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随处可见的蓝牙技术,怎么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36氪· 2025-06-26 08:30
蓝牙6.1标准发布 - 蓝牙技术联盟(SIG)于2025年5月初公布蓝牙6.1标准,距离蓝牙6.0发布仅间隔8个月,打破以往两年更新一次的惯例 [1] - 蓝牙6.1本质是蓝牙6.0的安全补丁,主要解决设备定位能力增强后可能引发的隐私泄露问题,封堵第三方APP通过蓝牙连接记录跟踪用户位置的可能性 [3] - 新版本无需新硬件支持,也不会带来明显用户体验改进 [3] 蓝牙技术发展现状 - 蓝牙标准更新与硬件换代脱节,导致消费者难以感知技术升级,例如蓝牙5.0到5.4版本与硬件关系混乱,同一硬件通过固件更新可支持不同版本 [6] - 厂商对蓝牙版本标注不重视,TWS耳机市场尤其明显,蓝牙技术联盟过去十年未有效规范乱象,消费者已形成不关注蓝牙版本的习惯 [9] - 蓝牙技术标准改进方向飘忽不定,各版本侧重不同领域:5.0提升传输速率和Mesh网络,5.1增强定位能力,5.2优化音频广播,5.3改进物联网设备兼容性,5.4提升音质和传输性能,6.0降低音频延迟,6.1加强隐私保护 [10][11] 市场影响与挑战 - 蓝牙标准功能发展方向不明确,既针对消费级音频设备又涉及专业物联网应用,导致普通消费者感受不到升级价值 [11][13] - 私有蓝牙协议在消费级市场更受关注,厂商开发专属技术(如无损音频协议、超远距离连接等)作为产品卖点,进一步削弱消费者对标准版本的关注 [15] - 蓝牙技术联盟承诺未来将稳定两年更新一次标准,但若不能解决专业与消费领域定位混乱问题,标准影响力下降趋势恐难改善 [17]
“未来”啥样?雄安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上的“黑科技”
中国新闻网· 2025-06-13 14:42
雄安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 - 首届雄安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为期21天 汇聚100多个未来场景及500多项先进技术装备 展示科技创新盛宴 [1] - 体验周与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系列大赛决赛同步举办 旨在为参赛作品搭建可视可感的展示交易平台 为场景找技术 为技术找场景 打通新技术快速走向市场的通道 [1] - 共设置智慧农业 空天信息 绿色低碳 医疗大健康 机器人 数字城市等11个体验区 [1] 智慧农业体验区 - 展示重达10余吨的无人拖拉机 以及仅拇指大小的智能农业芯片 [1] - 智慧农场"伏羲农场"全场景展示未来大田农业生产解决方案 聚焦"'00后'如何种地" [1] - 在雄安探索人均3000亩至5000亩种植模式 [1] 低空技术应用体验区 - 展示"低空+文旅" 应急 物流配送等26个场景 32项技术产品 [3] - 河北省低空交通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解决低空飞行物理空间问题 实现飞行区域内情报汇集互换 提供计划申报 气象 告警救援 过程追溯等服务 [3] - "低空+VR旅游"以"空中视角"感受河北的美丽风光 [3] 医疗大健康体验区 - 展示植物生长视觉识别系统 智能腰背外骨骼机器人 建筑碳神经中枢自适应AI控制系统等"黑科技" [3] - 中医AI辅助诊断设备开发与应用项目吸引参观者现场体验中医AI"望闻问切" [3][4] - 设备通过多传感单元采集用户面部特征 舌象状态 气息信号及脉象波动 结合健康问卷 由智能分析系统生成体质评估报告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4] 项目背景与合作 - 中医AI辅助诊断设备由河北中医药大学 河北普茵智能电子有限公司 河北省中医院 石家庄市中医院联合研发 实现河北省中医AI辅助智能诊断设备的自主研发 [4] - 该项目竞逐医疗大健康技术应用大赛中医药传承创新赛道 [4] 活动意义 - 体验周展示的既是"展品"也是"商品" 各方面可随时对接洽谈 选用选购 [4] - "比赛+场景体验"是场景汇标志性特点 也是场景汇影响力的直接体现 [4] - 活动旨在渐次缩短愿景与现实的距离 [4]
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北京市依托创新服务链和未来产业孵育链,培育组建20多个创新联合体和10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 [1] - 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壮主体、育市场、优生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实现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 [1] 机制建设 - 完善需求牵引、协同攻关创新机制,建立以产业化和市场价值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 [1] -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重点领域改革,包括"先用后付"、成果赋权等技术经理人相关机制 [1] 平台搭建 - 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和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行动,完善中试平台梯次培育体系 [2] - 建设集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2] 企业培育 - 构建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梯度培育体系,动态更新企业认定标准,提高研发强度和研发人员规模权重 [2] 技术市场发展 - 2024年1-4月全国技术合同登记22.8万项,成交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3] - 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科交中心交易规则尚未统一,影响技术跨区域流动 [3] 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 - 工信部将统一技术市场制度、规则和监管,整合分散资源,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生态系统 [3] - 修订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和规则,完善技术权益登记、交易标准等基础制度 [3] 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 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将集成技术合同登记、成果价值评估、供需智能匹配等功能,构建数字底座 [4] - 发展"机构+标准+人才"三位一体支撑体系,包括技术转移机构、服务标准制定和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4]
“一体化培育”推动技术交易高效协同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1
政策支持与市场发展 - 国务院联合9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发展一体化技术市场,优化政策环境,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 [1] - 我国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为一体化技术市场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包括《"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等文件引导各地重视技术市场建设 [2]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4年1-4月全国技术市场登记技术合同22.8万项,合同成交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2] 区域实践与生态建设 - 北京市依托中关村示范区布局建设20余家标杆孵化器、110余家技术转移机构、20多个概念验证平台,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超500家,形成科技服务生态 [2] - 上海市构建集交易、基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与资本服务于一体的完整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形成高效协同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各地技术市场规则不统一,三大技术交易所交易规则存在差异,阻碍技术跨区域流动 [3] - 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影响市场秩序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能力参差不齐,专业人才短缺,制约技术成果转化效率 [3] 解决方案与未来方向 - 建立全国统一技术交易规则,包括统一技术评估标准、价格形成机制、市场监管标准,消除区域差异 [3] - 强化区域协同合作,建立区域技术市场合作联盟,推动平台互联互通,开展跨区域技术交易对接活动 [3] - 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整合区域性市场,实现技术资源全流程数字化,利用AI和大数据分析匹配技术需求与成果 [4] - 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激励,支持开展技术评估、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服务 [4]
