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2.0
搜索文档
日股“卖事实”领跌亚太股指 “高市交易”2.0如何开启
第一财经· 2025-10-22 15:11
选举结果与市场即时反应 -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新一任首相,日股在消息公布后涨幅收窄,日元跌至六天低点[1] - 市场认为高市早苗的政策会带来不确定的利率前景和更大的财政扩张[1] - 日经225指数当日下跌0.81%,领跌亚洲股市,东证指数持平[1] 经济数据与个股表现 - 日本9月出口结束四个月下滑,同比增长4.2%,但未及预期的4.6%[1] - 软银股价在周二下跌0.26%的基础上继续跌超10%[1] 政策主张与市场预期 - 高市早苗是安倍经济学的坚定支持者,其政策主张引发市场对“安倍经济学2.0”行情的预期[2] - 安倍晋三上台后推动日经225指数在十年间累计上涨约155%[2] - 高市早苗的经济主张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强调政府与央行协作的货币政策、注重科技创新的结构性改革[2] 市场获利了结与估值水平 - 日本股市开始“卖事实”,投资者可能正在获利了结[2] - 自日本前首相提出辞职以来,日经指数上涨近15%,超过标普500指数同期3.9%的涨幅,日股估值达到多年新高[2] 重点行业表现 - 高市早苗提出向国防、科技、网络安全和核能等战略产业注入更多政府支出,相关行业股票遭到抛售[3] - 国防设备制造商三菱重工下跌3.3%,Penta-Ocean建筑有限公司下跌2.0%[3] 政治联盟与政策落实风险 - 自民党与维新会达成联合执政协议,但新执政联盟在日本众议院仍缺少两席才能达到多数[3] - 联盟建立过程迅速,双方将一些深层次政策分歧留待日后讨论,为未来合作埋下隐患[3] - 维新会表示其角色将限于合作,不会寻求内阁职位,市场视此为谨慎信号[3] 机构对政策前景的评估 - 资管机构认为高市推行大规模扩张议程的能力受到政治和经济情况的严重限制,不应期待“高市交易”出现显著第二波行情[4] - 研究机构称新政府将是脆弱联盟,高市早苗将不得不采取更稳妥的政策而非激进政策[4] 日元汇率前景 - 高市早苗任命片山皋月为财政部部长,片山曾表示更倾向于日元走强[4] - 交易员仍预计大规模财政支出与货币刺激相结合的政策会持续对日元构成下行压力[4] - 外汇策略师认为财政刺激幅度可能小于市场预期,日元大幅贬值或可避免,但温和下行压力预计持续[4] - 政治不确定性抑制日本央行提前加息前景,给日元带来压力[4] 日本央行政策预期 - 日本央行不急于在下周加息,引发对日元的抛售,但官员认为最早在12月加息的条件正在形成[5] - 交易员押注10月加息可能性约为9%,大幅低于周二稍早的约25%和上月底的约70%,对12月加息的押注跃升至约50%[6] - 日元对美元小幅反弹,但仍未脱离152的六天低位附近[6]
政局动荡,日本经济飞出“黑天鹅”?
环球时报· 2025-10-14 06:49
日本政局变动引发的市场震荡 - 东京金融市场因公明党退出与自民党的执政联盟出现震荡,股、债、汇市场均受波及 [1] - 市场出现全面抛售行情,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近90%的股票下跌 [2] - 日经225指数盘中一度下跌逾600点,收盘下跌491.64点 [2] - 新发行的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1.7%,创17年来最高水平 [2] - 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至152.38日元 [2] 高市早苗的政策倾向与市场预期 - 投资者此前押注高市早苗上台后将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引发“高市交易”,日经225指数曾大幅上涨逾2800点 [2] - 高市早苗倾向于通过更积极的财政扩张促进经济增长,主张推动“安倍经济学 2.0” [4] - 其政策重点为“安倍三支箭”(宽松货币、积极财政、结构改革),且在财政政策上更为积极,货币政策上更加鸽派 [4] - 高市早苗倡导技术振兴,包括政府已启动的半导体产业振兴计划以及未来技术研发 [4] 日本经济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 下任日本首相需应对持续通胀、对美投资压力、公共债务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多重压力 [1][6] - 生活成本上涨、人口老龄化、未来医疗开支及养老金负担是选民最关注的议题 [6] - 美国关税和全球贸易重组对日本主要出口商及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小企业造成严峻威胁 [6] - 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日本经济预计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萎缩 [7] 政治不确定性下的潜在风险 - 分析人士提及“黑天鹅”事件可能性,即在野党组成大联盟且高市早苗未能当选首相 [1][3] - 执政联盟解体预计将导致市场进一步剧烈波动 [3] - 即使上台,高市早苗将领导一个在参众两院均未占多数的弱势自民党,改革议程推进将举步维艰 [5] - 美日同盟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再度面临压力,日本领导层若显露软弱迹象可能削弱其贸易谈判立场 [7]
