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权益保障

搜索文档
“放弃社保”协议无效!最高法司法解释敲定劳资关系公平底线
贝壳财经· 2025-08-07 12:57
最高法明确"不缴社保"约定无效的核心内容 - 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明确任何"不缴社保"的约定均无效,无论双方协商或劳动者单方承诺[1] - 新规将于9月1日生效,劳动者可据此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1][5] - 同步发布典型案例:保安公司以补助代替社保被判决支付经济补偿[6][7][8]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外卖平台调研显示42.46%骑手未参加任何社保[4] - 中小企业普遍通过"协商一致"或"放弃声明"规避社保义务[4] - 部分劳动者因短期经济压力主动选择现金收入替代社保[4][15] 政策影响分析 - 增强劳动者议价能力与维权底气,防止牺牲长远保障[9] - 企业违法成本增加:需补缴社保+滞纳金+经济补偿[15] - 外卖平台测算显示新增社保成本约20亿元(占净利润15%)[16] 社保参保数据趋势 - 2020年底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99亿/2.17亿/2.68亿人[12] - 2025年6月底三项保险参保人数增至10.71亿/2.45亿/3亿人[13] - 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从2020年6.13万亿元增至2025年9.83万亿元[12][13] 制度优化建议 - 降低企业费率,针对小微企业优化缓缴机制[16] - 建立灵活缴费机制,推动多层级社保制度并轨[16] - 提高社保制度透明度以重建社会信任[16]
陕西“检察+”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陕西日报· 2025-07-20 08:50
检察机关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监督 - 省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全省检察机关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监督工作情况并发布5件典型案例 [1] - 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介绍今年以来在全省检察机关组织开展行政检察助力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专项监督 [1] - 全省检察机关以个案办理为切入点针对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与行政机关协作配合破解难题 [1] 检察监督工作方法 - 依托案件办理协同工会组织开展调研建立协作机制帮助劳动者了解维权途径畅通线索移送渠道 [1] - 利用大数据监督模型比对摸排同类型线索筛查发现同类问题线索并推送行政机关处置 [2] - 推动建立施工许可信息跨部门移送机制构建"个案督办—类案治理—系统防控"的检察监督体系 [2] 专项监督成效 - 促进农民工权益保障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的深层次转变协同有关部门加强综合治理 [2] - 全省检察机关将持续聚焦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突出问题依法履行检察职责提升办案质效 [2] - 以检察力量助力健全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
加班、休假工资怎么算?劳动纠纷离职才敢维权?具体案例这样认定
央视网· 2025-07-01 01:11
年假跨年"过期作废"合法性 - 带薪年休假是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法定权利 用人单位规定年假不能跨年且过期作废违反《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强制性规定 [3][6] - 年休假可以集中安排、分段安排或跨1个年度安排 但不能跨两个年度 [8] -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 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不安排休假 但需按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9][10] - 北京法院判决案例显示 公司需支付员工2020年和2021年未休年假工资2.9万余元 二审维持原判 [12] 节假日线上加班费计算 - 远程办公模式下 用人单位占用劳动者休息日、节假日线上办公需支付加班工资 [14] - 法院认定 行业性质和岗位特点导致工作任务具有周期性 加班审批制度不宜过分严苛 存在实质性劳动应获报酬 [18] - 北京法院判决案例显示 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3万元 [18] 非全日制用工权益保障 - 部分企业将全日制岗位伪装成非全日制用工 实际工作时间远超法定标准(每日≤4小时 每周≤24小时) [21][22] - 工资发放周期超过15日 与法律规定不符 法院认定存在全日制劳动关系 [24][26] - 北京法院判决案例显示 物业公司需支付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4.2万元及工资补偿1.5万余元 [26] 新职业劳动者权益完善方向 - 需针对新工种特点明确工作时间、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劳动基准 提供法律依据 [32] - 劳动监察部门应将新职业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打击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行为 [32] - 政策制定需平衡劳动者权益与企业利益 推动多方共赢 [31]
检察官送来维权“法治锦囊”
人民网· 2025-05-26 08:59
