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极货币体系

搜索文档
美国自食恶果!疯狂制裁遭反噬,美元全球地位摇摇欲坠
搜狐财经· 2025-07-18 19:17
美元霸权面临的挑战 - 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持续80年,正面临多重力量挑战,多极货币时代逐渐逼近现实 [1] - 俄罗斯被排除出SWIFT系统成为重要催化剂,全球南方国家反抗美元武器化趋势 [1] - 非洲国家放弃与欧元挂钩的CFA法郎,寻求货币主权摆脱外部干涉 [1] 非洲货币自主化进程 - 西非国家提出共享非洲新货币设想,象征去殖民化决心,马里、尼日尔等国支持 [3] - ECOWAS讨论长期拖延的"Eco"货币方案,寻求金融自主权挑战欧美主导体系 [3] - 泛非主义兴起推动经济意识觉醒,共同货币成为尊严与未来选择的象征 [3] 欧洲国家对美元体系的疑虑 - 意大利和德国呼吁将黄金储备从美国运回,德国曾召回超过300吨黄金 [3] - 特朗普政策动摇跨大西洋信任,法国荷兰若跟进将威胁美国在欧洲资产托管地位 [5] - 欧洲寻求对抗美国金融武器化手段,可能终结美国在欧洲货币资产托管统治 [5] 美国财政与美元特权问题 - 美国国家债务超36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超一万亿美元超国防预算 [5] - 美元特权使美国可通过印钞筹资,其他国家需出口或借债获取美元 [5] - 美元体系被指不公平不稳定,新兴市场承受美元超发带来的通胀压力 [5] 全球货币体系转型趋势 - 美元仍占全球储备货币58%以上,90%国际货币兑换依赖美元 [7] - 未来可能出现多极货币体系,依赖人民币、印度卢比、非洲"Eco"等 [9] - 全球正恢复货币主权,质疑华盛顿控制的金融规则 [9] 地缘政治对美元的影响 - 美国对乌克兰以色列无限制军援削弱市场对其财政稳定性信心 [5] - 特朗普威胁对金砖国家征收10%关税加剧紧张局势 [9] - 巴勒斯坦问题激化全球愤怒,摧毁欧美道德权威加速去美元化 [10]
英媒: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质疑美国主导的游戏规则,寻求夺回货币自主权
搜狐财经· 2025-07-16 18:44
美元霸权面临的挑战 - 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特权地位正受到全球质疑,各国开始寻求货币自主权以构建多极货币体系[1][5] - 美国通过无限印钞为36万亿美元债务融资,导致贸易伙伴承受通胀压力而美国享受流动性优势[1] -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指出基于美元的金融体系已变得不公正且不稳定,相当于全球以零利率借钱给美国[1] 去美元化的全球实践 - 金砖国家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已超七国集团,印度俄罗斯用卢比卢布交易石油,中巴建立人民币-雷亚尔结算机制[4] - 非洲国家推动摆脱与欧元挂钩的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西非经共体计划推出"ECO"共同货币作为去殖民化象征[4] - 欧洲盟友因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开始动摇对美元信任,跨大西洋金融信任关系出现裂痕[5] 美元现状与未来趋势 - 美元仍占全球外汇储备58%和90%货币兑换份额,但主导地位依赖的信任基础正在崩塌[5] - 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批评将美元武器化的做法不可持续,去美元化是金融体系的公平再平衡而非威胁[5] - 全球转向多极货币体系的进程加速,核心矛盾在于美国是否愿意改革过时的金融特权[1][5]
美元循环断裂与全球资产配置思路
华福证券· 2025-06-20 19:08
核心观点 - 国际货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可能性较高,中国资产或系统性升值,商品有望长期走牛 [3][4] - 美元难以维持单极霸权,多极货币体系是化解美元体系危机的重要出路,对应中国资产升值和商品走牛 [4] 金本位的崩溃:货币权力交割与大萧条的教训 金本位下的货币双极 - 战后美元与英镑合计占全球外汇储备的97%,形成新货币特权结构 [11] - 20年代中期美元超越英镑,并在20年代后期扩大优势 [11] 英镑高估陷阱 - 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位制,英镑兑黄金比价设定为战前固定汇率水平,实际购买力下降,英镑高估 [16] - 英镑高估使英国出口商品变贵,进口变便宜,打击本国工业,为维持汇率实施高利率政策,导致经济紧缩、失业率高企 [16] 美元崛起的基石 - 一战后美国因对协约国的大规模贷款和出口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经济实力上升,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提供经济基础 [17] - 1914 - 1918年协约国借外债160亿美元,美国放贷70亿美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金融中心 [21] 大萧条导火索 - 20年代工业革命与信贷周期结合形成投机泡沫,1928年美联储加息,导致国内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海外资本外流,引发债务 - 通缩螺旋和大萧条 [26] 法国“黄金黑洞” - 战后法国通胀高企,普恩加莱内阁上台后启动紧缩政策,法郎由贬转升,央行干预外汇市场,黄金储备快速上升 [29] - 1928年法国《货币法》要求保持35%黄金覆盖率,央行实际以40%为底线,将多余外汇兑换为黄金,黄金储备占全球比例从1926年不到10%飙升至1932年超25% [33] 