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汽车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为何常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经济日报· 2025-11-01 18:05
近日,某品牌一辆MPV在上海闵行区合川路与漕宝路路口行驶中突然起火。此前,另一品牌电动轿车在成都天府大道上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接二连三 的起火事故,加剧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担忧。 按照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数据,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不大。不过,从现实情况看,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确实比燃油车更受关注。这 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一旦着火,火势蔓延快,火灾强度要高于传统燃油车。此外,燃油车大规模普及已超百年,公众和媒体对燃油车起火认知"常态 化",被认为是"已知风险",而新能源汽车规模化普及时间并不长,常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得益于国家战略引领 与企业奋力创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全球领跑优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度日益凸显。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既是对公众生命和财产 安全的保障,也能更好地巩固产业在全球的引领优势。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此前发生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安全起火事故,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产品执行标准过低也是不容忽 视的问题。目前,我国新 ...
【忠阳车评】给新能源汽车系上安全带
经济日报· 2025-11-01 06:36
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与公众关注 - 近期发生两起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加剧公众对行业安全的担忧 [1] - 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不大,但新能源汽车起火后火势蔓延更快、火灾强度更高,因此更受关注 [1] - 公众和媒体对燃油车起火认知已“常态化”,而对新能源汽车起火则置于“放大镜”下审视,因其规模化普及时间不长 [1] 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重要性 -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1] - 行业已形成全球领跑优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度日益凸显 [1] - 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是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也能巩固产业在全球的引领优势 [1] 安全事故场景与根本原因 -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主要场景包括充电自燃、行驶自燃、碰撞自燃、浸泡自燃、停车自燃等 [2] - 剖析安全事故原因,归根到底是动力电池热失控,例如碰撞导致电池隔膜破裂或电池能量过充过放引发锂离子析出 [2] - 提升行业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电池热失控管理 [2] 电池热失控管理与质量安全 - 动力电池作为高能量载体,本身能因能量非正常释放产生巨大破坏力,做好热失控管理需以产品质量为基础 [2] - 行业整车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充电设施生产企业均需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从产品设计、制造、验证、使用等环节提升一致性与可靠性 [2] - 整车企业需将动力电池及材料、充电设备纳入供应链并严格管控,电池和充电设施生产企业应建立车规级管理流程确保质量安全 [2] 行业安全标准现状与问题 - 当前行业动力电池国家标准为2020年版本,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但实际测试中部分车型在更短时间内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3] - 现有标准测试场景覆盖不足,未包含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场景,导致部分车辆在极端工况下存在安全隐患 [3] - 随着高压快充平台普及,现有标准未对电磁热消退等新技术可能引发的问题进行规范,导致行业技术迭代受阻 [3] 新安全标准修订内容与影响 - 工信部于今年3月发布修订后的强制性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 [3] - 新标准修订热扩散测试,要求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3] - 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测试等内容,将倒逼企业从材料体系、电芯结构到整包集成进行全面技术升级 [3]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管 - 行业安全问题不仅限于产品质量和标准,还包括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监管,政府部门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已上市电动汽车安全状态进行定期检查 [4] - 行业还需考虑驾乘人员安全知识普及、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等问题 [4] - 安全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保障,新能源汽车就跑不快、跑不远 [4]
给新能源汽车系上安全带
经济日报· 2025-11-01 06:09
