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快消品化
icon
搜索文档
岚图汽车卢放:汽车从来不是快消品 不应被电子快消思维带偏
凤凰网· 2025-10-15 22:26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15日,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放分享观点:"汽车,从来不是 快消品。它首先是一种交通工具,关乎用户安全与公共安全;它也是一件高价值的耐用消费品,关乎每 位用户的切身利益。如今,智能汽车带来了更便捷的体验,但真正的"智能",应让车辆更安全、更可 靠、更耐用。我们不应本末倒置,更不应被追逐新潮、快速迭代的电子快消思维带偏方向。" 卢放曾在今年7月发表过类似的观点,称在消费升级、技术迭代和金融方案普及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 呈现出明显的"快消品化"趋势:新车迭代速度加快,营销方式愈发多元,消费心态也在发生转变,换车 周期缩短至3-5年。消费者对"新"的追求无可厚非,岚图也积极拥抱这一趋势,用更快的节奏满足用户 需求。 卢放提到,即使用户换车频率加快,安全、耐用、可靠,依然是首位,这也意味着不能用快消品的逻辑 开发汽车。即使这个车作为二手车流通的时候,对于社会来讲,它依然是一个有多次使用价值的耐用消 费品。这个用户不用这个车了,还有下一个用户要用这个车。所以,车不可能成为快消品,造车永远要 符合"车规级"标准,而不是快消品的"消费级"标准。 ...
市场热闹为何难赚钱?付鹏:资金全挤向科创小微,普涨行情尚未到来
凤凰网财经· 2025-09-29 20:38
凤凰网财经讯 9月23-24日,由凤凰卫视、凤凰网主办的"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在广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新格局·新路径"为主题,汇聚全球政商 学界精英,共同洞察变局脉络、探寻发展新机。 在论坛间隙,著名经济学家付鹏就市场高度关注的股市、房地产、汽车等核心行业热点话题发表了独家观点。 谈及当前资本市场表现时,他指出,当前市场存在资金过度向特定板块集中的现象,导致整体赚钱效应未能广泛扩散 —— 这一结构性特征,正是市 场表面看似交易活跃,但始终难以吸引大量新投资者开户入市的关键原因。 对于备受瞩目的房地产行业,付鹏进一步明确表示:"房地产已彻底回归居住属性。" 01 资金全挤向科创小微,普涨行情尚未到来 针对当前市场"余额回升但新开户数未激增"的现象,付鹏向凤凰网财经给出了他的解读。 著名经济学家付鹏(左一) 他认为,当前市场参与者分为两类:一是追求稳定股息的红利的低风险偏好"老钱",它们构成了市场的稳定基本盘;二是追求超额收益(阿尔法)的 资金,这类资金在7月份后高度集中于科创板、小微盘等领域,创造了局部的财富效应。 付鹏指出,由于资金过度集中于特定板块,未能形成广泛的赚钱效应,这解释了为何市场看似活跃,但 ...
付鹏警示汽车“快消品化”:二三十万的车岂能当快消品?
凤凰网财经· 2025-09-28 19:14
针对汽车行业,付鹏直言,将售价二三十万乃至四十几万的车辆视为快消品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理念错 配。 他强调,汽车作为高单价、重实用的耐用消费品,其本质与"越用不着的东西才越快消"的逻辑相 悖。 他认为,真正的快消品往往是那些非必需、易替换的物品,而汽车作为满足日常出行核心需求的 工具,其购买决策应更侧重于实用性、可靠性和长期价值,而非单纯追逐短期的外观或功能噱头。 就当前消费文化与产业逻辑的变迁,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对汽车行业"快消品化"趋势提出警示。 他指出,当前部分车企推崇的"快速迭代、营销驱动"模式,虽在短期内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新鲜感需 求,但若将汽车这一高价耐用消费品完全等同于"快消品"运营,其长期风险不可忽视。 付鹏以生动的市场观察切入,指出当前消费文化正面临"快速引爆、快速沉寂"的挑战。他提到,如同潮 玩IP可能"小红书火一晚,明天就被淹没"一样,若产品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持久生命力,仅靠短期流 量驱动,极易沦为"快速消费品"。 他将此现象比喻为"硬币的正反两面":新型传播渠道能让品牌如拉 布布般迅速风靡,实现"出圈"的胜利;但若无法守住热度,避免滑向"另一面",即被快速遗忘,则难以 支撑起可持续 ...