工信部:将制定推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
中国经营报· 2025-05-17 07:18
科技服务业政策支持 - 工信部将制定推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包括出台孵化器管理办法和做好税收政策接续支持 [1] - 支持孵化器设立早期投资基金 壮大"耐心资本" 投孵联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 - 支持孵化器与银行 保险 担保等金融机构合作 探索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 [1] 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 2019年至2023年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2.3% [2]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元 同比增长11.2% 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科技服务业具有人才智力密集 科技含量高 产业附加值大 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2] 技术市场发展 - 将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的技术市场 打破区域壁垒和市场准入限制 [3] - 推动构建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 制度完备 治理完善的高标准现代化技术市场 [3] - 推动完善技术权益登记 交易标准 产权保护等技术市场基础制度 [3] 孵化器发展情况 - 我国孵化器自1987年发展至今 形成以孵化器为核心节点的发展格局 [1] - 孵化器每年举办20万场创业活动 营造"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1] - 孵化器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速从技术到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1] 重点领域布局 - 聚焦生物制造 人工智能 数字技术 低空经济等领域挖掘早期硬科技项目 [2] - 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债券发行"绿色通道"机制 [2] - 引导社会资本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多渠道 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2] 技术市场现存问题 - 各地技术市场仍存在不互通的问题 三大技术交易所交易规则尚未实现统一 [3] - 将建好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加快构建统一技术交易规则体系 [3]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7 05:02
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 2024年1-4月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22.8万项,合同成交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1] - 2019-2023年中国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2.3% [1]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2024年全国技术出口额同比增长8.8%,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 [1] - 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促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968项,总成交金额达181.6亿元 [1] 技术市场现存问题 - 各地技术市场存在不互通问题,三大技术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尚未实现统一 [2] - 区域壁垒和市场准入限制影响技术跨区域流动 [2] 解决方案与规划 - 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统一制度、规则和监管 [2] - 推动完善技术权益登记、交易标准、产权保护等技术市场基础制度 [2] - 修订发布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和登记规则 [2] - 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集成合同登记、成果评估、供需匹配、在线交易等功能 [2] - 构建"机构+标准+人才"三位一体的服务支撑体系 [3] - 大力发展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机构 [3] - 加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 [3] 国际合作与布局 - 中国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 [1] - 国际知名孵化器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全球孵化网络 [1]
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业迎来更多政策支持
第一财经· 2025-05-15 19:37
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是科技服务业的一项重点任务。 作为重要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将迎来更多的政策支持。 5月15日,工信部举行"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以及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等有关情 况。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魏巍表示,下一步,将围绕"点、线、面、体"一体推进,"点"上,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龙头企业;"线"上,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 力;"面"上,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体"上,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生态体系。通过做大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加有力 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明确十大重点领域 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 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通过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服务,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对发展新质生产 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科技服务业规模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至2023年,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