新能源汽车安全现状与公众认知 - 近期发生两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加剧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担忧 [1] - 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不大 [1] - 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更受关注,因其火势蔓延快、火灾强度高于传统燃油车,且公众对新生事物的风险感知更为敏感 [1]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主要场景包括充电自燃、行驶自燃、碰撞自燃、浸泡自燃和停车自燃 [2] - 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动力电池热失控,例如碰撞导致电池隔膜破裂或电池能量过充/过放引起锂离子析出 [2] - 动力电池作为高能量载体,本身能因能量非正常释放而产生巨大破坏力 [2] 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的关键路径 - 提升安全的关键在于做好电池热失控管理,产品质量是基础 [2] - 行业企业需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从产品设计、制造、验证、使用等环节提升产品一致性与可靠性 [2] - 整车企业需将动力电池及材料、充电设备纳入供应链并进行严格管控 [2] 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与法规 - 当前动力电池国家标准为2020年版本,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但部分车型实际表现未达标 [3] - 原有标准存在测试场景覆盖不足问题,未包含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 [3] - 工信部于2024年3月发布修订后的强制性标准GB38031-2025,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内容,并调整热扩散测试要求 [3] 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与生态建设 - 政府部门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已上市电动汽车安全状态进行定期检查 [4] - 安全生态建设需考虑驾乘人员安全知识普及和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 [4] - 安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没有安全护航产业就跑不快、跑不远 [4]
连滚带爬逃生,汽车安全底线检验营销成色
第一财经· 2025-10-30 22:08
事故概述 - 一辆理想MEGA在上海市行驶途中突发自燃,车辆在10秒内迅速燃爆并被大火吞没,很快被烧得只剩空壳 [1] - 网上流传视频显示车辆在行驶中并未发生碰撞,车辆着火前是否预警、突发爆燃的原因是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 [1] - 涉事车主声明称事故发生时车辆底盘传来爆炸异响,车内立即烟雾弥漫,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车主通过副驾驶车门成功逃生 [1] 公司回应与市场反应 - 事故发生近一周内,理想汽车仅回应了“车门顺利打开”、“人员安全”以及“配合调查” [1] - 公司以“基础逃生达标”作为回应的逻辑,被指掩盖了公众对事故原因与责任划分的核心关切 [1][3] - “十秒逃生窗口”的现实引发MEGA车主恐慌,有车主在社交平台称开始测试车门打开速度并练习逃生 [1] 产品安全宣传与实际表现 - 理想MEGA起售价超过50万元,是公司的首款纯电产品兼旗舰产品之一 [2] - 产品发布会上浓墨重彩地提到了安全性能,号称配备“全球最高安全标准设计”的“堡垒安全车身”,通过了远超国家标准的电池极端实验 [2] - 车辆搭载理想和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麒麟5C电池,基于130项安全设计指标,历经951项安全测试 [2] - 然而该主打安全性的车型在上市一年多后卷入“十秒爆燃”事件 [3] 行业安全标准与监管趋势 - 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动力电池在热失控后,需在发生危险前5分钟发出预警信号 [2] - 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的新国标要求电池系统在触发单体热失控后,在至少2小时的观察期内必须保持无起火、无爆炸,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得超过60℃ [2] - 多部门在2025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强调加强新能源汽车监管、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将创新召回监管体系并建立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 [4] 行业挑战与反思 - 从小米汽车的两起致命车祸到理想汽车的10秒爆燃,行业应建立更加透明、负责的安全沟通机制 [3] - 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无止境的军备竞赛,更长的续航、更快的充电速度等看得见的参数成为竞争焦点,但安全应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3] - 企业被呼吁做技术的攀登者,更要做安全底线的守护者,将安全优先原则嵌入研发全流程,杜绝牺牲安全性换取上市速度的短视行为 [4]
腾势N8L以29.98万元起上市 多车企在大六座SUV30万价格带激烈竞逐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09:31
10月28日,"大六座安全豪华SUV"腾势N8L正式上市,共推出2款车型,官方指导价为29.98万—32.98万元。这意味 着,30万价格带大六座SUV竞逐更为激烈。 腾势N8L被定义为腾势品牌豪华产品矩阵的战略车型。公司方面介绍,N8L全系标配"六大核心科技",希望能以超越 传统豪华的品质标准,诠释家用车的豪华感、安全感与科技感。 驾控方面,腾势N8L全系标配"易三方"整车智能控制技术平台,凭借"插混专用2.0T高效发动机+三电机"组成的强大动 力系统,零百加速仅需3.9秒。制动系统采用六活塞定钳,实现35.4米的刹车距离。 明年起汽车购置税征收将出现变化。日前蔚来、小米等众多车企推出补贴差额相关政策。腾势新车也明确,在2025年 11月30日24点前完成合同签署的用户,如果因非用户原因车辆未及时交付,导致开票实际发生在2026年,可享受购置 税差额补贴,最高1.5万元。 同时,腾势N8L特别推出限时购车权益,权益价值至高10.67万元,包括价值1.7万元的三年免息,最高1万元的置换补 贴。 腾势总经理李慧用三句话总结N8L,就是:超安全家庭大六座、超豪华移动大平层、超智能科技大座驾,以硬核技术 实力重塑家 ...
