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导线材
icon
搜索文档
有色板块反弹!西部超导领涨超9%,有色50ETF(159652)涨超2%!业绩狂飙,中国铝业Q3净利润狂增90%!
搜狐财经· 2025-10-29 10:33
有色板块市场表现 - 10月29日A股有色板块大幅反弹,有色50ETF(159652)大涨2.04%,成交额超3000万元,盘中成交3446.39万元,换手率1.21% [1] - 杠杆资金持续布局,有色50ETF最新融资买入额达522.31万元,融资余额达1284.62万元 [1] - 标的指数中证细分有色金属产业主题指数(000811)强势上涨2.10% [3] - 成分股西部超导股价上涨9.87%,盘中创下历史新高,厦门钨业上涨4.89%,中国铝业上涨4.86% [3] 成分股驱动因素 - 西部超导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及国产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提供超导线材,合肥可控核聚变项目是其超导线材重要需求方向 [3] - 中国铝业2025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207.75亿元,同比增长18.47%,归母净利润108.72亿元,同比增长20.65%,经营利润创历史同期最优 [3] 宏观与行业环境 - 9月美国CPI同比增长3.0%,核心CPI同比增长3.0%,低于市场预期,市场对美联储10月降息概率为98.3%,12月降息概率为91.1% [4]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带来流动性边际改善,中美经贸磋商形成初步共识提升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推动铜铝等基本金属价格上涨 [4] - 储能需求旺盛传导至上游锂电材料环节,推动材料端排产提升并出现涨价迹象,驱动碳酸锂行业库存去化和锂价上行 [4] - 宏观情绪向好推动工业金属价格普涨,贵金属短期波动率放大但中期逻辑依旧通顺 [5] 有色50ETF产品优势 - 有色50ETF(159652)标的指数铜含量达33%,金含量达14%,金铜含量合计47%,为同类最高 [5] - 前五大成分股集中度高达35%,龙头集中度领先,聚焦铜、金、铝、锂、稀土等核心品种 [5] - 2022年至今标的指数累计收益率同类领先,最大回撤同类最低 [6] - 标的指数PE为25.4倍,相比5年前下降61%,同期指数累计涨幅达116.5%,涨幅由盈利驱动 [7] - 标的指数归母净利润未来两年复合增长率为16.28%,成长性优于同类指数 [9]
BEST项目引爆两大板块!谁在参与?
上海证券报· 2025-10-09 19:54
板块市场表现 - 核聚变概念指数单日上涨7.82%,超导概念指数单日上涨6.17% [1] - 核聚变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60.31%,超导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53.02% [1] - 西部超导、哈焊华通、中国核建等多只个股收于涨停 [1] BEST项目进展与规划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 [1] - BEST装置预计将于2027年建成,5年内有望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1] - 真空室、冷屏、线圈盒、偏滤器、杜瓦等均为聚变能主机系统核心装备 [1] 相关上市公司参与情况 - 合锻智能参与了BEST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并中标真空室扇区、窗口延长段等项目包 [2] - 合锻智能董事长同时担任项目孵化公司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该公司注册资本已达145亿元 [2] - 上海电气参与聚变项目超二十年,为BEST装置供货并研制真空室、杜瓦等关键装备 [3] - 西部超导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提供超导线材,并将BEST项目视为重要需求方向 [4] - 河钢股份旗下舞钢公司生产的高端钢板供应BEST项目用于关键部位制造 [4] 行业技术能力 - 上海电气在特种材料、精密焊接、精密装配、极限尺寸加工四方面形成核心制造能力,相关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3]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聚焦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目标为工程化核聚变 [2]
可控核聚变利好频出!5只概念股获融资资金大幅买入!
