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汽车YU7
icon
搜索文档
寒武纪回应原CTO索赔42.87亿元;泰州队夺得首届苏超冠军;王腾称将离开手机行业;段永平回应向一高校捐赠1万股茅台股票丨邦早报
创业邦· 2025-11-02 09:35
【造车新势力 10 月"成绩单"一览】 小鹏汽车: 10 月交付新车 42013 台,单月交付量创下历史新 高,并连续 2 个月超过 4 万台。 2025 年 1-10 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 355209 台,同比增长 190% 。 蔚来: 10 月交付新车 40397 台,同比增长 92.6% ;今年迄今交付 241618 辆汽车,同比增长 41.9% 。 乐道品牌 10 月交付新车 17342 台,同比增长 301.5% ,环比增长 13.7% ,再创历史新高。 完整早报音频,请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收听 理想汽车: 10 月交付 31767 辆汽车;截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累计交付量达 1462788 辆。 小米汽车: 10 月交付量持续超过 40000 台。 零跑汽车: 10 月全系交付达 70289 台,同比增长超 84% 。 极氪: 10 月交付 61636 辆汽车,同比增长 9.8% 。 北汽新能源: 10 月销量 30542 台,极狐 10 月销量突破 23000 台,同比增加 110% 。 岚图汽车: 10 月交付 17218 辆, 1-10 月累计同比增长 82% 。 阿维塔: ...
为何这么多机构、博主炮轰小米和雷军?因为小米不给车马费啊
搜狐财经· 2025-10-19 13:19
舆论环境分析 - 小米公司自进入汽车行业以来,长期处于舆论漩涡的中心,其相关事故受到的关注度远超其他品牌[1] - 近期部分媒体和博主对小米及雷军的批评尺度较大,舆论攻击激烈[3] - 有观点认为,如此强度的舆论攻击若针对其他企业可能致其难以生存,但小米公司不仅承受住压力,其汽车销量反而持续增长[3] 舆论攻击的潜在原因 - 小米汽车的成功,特别是SU7和YU7车型的市场热度,对现有行业竞争者构成压力,可能引发友商通过关联媒体和博主发起舆论战[5] - 小米公司在媒体关系投入上相对保守,据称发布会车马费等公关费用远低于行业惯例,导致部分媒体和博主因经济利益受损而产生不满[7] - 雷军个人具备强大的营销影响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第三方KOL的依赖,使得部分未能从小米获得可观收入的博主和媒体借机批评[8] 公司经营与市场表现 - 尽管面临舆论压力,小米公司在汽车、手机及大家电等多个业务板块均实现销量增长[10] - 资本市场对小米公司持积极看法,其市值达到1.2万亿,较造车前的水平增长约三到四倍[10] - 小米公司的市场表现甚至引官方媒体关注,新华财经曾发文呼吁理性呵护国产科技品牌成长[3]
小米,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6 10:54
小米汽车的营销理念与产品定位 - 公司创始人强调造车理念为“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将智能电动汽车形容为“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2] - 公司产品定义的首要原则是“颜值是王道”,将车辆外观设计置于首位 [2] - 公司对汽车安全方面的讨论较少,其宣传重点在于设计美学与用户体验,例如对半隐藏式门把手的描述是“开门更优雅” [3][4] 行业对汽车本质的认知 - 行业观点认为,汽车的核心本质是安全地将人从A点送至B点的交通工具,智能化与外观设计等仅为“锦上添花” [4] - 行业强调汽车产品逻辑与手机等3C产品完全不同,汽车问题关乎生命安全,而手机问题可通过重启或换新解决 [4] - 行业指出,企业进入汽车领域需常怀敬畏心,不能纯粹以市场和销量为导向,必须具有安全红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小米汽车面临的安全事故与信任危机 - 公司车辆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包括“3·29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和“10·13成都小米SU7燃爆事故”,导致人员伤亡 [4][5] - 事故后,公司创始人承认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并开始强调安全是前提和基础 [5] -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被动召回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原因为其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存在识别或处置不足的风险 [5] 行业对产品测试与上市规范的看法 - 行业人士指出,不应将市场当作实验场,让用户充当实验员,而应在将产品推向用户前自身将实验做透、做好 [6] - 行业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在此方面有待规范 [6]
