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分配

搜索文档
盛松成:新生、丰富、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能够引导出高质效的投资,消费需求对供给的促进更有效、更直接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7-03 19:03
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 消费不仅是短期调节总需求的手段,还能引导高质效投资,只有无效的投资没有无效的消费[1] - 2024年我国消费率仅56 6%,显著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常态水平[2] - 消费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我国人均GDP1 3万美元,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消费潜力大[2] 消费潜力与收入分配 - 发达国家在人均GDP相当于我国当前水平时消费率已达73%,远高于我国56%[3] - 收入分配体系不完善制约消费潜力释放[3] - 完善再分配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建议调低中低收入群体税率,年收入10-35万元个税税率降5个百分点[7][8] 消费与投资的关系 - 消费和投资互相促进,消费能带动生产、就业和投资[5] - 投资过度扩张导致边际回报下降,提振消费可引导高质效投资[5] - 高技术投资增速远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尤其是高技术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11] 提振消费的政策建议 -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 0%[7] - 推动个人养老金账户税收优惠,实现存款向养老金转移,提高养老金替代率[8] - 优化增值税分配机制,建立消费地补偿机制,增强地方政府促消费积极性[12][13] 服务业开放与消费潜力 - 中国在旅行、医疗等领域存在巨额服务逆差,可借鉴制造业开放经验提升服务业效率[9] - 鼓励外资在国内办高校、医院,打破垄断定价,促进本土复制和推广[9] - 增强外企长期投资意愿,引导本土企业参与市场竞争[10] 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 消费从需求端拉动经济增长,需求创造供给更有效直接[11] - 服务消费与生产同时发生,不可储存,消费需求反映社会生活和科技进步[11] - 地方政府将消费指标纳入考核,优化增值税分配补充地方财政[12][13]
盛松成:消费需求对供给的促进更有效、更直接
第一财经· 2025-07-03 11:04
消费潜力与经济增长 - 2024年我国消费率仅56.6%,显著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常态水平 [1] - 目前我国人均GDP约为1.3万美元,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2] - 在相同收入区间时,发达国家平均消费率已达73%左右,远高于我国56% [2] - 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5月当月同比增长6.4% [4] - 今年5月CPI同比下降0.1%,环比下降0.2%,1~5月CPI累计同比下降0.1% [4] 收入分配与消费政策 -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之比为60.8%,显著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70%~85% [4] - 建议将年收入10万~35万元个税税率降低5个百分点,税收每年减少不超过1000亿元 [6] - 可考虑加大个人养老金账户税收优惠力度,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6] - 建议建立消费地补偿机制,优化增值税分配 [11][12] 服务业开放与供给 - 中国在旅行、医疗等领域存在巨额服务逆差,国内优质供给不足 [7] - 2001~2019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80%,带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2.1% [7] - 鼓励外资来国内试点办高校、办医院,有助于激励竞争、打破垄断定价 [8] - 建议开拓"以资引资"模式,通过股权合作、债权融资与外企建立合作机制 [9] 消费与投资关系 - 消费能带动生产、就业乃至投资,二者互相促进 [3] - 高技术投资增速远高于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技术服务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10] - 商品只有卖掉了才会有新的生产和投资,服务往往是不可储存的 [10] - 今年稳增长政策更侧重促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根本上是为了增加优质供给 [10]