证券时报· 2025-10-06 12:09
项目与技术进展 - 中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取得关键突破,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安装,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2] - BEST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氘氚聚变燃料等新技术,预计两年后建成,并在2025年5月启动总装,目标于2025年在全球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并计划在2030年点亮第一盏灯[2] - 合锻智能参与了BEST装置的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真空室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10] 全球政策与资金支持 - 德国政府通过“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目标在德国建造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站,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相关研究及基础设施[2] - 中国《原子能法》于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这是中国首部原子能领域基础性法律,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并建立促进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4][5] - 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亮相,被视为中国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国家队”,其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2] 行业前景与机构观点 - 全球可控核聚变竞赛已拉开帷幕,各国公司融资活动频繁,美国科技巨头踊跃入局投资[5] - 若核聚变发电站顺利实现商业化,未来批量建设情景下一年投资额或将达数千亿元[5] - 行业政策信号明确、融资规模提升、装置建设加速、技术进展明显,国际及国内装置加速建设下,零部件企业订单有望得到充分释放[5] 相关公司动态与业绩 - 上海电气自2000年起参与“人造太阳”项目,已成为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供货业绩最全面的企业之一,展出聚变主机真空室、冷屏、线圈盒、杜瓦等关键设备[8] - 西部超导积极对接国内重大可控核聚变项目,其超导线材产品已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项目,并凭借良好性能、成本优势及持续研发保持市场优势地位[8] - 永鼎股份2025年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451.02%,上海电气全年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82.2%,西部材料、东方钽业、佳电股份、东方电气和应流股份全年净利润有望同比增长40%以上[8][9] - 合锻智能、中广核技全年净利润有望实现扭亏为盈[8][9]
赛道掘金之可控核聚变利好频出!5只概念股获融资资金大幅买入!
证券时报网· 2025-10-06 12:00
项目与技术进展 - 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安装 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BEST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 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和氘氚聚变燃料新技术 目标在2025年启动总装 两年后建成并全球首次演示聚变发电 计划2030年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1] - 德国政府通过"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 目标建造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站 计划到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研究和技术示范 [1] - 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亮相工博会 展示技术路线和业务布局 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 在上海和成都联动研发 [1] 政策与行业动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于9月12日通过 自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 这是中国首部原子能领域基础性法律 [2] - 《原子能法》第十四条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科研与技术开发 第三十九条提出建立适合聚变特点的监督管理制度 对聚变燃料和装置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2] - 全球可控核聚变行业政策信号明确 融资规模提升 装置建设加速 技术进展显著 大国竞争背景下长期成长趋势确立 [2] - 国内裂变堆年核准建设量达10GW级 若核聚变商业化成功 未来批量建设年投资额或达数千亿元 [2] 市场表现与机构观点 - 三季度融资净买入额超3亿元的可控核聚变概念股有5只 上海电气融资净买入16.38亿元 西部超导、永鼎股份、中国能建、豫光金铅融资净买入均超3亿元 [3] - 中信证券认为可控核聚变成交量占比趋近底部 9-10月或有多台装置开启招标 国际国内装置加速建设将释放零部件企业订单 [2] - 开源证券指出全球可控核聚变竞赛已开始 各国公司融资频繁 美国科技巨头积极投资 [2] 公司业务与产品 - 上海电气自2000年参与"人造太阳"项目 已成为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主要供货商 产品包括真空室、冷屏、线圈盒和杜瓦等关键设备 [5] - 西部超导积极对接国内重大可控核聚变项目 其超导线材产品已应用于聚变项目 公司通过性能、成本和研发保持市场优势 [5] - 合锻智能参与BEST装置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 [7] - 永鼎股份子公司东部超导产品应用于可控核聚变等领域 并在欧洲应用超导大会发表MOCVD技术新突破相关报告 [6] 机构关注与盈利预测 - 机构关注度前五的概念股为中国核电(25家)、应流股份(19家)、西部超导(17家)、中国广核(15家)和纽威股份(12家) [5] - 机构预测永鼎股份202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1.02% 上海电气增长82.2% 西部材料、东方钽业、佳电股份、东方电气和应流股份增长均超40% [5] - 合锻智能和中广核技2025年净利润有望扭亏为盈 [5] - 多家公司2025年净利润预期增长显著 包括西部材料(49.79%)、东方钽业(44.56%)、佳电股份(44.31%)、东方电气(42.20%)和应流股份(41.98%)等 [6]
【赛道掘金之可控核聚变】利好频出!5只概念股获融资资金大幅买入!