新疆路测谍照曝光!小米汽车第三款车型来了:车长超5米2,续航有望突破1500公里【附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分析】
前瞻网· 2025-10-15 15:41
小米汽车YU9车型产品信息 - 车型为内部代号"昆仑"YU9的大型SUV,车长超5.2米,轴距约3.1米,采用6/7座三排布局,第三排放倒后可形成2.2米纯平空间 [1] - 该车型是小米首款增程车型,搭载约80 kWh电池,纯电续航大于400公里,综合续航有望突破1500公里,百公里加速约5秒,支持800V高压快充,15分钟可补充300公里续航 [1] - 测试车车顶配备激光雷达,量产版预计全系标配高阶智驾系统,延续"激光雷达+Orin"组合,内饰取消双联屏设计 [1] - 雷军率核心高管亲赴海拔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进行路测,显示YU9已进入研发尾声,预计2026年正式发布 [1][2] 小米汽车业务发展现状 - 小米SU7自2024年3月上市至2025年9月,累计交付量已超过22万辆,连续9个月稳居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第一 [3] - 小米集团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达206亿元,毛利率为26.4%,公司有信心完成全年35万辆交付目标,并预计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3]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20万辆已于2023年6月竣工,二期预计2025年9月设备进场,总年产能将提升至42万辆,年底月产能有望突破6万台 [3] 小米造车战略与资源整合 - 小米自2021年宣布造车后,通过投资和收购加速技术积累,包括豪掷110亿元收购深动科技、投资黑芝麻、联电、英飞凌等公司,整合三电、智驾、芯片核心能力 [2] - 早在2015年,小米通过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和顺为资本已入股蔚来、小鹏、禾赛、宁德时代、比亚迪半导体等60余家产业链公司 [2] - 公司用四年时间完成从0到1的跨越,自建工厂、自研800V平台与HyperOS座舱生态,将消费电子的极致性价比和快速迭代模式移植到汽车领域 [3] 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2025年1-9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累计批发销量达1044.6万辆,同比增长32%,9月单月销量预估为150万辆 [5] -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472万辆,消费者对智能、生态、补能效率的需求全面升级 [5] - 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至70% [6] - 行业竞争加剧,未来3-5年内国内90%的新能源电驱企业可能被淘汰,最终仅剩10-20家,技术门槛和成本压力持续加大 [6]
零跑破6万、小鹏破4万、五菱破10万!9月新能源销量公布,多家车企再创新高!
电动车公社· 2025-10-02 00:05
2024年9月新能源车市整体表现 - 行业呈现“金九银十”旺季特征,多数车企月销量创历史新高 [1] - 国庆假期期间车企推出试驾礼、现金优惠、0息金融政策等促销活动,预计10月将迎来新一波销量高峰 [1] 比亚迪销量表现与战略分析 - 9月乘用车总销量达393,060台,其中王朝丨海洋网络贡献355,774台,方程豹品牌销量24,121台,腾势品牌销量12,407台,仰望品牌销量758台 [2] - 公司已形成月销30万+的稳定基本盘,并通过方程豹(潮玩越野)、腾势(高端豪华)、仰望(极致体验)三大品牌实现高端市场区隔,为成为国际级汽车集团奠定基础 [7] 吉利汽车销量表现与战略分析 - 9月总销量273,125台,其中新能源销量达165,201台,海外出口40,665台 [9] - 