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北京商报· 2025-05-28 22:46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低制约消费增长 2022年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60.8% 显著低于日本(70.3%)、德国(69.5%)和美国(84.9%) [5][6] - 再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居民部门转移支付净流出 2000年以来可支配收入持续低于初次分配收入 [7] - 民生领域支出不足 2023年社保+医疗+住房保障支出仅占GDP5.5% 国际比较显示提升空间显著 [8] 政策建议框架 - 短期措施聚焦转移支付 包括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围(中西部/农村倾斜)、灵活就业群体定向补贴、3个月有效期消费券等 [10] - 个税改革形成持续现金流 建议起征点从5000元/月提至8000元(年减税300亿) 10-35万年收入区间税率降5个百分点(年减税1000亿) [11] - 长期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需完善中央地方财政分配机制 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资金精准投放 [12] 财政工具创新应用 - 政府购买撬动服务消费 重点发展家政专业化/托育普惠化/智慧养老产业 配套银发经济园区建设 [17][18] - 税制改革引导结构升级 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研发实施消费导向型税收优惠 扩大文旅/养老服务业增值税留抵退税 [19] - 养老金账户改革提升消费倾向 通过降低账户税率(当前3%)、匹配医疗照护增值服务等方式转化居民储蓄 [20] 政府债务空间测算 - 当前负债率65.7%显著低于G20均值(118.2%) 基准情景下2035年负债率87.3%(GDP年增4%+赤字率4%+利率1.5%) [22][23] - 压力测试显示政策空间充足 情景四(GDP年增3%+赤字率5%)下2035年负债率110% 仍低于发达国家当前水平 [24] - 特别国债资金需平衡消费/投资 建议30万亿国债增量优先支持民生领域 配合OMO利率调控降低融资成本 [25] 消费结构转型趋势 - 服务消费占比52.3%(2022年) 较美日差距明显 政策需引导向养老/托育/文旅等服务业倾斜 [16] - 财政支出结构待优化 当前"重建设轻服务"倾向明显 建议提高民生支出占比至GDP7%以上 [17] - 创新财政工具应用 政府投资基金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托育等薄弱领域 [18]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8:30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制约消费增长,2022年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为60.8%,显著低于美国(84.9%)、日本(70.3%)和德国(69.5%)[11] - 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背景下,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可促进需求动力转换,居民收入增加对消费的拉动效应大于资本形成的抑制作用[6][7] - 收入分配差距影响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我国基尼系数2021年为0.357,需通过再分配调节城乡、行业及地区差距[8] 再分配机制现状与问题 -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持续低于初次分配,反映再分配调节不合理,转移支付环节中居民部门净支出[14] - 民生领域支出不足,2023年社保支出仅占GDP的3.1%,社保+医疗+住房保障合计占比5.5%,远低于欧美日10%-20%水平[1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长期低于GDP增速,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涨幅回落至2017年水平(6669元/年)[17][23] 政策建议:短期刺激措施 - 短期转移支付可提振消费,建议特别国债资金向消费品"以旧换新"(覆盖中西部及农村)、灵活就业群体补贴倾斜[22][23] - 消费券设定3个月有效期可提高核销率(2020年部分地区超80%),分批次发放避免资金沉淀[24] - 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月提至8000元/月,年减税300亿元;中低收入群体税率下调5个百分点(10-20万年收入税率降至5%),年减税1000亿元[25][26] 政策建议:长期结构调整 - 政府购买民生服务可撬动市场投资,重点发展家政、托育(普惠机构)、智慧养老(银发经济产业园)等服务业[32] - 税制改革支持消费升级产业,如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研发税收优惠,扩大现代服务业增值税留抵退税[33] - 个人养老金税优力度不足(替代率43% vs 国际标准55%),需降低账户税率、提升产品收益率及配套医疗服务[35][36] 财政政策空间与方向 - 我国政府负债率65.7%(2023年)显著低于G20均值118.2%,基准情景下2035年负债率预计87.3%,赤字率提升至5%仍可控[38][39] - 增发国债需平衡消费与投资,消费为有效投资提供市场基础,外资企业将中国消费增长视为首要机遇[40][41] - 货币政策应配合财政政策降低利率(当前7天OMO利率1.5%),减少政府债务成本并平抑债市波动[38][40]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 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4-23 18:30
宏观收入分配结构与经济增长 - 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四季度增速达5.4%为年内最高[3] -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60.8%明显低于日本(70.3%)、德国(69.5%)和美国(84.9%)[8] - 投资相对过剩、消费不足问题突出,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对消费促进作用大于资本形成抑制作用[6] - 基尼系数从2010年0.437降至2021年0.357,但仍需警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6] - 2000年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持续低于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反映再分配调节不合理[10] 