证券时报· 2025-10-06 11:48
项目与技术进展 - 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取得关键突破,其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完成交付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BEST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计划于2025年5月启动总装,目标在两年后建成并全球首次演示核聚变发电,预计2030年实现点亮第一盏灯 [1] - 德国政府通过“德国迈向核聚变发电站”行动方案,目标建造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站,计划至2029年累计投入超20亿欧元资助相关研究与基础设施建设 [1] - 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与业务布局,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 [1] 政策与行业观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于9月12日通过,自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这是中国首部原子能领域基础性法律,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受控热核聚变的科研与技术开发 [2] - 中信证券观点认为可控核聚变行业长期成长趋势确立,国际国内装置加速建设将释放零部件企业订单,对行业坚定看好 [2] - 开源证券表示全球可控核聚变竞赛已开始,各国公司融资频繁,美国科技巨头踊跃入局,若核聚变商业化,未来年投资额或达数千亿元 [2] 相关公司与市场表现 - 上海电气自2000年参与核聚变项目,已成为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装备供货业绩最全面的企业之一,展出产品包括真空室、冷屏、线圈盒、杜瓦等关键设备 [5] - 西部超导积极对接国内重大可控核聚变项目,其超导线材产品已应用于相关项目,并凭借性能与成本优势保持市场地位 [5] - 机构预测多只概念股2025年净利润显著增长,例如永鼎股份预测同比增长451.02%,上海电气预测同比增长82.2%,西部材料、东方钽业等预测同比增长超40% [5][6] - 合锻智能参与了BEST装置核心部件真空室的研制 [7]
东方钽业:下游市场驱动业绩提升,定增扩产战略获投资者聚焦
证券时报· 2025-09-19 01:47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超预期 定增募投项目将打开远期成长空间 公司价值获得投资者广泛认可[1] - 公司持续强化投资者沟通 自8月25日披露半年报后至9月16日已发布5次投资者调研公告 累计接见机构总数达103家[1] 定增与产业链布局 - 公司拟通过定增募集资金12亿元 实际控制人中国有色集团认购10527.42万元 控股股东中色东方集团认购48000万元 二者合计约占募集资金总额的一半[2] - 中国有色集团旗下企业完成巴西Taboca公司股权收购 公司已于2025年4月与Taboca签署采购合同 拟采购3000吨铁铌钽合金原材料 采购金额预计5.4亿元人民币 实现钽铌矿石原料供应自主可控[2] - 公司通过三级产品梯队战略布局实现全链条升级:以氟钽酸钾等初级原料保障供应链安全 以熔炼钽铌等产品打造竞争优势 培育钽铌化合物新品等未来增长点[4] 财务表现与业务进展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97亿元 同比增长34.45% 归母净利润1.45亿元 同比增长29.08%[3] - 高温合金领域受益于燃气轮机、航天发动机等需求增长 公司技术改造项目逐步释放产能 高温合金类产品增长明显[3] - 半导体领域受AI和算力芯片爆发式增长影响 先进制程芯片需求激增 显著拉动半导体用钽靶材、高纯钽锭市场需求 公司高纯钽粉等产品已实现全流程技术突破和产业贯通[3] - 电容器领域受益于消费电子市场复苏 2025年钽电容器市场需求呈现明显复苏态势[4] - 超导领域随着国家大科学研究装置等高新技术领域快速发展 市场对超导铌材需求增加 公司年产100支超导腔扩能改造项目建成投产 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4] 产能扩张计划 - 公司湿法冶金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一条湿法生产线 旨在解决设备陈旧和产能不足问题[4]
核聚变概念遇冷!王子新材跌停背后藏着哪些门道?
