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养老
icon
搜索文档
老年人怎样用活法定义算法:1年100人1场实践
腾讯研究院· 2025-10-30 17:13
研究项目概述 -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复旦大学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与腾讯SSV时光实验室、腾讯研究院共同发起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大模型技术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应用[2] - 研究采用纵贯1年的"教-用-追-访"全流程实践设计,邀请100位老年人试用腾讯元宝、通义千问等6款用户数排名靠前、界面设计差异化的国产大模型[6] - 通过系统化设计还原大模型技术进入老年人生活的完整路径,为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老年人的关系"提供经验支持与参考[6]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研究采用"线下一对一"与"线上+线下一对一"交流方式,避免群体教学中老年人"不敢提问""跟不上节奏"的问题[10] -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基线调研期(2024年6-8月)、集中教学期(2024年9月-2025年3月)、日常跟踪期(2025年4-9月)、总结复盘期(2025年10月)[10][11] - 构建了10236条有效语料的多维度数据库,涵盖"老年人-家属-照护者"的全场景视角[12] - 语音记录8860条(累计约620小时),文字记录1376条,按东中西部细分,其中东部老年人语音记录占比45%,西部老年人占比30%[14] 老年人对大模型的初始态度 - 46位老年人表示生活充实,没有精力和时间学习新技术,认为技术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17] - 35位老年人明确拒绝技术成为亲情的"替代品",更看重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情感温度[18] - 68位老年受访者初次接触大模型时存在困惑,因长期形成的"实用主义技术观"而对大模型"什么都能做"的通用性感到无所适从[19] 信任建立与校准机制 - 84位老年人(男32、女52)经信任校准后对大模型的认知准确性均有提升,在一年接触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信任连接[22] - 25位女性老年人形成协同互惠型校准行为模式,表现为包容技术弱点、主动调教技术、将大模型视为平等交往主体[23] - 16位老年人(男13、女3)持续抗拒大模型,因技术风险刻板印象或情感层面心理防线未能完成信任校准[23] 使用行为与交互特征 - 89位老年人使用语音提问比例极高,常在提问中使用语气助词,构成与算法之间独特的"人味"[26] - 老年人提问呈现层次差异:53位问题明确目的单一,35位更愿意"闲聊",25位将其当作"学习伙伴"[28] - 界面设计影响使用意愿,温暖的图标、拟人化的昵称、清晰的按钮与文字提示能提升老年人的开口意愿[29] 性别差异与使用障碍 - 家庭性别角色规范产生"挤压效应",29位女性受访者因家务和照料孙辈而难以深度探索人机交互[31] - 家庭资源分配存在"挤占效应",38位女性老年人使用子女淘汰的旧手机,设备问题影响使用体验[33] - 23位老年女性存在自我贬值认知,形成"技术不适合我"的观念,阻碍数字能力建立[34] 情感需求与长期使用 - 32位持续使用大模型超过一年的老年人具备高学习意愿、心理韧性和高质量社交圈特征[39] - 老年人对大模型存在五类深层需求:生命意义重建、自主与控制坚持、社会存在感延续、低风险社交渴望、生命完整性追求[40] - 健康咨询类问题占比高达四成以上,城市老人关注慢性病管理,乡村老人依赖其解决就医难题[45] 老年人期待的大模型形态 - 37位老年人期待"算命"功能,作为表达焦虑和祈愿的方式,在不确定生活中获得"被确认"的力量[44] - 老年人希望大模型成为可信赖的健康助手,把医学晦涩术语"讲明白",及时解答且有情感温度[45] - 48位老年人将大模型视为可聊天的"朋友",希望机器能听懂家乡话、记得讲过的故事,成为生活陪伴者[45] - 许多老人期待大模型成为可放松的"玩具",通过轻松互动带来简单快乐,满足对"慢娱乐"的需求[46][47] 城乡差异与使用特点 - 东部老年人功能性需求占比最高,侧重进阶功能;西部情感类需求占比最高,聚焦家庭情感互动;中部老年人整体相对均衡[14] - 城市老人倾向"理性问卜",乡村老人更注重实在问题;城市老人话题丰富,乡村老人爱"说日子"[44][45] - 农村高龄老年人依然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与学习热情,数字生活比想象中更为生动、开放[48]
邻里汇:养老不止于照料 更要激活长者的生命价值
中国新闻网· 2025-10-28 18:03
公司商业模式与运营成果 - 公司核心模式为“近邻互助”,以“全民公益8+3帮扶团”为核心,55岁以上长者自愿组成互助小组,围绕“共享互助、共享快乐、共享资源”开展活动,参与者可通过提供服务赚取积分并兑换服务 [6] - 公司模式已实现市场化运营,成熟站点半年即可回本,截至2025年已在福州、上海、成都等6个城市成功复制,复制成功率超过90% [6] - 公司提供轻量化的社区居家养老启动方案,投入2万元即可依托其成熟体系开展运营,运营者可获得稳定月收入及站点盈利后的分红 [13] 行业发展与战略转型 - 养老产业正经历从“保障型”向“价值型”的关键转型,行业痛点在于“重照料、轻价值”和“重政策、轻市场”,未来发展必须走市场化路径 [3][6] - 行业未来两大趋势为“社区化”与“多元化”,因90%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将成为主战场,服务需求将从基础照料延伸至旅游、教育、再就业等领域 [14] - 公司创始人于2019年放弃已步入正轨的智慧养老企业,转向探索市场化的近邻互助养老模式,此举契合了产业转型节点 [3][6] 数字化养老实践 - 公司对“数字养老”的理解是“数字是工具,不是目的”,实践路径为“线上简化+线下托底”,线上平台字体放大三倍并采用简洁适老界面,线下设置专属对接人及区域求助电话 [10] - 公司开发“小智”陪伴机器人,最新一代将支持福州话、闽南话等多种方言,3.0版本计划增加“健康预警”功能,同时将AI和大数据技术接入员工后台以辅助服务记录与回访提醒 [10][11] - 数字化实践成功将工具嵌入老人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覆盖社区中大多数老人都能熟练使用小程序积分系统,不会操作时可口头预约由工作人员代下单 [10] 核心理念与价值主张 - 公司核心理念是让老年人重新找到自身价值,将“被照顾”的老人变成“能创造”的主角,养老的核心是“人”而非“物”,应关注老人的需求与价值而非其钱财 [1][9] - 公司愿景是“让天下父母健康快乐生活”,强调养老行业需要长期坚持、耐心打磨服务,而非赚取快钱 [14] - 在行业展会中,公司主张应成为“长者价值的展示台”,展示“老人如何活得更精彩”,而非单纯的产品推销场 [8]
