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品控
icon
搜索文档
新车拆出“隐藏盲盒”?小米YU7新车竟藏“不明零件”
齐鲁晚报网· 2025-10-21 13:35
事件概述 - 浙江金华一位小米YU7车主在10月12日提车后,仅两日即发现主驾地板存在不明隆起,拆检后发现有多余零件 [1] - 车主于10月17日前往官方服务中心检测,但截至发稿时官方尚未公布结果,也未应要求提供正式检测报告及问题成因说明 [5] - 车主明确诉求为获得关于安全隐患和零件来源的正面解释,而非经济补偿 [8] 产品质量与品控问题 - 新车内部出现不明多余零件,业内分析指出这可能暴露生产线存在质量管理漏洞,因在传统制造中每一颗螺丝均有严格追溯记录 [14] - 有分析认为该零件(支撑高度传感器)可能是在装配过程中意外掉落并被后续工序覆盖,反映出生产线管理缺陷 [14] - 事件引发对小米汽车品控能力的广泛质疑,有网友反映其YU7存在类似问题,如方向盘歪斜和车门异响 [10] - 小米YU7自交付以来已多次陷入质量争议,包括系统BUG导致延期交付、续航虚标及配件问题 [16] 历史质量与销售争议 - 2025年5月,有SU7车主投诉电池包存在凹陷,售后要求更换整个电池包且质保期限对半打折 [11] - 2025年4月,有消费者投诉销售流程中因未仔细核实配置导致漏选,公司以“锁单无法改配”为由拒绝调整 [11] - 影响较大的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争议中,车主发现其4.2万元选装部件实际性能与宣传不符,部分车主已正式起诉要求“退一赔三” [11] - 2025年9月,有消费者投诉公司为完成KPI强行要求客户两日内提车,车辆存在明显脏污和胶水痕迹,公司仅承诺清洗和赠送2888积分作为补偿 [11] - 2025年7月,小米YU7曾陷入“偷工减料”争议漩涡 [11] 技术与行业标准 - 针对车规级标准争议,有业内专家指出,采用消费级芯片并通过模块认证达到车规级要求的做法在业内非个例,但其可靠性仍需市场验证 [13] - 专家表示,相比整体通过认证的模块,更倾向于选择各个部件均有车规级认证的方案 [13] 公司回应与公众反应 - 截至发稿,公司官方尚未就此次地板隆起事件作出公开回应 [15] - 针对历史质量风波,公司曾为SU7车型推出“磐石计划”,承诺故障诊断及补偿措施,但部分车主质疑该方案避重就轻 [15] - 事件曝光后,网友反应呈现两极分化,部分质疑品控能力,部分担忧车辆安全性,并形成维权共鸣 [10]
都市车界|新车拆出“隐藏盲盒”?小米YU7新车竟藏“不明零件”
齐鲁晚报· 2025-10-21 11:54
事件概述 - 一位小米YU7车主在10月12日提车后,于10月14日发现主驾地板存在隆起,并发现地板下方有一个不明多余零件 [1][5] - 车主联系小米售后要求出具正式检测报告及问题解释,但对方仅口头回应需上报处理,无法提供书面报告 [5] - 车主明确表示不需要补偿,只希望官方正面解释地板隆起是否涉及安全隐患以及多余零件的来源 [8] 质量问题与消费者反应 - 事件引发网友对小米汽车品控能力的质疑,部分网友认为新车三天出现问题反映出生产线可能存在严重疏漏 [11] - 有其他小米YU7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反映类似问题,包括方向盘歪斜和车门异响等,形成维权共鸣 [11] - 车主已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事件后续进展及小米官方回应将持续引发关注 [17] 历史质量争议回顾 - 2025年5月,有小米SU7车主投诉车辆电池包存在凹陷,售后要求更换整个电池包且质保期限对半打折 [12] - 2025年4月,有消费者投诉小米汽车销售在协助选配过程中未仔细核实配置,导致消费者漏选心仪配置,并以锁单无法改配为由拒绝调整 [12] - 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部件(价格4.2万元)被众多车主发现实际性能与宣传不符,涉嫌虚假宣传,一些车主已正式起诉要求退一赔三 [12] - 2025年9月,有消费者反映小米汽车为完成月度KPI,强行要求客户在两日内提车,且车辆存在明显脏污和胶水痕迹 [12] - 2025年7月,小米YU7曾陷入偷工减料争议 [12] 行业与专家分析 -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指出,新车内部出现不明零件反映出生产线可能存在质量管理漏洞,在传统汽车制造中每一颗螺丝都有严格的追溯记录 [14] - 从事汽车行业的网友分析,该不明零件(支撑高度传感器)出现在主驾下方电池上方的位置极不寻常,可能是在装配过程中意外掉落并被后续工序覆盖,暴露出生产线管理存在缺陷 [14] - 针对小米磁吸纸巾盒配件符合车规级标准引发的对YU7车机芯片是否符合车规级的质疑,有业内专家指出,采用消费级芯片并通过模块认证达到车规级要求的做法在业内虽非个例,但其可靠性仍需市场验证 [13] 公司应对与影响 -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官方尚未就此事作出公开回应 [15] - 回顾此前质量风波,小米曾针对SU7车型问题推出磐石计划,承诺故障诊断及补偿措施,但部分车主质疑方案避重就轻 [15] - 小米YU7自交付以来已多次陷入质量争议,包括系统BUG导致延期交付、续航虚标、配件问题等,此次地板隆起事件进一步加剧公众对其品质的质疑 [16]