搜狐财经· 2025-05-30 12:42
王子新材跌停分析 - 子公司宁波新容仅为核聚变磁体电源项目提供电容产品 单价和价值占比极低 2024年公司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 [3] - 主营业务为传统包装产品 核聚变业务贡献微乎其微 存在明显蹭概念嫌疑 [3] - 日本三井化学退出三氟化氮业务引发市场担忧 国内边缘企业如王子新材订单承接能力受质疑 [3] 核聚变概念退潮原因 - 技术商业化进程缓慢 合肥BEST项目计划2027年完成发电实验 实际并网供电需等到2030年后 [4] - 氢硼聚变需10亿摄氏度极端温度 远超当前技术能力 实验室数据与商业化落地存在巨大差距 [4] - 资金转向储能、光伏等确定性赛道 核聚变概念因预期透支遭遇主力资金高低切换 [4][5] 行业标杆企业对比 - 西部超导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 2024年已实现批量供货 具备真实技术壁垒 [7] - 新奥集团投入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 计划2035年商业化 中核集团环流三号装置突破1.6亿度高温 [7] - 王子新材等公司未披露具体订单金额 技术参与度存疑 与头部企业形成鲜明对比 [7] 市场情绪与投资逻辑 - 国泰海通AEB政策被误读为核聚变利好 实际与产业链无直接关联 反映概念炒作乱象 [6] - 核聚变领域需区分"真成长"与"伪创新" 日本企业退出带来的市场机会需匹配真实技术能力 [7] - 行业经历类似锂矿寒冬后 具备技术积累的企业如宁德时代最终崛起 核聚变领域或复制此路径 [8] 技术发展现状 - 东海证券报告提及国产替代机会 但短期情绪面主导市场 技术突破与资本预期存在剪刀差 [4] - 电源设备板块资金流向显示 市场更青睐储能、光伏等成熟赛道而非前沿技术概念 [4] - 历史案例显示 光伏跨界热潮退潮时近10家上市公司终止项目 核聚变或面临相似考验 [4][5]
可控核聚变“掘金”热持续,产业链初具雏形 商业化之路还要走多久?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7 21:54
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大涨 - A股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5月26日逆势大涨,5月27日热度不减,板块炒作与核能商业化加速有关 [1] - 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将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1升海水提取的氘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全球海水氘储量可供人类使用上百亿年 [1] 技术路径与产业链现状 - 全球聚变研究主要采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路径,磁约束聚变因技术成熟度高被视为最有效途径,代表性项目包括ITER和国际点火装置(NIF) [1] - 国内可控核聚变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上游为原材料企业(西部超导、上海超导、安泰科技等),中游为设备厂商(国光电气、安泰科技等),下游为应用厂商(中国核能电力、中广核)和科研院所 [2][3] 关键企业动态 - 西部超导是国内唯一承担ITER项目超导线材生产的企业,2024年建成高性能超导线材产业化项目,已为CRAFT项目交付产品并开始为BEST项目批量供货 [3] - 国光电气生产的偏滤器和包层系统是ITER项目关键部件 [3] - 东方钽业实现高纯铌箔在核电领域应用的国内零突破,但2024年核聚变业务收入占比不大 [4] 商业化进程展望 - 业内普遍判断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将在2030年前后到来,FIA报告显示26/37家公司预计2035年前实现首台机组并网供电,19/35家公司认为2035年前可满足商业化运行条件 [5] - 合肥BEST项目2027年完工,目标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并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5] - 聚变新能(安徽)完成A轮融资后注册资本增至145亿元,专注于核聚变商业化转化 [6] 技术挑战 - 商业化需满足劳森判据(等离子体三乘积高于临界值)和聚变增益Q>1(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 [6] - EAST装置2024年1月实现亿度千秒运行,但未提及聚变增益,长期稳态燃烧仍需突破 [6]
“真就像星辰大海一样”:外国人零距离感受中国超大规模市场能量
