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GDP近3000亿,增长5.1%
南方都市报· 2025-07-25 07:09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910.06亿元,同比增长5.1% [4] - 第一产业增加值132.6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8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40.57亿元,增长2.3% [4] 第二产业增长引擎 -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2%,石化新材料产业94宗项目达成落地意向,计划投资总额929.02亿元 [5] -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投产,中海壳牌三期惠州乙烯项目和聚碳酸酯项目全面建设,石化能源新材料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 [5] - 电子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产值达1673亿元,同比增长16.7% [6] 消费市场表现 - 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带动消费54.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8.65亿元,增长5.5% [7] - 限额以上单位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258.1%、145%、46.3%;新能源汽车增长16.3% [7][12] - 金融机构为消费领域授信11.66亿元,设立100亿"焕新贷"专项额度 [7] 工业与投资数据 -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2%、15.3%,占比61.8%、42.5% [9] - 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9%,房地产开发下降26.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1.6% [10]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增长87.8% [10] 外贸与财政 - 外贸进出口总额1979.8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出口1111.09亿元,增长6.8% [12]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5.71亿元,增长3.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810.79亿元,增长3.6% [12] 居民经济指标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1元,增长4.8%,城镇居民收入30042元,农村居民收入17503元 [14]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7% [13] 政府工作重点 - 重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临深区域规划、空港经济发展及城市公共服务升级 [8] -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提质增效 [8]
全周期“操盘” 这家成都市属国企累计投资科创企业和未来项目600个
搜狐财经· 2025-07-24 13:48
成都未来产业基金发布 - 成都发布总规模超10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 [1] - 基金由成都科创投集团等机构管理,该集团累计投资科创企业和未来项目600个,具备全周期投资能力 [1] - 基金将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智能感知、下一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方向 [5] 基金定位与作用 - 未来产业基金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作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孵化培育"硬科技"企业 [5] - 基金分为天使基金和创投基金,天使基金解决初创企业"从0到1"融资难题,创投基金支持企业"从1到100"的规模化发展 [5] - 成都科创投集团打造"天使+创投"基金集群,构建"耐心资本"生态 [5] 投资案例与成果 - 成都科创投集团领投跨维智能数亿元A1&A2轮融资,并招引其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 [6] - 跨维智能的大脑能力将补充成都具身智能产业链,完善全盘战略布局 [7] - 成都天使母基金规模20亿元,运作不到一年实现资金放大7.46倍 [7] 基金体系与杠杆效应 - 成都科创投集团打造"天使+VC+PE+S+并购"千亿级科创投资基金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7] - 组建四川首只S基金——成都科创接力基金,母子基金规模99亿元,撬动资金杠杆16.5倍,支持科创中小企业300余个 [8] - 吸收招商证券、瑞世基金、中阁基金等市场化资本,组建以财务投资为主的市场化基金 [8] 未来规划 - 成都科创投集团将持续培育科创沃土,以"耐心资本"生态激发产业活力 [9] - 与国星宇航就卫星互联网产业链链主基金达成合作,进一步布局未来产业 [7]
广东奋力推动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21:0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 - 广东省召开专题会议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要抢抓产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和"最前沿"机遇 [1] - 会议指出广东省发展该产业具备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双重优势,制造业基础雄厚 [1] - 目标是将广东省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1] 产业升级关键举措 - 鼓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2] - 重点拓展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 [2] - 完善首台(套)应用支持政策,促进"AI+机器人"企业市场化发展 [2] - 加大创投资金供给,重点投向早期、小型和硬科技项目 [2] - 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产业社区,引育高水平人才 [2] 政策与立法支持 - 加快出台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和数据条例 [3] - 推进低空经济、自动驾驶、无人船艇、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小切口"立法 [3] - 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立法路径 [3] 协同发展机制 - 发挥企业"主力军"、专家学者"智囊团"和人大代表"连心桥"作用 [3] -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合力 [3]
