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极货币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美元循环断裂与全球资产配置思路
华福证券· 2025-06-20 19:08
核心观点 - 国际货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可能性较高,中国资产或系统性升值,商品有望长期走牛 [3][4] - 美元难以维持单极霸权,多极货币体系是化解美元体系危机的重要出路,对应中国资产升值和商品走牛 [4] 金本位的崩溃:货币权力交割与大萧条的教训 金本位下的货币双极 - 战后美元与英镑合计占全球外汇储备的97%,形成新货币特权结构 [11] - 20年代中期美元超越英镑,并在20年代后期扩大优势 [11] 英镑高估陷阱 - 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位制,英镑兑黄金比价设定为战前固定汇率水平,实际购买力下降,英镑高估 [16] - 英镑高估使英国出口商品变贵,进口变便宜,打击本国工业,为维持汇率实施高利率政策,导致经济紧缩、失业率高企 [16] 美元崛起的基石 - 一战后美国因对协约国的大规模贷款和出口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经济实力上升,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提供经济基础 [17] - 1914 - 1918年协约国借外债160亿美元,美国放贷70亿美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金融中心 [21] 大萧条导火索 - 20年代工业革命与信贷周期结合形成投机泡沫,1928年美联储加息,导致国内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海外资本外流,引发债务 - 通缩螺旋和大萧条 [26] 法国“黄金黑洞” - 战后法国通胀高企,普恩加莱内阁上台后启动紧缩政策,法郎由贬转升,央行干预外汇市场,黄金储备快速上升 [29] - 1928年法国《货币法》要求保持35%黄金覆盖率,央行实际以40%为底线,将多余外汇兑换为黄金,黄金储备占全球比例从1926年不到10%飙升至1932年超25% [33] 古典金本位制的最后挽歌 - 1928年法国恢复金本位后清算英镑,兑换黄金,导致英镑贬值,英国放弃金本位,其他国家效仿兑换黄金 [34] - 法国和美国采取“黄金中性化”政策,使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通缩倾向,金本位信用派生能力不足,储备货币定价重要,大萧条期间各国争相贬值以应对本币高估 [38] 商品先缩后胀 - 大萧条爆发后,各国将外汇资金转向黄金,非黄金外汇储备占比从36%降至8%,引发金本位竞争式争夺 [39] - 1929 - 1933年美国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933年后商品价格修复,商品与金价走势背离,黄金成为避险和货币稳定的避风港 [45][48] 法郎的黄金背书 - 大萧条初期各国减少非黄金外汇储备,1930年各国减持美元,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各国增持黄金,法郎短暂崛起 [53] - 法国萧条始于1930年,1932 - 1936年持续低迷,1936年后微弱复苏,法国财政政策偏向维持公共消费支出,稳定就业和社会秩序 [54][58] 法郎退出历史舞台 - 1931年后法国失业率上升,救济支出增加,赤字扩大,政府增税和削减支出未能有效削减赤字,反而抑制需求 [65] - 1931年英镑贬值冲击法国出口,贸易逆差扩大,法国政策未及时转向扩张,央行拒绝宽松,错失刺激投资机会 [65][67] 法郎的历史启示 - 自动稳定器需与主动政策配合,政策信号关键,制度构建要有战略目光,货币信用离不开经济实力 [68] 英美复苏密码 - 英国1931年脱离金本位后实施“廉价货币政策”,经济在1933 - 36年间年均增长4%以上,货币供应量增加,黄金储备翻倍 [73] - 美国罗斯福政府上台后推行新政和货币体系改革,结束金本位,调整官方金价,加大公共支出,失业率和生产率改善,1940年末美国持有全球约80%的黄金储备 [74] 从法郎和英美货币地位变化学到的经验 - 货币优势转移速度可能快于传统预期,后起之秀有机会挑战霸主地位,多极化货币体系潜力存在,信心和网络效应重要但可跨越 [76] 美元循环之困:主导逻辑的裂痕及其全球冲击波 美元信用的本质 - 美元信用与美国全球化框架密切相关,美国通过资产端化债受金融资本阻碍,金融资产扩张源动力减弱,带来债务压力 [79] - 美国全球化运行模式为企业垄断获取利润回流为美元信用背书,美债扩张驱动债务经济,资本利得反哺企业 [83] 美元循环走弱的根本 - 企业视角上,中国制造挤压美国企业利润,美国企业增加资本开支是自保通路 [94] - 资本视角上,资本与企业、国家战略相左,2021年前费城半导体指数呈现垄断特征,2022年后资本开支扩张 [100] - 国家视角上,资本回流受阻,美债发行面临压力,“债务 - 消费”循环濒临崩溃,制造业空心化,规则制定权流失 [101] 不同类型国家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及应对措施 - 资源国需应对资源定价、投资美元资产、稳定汇率和地缘政治庇护等方面的冲击,可采取增设其他货币并行定价机制、调整资产配置等措施 [107][109] - 生产国需应对美国需求、美元融资、稳定汇率和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冲击,可采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探索其他货币融资等措施 [112] 美元循环对新兴市场的遏制 - 资本流动视角下,美国加息资本回流,降息新兴市场制造业国家外储降低 [117] - 产出视角下,美国的全球化框架遏制全球效率,中国自主可控加速全球化可提高全球效率 [120] 美元与金本位时期黄金的类比及新兴市场机会 - 美元作为储备和结算货币,通过循环体系保持稳定,可能被“高估”,新兴市场国家理论上有机会,但现实中切换本币信用面临诸多挑战 [132][134] - 综合汇率和资本市场表现,本轮美元走弱推动资本流出美国,流向有扩张动力的国家和地区 [141] 多极货币体系的前景:破局美元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在全球支付、储备和投资中的份额较小,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限制其成为重要储备货币 [146][147] 美元外汇储备的用途 - 央行可签署双边货币互换额度协议,将美债收益或结汇本币注入主权基金或外汇合作基金用于对外援助,如中非发展基金和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 [150] 人民币与美元交割的潜在可能 - 中国经济基础稳固,贸易份额高,自主可控加速全球化冲击美元信用,人民币有望为全球信用扩张提供新锚,有能力助推全球效率上行 [152] 货币体系演变对比 - 金本位核心问题是黄金供给有限,信用派生能力受限,各国脱离金本位,重估本币,导致大萧条;美元循环核心问题是超额利润回流受阻,信用派生边际走弱,全球减持美元,增持多极货币,区域贸易兴起 [157] 大类资产推演:货币体系裂变下的重定价 资产走势推演 - 中期美国经济政策取向有不确定性,但多数资产走向不变;长期货币格局重塑确定,美元循环瓦解,商品通胀走强 [165] - 美元中期趋势性贬值,长期持续贬值;人民币中期开启升值趋势,长期快速升值;AH股中期资本回报率中枢上移,低波策略占优;商品中期通胀确定,长期通胀修复;黄金中期通胀牛,长期上行 [164] 黄金走势分析 - 当前美元信用收敛与1930年金本位不同,黄金兼具信用对冲与通胀保值属性,有望上涨,但涨幅或不及金本位时期 [165]