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 - 新就业群体代表提出工作安排、劳动纪律和劳动报酬灵活性可能导致权益保障隐患 [1] - 检察官提供维权"三字诀":留证据、找调解、打官司,并可申请检察机关支持起诉 [1] - 典型案例对互联网企业在用工规范问题上有启发作用,需坚持依法办事并承担社会责任 [1] 检察机关创新举措 - 浦东新区检察院开展"检察护航新业态发展"专题学习活动,覆盖"两司两员一主播"等新就业群体 [1] - 检察机关重点解读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平台经济和防范法律风险方面的创新举措 [1] - 设立"检察护航工作站"并拓展至五大开发区,包括张江科学城、外高桥保税区等区域 [2] 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议 - 检察官建议企业规范合同管理、建立合理配送规则与激励机制 [2] - 加强沟通与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注重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 [2] - 新业态从业者需增强合同意识、重视证据留存、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2] 活动成效与扩展 - 2024年9月设立首个"检察护航工作站",后续扩展至五大开发区实现全覆盖 [2] - 活动获得新就业群体积极反馈,增强从业者维权信心 [2] - 检察官担任"法治顾问"角色,提供法律知识普及和实务指导 [1][2]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夯实保障
经济日报· 2025-04-04 05:53
文章核心观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诸多权益保障和服务关爱问题,应秉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理念探索解决路径 [1][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情况 - 新就业形态指互联网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劳动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全国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 [1]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劳动关系界定不清、薪酬与社会保障不足、工作环境复杂等问题,影响职业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 [2] 管理维度措施 - 强化制度建设与规范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劳动关系标准,优化工伤认定流程,加强对平台企业监管 [3] - 平台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部合规建设,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杜绝不合理用工行为 [3] 服务层面措施 -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提供精准岗位信息对接服务 [4] - 健全培训机制,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专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4] - 优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渠道 [4] - 建设服务阵地,为劳动者提供便利服务 [4] - 加强法律援助,建立专门机制,提供法律咨询与纠纷调解服务 [4]
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厅长蓝向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4 14:51
民事检察工作新进展 - 民事检察是检察机关保障民事法律统一实施的重要监督手段,近年来在案卷调阅、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 - 2024年检察机关聚焦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民生司法保障专项工作重点内容[4] - 检察机关通过生效裁判监督、审判活动监督、执行活动监督等多渠道推进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6] 劳动者权益保护成效 - 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于用人单位社保缴纳不足、拖欠农民工工资、新业态劳动者法律地位不清三大领域[5] -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劳动争议民事监督案件5400件,提出抗诉和再审建议800件[6] - 2024年支持起诉案件8.2万件中,支持农民工起诉4万件占比65.7%,综合运用法律咨询、证据收集等多种支持方式[7] - 最高检与全国总工会建立协作机制,联合印发保障劳动者权益系列文件[7] 再审检察建议能力提升 - 2024年1-11月提出再审检察建议7600余件,法院审结8400件中改变率91.6%[10] - 通过争取党委支持、落实两高联合意见、强化案件办理、加强法院协作、一体履职等五方面提升监督刚性[10][11] - 重点运用调查核实、公开听证、专家论证等手段提升监督质量[11] 民事支持起诉工作突破 - 2024年受理支持起诉8.2万件,支持起诉6.1万件,其中一审结案占比超90%,调解结案占比60%以上[13][14] - 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和工作指引统一各地办案标准[13] - 提升案件审查能力、处理能力和办案效果拓展能力三大维度[14][15] 执行监督工作推进 - 2024年受理执行监督案件6万件,提出检察建议5万件采纳率超97%[19] - 推动完善检察监督制度机制顶层设计,指导地方探索创新工作机制[18] - 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重点监督财产调查、处置等关键环节违法问题[18][19] 虚假诉讼治理措施 - 2020-2024年监督纠正虚假诉讼4.6万件,涉及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21] - 采取专项监督、民刑协同、数字赋能、联防体系、社会治理五方面措施[21][22][23] - 研发智慧监督系统破解线索发现难题,形成类案监督规模化效应[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