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搜索文档
污水处理行业现绿色低碳转型怎么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15:07
行业现状与政策背景 - 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占全球总量2%且呈上升趋势,面临"双碳"目标下的减排难题[1] - 行业正从单一污染治理向减污降碳协同转型,2021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要求推进节能降耗,2023年《实施意见》将减污与降碳目标深度绑定[1] - 传统处理方式为追求高出水标准导致能耗增加,一级A标准厂单位电耗比一级B高1.5倍,间接碳排放占比超50%[1] 技术创新实践案例 - 青岛首创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模式,节约成本6200万元,减排4万吨CO2e,实现跨行业协同减碳[2] - 北京某厂通过曝气系统优化和沼气发电技术能耗降20%,年减排5000吨CO2e;河北某厂通过工艺优化和光伏发电实现吨水电耗降4.88%,年减排超2万吨CO2e[2] - 广州试点污泥生物炭化项目年减排8000吨CO2e,形成"污水处理-资源回收-碳交易"闭环模式[3] 行业发展瓶颈 - 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健全,存在边界不清、数据获取难问题,依赖国外参数集且区域口径不统一[4] - 厌氧氨氧化等技术面临成本高、运行稳定性差等限制,对进水条件敏感,商业化推广路径不足[4] - 管网渗漏、雨污混流等问题导致碳源浓度低,智慧水务建设滞后影响能耗与排放联动调控[4] 未来发展路径 - 需制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指南和污泥能源化标准,推动厌氧消化+热电联产等模式[6] - 重点突破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等技术,推广光伏+污水厂等能源自给模式[6] - 应用AI技术构建智慧水务平台,推进管网提质增效提高进水碳源浓度[6] - 设立绿色金融专项支持低碳改造,推动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和区域资源循环[6]
光大环境董事会主席王思联:绿色生产力引领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6-18 07:30
绿色发展理念与环保产业升级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为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1] - 绿色生产力是技术范式革命、要素配置重构、制度创新协同的系统性变革,旨在将生态治理驱动力从外部委托转为内生创造 [1] - 环保产业定位突破传统末端治理范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载体、经济转型支撑和国际竞争战略支点 [2] 环保产业变革的三大维度 - **定位转变**:从污染防治主力军扩展至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直接关联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与全球气候治理 [2] - **逻辑转变**:从基建行业转向专业服务行业,全行业营收超2万亿元但平均利润率仅8%,需通过绿色生产力向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3] - **内涵转变**:劳动者能力升级至碳足迹核算等跨界领域,劳动资料智能化革新,劳动对象从治理负担转为资源载体 [3] 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条件 - **产业规模**:2024年环保产业年营收连续3年超2.2万亿元,光大环境热电联产技术改造年增收超1亿元 [4] - **市场机制**:全国碳市场2021年运行以来成交额超300亿元,市场化定价机制拉动新技术应用 [4] - **政策支持**:16部委联合印发政策构建生态环境科技体系,覆盖财税、金融、人才等多领域支持 [5] 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 - **新技术应用**:光大环境无锡项目将沼气制备为生物天然气,零碳园区解决方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 [6] - **智能化升级**:垃圾焚烧发电厂部署数字孪生系统,污水处理厂实现无人值守"黑灯工厂" [6] - **装备国产化**:国产环保装备自给率从2018年65%提升至2023年82%,具备千吨级焚烧炉等关键设备生产能力 [7] 产业基础与人才储备 - **研发投入**:近5年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2%,2023年突破800亿元,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5% [7] - **人才规模**:2024年从业人员超340万人,近15年增长3倍,每年吸纳超10万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占比显著 [7] - **人才机制**:环保工程师注册启动,高端人才加速聚集,青年科技人才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11] 全产业协同发展路径 - **市场共建**:企业需加大绿色低碳研发投入,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提升全球环境治理参与度 [8] - **技术攻关**:突破生活垃圾制氢、生物质资源化等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资源化技术体系 [9] - **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工程化转化环节,破解研发与市场需求错位问题 [9] - **企业治理**:将绿色生产力纳入战略决策,完善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强化投入产出率导向 [10][11]
天津:高水平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中国发展网· 2025-06-04 17:15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天津市六项大气污染物指标全部实现同比改善,PM2 5年均浓度38 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 [2] - 优良天数268天,同比增加36天,重污染天数3天,同比减少5天 [2] -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占比52 8%,无劣V类水体,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72 6%,同比提升1 7个百分点 [2] 绿色低碳发展 -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市煤炭消费同比减少194 23万吨 [4] - 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52座、加氢站17座,两条跨津冀晋长距离零排放货运场景试点运行 [4] - 碳市场连续九年履约率100%,近两年绿电碳减排收益5300余万元 [4] 污染防治攻坚 - 新增206家环境绩效A、B级或引领性企业,较2023年翻一番 [5] - 淘汰老旧车6 6万辆,新增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3872台、重型货车2175辆 [5] - 累计完成1861处"无废细胞"建设 [5] 生态保护修复 - 打造临港湿地公园等6个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宁河区获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5] - 推进"两山"转化,打造生态+研学文旅多产融合模式 [5] - 废旧放射源收贮率100%,南港工业区新污染物治理项目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试点 [5] 环境治理体系 - 检查企业3 3万家次,立案1108起,对首次违法、情节轻微的企业依法免罚347件 [6] - 创建国家级智能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实验特色基地 [6] - 天津生态屏障站、天津城市站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6]
三部门详解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 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多项配套措施将出台