雷军的敌人正在变多
盐财经· 2025-09-28 17:48
公司战略与市场关注度 - 公司创始人年度演讲连续两年聚焦汽车业务,显示该业务在公司的战略重要性及流量突破口作用[2][7] - 公司在造车同时重启造芯项目,投入巨大,反映出其在高科技领域的长期押注[2]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213亿元,同比增长234%[15] - 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为206亿元,交付新车81302辆,分别实现230.3%和197.7%的大幅增长[16] - 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同期的每辆228,644元上升至253,662元,得益于高端车型SU7 Ultra的推出[18] - 汽车业务毛利率在2025年第二季度升至26.4%,经营亏损在上半年收窄至约8亿元,第二季度仅3亿元[21] - 公司高层表示汽车业务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16] 产品交付与市场热度 - 2024年公司汽车实际交付量超13万台,超额完成目标[19] - 新车型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辆,显示市场反应火热[19] - 2025年7月和8月,公司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跨过3万辆门槛[22] - 在9月15日至21日这一周,周销量达1.08万辆,为第二次周销量破万[22] 产能瓶颈与交付挑战 - 截至9月末,SU7标准版交付时间为35至38周,YU7标准版交付时间长达45至48周,远高于行业数周或十余周的水平[26][28] - 产能受限被认为是交付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新工厂生产线尚未完全调试成功[29] - 2025年6月至7月,YU7累计交付量仅8276辆,与超24万辆锁单量差距巨大[29] - 交付周期过长导致竞争对手推出针对性的定金报销政策以争夺潜在客户[32] 产品质量与舆论争议 - 2025年9月,公司对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启动软件升级召回,涉及L2级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的识别不足问题[33] - 多位YU7车主反映提车后发现前挡风玻璃有"测试车"字样痕迹,引发对新车辆质的质疑[34] - 车辆质量问题进入爆发期,包括YU7后排异响、"车规级纸巾盒"、"挖孔机盖"等设计与工艺问题被集中讨论[36][38][40] - 过度的宣传营销与实际产品细节把控不到位形成反差,易引发用户不满并反噬品牌口碑[44][45]
雷军的坎,还没过去
搜狐财经· 2025-05-19 22:24
小米汽车信任危机 - 公司面临从技术到品控的全方位信任危机 包括SU7撞击后自燃 NOA系统过度宣传 马力限制争议 碳纤维前舱盖散热缺陷 大灯外框和翼子板翘边等问题 [1] - 5月19日宣布将于5月22日举办战略新品发布会 重点展示重启的手机SoC芯片研发成果和首款SUV小米YU7 [1][23] - 内部会议承认3月底事故成为分水岭 公司需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 失去"新手保护期" [4] 产品争议事件 - 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被指虚假宣传 4.2万元选装的"双风道"设计仅为装饰孔 未实现宣传的散热和导流功能 [7] - 维权车主组建70人诉讼群 要求退一赔三 公司副总裁否认相关传言但未平息争议 [8][10] - 公司推出"60天退车冷静期"政策 被质疑为变相拖延退订 引发行业讨论 [8] 市场表现与行业审视 - 终端销量连续三周下滑 第17周7000辆(环比-2.8%) 第18周5700辆(环比-18.8%) 第19周5200辆(环比-9%) [24] - 专家指出SU7翼子板设计缺陷 因装配过紧导致阳光暴晒后变形 反映造车经验不足 [19][2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标准尚在完善 智能驾驶 电池安全等问题持续引发行业讨论 [18] 公司应对措施 - 针对保险杠变形问题提供免费上门修复服务(1小时内完成) [19] - 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和2万积分补偿(约2000元) 但车主不满该方案 [11] - 持续通过高管直接沟通 发布会新品展示等方式试图挽回形象 [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