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强农粮满仓
经济日报· 2025-11-04 07:07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 - 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推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同步提高 [1] 良田提质 -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科技创新支撑粮食丰收的坚实基础,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升约10% [1] - 运用遥感监测、物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动态评估土壤状况,为科学种植提供精准依据 [1] - 因地制宜改良土壤,盐碱地推进排盐工程与生物改良,东北黑土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南方红黄壤地区主攻酸化治理与地力培肥 [1] 良种攻关 - 全国农田良种覆盖率已超96%,其中95%以上为自主选育 [2] - 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源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2] - 依托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培育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抗病、耐逆、适应性广的新品种 [2] 良机融合 -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 [3] - 全国配备北斗终端的农机设备达220万台,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25万架 [3] - 农机装备向低碳化、清洁化方向迈进,通过提升排放标准、淘汰老旧机械、试点电动农机等措施探索减污降碳路径 [3] 良法集成 - 通过绿色高质高效行动覆盖上千个粮食主产县,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技术模式 [4] -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集成模式,将科研知识转化为生产方案,推动农业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升级 [4] 未来发展重点 - 系统推进农业全链条创新,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发力 [4] - 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田等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4] - 加快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业内生发展动力 [4]
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推介大会暨集中签约活动举办
陕西日报· 2025-10-28 07:05
活动概况 - 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推介大会暨集中签约活动于10月26日在杨凌举办,主题为“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1] - 活动吸引全球政府、企业、商协会及科研专家近400人参会 [1] - 现场展示农业科技最新成果 [1] 签约项目与投资金额 - 活动现场上台签约项目61个,总投资金额达162.3亿元人民币 [1] - 会后另有61个项目将签约,总金额为87.6亿元人民币 [1] - 签约项目覆盖种业、智慧农业、医药、医疗器械、农文旅等多个领域 [1] 行业研究报告发布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宏鸣发布《2025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指出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下,资本正加速涌入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新兴赛道 [1] -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秘书长黄德钧发布《2025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投资报告》,指出农业科技创投聚焦农业生物科技、智慧农业、创新食品与营养、绿色低碳等赛道,为产业升级提供金融支撑 [1] 重点投资领域与合作邀请 - 杨凌示范区产业投资促进局局长李魁介绍当地投资环境,并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邀请 [1] - 重点合作领域包括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 [1] 企业参与与技术分享 -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陕西农发集团、美国AgroFresh公司亚太区、深圳中农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参会 [2] - 参会企业代表现场分享了前沿技术、全新模式和实践案例 [2]
无人机飞出清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
南方农村报· 2025-10-16 22:03
活动概述 - 清远市清新区三坑镇举办了一场以“无人机施肥”为主题的广东科学施肥增效技术田间观摩直播课 [1][2][5][6] - 活动线下吸引50余人参会,线上观看互动人次超过6万 [6] 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成效 - 清新区自2009年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等科学施肥项目,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 [10][11][12] - 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从2021年的40.17%提升至2023年的42.52%,带动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16][17] - 2025年科学施肥增效“三新”集成推进县项目已获批立项,计划建设配方肥示范面积26000亩,水稻机械侧深施肥示范面积3000亩,无人机施肥示范面积1000亩 [13][19][20] - 项目目标为示范范围内配方肥到位率达到80%以上,化肥用量减少3%以上 [21] 无人机施肥技术优势 - 无人机在水稻上方3.5米处沿预定航线自主飞行,根据预设参数均匀撒肥 [3][4] - 技术可提高施肥效率,解决人工撒施不均匀问题,有利于水稻商品化、规模化发展 [29][30][31][32] - 演示所用T60农用无人机最大载重6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可达6米/秒,能有效提升作业效率 [34][35] 智慧农业体系发展 - 无人机作业实时采集的田间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至云平台,管理人员可实时监控作业进度、肥料消耗和设备状态,并生成评估报告 [37][38][39] - 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推动清新区农业生产体系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的整体升级 [42][43][44]
陕西加快推动科技特派员村镇全覆盖
陕西日报· 2025-10-13 07:10
科技创新资源部署 - “十四五”期间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延伸 [1] - 2025年省科技厅共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和重点帮扶县项目137个 [1] - 按照“一县一课题”模式在11个重点帮扶县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 - 加快推动科技特派员村镇全覆盖 [1] - 通过国家科技特派团和省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双团联动开展技术帮扶 [1] - 组织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精准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驻村 [1] - 每年面向全省65个县区选派“三区”科技人才约1000名 [1] 服务平台与培训体系 - 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载体提供项目孵化、技术研发一站式服务 [2] - 共建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人员超4万人次 [2] - 开发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形成“互联网+科技特派员管理+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 [2] 技术成果与产业带动 - 形成高校院所、企业与乡村“需求—攻关—转化”闭环 [2] - 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带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 [2]
硬装备+软技术双发力!我国持续夯实农业应急救灾能力 粮食生产韧性更强
央视网· 2025-10-11 16:02
应对极端天气的农业系统性解决方案 - 行业通过部署24万台履带式收割机应对持续阴雨导致的农田泥泞问题,确保秋粮抢收 [3] - 行业组织超过2000台移动烘干机并建立烘干中心热线,为湿粮构建“烘干急救网络”以解决缺乏晾晒条件的问题 [5] - 行业在一天内紧急协调24家农机制造企业备齐并运送所需救灾机具至河南受灾地区,发挥应急救灾中心和服务队作用 [5] 冬小麦晚播的农技保障措施 - 行业专家提供“晚播指南”,通过更换更耐晚播的种子品种来弥补播种时间延误 [5] - 行业采取增加播种密度的技术方案,以补偿因天气造成的晚播时间损失 [5] - 行业通过保证足量底肥的农技措施,确保冬小麦后期生长营养,实现“以技补晚” [5] 农业应急救灾能力的体系建设 - 国家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农机应急救灾能力建设,基于“平急两用”原则推进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 [6] - 行业通过配强应急救灾机具和建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系统性提升粮食生产的韧性 [6]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法国媒体团体验中国农业的数字变革
环球网· 2025-09-21 16:43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设MAP技术服务中心 服务面积超4000万亩[2] - 公司通过MAP技术服务中心和示范农场向种植户提供从选种、配肥、农机作业到农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2] - 公司围绕绿色高效种植为核心 通过培育壮苗+导航插秧+精准水肥+绿色植保+高效收获提升水稻产量及品质[3] 技术应用与创新 - 公司通过卫星遥感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作物长势、气象预测等数据[2] - 公司采用AI系统分析数据并生成精准农事建议[2] - 公司开发iMAP农业种植综合大模型 融合神经算法和深度推理模型 结合历年数据生成新种植方案[3] 运营成效 - 合作农户使用数字化管理后 3000亩地巡查时间从3-4天缩短至手机实时定位[3] - 水稻收成实现每亩增产100多斤[3] - 分析工具采用太阳能供电 可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远程操作[2] 行业影响 - 数字化变革正在重塑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生产方式[1] - 农业数字化代表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创新之路[4] - 科技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创造更加可持续的农业未来[4]
让农业伪科普无所遁形(来论)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行业乱象 - 短视频平台出现伪农技专家进行伪科普并推销劣质农资产品 [1] - 此类行为将助农科普转变为坑农骗局 扰乱市场秩序并造成农民财力物力损失 [1] - 伪科普行为可能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破坏 [1] 乱象成因 - 不法分子利用农民学习新技术增产增收的刚需热情 [1] - 农技服务资源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 优质服务缺位为劣质服务提供可乘之机 [1] 治理措施 - 相关部门需深化网络平台乱象治理 加强监管打击曝光力度 [1] - 需针对性丰富农技服务供给以弥合知识与信息鸿沟 [1] - 应加强农技科普宣传教育引导 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和产品甄别能力 [1]