银河品牌月销稳定在120,868台,成为销量支柱;极氪品牌销量18,257台,领克品牌销量32,902台(其中新能源26,076台) [9] - 公司呈现“稳”与“猛”的特点,未来5-10年与比亚迪的全球竞争将加剧,有望成长为全球性汽车集团 [13] 其他主要车企销量概览 - 长安汽车9月总销量超266,000台,新能源销量超103,000台,其中深蓝汽车33,626台,阿维塔11,028台 [15] - 上汽通用五菱9月总销量155,579台,新能源销量首次突破10万台,达100,593台 [18] - 零跑汽车9月交付66,657台,销量增长得益于科技平权战略和商业模式探索 [22] - 鸿蒙智行9月销量突破50,000台,但当月大定订单达110,000台,显示产能存在瓶颈 [26] - 长城汽车9月总销量133,639台,新能源销量45,961台,其中魏牌11,026台,欧拉6,255台 [29] - 小鹏汽车9月交付41,581台,首次突破4万台,并宣布在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启动欧洲本地化生产 [33] - 小米汽车9月交付量超40,000台,面临订单积压与产能爬坡矛盾,已通过发放答谢礼和试水定制化服务应对 [38] - 蔚来公司9月交付34,749台,其中蔚来品牌13,728台,乐道品牌15,246台,萤火虫品牌5,775台 [39] - 理想汽车9月交付33,951台,公司处于向纯电家庭用车转型期,随着理想i6上市,预计10月交付量将增长 [51] - 广汽埃安9月销量29,113台,向C端转型后销量稳定,但面临激烈价格竞争,品牌标签需强化 [53] - 东风奕派科技(含风神、奕派、纳米)9月销量30,256台,增长势头相对平缓,需拓展产品线 [56] - 北汽新能源9月销量20,539台,极狐品牌贡献16,074台,新上市的小型纯电SUV极狐T1(起售价6.28万元)是主要推动力 [58] - 一汽奔腾9月新能源销量16,214台,电动化转型成功,新能源销量占比近90%,主力车型为奔腾小马 [61] - 岚图汽车9月交付15,224台,势头强劲,与华为合作深化,梦想家MPV守住基本盘,岚图FREE+成为爆款,有望实现全年盈利 [65] - 智己汽车9月交付11,107台,搭载“恒星”超级增程的LS6车型开启交付,采用增程与纯电双路线策略 [68] - 极石汽车9月交付1,398台,销量稳定小幅增长,主要依赖对中东市场的深耕,目前仅靠一款车型打市场 [73]
雷军的敌人正在变多
商业洞察· 2025-09-30 17:25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业务呈现“冰与火”的双重态势:财务表现强劲,收入和交付量高速增长且接近盈利,但同时也面临产能严重不足、交付周期过长及产品质量争议频发等严峻挑战 [8][15][23][33] 财务表现与业务热度 - 2025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收入达206亿元,同比增长230.3%,交付新车81302辆,同比增长197.7% [16] - 汽车业务毛利率持续上升至26.4%,2025年第二季度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公司高层表示下半年汽车业务有望实现单季盈利 [15][20] - 新车型YU7上市后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辆,7月和8月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跨过3万辆门槛,9月某一周销量达1.08万辆 [19][21] 产能与交付挑战 - 截至9月末,SU7标准版交付时间为35至38周,YU7标准版交付时间长达45至48周,远高于行业数周或10余周的水平 [23][25] - 产能受限被认为是交付周期过长的主因,6-7月YU7累计交付量仅8276辆,与超24万辆锁单量差距巨大 [25][26] - 竞争对手推出针对小米YU7用户的定金报销政策,试图争夺潜在客户,产能瓶颈可能导致用户退订转向其他品牌 [28] 产品质量与舆论争议 - 9月公司通过OTA方式召回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以升级辅助驾驶功能 [10][29] - 多位YU7车主反映提车后发现前挡风玻璃有“测试车”字样痕迹,引发对新车质量的质疑 [30] - 9月集中出现关于YU7车辆后排异响的投诉,结合早前的“碳纤维机盖风波”等事件,外界对小米汽车产品质量的质疑进入爆发期 [33][35][36][38]
雷军的敌人正在变多 || 深度
搜狐财经· 2025-09-29 17:55