行驶中突发起火!理想MEGA爆燃成空架,搭载宁德时代合作电池
国际金融报· 2025-10-24 23:22
事故概述 - 2025年10月23日晚,一辆理想MEGA在上海市徐汇区行驶中突发起火并伴随爆炸,车辆最终被完全烧毁,未造成人员伤亡 [1] - 根据现场记录,车辆起火前未发生碰撞或底盘磕碰,处于正常行驶状态,火势从车辆底部开始并迅速蔓延至全车 [1] - 驾乘人员紧急撤离,曾试图返回车内取物但因火势过大未果 [1] 事故相关方回应 - 上海市徐汇区消防部门确认出警事实,但表示案件仍在调查中,未透露起火点等关键信息 [1] - 一份网络流传的律师声明描述了事故细节,称车辆底盘传来爆炸异响,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委托人通过副驾驶门逃生,并驳斥了关于电池包磕碰、改动小电瓶等不实言论 [2] - 理想汽车回应称事故中车门顺利打开,驾乘人员全部安全离车,公司已安排专人处理并配合消防部门调查 [2] 历史事故与产品背景 - 此次并非理想MEGA首次起火,2025年8月6日在杭州空港高架发生一起MEGA碰撞桥墩后起火事故,车辆迅速燃烧 [3] - 理想MEGA于2024年3月1日上市,指导价为55.98万元,2024年累计销量为10798辆,占理想汽车总份额的2.2% [3] - 2025年新款车型推出后,销量有所回升,2025年9月交付量超过3000辆 [3] 产品技术规格 - 理想MEGA搭载与宁德时代共同研发的“理想—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为三元锂材料,电池容量102.7kWh,CLTC续航里程710km [3] - 公司曾宣称MEGA实现峰值5C充电倍率,并以行业更高热失效安全标准和951项安全验证来保障电池安全 [4] - 作为MPV车型,其第三排乘客逃生路径较长,在紧急情况下可能面临逃生时间不足的风险 [3]
爆燃事故接二连三,电车真不如油车安全?
第一财经· 2025-10-24 23:03
2025.10. 24 本文字数:2966,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梁昕 洪飞红 新能源汽车爆燃事故频发,引发了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的讨论。 23日深夜,一辆理想MEGA经过十字路口起伏路面后车底爆出火花,火势在10秒内迅速扩大,车内 两名驾乘人员停车后顺利开门逃生,车辆被烧成空壳骨架。 23日早间,一辆上汽大众途观L插混在高架上起火自燃,现场火势凶猛,导致后方路段出现严重拥 堵,车内人员安全逃生,但车辆亦被烧成空壳。 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天府大道上发生碰撞后起火燃烧,4名路人全力施救未能打开 车门,该事故造成驾驶人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起事故的车型,均搭载的是三元锂电池——理想MEGA搭载的宁德时代5C麒 麟电池是一款三元锂电池;上汽大众途观L插混,配备的是13kWh的三元锂电池;小米SU7 Ultra采 用宁德时代麒麟II三元锂电池。 疑问随之而来: 其一,新能源车比传统燃油车,是否更容易起火? 其二,三元锂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是否更容易起火? 其三,对于频发的爆燃事故,企业应如何做安全冗余? 电车比油车更容易起火? 自2019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以来,新 ...
爆燃事故接二连三,电车真不如油车安全?