“年卖100万辆将成生存底线”,汽车快消品化:半年改款、一年换代
证券时报· 2025-08-21 14:14
行业趋势:汽车快消品化 - 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攀升至3.2款,更新节奏从"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换代"提速至"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 [1][2] - 电动汽车换车周期缩短至3-5年(燃油车为6-8年),核心原因包括电池健康度在8年后降至70%以下及智能硬件算法遵循摩尔定律快速迭代 [2] - 新能源汽车首年贬值率高达50%,部分车型两年价格腰斩,远高于燃油车"三年打六折"的传统贬值节奏 [3] 市场竞争态势 - 新势力车企集体跨过盈亏平衡点,竞争焦点从"上量"转向技术、品牌和生态的终极竞争 [1] - 车企通过卷参数配置(如冰箱彩电大沙发、隐藏式门把手)应对技术同质化,但部分配置被质疑非真实需求 [4] - 2024年1-7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2%,新能源车持续产销两旺 [3] 企业战略与挑战 - 频繁推新导致车企研发测试周期承压(新车型需36-48个月测试周期,电池包可靠性测试需1年以上),部分企业采用供应商模块化解决方案提升效率 [3][6] - 理想i8因市场竞争加剧(乐道L90前备箱设计、特斯拉Model Y L等)上市一周即降价改配,反映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至半年 [6][7] - 蔚来同时预售高端ES8和交付性价比乐道L90,同一定位车型引发内部竞争担忧 [7] 市场格局演变 - 摩根士丹利预测全球电动车市场供过于求,中国车企盈利状况将分化 [10] - 行业集中度提升,年销300万辆可进入主牌桌,100万辆成为生存底线,未来十年将形成"七雄"格局 [10] - 特斯拉通过减配(真皮变织物座椅、全景天窗变金属天窗)应对竞争,预示消费市场可能回归物理按键等实用功能 [9]
“年卖100万辆将成生存底线”!汽车快消品化:半年改款、一年换代!丨人民智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12:54
行业趋势:汽车快消品化 - 汽车产品更新节奏显著加快,日均新车迭代率达3.2款,呈现"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趋势 [1][3] - 新能源汽车换车周期缩短至3-5年(传统燃油车为6-8年),电池健康度八年后降至70%以下且更换成本高,智能硬件遵循摩尔定律快速迭代 [3] - 快消品化导致电动汽车贬值加速,个别车型首年贬值率高达50%,两年可能价格腰斩 [4] 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新势力车企集体跨过盈亏平衡点,行业从"百舸争流"向"强者恒强"演变,预计形成类似"七雄"的集中格局 [2][9][10] - 年销售量100万辆成为生存底线,300万辆可进入主牌桌 [10] - 市场细分加剧,用户需求被切割成无数细分赛道,车企通过频推新品抢占份额避免出局 [7] 产品策略与技术竞争 - 车企竞争焦点从"三电"技术转向卷参数、卷配置,如理想汽车推动"冰箱彩电大沙发"配置风潮 [6] - 特斯拉Model Y推出六座版弥补车型换代慢缺陷,部分车企采用减配策略(如织物座椅替代真皮)控制成本 [6][9] - 短周期迭代导致车企依赖上游模块化解决方案,竞争核心转向供应链管理效率 [7] 产销数据与市场表现 - 今年1-7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2% [5] - 夏秋两季"大三排"SUV成为竞争焦点,特斯拉、理想、蔚来等集中推出6-7座车型 [8] - 全球电动车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中国车企盈利状况将加剧分化 [10] 行业争议与理性回归 - 部分行业人士反对汽车快消品化,强调安全耐用需符合"车规级"标准,新车型研发需36-48个月测试周期 [4] - 同质化竞争引发产能泡沫担忧,十余款车型挤占同一细分市场可能形成资源浪费 [8][9] -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消费需求返璞归真(如物理按键回归),技术壁垒成为关键护城河 [9][10]
半年改款、一年换代 汽车“快消品化”折射行业竞速压力
证券时报· 2025-08-21 02:33
行业趋势:汽车快消品化 - 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攀升至3.2款左右,呈现"半年一改款、一年一换代"的节奏 [1] - 新能源汽车换车周期缩短至3-5年(传统燃油车为6-8年),电池健康度在使用八年后降至70%以下 [2] - 个别电动车首年贬值率高达50%,新车到手一年可能打七折,两年价格腰斩 [3] - 全国汽车产销1-7月累计完成1823.5万辆和182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 [3] 企业竞争策略 - 车企通过"卷参数、卷配置"(如冰箱彩电大沙发)提升产品竞争力,但引发对创新实质的质疑 [4][5] - 特斯拉Model Y六座版上市弥补车型换代慢的缺陷,反映市场对持续更新的需求 [5] - 频推新品可摊薄单车研发成本,但导致竞争核心转向供应链管理效率 [6] - 年销售量300万辆可进入主牌桌,100万辆成为生存底线 [8] 技术迭代与产品开发 - 电动汽车迭代由电池和算法驱动,智能硬件遵循摩尔定律快速更新 [2] - 新车型研发需36-48个月测试周期,电池包可靠性测试耗时1年以上 [3] - 部分车企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等设计,虽提升续航但可能放大安全风险 [5] 市场格局演变 - 行业从"百舸争流"向"强者恒强"转变,预计形成类似"七雄"的集中化格局 [1][8] - 新势力企业集体跨过盈亏平衡点,竞争焦点转向技术、品牌和生态 [1] - 全球电动车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中国车企盈利状况将加剧分化 [8] - "大三排"SUV成为竞争焦点,十余款车型挤占同一细分市场 [7]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模式向快消品靠拢,线上下单和"硬件预埋+软件付费"成为新趋势 [2] - 安全、耐用、可靠仍是用户换车时的首要标准,反对完全快消品化逻辑 [3] - 消费者在高端细分市场通常只记住前三位品牌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