公司业务表现 - 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达213亿元 同比增长234% [8] - 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206亿元 同比增长230.3% [8][10] - 交付新车81302辆 同比增长197.7% [8] - 毛利率持续上升至26.4% 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 [12] - 连续两个月交付量跨过3万辆门槛 周销量达1.08万辆 [14][15] 产品战略 - 聚焦智能电动汽车赛道 加快高端化布局步伐 [10] - SU7系列和YU7爆款策略显现规模效应 [16] - YU7上市18小时锁单量超过24万辆 [10] - 通过OTA升级对超过11万辆SU7标准版实施召回 [5] 产能挑战 - YU7标准版交付周期达45至48周 SU7标准版35至38周 [18][20] - 6-7月YU7累计交付量仅8276辆 与24万辆锁单量存在巨大差距 [21] - 新工厂生产线未完全调试成功 产能未达设计目标 [21] - 二期工厂启动大规模招工以应对产能压力 [22] 质量管控 - 多位YU7车主反映前挡风玻璃存在"测试车"字样痕迹 [25][29] - 车辆后排异响问题集中爆发 投诉量在9月显著增加 [30] - 碳纤维机盖实际效果与官方宣传不符引发维权行动 [35] - 公司对每起投诉均进行受理回复 部分问题通过维修解决 [31][32] 行业竞争 - 多家车企推出针对小米用户的定金报销政策进行客户争夺 [24] - 交付周期过长导致潜在用户流失风险加剧 [21] - 新势力车企热门车型交付周期普遍控制在20周以内 [20] - 作为新生车企在技术积累和工程师规模方面与传统车企存在差距 [24]
招银国际:小米集团-W新品定价具优势 重申“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9-29 14:55
产品发布 - 公司推出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Xiaomi Pad8系列平板及一系列高端家电新品 并宣布推出小米汽车YU7及SU7Ultra的订制服务 [1] - 小米17售价以4499元人民币起 较iPhone17的5999元人民币起售价具有竞争优势 [1] - 小米17Pro/Max起售价分别为4999元及5999元人民币 低于去年15Pro/Pro Ultra定价 [1] 战略发展 - 发布会展示出公司在智能手机与AIoT产品的高端化发展 有助于强化"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1] - 小米17系列创新搭载妙享背屏及直接兼容苹果生态 体现公司全面对标iPhone策略 [1] 投资评级 - 招银国际维持公司目标价为62.96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
招银国际:小米集团-W(01810)新品定价具优势 重申“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网· 2025-09-29 14:50
产品发布 - 小米集团推出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Xiaomi Pad 8系列平板及一系列高端家电新品 并宣布推出小米汽车YU7及SU7 Ultra的订制服务 [1] - 小米17售价以4499元人民币起 较iPhone17的定价5999元人民币起具有竞争优势 [1] - 小米17 Pro/Max起售价分别为4999元及5999元人民币 低于去年15 Pro/Pro Ultra定价 [1] 战略发展 - 发布会展示出公司在智能手机与AIoT产品的高端化发展 有助于强化其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1] - 小米17创新搭载妙享背屏及直接兼容苹果生态 体现公司全面对标iPhone策略 [1] 机构观点 - 招银国际维持小米集团目标价为62.96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
大行评级|招银国际:重申小米“买入”评级 小米17手机定价极具竞争力
格隆汇APP· 2025-09-29 13:47
产品发布 - 小米集团推出旗舰手机小米17系列起售价4499元 平板Xiaomi Pad 8系列及高端家电新品 并宣布推出小米汽车YU7及SU7 Ultra订制服务 [1] - 小米17 Pro/Max起售价分别为4999元及5999元 低于去年15 Pro/Pro Ultra定价 创新搭载妙享背屏并直接兼容苹果生态 [1] 竞争策略 - 小米17售价较iPhone17定价5999元起具竞争优势 体现公司全面对标iPhone策略 [1] 战略发展 - 发布会展示小米在智能手机与AIoT产品的高端化发展 有助于强化人车家全生态战略 [1] 投资观点 - 招银国际维持小米集团目标价62.96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