第一财经· 2025-10-24 22:33
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概述 - 近期发生多起新能源汽车爆燃事故,涉及理想MEGA、上汽大众途观L插混、小米SU7 Ultra等车型,车辆均被烧毁,部分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2] - 上述三起事故车型均搭载三元锂电池,具体包括理想MEGA的宁德时代5C麒麟电池、上汽大众途观L插混的13kWh三元锂电池、小米SU7 Ultra的宁德时代麒麟II三元锂电池 [2]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火灾对比 - 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2.88,燃油车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2,两者概率相差不大 [4] - 新能源汽车一旦着火,火灾强度远强于传统燃油车,热释放速率峰值可达11.6MW [4][5] - 新能源汽车从大量冒黑烟到剧烈着火间隔仅1秒,真实事故下人员无反应时间 [6] 电池技术与安全风险 - 国内电动汽车火灾诱因中,车辆自身因素占比59%,碰撞因素占比25%,外部因素占比16% [3] - 新能源汽车90%的火灾事故与电池相关,尤其与电池热失控相关 [7] - 三元锂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更容易发生热失控,火焰更猛烈,火灾温度高于1100℃ [8] - 随着三元锂电池中镍含量增加,能量密度增加,但热失控开始温度下降,着火最高温度上升 [8] 行业安全标准与技术进步 - 工信部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修订了热扩散测试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等要求 [10] -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每个车门应配置机械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确保事故后车门可开启 [11]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Wh/kg,被视为具备技术颠覆潜力,但目前技术瓶颈和高成本仍待解决 [8] 安全防范措施与专家观点 - 专家提出电池安全"三道防线"思路:第一道防线是电池足够安全冗余,第二道防线是及时发觉和预警事故隐患,第三道防线是着火后及时报警和扑救 [9] - 业内通过强化电池隔膜设计、提升散热效率、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电池温度等多重维度预防电池热失控 [8]
这家新能源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车门还是没打开
第一财经· 2025-10-16 15:29
公司安全事故与争议 -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时18分 成都发生SU7 Ultra碰撞起火事故 车辆焚毁且车门无法打开 驾驶人员未能脱逃 [1] - 198天内公司遭遇两次致命车祸 包括3月29日安徽铜陵致3人遇难的爆燃事故以及10月13日成都焚毁悲剧 [1][3] - 除致命车祸外 公司还陷入SU7 Ultra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 车辆自动泊车功能异常 产品质量缺陷等多重争议 [3] 公司应对与市场反应 - 成都车祸事故后 公司官方与雷军个人微博均未直接回应事故或慰问家属 雷军当天微博仍按计划进行产品宣发 [1][3] - 事故引发公众强烈质疑 公司直播间出现“车门把手打不开、垃圾车”等刷屏言论 车企和雷军账号出现掉粉情况 [3] - 2025年9月19日 公司宣布召回11.7万辆SU7 召回原因系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 增加碰撞风险 此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5] 公司运营与产品动态 - 2025年6月26日晚 公司第二款产品YU7正式上市 官方称开售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 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 [4] - 雷军在5月内部演讲中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公司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公司受到狂风暴雨般的质疑 但未直接提及安全整改细节 [4] - 在9月25日的年度演讲中 雷军回顾造车历程与车型成绩 但整个演讲对汽车安全只字未提 [6]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2025年4月16日 工信部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 要求车企充分测试验证辅助驾驶 明确功能边界和安全措施 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7] - 2025年9月17日 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新国标设置了人机交互 功能安全等全方位技术要求 其中7.5.8章节测试场景几乎1:1复刻了铜陵SU7爆燃事故现场 [7] - 2025年4月 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首次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 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 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300次快充循环后安全验证 [8] - 2025年9月24日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发布 明确要求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 意味着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被明确禁止 [8]
这家新能源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车门还是没打开
第一财经· 2025-10-16 15:23
公司舆情与危机应对 - 公司在198天内遭遇两次致命车祸,包括3月29日安徽铜陵事故和10月13日成都SU7 Ultra碰撞起火事故,后者导致车辆焚毁且车门无法打开,驾驶人员未能脱逃[3][8] - 成都事故后,公司官方及创始人微博未直接回应事故或慰问家属,而是持续产品宣发,直播间出现大量质疑言论,账号出现掉粉情况[8] - 除车祸外,公司还陷入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产品质量缺陷等争议,并于9月因软件质量问题召回11.7万辆SU7[9][10] 公司产品与运营事件 - 公司第二款产品YU7于6月26日上市,官方称开售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引发行业对订单真实性的讨论[9] - 9月19日的SU7大规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召回通过OTA升级完成,无需更换硬件[10] - 创始人5月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公司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情绪低落取消会议,但在5月15日内部演讲中首次回应事故影响,称公众对公司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9] 行业政策与标准演变 - 3月底铜陵事故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安全和智能化标准完善,工信部4月16日召开会议强调车企需充分测试验证辅助驾驶功能,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13] - 9月17日,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其中7.5.8章节的测试场景几乎1:1复刻了铜陵事故现场[13] - 工信部4月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首次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和300次快充循环后安全验证,9月24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则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14] 行业整体影响 - 4月上海车展上,各大车企对智能驾驶宣传物料进行紧急更改,行业对智能辅助驾驶的宣传转向安全[13] - 电池安全、辅助驾驶安全、门把手安全三大国家强标在198天内密集出台,构建起行业安全新底线,精准映照出企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安全设计方面的疏漏[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