养老金融实践样本:广发银行探索精细化守护银发岁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7:4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22% 预计2035年将超30%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1]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于2023年10月首次明确提出将养老金融纳入五篇"金融大文章"的战略部署 [1] - 养老金融成为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工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1] 广发银行养老金融战略规划 - 2024年制定《推进养老金融跨越式发展行动方案》 计划五年内实现养老金融经营成效全面倍增 [1] - 构建"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生态金融、养老财富管理、养老产业金融"五位一体矩阵协同发展格局 [1] - 聚焦"养老金融数字化转型"形成"5+1"发展体系 [1] 长者餐饮金融服务创新 - 创新推出广发社保卡和养老自在卡的"长者饭堂金融服务专案" 打造"长者首选饭卡" [2] - 采用APP扫码支付自动享受"用餐立减"优惠 广州案例显示政府补贴3元+银行减免2元后午餐仅需10元 [2] - 已与全国161家长者饭堂合作 计划年内扩展至125个城市1300个饭堂形成全国性助餐网络 [2] 康复医疗产业金融支持 - 力之智能科技公司研发上下肢评估训练系统等数智化康复解决方案 面向4.6亿存在康复需求人群 [3] - 广发银行广州分行为其提供1.7亿元授信意向 支持申报国家产业基金 [3] - 通过绿色通道快速批复2500万元贷款 成为企业"益企共赢计划"唯一合作银行 [3] 数字化康养平台建设 - 针对养老机构需求提供数字康养平台 实现照护服务精准化、健康守护智能化、费用管理统一化 [4][5] - 深圳市养老护理院项目覆盖1万平方米占地面积 提供800张床位 是标杆型养老机构 [5] - 平台实现四大功能:信息共享、精准照护计划、24小时健康监测、智能驾驶舱业务财务统一分析 [6] 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案例 - 普门科技获广发银行深圳分行近十年持续支持 从融资扩展到综合金融服务 [7] - 2019年企业科创板上市后 银行迅速调整服务方案助力业务扩张 [7] - 2024年为其母公司及子公司提供超亿元综合融资 并配套国际市场汇率风险管理服务 [7] 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构建 - 金融机构通过"融资+融智"双轨模式 既提供信贷支持也研发数字平台 [4][6] - 联合股权投资机构、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投贷联动 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 [4] - 建立总分支协同作战模式 快速响应客户诉求并开辟绿色审批通道 [3][5]
融合DeepSeek构建“智慧大脑”,“一键通”撑起“智慧养老守护伞”
中国发展网· 2025-07-21 18:02
智慧助老服务平台升级 - 青浦区民政部门与上海电信合作打造为老服务一键通2.0平台 通过提供智慧助老一键通等多样化终端和数字化能力为区域内老人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救助和主动关怀 [1] - 平台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并构建智能知识库显著提升为老服务的时效性和精准度 进一步推动服务模式智慧化升级 [1][3] - 上海电信在平台云化部署DeepSeek 完成本地智能知识库搭建 能在毫秒间回应老人需求 系统响应速度和准确率大幅提升 [3] 具体服务案例与覆盖范围 - 平台已覆盖青浦区11个镇和街道 目前向3800户80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和主动关怀服务 [4] - 平台基于语音服务并整合多种线上线下服务资源 构建科技防护伞 提供及时救援和主动关怀 例如帮助96岁腿脚不便老人快速获得轮椅租赁服务 [2][4] - 平台配备懂青浦方言的工作人员 确保与老人顺畅沟通 并提供全天候守护 例如深夜帮助腿部大量出血老人及时呼叫120并联系子女 [4] 上海老龄化背景与数字助老产品 - 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77.62万人 占总人口37.6%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6.00万人 占总人口5.6% [6] - 上海电信推出系列智慧养老和数字助老产品 包括Hello老友数字公话亭、阳光乐龄IPTV、AI家、3D光感知设备、守护一键通等 [6] - 新一代3D光感知产品应用激光雷达技术监测跌倒、久滞未动等风险行为 数据通过电信万兆光网即时上传至家庭成员及社区服务中心 [7] - 守护一键通具备紧急呼叫功能 老人可通过拍、拉、吼等多种方式发起呼叫 消除高龄独居老人因沟通障碍或行动不便带来的困扰 [7] 市场化服务拓展 - 上海电信在青浦区提供市场化的一键通紧急救援服务 服务更多老人并体现差异化优质服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