广东70家独角兽,多于印度,高过德法之和!过半主攻硬科技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9:25
全球独角兽企业概况 - 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523家 较去年增加70家 [2] - 美国以758家独角兽企业领先 中国以343家位居第二 [2] 广东独角兽企业表现 - 广东拥有70家独角兽企业 占全国总数1/5 [2] - 深圳37家独角兽居全国第3全球第6 广州24家居全国第4全球第11 [2] - 广东独角兽数量超越印度(64家) 相当于德国(36家)+法国(30家)+越南(4家)总和 [2] - 希音以3650亿元人民币估值持续位居全球十强 [2] 广东创新生态优势 - 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3.6% [3] - 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3]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 [3] 行业分布特征 - 超50%广东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硬科技领域 [4][5] - 半导体行业以10家独角兽领先 包括嘉立创 比亚迪半导体 芯粤能等 [5] -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行业7家 包括引望智能 大疆 云鲸智能等 [5] - 新能源 生物科技 航天领域也是主要赛道 [5]
锚定长远,凝心聚力助推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7:25
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制造大省,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电气机械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1] - 2024年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速达32 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1] - 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工业机器人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四成[2] 产业集群与产业体系 - 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等9个万亿元产业集群,拥有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 - 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电子信息制造和汽车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 - 广东产业体系呈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新质生产力特征[2] 产业政策与政府作用 -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市场"双向合力,人大在产业政策精准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3] - 广东通过创设平台载体倾听企业需求,提升产业政策针对性和传导效率[3] - 人工智能、无人机、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需要人大推动精准政策支持[3] 产业发展新动向 - 2025年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向"新"突围,通过多措并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4] -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召开7场专题会议,分领域研究拆解重点任务推动产业突破[4] - 广东产业政策以重点领域突破为带动,加速产业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4]
瑞松孙志强:广东AI产业要从“实验室精度”走向“车间可靠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1 16:45
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广东已成为国内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需从实验室精度转向车间可靠性以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1] - 2025年1-4月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770亿元,居全国第一方阵[1] - 同期工业机器人产量9.62万套(同比+31.1%),服务机器人267.08万套(同比+10.8%)[1] 行业发展瓶颈 - 硬核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应用场景技术与需求对接不精准[2] - 中小企业AI落地率低,政府主导场景开放不足,缺乏分级分类场景清单和示范基金[2] - AI算法、具身智能等领域顶尖人才集中于高校,企业高端人才缺口大,机电控算复合型人才稀缺[2] 产业升级建议 - 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分级场景清单降低中小企业应用门槛[2] - 组织中高端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示范线,推动需求侧部署[2] - 政府部门应在供需两端提供资金、人才、税收等优惠保障政策[2] 人才问题解决方案 - 支持民企科技人才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立法支撑和激励保障机制[3] - 健全民企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升其在国家战略人才体系中的贡献度[3] - 通过政策资源精准注入自主创新攻坚处与场景人才结合点确立全球话语权[3]