新华网· 2025-05-17 09:50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 - 外国游客对中国市场的评价为"星辰大海",体现其丰富性和规模 [1] - 天津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跨境支付、离境退税等政策提升消费便利度 [1] - 新能源汽车普及率显著,景区引入数字化设备如登山外骨骼 [1] 政策支持与市场数据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扩大入境消费",税务总局细化"即买即退"流程 [2] - 2024年"五一"假期外国人出入境达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43.1%,免签入境增长72.7% [4] - 中国连续十多年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费市场,消费对GDP贡献率居首 [4] 外资企业投资动态 - GE医疗宣布5年内向天津磁共振东半球总部增投5亿元人民币 [4] - 空客在天津建设A320系列第二条总装线,预计2026年初投产 [7] - 特斯拉2024年中国内地销量超65万辆,创历史新高 [7] 供应链与产业协同 - GE医疗与西部超导合作研发高性能超导线材,推动磁共振设备升级 [5] - 西部超导通过创新成为全球领先超导线材供应商 [5] - 沙特阿美累计对华投资超2000亿元人民币,认可中国市场稳定性 [7] 消费场景升级 - 天津古文化街等景点吸引外国游客购买文化商品及体验本地美食 [1] - 跨境电商便利外国游客回国后继续购买中国商品 [1] - 绿色消费趋势显著,如新能源车普及和数字化服务应用 [1][4]
西部超导(688122):24年业绩实现稳定增长,25Q1业绩恢复性高增
招商证券· 2025-05-12 19:1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2][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业绩稳定增长,超导业务表现突出,2025Q1业绩恢复性高增,受高温合金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9.36/10.77/12.23亿元,对应PE估值35/30/27倍,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5] 各部分总结 基础数据 - 总股本650百万股,已上市流通股650百万股,总市值327亿元,流通市值327亿元,每股净资产10.6元,ROE(TTM)为12.5,资产负债率47.3%,主要股东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持股比例20.96% [2] 股价表现 - 1个月、6个月、12个月绝对表现分别为14%、0、26%,相对表现分别为10%、7%、21% [4] 2024年业绩情况 - 实现营业收入46.12亿元,同比增长10.91%;归母净利润8.01亿元,同比增加6.44%;扣非净利润7.13亿元,同比增长12.94%;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6.5元(含税) [1][5] - 高端钛合金材料产量8133.73吨(同比 - 23.95%),销量7909.63吨(同比 + 8.95%),收入27.52亿元(+ 9.87%),毛利率38.67%,较去年同期提升4.26pct [5] - 超导线材(产销量未包括超导磁体)产量2898.68吨,销量2343.82吨,超导产品收入13.04亿元(+ 32.41%),毛利率30.22%,较去年同期降低4.17pct;完成国内核聚变CRAFT项目用超导线材交付任务,开始为BEST聚变项目批量供货;300mm磁控直拉电子级单晶硅用超导磁体首次年交付超百台,首次完成15T/120mm大口径无液氦超导磁体设计、制造并应用 [5] - 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产量1264.29吨,销量1198.46吨,收入3.27亿元(同比 - 31.02%),毛利率22.25%,较去年同期提升6.39pct;主要牌号认证进展顺利,高温合金二期熔炼生产线建成投产,自主设计建成高温合金返回料处理线 [5] - 2024年度销售毛利率33.55%,较去年同期提升1.68pct;销售费用0.28亿元( - 8.51%),管理费用1.95亿元(+ 0.16%),财务费用0.37亿元( - 21.30%),研发费用3.51亿元(+ 6.51%);期间费用率13.23%,同比下降1.22pct,销售净利率18.99%,同比提升0.61pct [5] 2025Q1业绩情况 - 实现营业收入10.74亿元,同比 + 35.31%;归母净利润1.70亿元,同比 + 53.85%;扣非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 + 52.73% [5] - Q1毛利率35.29%,同比提升6.83%,三项费用率降至11.91%,较去年同期下降3.70个百分点;销售费用589.27万(+ 3.69%),管理费用6553.98万(+ 166.31%),财务费用1116.92万( - 5.77%),研发费用4524.82万( - 44.63%),净利率17.39%,同比提升3.78% [5] - 期末应收票据及账款总额29.47亿元,同比增长29.74%;存货41.27亿元,同比增长18.39%,均创历史新高 [5] 盈利预测及财务数据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4159|4612|5372|6116|6895| |同比增长|-2%|11%|16%|14%|13%| |营业利润(百万元)|870|1007|1177|1353|1537| |同比增长|-30%|16%|17%|15%|14%|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752|801|936|1077|1223| |同比增长|-30%|6%|17%|15%|14%| |每股收益(元)|1.16|1.23|1.44|1.66|1.88| |PE|43.4|40.8|34.9|30.3|26.7| |PB|5.2|4.9|4.6|4.1|3.7|[6] 财务预测表 - 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主要财务比率等展示了2023 - 2027E各年度相关财务数据及比率变化情况 [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