证券日报· 2025-05-28 00:17
深化国家级经开区改革创新工作方案 - 商务部印发《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旨在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和创新 [1] - 商务部将牵头协调落实政策举措,推动各地各部门出台配套措施,在要素保障、改革试点、审批权限等方面提供支持 [2] 国家级经开区现状与招商引资 - 目前232个国家级经开区共有外资企业超6万家,外贸企业9.9万家,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占全国23.4%),进出口10.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4.5%) [2] - 商务部将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支持经开区提高招商质效,拓展外资来源,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再投资 [2] - 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招商引资活动、创新园区引资场景(盘活存量资本、引入股权投资、加快绿色/数字/智能化转型)、促进东中西部协同引资 [3] 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强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制定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4] - 资金支持方面:允许统筹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经开区建设,支持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4] - "一个加强":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鼓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体,支持设立离岸创新基地,优化知识产权保护 [5] - "三个加快":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6] 优化营商环境 - 市场监管总局将鼓励经开区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形成特色高效事项并推广 [7] - 规范行政执法:优化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根据企业信用风险动态调整抽查比例,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 [7]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修订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 [8] - 支持完善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企业使用绿证参与碳排放核算 [8] - 加快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标准体系,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能力,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 [8]
生态环境部:将修订印发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 持续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新华财经· 2025-05-27 14:49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 -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建立健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标准体系 [1]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 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 修订印发生态工业园区管理办法和标准 [1] - 2023年12月发布包括21个城市和43个产业园区的试点名单 其中包括北京经开区 南通经开区 广州南沙经开区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1] - 2024年10月联合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支持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1]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 生态环境部联合商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已建成生态工业园区73家 其中43家是国家级经开区 [2] - 73家生态工业园区创造了全国8.5%的工业增加值 而COD 氨氮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仅占全国工业排放的5.2% 4.0% 0.8%和1.3% [2] -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全国工业排放水平要低84% 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89%以上 [2] 清洁生产推进 - 以全过程污染预防为核心 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 [2] - 开展重点行业 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筛选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 [2] - 推动重点行业 园区和区域在节能 节水 节材 减污和降碳等方面不断进步 [2] 环评工作进展 - 2024年以来已经审查了6家国家级经开区的规划环评 对规划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 [3] - 选取16家产业园区开展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 其中4家是国家级经开区 [3] - 组织制定完善试点园区环境准入清单 探索完善排污许可管理 [3]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陕西日报· 2025-05-21 08:25
发展新质生产力 - 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原创的生物质资源体系,面向农业、食品、新材料、生态修复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 - 通过人社干部、惠企政策、信息平台、高效服务"四进园区",完善产业园区需求、服务、措施"三张清单",为企业纾困解难 [1] - 探索农村建厂增效、群众增收、集体增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实现群众就近就业、持续增收 [1] 生态环境保护 - 加快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工业、交通、城乡、农业、生态等5个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2] - 加强水源调度,建立"日调度、周会商"机制,科学高效引水保障农业灌溉,实施河库渠联合调度优化水资源配置 [3] 就业支持与基层治理 - 强化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从岗位推送、渠道拓展、见习培训、困难帮扶等方面协同发力 [1] - 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建成5070个暖'新'驿站,吸纳新就业群体为基层治理观察员 [2] - 强化党建引领、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党组织统筹协调、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 - 深化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三年行动,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