徐晨:“大模型+小模型”,破解AI赋能制造业的四大挑战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6:26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题会议 - 广东省召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组织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与研讨 [2] -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徐晨提出AI赋能制造业的新思路,包括"大模型+小模型"协同路径、设立工业AI需求诊断技术中心等建议 [2][5] AI在制造业应用的挑战 - 数据安全顾虑导致"数据不出厂",企业核心数据难以上云,云端算力无法直接赋能产线 [5] - 工业场景依赖小模型实现高精度实时决策,但现有设备终端缺乏智能计算能力,形成"决策边端化"问题 [5] - 工业品类迭代加速,传统小模型难以适应产线柔性化需求,面临"产品换型快"挑战 [5] - 工艺经验难以数据化,制约标准化传承,形成"知识传承难"瓶颈 [5] "大模型+小模型"协同解决方案 - 大模型擅长需求理解和知识泛化,小模型专注实时决策,二者结合可兼顾数据本地化计算、产品换型柔性化和经验知识传递 [5] - 工业大模型应聚焦机械图、电路图和电气图,通过AI理解图纸提升"产供销研服"全链条效率 [5] -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深入PCB、光电、模具等10余个行业,驻厂半年验证技术方案可行性 [5] 制造业AI化的其他瓶颈与建议 - 企业存在需求模糊问题,无法精准描述AI需求或需求缺乏行业普适性,建议设立"工业AI需求诊断技术中心"系统性归集工业场景 [6] - 亟需培养既懂AI技术又熟悉工业场景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AI产品经理"是破局关键 [6] - 建议政府联动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专项培养跨领域人才,支撑产业长期发展 [6]
湖南城步青年团队研发出AI桌面人形机器人
中国新闻网· 2025-07-11 00:06
技术创新与产品特点 - 通过结合3D打印技术与通用电子元件,普通用户可在30分钟内制作专属AI机器人,实现"人人可造机器人"理念 [1] - 公司研发的AI桌面人形机器人极大降低了机器人制作门槛,引起全球科技爱好者和开发者广泛关注 [1] - 机器人具备AI控制的视觉系统,可实现成千上万种组合动作,支持拟人化语音交互和丝滑动作交互 [1] - 产品深度融合情感陪伴、创客教育、具身智能、智能家居等多元场景,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 [1] 市场反响与生态建设 - 产品推出后已有近万名开发者与创客玩家参与生态共建,为持续创新注入活力 [1]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愿景 - 创始人肖乔威带领团队深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领域,秉持"用技术改变生活"初心 [1] - 公司计划在家乡城步县开展创客教育合作,推动青少年接触前沿科技 [2]
深圳观察:37家深企入围全球独角兽榜,五大厂孵化五小兽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08:29
深圳独角兽企业概况 - 深圳共有37家独角兽企业上榜《2025全球独角兽榜》,位列全球城市第6位、国内城市第3位,相比去年增加3家 [1][2] - 南山区以14家独角兽企业成为深圳最高产区域,福田区(6家)、前海(5家)、宝安区(4家)、龙岗区(4家)紧随其后 [2] - 南山区12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粤海、西丽和桃源街道,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独角兽走廊",与大沙河创新走廊范围重叠 [2] 行业分布特征 - 硬科技领域占比超80%,半导体(6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5家)、新能源(2家)为三大主导行业 [7] - 半导体行业代表企业包括比亚迪半导体、航顺芯片、云豹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涵盖引望智能、大疆、元戎启行等 [7] - 物流行业有4家独角兽,货拉拉、丰巢科技、纵腾集团、顺丰快运分别通过AI优化、智能快递柜、数字海外仓和智慧物流中心创新 [8] 企业孵化模式 - 5家独角兽由世界500强深圳企业孵化,包括华为剥离的引望智能(估值1150亿元)、比亚迪分拆的比亚迪半导体等 [4][5] - 引望智能成立不足一年即成为独角兽,整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智能驾驶、车控、车云服务等领域 [4] - 比亚迪半导体拥有芯片设计至应用的全产业链能力,业务涉及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等 [5] 区域创新生态 - 南山区通过"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战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吸引优质独角兽集聚 [3] - 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与独角兽行业分布高度契合,提供嵌入式创新环境和资金支持 [9] - 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2家独角兽(占全国21%),深圳可联动港澳促进产业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 [13] 标杆企业案例 - 微众银行、荣耀、大疆、货拉拉进入全球独角兽前100名 [2] - 欣旺达动力为新能源车企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方案,正浩创新在移动储能领域全球销售额第一 [7] - 海柔创新首创箱式仓储机器人,提升存储密度80%-500%并提高拣选效率3-6倍 [8]
范丛明:“以赛引才”助力形成深中一体化的人才高地
南方都市报· 2025-06-30 19:13
广东国际侨界创新创业大赛 - 大赛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 为全国侨联系统首个专项赛 [1] - 大赛将吸引项目和人才落地中山 对接当地龙头企业和投融资机构 [1] - 大赛旨在实现"以赛引资"和"以赛引才"的目标 [1] 深中一体化趋势 - 中山企业持续投资深圳 深中深度同城化趋势明显 [3] - 深中一体化带来的商机吸引众多国际企业 [3] - 大赛将助力形成深中一体化人才高地 [3] 中山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中智协引入深圳人工智能创新要素和资源 如记忆、视觉、语音大模型等 [3] - 人工智能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3] - 中山企业竞争力提升 加强在深圳投资布局 进军深圳产业供应链 [3] - 未来将实现深中产业同城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