速器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提出新型结构超导高电荷态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设想 2006年研制成功全新结构超导离子源装置 后续建成3台第三代新型强流高电荷态超导ECR离子源装置并实现全部国产化 产生同类装置几乎所有重离子束流强度世界纪录[12] 科研体系与人才培养 - 近代物理所成员超1000人 硕士博士研究生700多名 形成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机制 包括支持出国交流 参与重大项目和设置有效激励等措施[14] - 强调团队协作重要性 青年科研人员需根据特长定位并主动融入团队 通过协作提升本领解决问题 在协同配合中优化科学研究方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