古典金本位制的最后挽歌 - 1928年法国恢复金本位后清算英镑,兑换黄金,导致英镑贬值,英国放弃金本位,其他国家效仿兑换黄金 [34] - 法国和美国采取“黄金中性化”政策,使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通缩倾向,金本位信用派生能力不足,储备货币定价重要,大萧条期间各国争相贬值以应对本币高估 [38] 商品先缩后胀 - 大萧条爆发后,各国将外汇资金转向黄金,非黄金外汇储备占比从36%降至8%,引发金本位竞争式争夺 [39] - 1929 - 1933年美国商品价格指数下跌,1933年后商品价格修复,商品与金价走势背离,黄金成为避险和货币稳定的避风港 [45][48] 法郎的黄金背书 - 大萧条初期各国减少非黄金外汇储备,1930年各国减持美元,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各国增持黄金,法郎短暂崛起 [53] - 法国萧条始于1930年,1932 - 1936年持续低迷,1936年后微弱复苏,法国财政政策偏向维持公共消费支出,稳定就业和社会秩序 [54][58] 法郎退出历史舞台 - 1931年后法国失业率上升,救济支出增加,赤字扩大,政府增税和削减支出未能有效削减赤字,反而抑制需求 [65] - 1931年英镑贬值冲击法国出口,贸易逆差扩大,法国政策未及时转向扩张,央行拒绝宽松,错失刺激投资机会 [65][67] 法郎的历史启示 - 自动稳定器需与主动政策配合,政策信号关键,制度构建要有战略目光,货币信用离不开经济实力 [68] 英美复苏密码 - 英国1931年脱离金本位后实施“廉价货币政策”,经济在1933 - 36年间年均增长4%以上,货币供应量增加,黄金储备翻倍 [73] - 美国罗斯福政府上台后推行新政和货币体系改革,结束金本位,调整官方金价,加大公共支出,失业率和生产率改善,1940年末美国持有全球约80%的黄金储备 [74] 从法郎和英美货币地位变化学到的经验 - 货币优势转移速度可能快于传统预期,后起之秀有机会挑战霸主地位,多极化货币体系潜力存在,信心和网络效应重要但可跨越 [76] 美元循环之困:主导逻辑的裂痕及其全球冲击波 美元信用的本质 - 美元信用与美国全球化框架密切相关,美国通过资产端化债受金融资本阻碍,金融资产扩张源动力减弱,带来债务压力 [79] - 美国全球化运行模式为企业垄断获取利润回流为美元信用背书,美债扩张驱动债务经济,资本利得反哺企业 [83] 美元循环走弱的根本 - 企业视角上,中国制造挤压美国企业利润,美国企业增加资本开支是自保通路 [94] - 资本视角上,资本与企业、国家战略相左,2021年前费城半导体指数呈现垄断特征,2022年后资本开支扩张 [100] - 国家视角上,资本回流受阻,美债发行面临压力,“债务 - 消费”循环濒临崩溃,制造业空心化,规则制定权流失 [101] 不同类型国家对美元储备的需求及应对措施 - 资源国需应对资源定价、投资美元资产、稳定汇率和地缘政治庇护等方面的冲击,可采取增设其他货币并行定价机制、调整资产配置等措施 [107][109] - 生产国需应对美国需求、美元融资、稳定汇率和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冲击,可采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探索其他货币融资等措施 [112] 美元循环对新兴市场的遏制 - 资本流动视角下,美国加息资本回流,降息新兴市场制造业国家外储降低 [117] - 产出视角下,美国的全球化框架遏制全球效率,中国自主可控加速全球化可提高全球效率 [120] 美元与金本位时期黄金的类比及新兴市场机会 - 美元作为储备和结算货币,通过循环体系保持稳定,可能被“高估”,新兴市场国家理论上有机会,但现实中切换本币信用面临诸多挑战 [132][134] - 综合汇率和资本市场表现,本轮美元走弱推动资本流出美国,流向有扩张动力的国家和地区 [141] 多极货币体系的前景:破局美元与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在全球支付、储备和投资中的份额较小,资本账户未完全开放限制其成为重要储备货币 [146][147] 美元外汇储备的用途 - 央行可签署双边货币互换额度协议,将美债收益或结汇本币注入主权基金或外汇合作基金用于对外援助,如中非发展基金和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 [150] 人民币与美元交割的潜在可能 - 中国经济基础稳固,贸易份额高,自主可控加速全球化冲击美元信用,人民币有望为全球信用扩张提供新锚,有能力助推全球效率上行 [152] 货币体系演变对比 - 金本位核心问题是黄金供给有限,信用派生能力受限,各国脱离金本位,重估本币,导致大萧条;美元循环核心问题是超额利润回流受阻,信用派生边际走弱,全球减持美元,增持多极货币,区域贸易兴起 [157] 大类资产推演:货币体系裂变下的重定价 资产走势推演 - 中期美国经济政策取向有不确定性,但多数资产走向不变;长期货币格局重塑确定,美元循环瓦解,商品通胀走强 [165] - 美元中期趋势性贬值,长期持续贬值;人民币中期开启升值趋势,长期快速升值;AH股中期资本回报率中枢上移,低波策略占优;商品中期通胀确定,长期通胀修复;黄金中期通胀牛,长期上行 [164] 黄金走势分析 - 当前美元信用收敛与1930年金本位不同,黄金兼具信用对冲与通胀保值属性,有望上涨,但涨幅或不及金本位时期 [165]
亚洲“渐别”美元,人民币作用凸显
搜狐财经· 2025-05-30 22:32