日元汇率大幅贬值!高市早苗力推放水政策,恐引发美国不满
搜狐财经· 2025-10-07 08:18
高市早苗上任的政治经济背景 - 高市早苗当选是日本政坛一次具有象征意义的性别突破,并反映出后安倍时代日本政治经济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1] - 其核心经济政策被外界解读为“安倍经济学2.0”的升级版,核心是“负责任的积极财政”,即积极财政政策与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合 [1] 核心经济政策内容 - 政策计划率先废除汽油和柴油的临时税率以降低政府收入,同时大幅增加对医疗、中小企业的补贴投入以刺激经济增长 [1] - 政策团队倾向于寻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这被视为对日本央行独立性的隐性干预,核心在于通过维持宽松货币环境来对冲财政扩张的成本压力 [2] 市场对政策的即时反应 - 在政策预期刺激下,10月6日日经指数高开高走,狂飙4.83%,突破48000点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2] - 日元对美元汇率出现大幅贬值,单日贬值近2%,远超通常±0.5%的单日波动率,反映出市场对日元前景的深度忧虑 [4] 政策面临的潜在风险与挑战 - 日元贬值削弱了美国对日加征15%关税的效果,使美日关税协议的稳定性面临考验,可能引发美日贸易摩擦升温 [4] - 日本央行已两次加息,将政策利率从-0.1%提升至0.25%,并计划在2025年初进一步调整至0.5%,利率上升将使国债利息支出成为政府新增负担 [6] - 积极的财政政策叠加利率上行,可能使日本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6]
日元汇率大幅贬值!高市早苗力推“放水”政策,恐引发美国不满
搜狐财经· 2025-10-06 17:22
政治领导层变动 -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自民党首位女性总裁,并预计将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 [1] 核心经济政策 - 高市早苗的核心经济政策被视为“安倍经济学2.0”,主张“负责任的积极财政”,即积极财政政策与宽松货币政策的组合 [3] - 具体财政措施包括计划废除汽油和柴油临时税率以减少政府收入,同时扩大对医疗、中小企业的补贴投入,形成“减收增支”的财政扩张态势 [3] - 高市早苗要求政府与央行“在经济政策上保持一致”,此举使市场对日本12月加息的概率预期从68%骤降至41% [5] 金融市场反应 - 股市方面,日经指数于10月6日大涨4.83%,突破48000点,创历史新高 [7] - 汇率市场方面,日元对美元单日贬值1.83%,汇率自7月31日以来首次突破150大关,远高于正常情况下的±0.5%波动率 [7] - 美元兑日元汇率数据显示,最高达150.4400,最低为149.0500,买入价150.1500,卖出价150.1600 [10] 国际关系影响 - 日元贬值削弱了美国对日加征15%关税的效果,与美国财长要求日元升值以缩小美日贸易逆差的立场相悖 [10] - 存在政策转向风险,高市早苗可能不承认前任的美日关税协议,寻求直接调整条款的新谈判,或延缓/取消5500亿美元赴美投资计划 [10]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来到MAGA时代
虎嗅· 2025-10-05 11:04
选举背景与过程 - 选举直接诱因是首相石破茂领导的政府成为参众两院“双少数政府”,在党内逼宫下辞职以承担败选责任 [1] - 第一轮选举中高市早苗以183票位居第一,小泉进次郎以164票位居第二,林芳正以134票位居第三 [6] - 高市早苗在47张都道府县支部代表票中获得36张,与小泉进次郎拉开25票差距,而去年石破茂仅获得26张代表票压制高市早苗5票,显示基层支持显著增强 [6] - 在麻生太郎派阀转向支持下,高市早苗在第二轮以185票对156票击败小泉进次郎当选总裁 [7] 政策方向与市场影响 - 经济战略上倾向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持为低收入家庭提供税收抵免,强调迅速制定并实施能产生快速效果的政策,被视为安倍经济学2.0 [10] - 其当选后日本股市全面飘红,显示市场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积极反应 [10] - 主张重新审视外籍劳工政策,严格执行对经济动机难民的遣返法律,旨在吸引参政党的支持者回流自民党 [11] 政治格局与联盟策略 - 当选意味着岸田文雄时代以来的温和中立政策结束,自民党基层对政府中道化政策不满 [2][8] - 可能将国民民主党纳入执政联盟,因其保守年轻选民基础与自民党中右翼理念相近,且其减轻生活成本压力的政策与高市早苗的扩张性财政目标一致 [17] - 与传统盟友公明党的关系面临考验,但公明党退出联盟可能导致自身政治力量萎缩,因此自公联盟可能维持 [15][16] - 党内分裂可能性不大,高市早苗可运用民粹优势,通过提前大选挑战叛党议员并吸引参政党支持者回流 [18] 国防与国际关系 - 在国防和修宪问题上继承安倍路线,试图正式承认日本自卫队地位,并支持增加国防预算 [11][18] - 强调减少对美国安全保障的过度依赖,但此举与美国要求盟友承担更多负担的压力相符 [18] - 将面临在中美之间平衡的挑战,需在坚持日本民族主义的同时处理国际关系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