亚洲“渐别”美元,人民币作用凸显
搜狐财经· 2025-05-30 22:32
在关税战、债务危机等问题的催生下,各国央行和投资者都纷纷加入放弃美元这一全球储备货币的"队 伍"中。 通过建立替代贸易协定并增加对黄金和数字货币等资产的投资,越来越多的亚洲经济体正在谨慎地摆脱 美元的束缚,这一趋势可能预示着货币体系将长期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印尼与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中约有15%使用其他货币进行,与中国交易使用人民币,与日本交易使用印尼 盾。据印尼一家外资银行管称,该公司将在雅加达设立专门的团队,以满足当地对印尼盾兑人民币交易 需求。 与此同时,印度也已与18个国家签订了使用其货币卢比的贸易协定。 亚洲各国都在采取各自的战略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外汇平台 Forex Complex 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了去美元化的三个主要指标:美元在国家储备中的占比下 降、黄金占比上升以及替代货币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增多。据信,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日本在这方 面取得的进展位列全球前十,这表明亚洲国家都在有条不紊地"去美元化"中。 在过去,美元占SWIFT支付的近一半和外汇交易的80%以上,但现在,东南亚、中东和金砖国家之间的 货币多元化努力正在获得推动,而在亚洲,越来越多的交易也通过人民币进行。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 ...
专访罗马诺·普罗迪:解码关税壁垒与文化纽带下的中欧未来
环球网· 2025-05-23 09:13
美国 " 对等关税 " 的本质是 " 规则破坏者 " 2025年4月以来,关税政策冲击下美国经济预期走弱,施压美元指数大幅回落至100以下,近期,美英、美中贸易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后,美元指数出现小幅反 弹。 提及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时,普罗迪教授谈到:"显然这不是欧元走强,而是美元走弱的表现。当某个国家或区域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强,无法被预测时,其 信任度就会被侵蚀,货币亦会走弱。" 欧元自1999年诞生至今已超过25年,作为欧元区的官方货币,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普罗迪教授回顾了欧元诞生之初的情形:"中国时任领导 人曾提及'中国应持有等量美元和欧元储备',以此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空间。这一构想深刻体现了多极货币体系的战略价值。" 面对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普罗迪教授直言其本质是"规则破坏者"逻辑:"过去30年,WTO框架维持多边贸易体系,但现在美国用关 税作为政治工具,甚至对盟友加征关税。这种做法不仅违背经济学原理,更摧毁了国际信任。"普罗迪教授强调,"关税壁垒非但未能扭转贸易逆差,反而对 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实际上是呈萎缩态势。"他特别指出,特朗普政府对 ...
多极货币体系如何破局?5名国际权威专家深度对话
搜狐财经· 2025-05-17 22:43
全球货币体系变革 -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从"单极依赖"向"多极共治"转型 [3] -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占比超40%,中国、欧洲与发展中国家需共同推动国际机构改革 [3] - 美元在外汇储备中占比从73%降至60%,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占比达7.5% [3] - 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欧元因财政联盟缺失难以挑战美元地位 [3]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 美国对多边机构资金投入缩减(如国际开发署裁员40%),世界银行转向"混合融资"模式 [4] - 亚投行创新实践:截至2025年在47个国家落地132个项目,38%引入私营部门投资 [4] - IMF可能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范围(如纳入东盟货币),发展超主权货币 [4] - WTO争端解决机制瘫痪可能引发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贸易挑战 [4] 区域货币合作进展 - 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全球30%,区域内零关税商品比例达90% [6] - 亚投行与东盟合作设立100亿美元绿色基础设施基金,支持跨境电网和低碳技术 [6] - 亚洲正探索建立类似欧洲稳定机制(ESM)的危机应对基金,推动本币结算系统 [6] - 中国数字人民币(DCEP)在东盟五国开展跨境支付试点,与新加坡UPI、泰国PromptPay形成"数字货币走廊" [6]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 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提升内需比重,人民币国际化采取渐进路径 [3] - "一带一路"倡议及亚投行等新机制正在重塑全球资本配置格局 [3] -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为全球治理注入新价值内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