富邦科技(300387) - 300387富邦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915
2025-09-15 18:14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8,459.76万元 同比上升6.50% [2] - 境内营业收入36,505.79万元 占比53.32% 同比增长5.10% [2] - 境外营业收入31,953.97万元 占比46.68% 同比增长8.16%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21.70万元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7,095.07万元 同比上升9.53% [2] - 现代农业业务营业收入12,236.98万元 同比增长13.31% [2] 研发与技术布局 -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联合顶尖科研机构攻关关键技术 [2][3] - 重点布局菌种资源库建设 高效发酵工艺开发和田间应用技术研究 [2][3] - 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多粘类芽孢杆菌资源库 [6] - 与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发高密度发酵工艺 [6] - 自主研发除重金属综合治理方案完成客户小试验证 [8] 产品发展 - 推出禾本科固氮与根结线虫防治两大类生物农业产品 [3] - "天生旦"系列产品已完成产业化准备 在10余种作物上布置数万亩示范试验 [4] - 2025年3月启动"天生旦"百万亩科技助农项目 [4] - 开发新型多功能包裹剂 造粒助剂等高效环保型助剂产品 [8] - 与OCP集团合作推进钙镁磷肥 TSP-MgO等前沿项目研究 [8] 战略规划 - 采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4][5] - 生物农业聚焦微生物菌剂 生物肥料 生物农药及食品添加剂四大领域 [5] - 数字农业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为核心战略 [5] - 打造"种肥药+生物技术+数字化"的现代农业生态 [5][6] - 2025年3月发布"农博士"绿色农业品牌 [7] 技术应用 - 应用AI技术于土壤检测大数据分析及精准灌溉系统 [9] - 通过高光谱扫描技术实现果园产量预估 [9] - 数字农业提供土壤检测 智能滴灌决策 水肥一体化等全流程服务 [5] - 研究作物茎水势实现精准灌溉 [9]
吉峰科技: 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议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9-04 19:14
董事会决议 - 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25年9月4日召开 应出席董事9人 实际出席9人 会议采取现场表决方式 召集和召开程序符合相关规定 [1] - 选举田刚强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长 任期自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六届董事会任期届满 [1] - 设立战略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三个专门委员会 任期与董事会一致 [2] 专门委员会组成 - 战略委员会由田刚强 王新明 元兴组成 田刚强担任主任委员 [2] - 审计委员会由何力 王新明 张月华组成 何力担任主任委员 [2]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由何力 王新明 田圣宽组成 何力担任主任委员 [2] 新业务投资 - 拟投资5000万元自有资金设立全资子公司吉峰航空科技(四川)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低空产业投资运营平台 [3] - 投资目的是抓住低空经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机遇 促进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战略升级 依托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业务优势及公司渠道服务优势 [3] - 该投资需经相关主管部门审核或备案 旨在打造新盈利增长点 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升级"一体两翼"战略内涵 [3] 子公司融资 - 子公司吉峰农机(成都)有限公司拟向四川简阳农村商业银行申请不超过1000万元综合授信额度 期限不超过1年 [4] - 由公司及汪辉武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最终以银行审批为准 具体金额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4][5] - 董事会授权子公司法定代表人或指定代理人在授信额度内办理手续并签署相关文件 [5]
“科技+服务”直达田间地头
辽宁日报· 2025-06-28 09:32
科技服务春耕备耕 - 省农科院组建50个院地科技共建团队、80个科技特派团、18个科技帮扶专家团队、10个特色产业服务团队,共计600余人,服务全省41个县(市)的春耕备耕工作 [1] - 举办培训班、观摩会313次,现场技术指导1297次,利用网络直播等培训451万人次 [1] - 实施现代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等项目216项,建立示范基地509处,推广优良品种558个、新技术502项、新模式130套,示范面积33万亩,辐射推广面积480万亩 [1] 科技赋能企业 - 选派科技专员99人深入400余家农事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702个 [2] - 促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助力企业品牌建设 [2] 玉米和水稻生产 - 派出专家团队全流程服务玉米单产提升工程90万亩,覆盖全省7个示范县 [2] - 在水稻主产区建立32个示范基地,推广水稻工厂化高质高效育苗技术等新技术12项,解决技术难题23个 [2] 夏管时期工作 - 继续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紧盯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 [2] - 有效应对农业自然灾害,提供科学解决方案,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