民生领域支出现状 - 中国社保支出仅占GDP的3.1%,加上医疗后为4.8%,社保医疗住房合计占比5.5%[15] - 欧盟、日本、美国社保支出占比达10%-20%,疫情期间美国推出2万亿美元救助计划[15] -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于GDP增速,2023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工资涨幅回落至2017年水平[14][19] 促消费政策建议 - 建议个税起征点从5000元/月提至8000元/月,预计年减税300亿元[20] - 建议年收入10-20万税率从10%降至5%,20-35万从20%降至15%,预计年减税1000亿元[20] - 2023年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惠及5000万户家庭,年减利息支出1500亿元[20] - 消费券核销率超80%,建议大宗消费领域设3个月有效期[19] - 服务消费占比仅52.3%,远低于美国(68.6%)和日本(59.0%)[23] 财政政策空间 - 2023年中国政府负债率65.7%,低于G20国家平均118.2%和G7国家123.4%[31] - 基准情景预测2035年政府负债率87.3%,情景一(赤字率5%)预测97.1%[32] - 情景四(GDP增速3%+赤字率5%)预测2035年负债率108.7%,但发生概率低[32] 产业端改革方向 - 建议对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升级产品给予税收支持[27] - 扩大养老托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27] - 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仅43%低于国际标准55%,需提高税优力度[29] - 建议建立东部消费中心城市对中西部农产品产区消费税反哺机制[28]
盛松成:如何通过再分配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财经· 2025-04-15 11:12
文章核心观点 需采取完善再分配政策措施提振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应兼顾短期与长期,将稳增长与促改革结合,引导经济需求结构向消费倾斜,且增发国债有空间,资金使用要在消费和投资、民生和建设间取得平衡 [1][2] 再分配调节机制有待改进 - 我国居民部门收入占GDP比重低于日本、德国和美国等主要国家,住户部门收入份额偏低与再分配调节不合理有关 [3] - 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比重持续低于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再分配调节不合理,居民部门转移支付支出大于收入 [3] -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低于GDP增速,截至2023年末我国社保等民生领域政府支出有提升空间 [4] 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 增加对居民部门的短期转移支付 -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拓展支持品类,建立政策反馈机制 [12] - 增加对灵活就业人员、多孩家庭等群体的转移支付,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涨幅下降,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促进消费关键 [12] - 设定有效期的消费券有显著时效性优势,建议将本轮消费券使用有效期设定为3个月左右,分阶段、分批次发放 [13] 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税率,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建议将个税起征点从每月5000元上调至8000元,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率,两项调整每年约减少税收1300多亿元,对国家财政影响小但惠及中低收入人群 [14] - 长期应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15] 引导需求结构进一步向消费倾斜 以政府购买撬动市场供给和相关投资 -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重建设、轻服务”倾向,需优化,以政府购买增加民生支出可带动企业投资,如家政、托育、养老领域 [17] - 注重政府投资基金等创新财政工具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17] 税制改革应关注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 产业端支持现代产业与消费升级融合,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创新消费税收试验机制 [18] - 需求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消费税改革,下调升级消费品税率,考虑消费区域布局 [18] 加大个人养老金税优力度,并带动有关服务供给 - 降低个人养老金账户税率,完善对养老金融产品管理人激励机制,增加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相关联服务 [19] 增发国债仍有空间,更多向消费领域倾斜 - 我国中央财政有较大举债和赤字提升空间,模拟显示不同情景下到2035年我国政府负债率有不同变化,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需转变观念,货币政策应配合 [20][21][22] - 资金用途要在支持消费和投资、民生和建设间取得平衡,消费和投资相辅相成,提振消费有助于稳外资,应对外部冲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