去美元化趋势 - 各国央行和投资者正在减少对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依赖,转向替代贸易协定和黄金、数字货币等资产 [1] - 亚洲经济体正在谨慎摆脱美元束缚,可能推动货币体系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1] 去美元化指标 - 美元在国家储备中占比下降,黄金占比上升,替代货币在双边贸易中使用增多 [3] -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去美元化进展中位列全球前十 [3] - 美元在SWIFT支付中的占比从近50%下降,外汇交易占比从80%以上下降 [3] 亚洲货币多元化 - 东南亚、中东和金砖国家推动货币多元化,人民币在亚洲交易中的使用增加 [3] - 东盟达成协议优先使用本币交易,以降低受美国货币政策和贸易限制的影响 [3] - 东南亚成员国开始使用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泰铢等货币进行直接贸易 [3] 人民币的崛起 - 人民币占全球支付份额的4.1%,远低于美元的49%,但中国自建支付系统和经济体量使其交易体量不容忽视 [5] - 中国通过人民币贸易与东盟、中东国家建立更紧密联系 [5] 具体国家案例 - 印尼与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中约15%使用其他货币(人民币或印尼盾) [3] - 印尼外资银行在雅加达设立专门团队以满足印尼盾兑人民币交易需求 [3] - 印度与18个国家签订使用卢比的贸易协定 [3] 去美元化背景 - 疫情后亚洲国家寻求减少对美元计价金融体系的依赖,此前全球资本集中在美国市场 [5] - 美元在疫情期间的波动加速了亚洲国家减少对美元依赖的趋势 [5]
专访罗马诺·普罗迪:解码关税壁垒与文化纽带下的中欧未来
环球网· 2025-05-23 09:13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程度远超传统外交框架,需要独特思考破解时代命题 [1]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本质是"规则破坏者"逻辑,违背经济学原理并摧毁国际信任 [4]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呈萎缩态势,关税壁垒对本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4] 欧元与美元汇率 - 2025年4月以来美元指数大幅回落至100以下,近期因贸易谈判进展出现小幅反弹 [4] - 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主要反映美元走弱而非欧元走强 [4] - 欧元诞生25年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多极货币体系具有战略价值 [4] 中欧经贸关系 - 美国占全球GDP24%,中欧各占17%,若形成合力可稳定国际经济秩序 [6] - 欧洲内部对电动车产业存在分歧,最终妥协出67%的关税方案 [6] - 中欧需构建"桥梁规则"拓展协作路径,允许不同意识形态国家遵守共同规则 [6] 中国经济发展 - 中国"提振消费"政策将释放内需潜力并对全球供需产生积极影响 [7] -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重要,与全球价值链连接更加紧密 [9] - 中国政策具有长期一致性和连续性,这种战略定力在西方国家中难以想象 [10] 中欧文化交流 - 文化是跨越意识形态的通用语言,应成为自下而上的民间纽带 [10][12] - 促进中欧学生交流有助于未来创造多极世界 [12] - 上世纪80年代普罗迪教授曾促成马拉多纳访华友谊赛,预计6亿人观看 [10]
多极货币体系如何破局?5名国际权威专家深度对话
搜狐财经· 2025-05-17 22:43
全球货币体系变革 -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正经历自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从"单极依赖"向"多极共治"转型 [3] -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GDP占比超40%,中国、欧洲与发展中国家需共同推动国际机构改革 [3] - 美元在外汇储备中占比从73%降至60%,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占比达7.5% [3] - 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欧元因财政联盟缺失难以挑战美元地位 [3] 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 美国对多边机构资金投入缩减(如国际开发署裁员40%),世界银行转向"混合融资"模式 [4] - 亚投行创新实践:截至2025年在47个国家落地132个项目,38%引入私营部门投资 [4] - IMF可能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范围(如纳入东盟货币),发展超主权货币 [4] - WTO争端解决机制瘫痪可能引发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贸易挑战 [4] 区域货币合作进展 - RCEP成员国贸易额占全球30%,区域内零关税商品比例达90% [6] - 亚投行与东盟合作设立100亿美元绿色基础设施基金,支持跨境电网和低碳技术 [6] - 亚洲正探索建立类似欧洲稳定机制(ESM)的危机应对基金,推动本币结算系统 [6] - 中国数字人民币(DCEP)在东盟五国开展跨境支付试点,与新加坡UPI、泰国PromptPay形成"数字货币走廊" [6]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 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提升内需比重,人民币国际化采取渐进路径 [3] - "一带一路"倡议及亚投行等新机制正在重塑全球资本配置格局 [3] -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为全球治理注入新价值内涵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