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市有机更新
icon
搜索文档
小微空间改造后,老旧社区变身铁路百年记忆文化区
长江日报· 2025-08-05 15:13
城市更新项目 - 粤汉里社区通过小微空间改造将老旧社区转变为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功能的休闲文化区[3][5] - 改造内容包括建设铁路记忆广场、增设风雨亭、健身器材及休闲座椅等设施[5][6] - 2023年社区联合省监狱管理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武汉城铁城市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共建单位推进改造[5] 基础设施升级 - 新建共建广场连接临江大道与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提升居民出行便捷性[9][10] - 广场设计融合铁路元素,包含喷泉互动空间、林荫休憩区及定制化座椅[9][17] - 打通社区至生态文化长廊的通道,优化公共空间可达性[9] 文化保护与展示 - 复原"武昌北站"站牌并设立粤汉铁路工人俱乐部遗址文化墙[6][9] - 杨园城市更新文化展厅已收集200余件老物件,展示百年铁路历史[9][12] - 改造保留詹天佑修建粤汉铁路的历史印记,强化社区文化属性[3][9] 政企合作模式 - 武昌区城管执法局牵头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共建,实现"工业锈带"向"城市秀场"转型[18] - 武汉城铁城市开发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参与资源整合与开发[5][18]
当老厂房成为“新网红” 工业遗产焕新成为文旅“破圈”密码
央视网· 2025-07-28 12:28
工业遗产改造与文旅融合 - 江西上饶望仙谷通过"生态修复+文旅"模式将废弃矿山改造为日均游客量上万人次的网红景区[1] - 当地依托花岗岩峰林地貌打造赣派风格民宿、咖啡屋、酒吧等设施,污染河道改造为火爆的山谷漂流项目[7] - 2023年暑期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达2万人次,同比增长10%,"漂流+景区门票"套票组合显著提升客单价[9] - 景区计划引入更多非遗项目和文化活动以增强游客体验[9] 工业博物馆转型案例 - 重庆工业博物馆由老重钢型钢厂厂房改造而成,2019年开放后发展为集合文化、商业、旅游的复合业态[10] - 馆内展示8000匹马力蒸汽原动机等工业文物,设置"钢魂"馆和工业发展史陈列[12] - 工业遗址公园展出汽车装备和工业雕塑景观,年接待大量教育团体[14] - 重庆市通过鹅岭二厂、北仓文创街区等项目探索老旧厂房改造提升城市品质[16] 工业厂房文化空间改造 - 山西阳泉70年历史水泵厂改造为文化园区,保留工业痕迹的同时创新融入阅读休闲功能[17][19] - 改造后园区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城市文脉载体[21] - "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通过工业与现代元素融合释放文旅消费潜力[21] - 改造保留车间原始结构形成独特工业风格,增强居民记忆共鸣[22]
济南高新区分层利用旧地块 让土地“长”出多重价值
新华网· 2025-05-12 11:45
舜泰广场智慧停车项目背景 - 舜泰广场2005年建成,建筑面积80.2万平方米,进驻企业670家,办公人员35000人 [2] - 周边新增信通院、博晶大厦等项目后,企业总数近1000家,常驻办公人群近10万人 [2] - 人员高度集聚导致交通拥堵、停车位不足、就餐困难等问题突出 [2] 分层出让模式创新 - 地上部分按体育用途划拨给行业主管部门,地下部分按商业用途挂牌出让 [2] - 打破传统单一主体使用模式,实现一块土地多重利用 [2] - 2021年11月项目启动,2023年5月交付,改造后形成开放式体育公园+地下商业/停车综合体 [3] 智慧停车场运营细节 - 地下三层立体车库新增车位1000余个,采用自动引导屏和存取系统 [3] - 设置4个停车出入口和20个存取口,单小时峰值停车能力达700辆 [4] - 日均停车量1000辆次,利用率高 [4] 商业配套运营表现 - 万悦广场商业面积9475平方米,含60个商铺,出租率超95% [5][6] - 日均客流量6000-7000人次,2023年整体收益近1000万元 [6] - 代表性商户如米村拌饭日均营业额达1.5万元 [5] 体育设施运营模式 - 足球场分时段免费开放或租赁(全场800元/场,散客20元/人) [6] - 配套跑道、网球场等设施,提升园区休闲功能 [3] 项目经济模型与推广价值 - 停车、商业、运动三大板块均产生收益,商业表现超预期 [6] - 预计20年内实现投资收益平衡,可通过车位出售或资产证券化回笼资金 [6] -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城市有机更新案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