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新规

搜索文档
港交所IPO新规发布!国配成为新趋势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8-14 12:01
核心内容一:分给机构和散户的股份比例重新分配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8月4日, 港股IPO新股"关于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正式生效 。根据公告可知, 港股IPO从"散户的天下"将要转变为"国配的天下"。 之前的港股IPO还是 "散户天下" ,那时上市公司规模小,散户占交易的一半以上;而现在, 机构投资 者占了接近九成的交易 ,近期新股募资都是几十亿上百亿,更多国际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参与其 中。市场在改变,港交所的规定也得随之改变,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定价更准确,使之能同时满足机构 投资者和和散户,让更多好公司来港股上市。 上市;要是追求稳定就选机制A或者机制B的低比例,国配份额高则机构持股多,机构基本长期持 有,股价波动低,更加稳定。 核心内容二:公众持股要求调整 规定发行人将 首次公开招股时初步拟发售股份的至少40%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 (最低分配比例由原 建议的50%下调至40%)。这是为了 加强体现机构的重要性,维护了机构的定价权。 导致有议价权的 机构投资者话语权更大,增加了发行失败的可能性(国配为竞拍报单制,价格太高没人要),从而 降低公司漫天要价,上市暴跌的概率。 同时将现行的回拨机制 ...
港股IPO新规,最全解读!
搜狐财经· 2025-08-10 01:06
港股IPO新规核心内容 规则修订背景 - 港股市场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从27年前的不足50%提升至接近90%,近期新股募资规模普遍达数十亿至上百亿港元[3] - 改革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定价准确性,平衡机构与散户利益,增强港股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3] 股份分配机制改革 - 建簿配售最低比例从建议的50%下调至40%,减轻企业寻找锚定投资者压力,同时保留机构定价话语权[6] - 引入双轨制分配方案: - A机制(灵活调整型):公开认购部分回拨上限从20%上调至35%,按超额认购倍数分档(15倍→15%、50倍→25%、100倍→35%)[7][8] - B机制(固定比例型):允许发行人预先设定10%-60%的公开认购比例,无回拨机制,较原建议上限提升10个百分点[8] - 强制要求机构配售占比不低于40%,确保专业投资者在定价环节的参与度[9] 公众持股要求调整 - 取消原25%的固定比例要求,改为市值分层制度: - A+H股发行人可选择满足10%公众持股或30亿港元市值任一条件(原需同时满足15%持股与400亿市值)[11] - 市值超过30亿港元的企业可适用更低公众持股比例,减少大股东股权稀释[11][12] 企业上市策略建议 - 消费零售类企业可优先选择B机制并设定高散户比例(50%-60%),增强用户粘性与品牌忠诚度[14] - 科技金融类企业推荐采用A机制或低散户比例(10%-20%),利用机构投资者稳定股价[16] - 需提前6-12个月建立机构关系,提供可验证的增长数据支撑估值预期[16] 合规操作要点 - 上市前需完成股权结构梳理、环保税务合规审查等"体检",避免因瑕疵延误1-3个月上市进程[16] - 新规强化对"壳公司"的约束,要求企业证明持续经营能力与真实融资需求[16]
港交所重磅新规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08:37
港交所IPO新规核心内容 - 港交所于8月4日正式生效IPO新规,主要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 [2] - 新规涉及三项关键调整:建簿配售最低分配比例下调至40%、引入机制A/B两种分配机制、调整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规定 [2][4] - 改革目标为提升新股定价稳健性并平衡不同类型投资者需求,尤其利好机构投资者和大型公司IPO [10][11] 建簿配售比例调整 - 建簿配售(机构投资者)最低分配比例从原建议50%下调至40%,强制保留机构份额 [4][5] - 旧规下热门新股回拨后机构份额可低至10%(例如基石占40%+回拨50%),新规确保机构最低40%份额 [4][5] - 调整后机构参与定价积极性提升,有利于公司后市股价稳定 [5][13] 回拨机制改革 - 机制A:降低回拨比例,超额认购>100倍时回拨上限从50%降至35% [6] - 机制B:发行人可预先设定公开认购比例(10%-60%),无回拨机制 [6] - 以蜜雪冰城为例,新规下散户获配比例可从50%降至35%(机制A)或10%(机制B) [7] - 机制A适合希望提升散户参与度的企业,机制B适合需控制发行节奏的企业 [7][11] 公开市场规定调整 - 保留基石投资者6个月禁售期规定,未实施定价灵活性机制 [8] - 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规则同步优化,具体细则未披露 [2][8] 市场影响与行业趋势 - 2025年港股IPO数量达52家(截至7月25日),接近2024/2023年全年75%,融资规模1273.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 [10] - A股企业加速赴港上市,13家龙头企业已登陆,超50家披露计划 [10] - 新规使港股IPO制度更贴近国际标准,与"A+H"政策形成联动效应 [11][12] - 机构投资者参与收益率预计提升,但需加强散户风险教育 [13]
港交所重磅新规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08:23
港交所IPO新规核心内容 - 新规于8月4日生效,涉及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的优化 [1] - 建簿配售部分最低分配份额由50%下调至40%,强制保留机构投资者份额 [3][4] - 允许新上市申请人选用机制A或机制B作为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的分配机制 [1][4] - 调整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的有关规定 [1] 新规具体变化 建簿配售调整 - 港股新股发售分为基石配售、建簿配售和公开认购三部分,建簿配售指向机构投资者配售 [3] - 旧规无明确下限,热门新股机构获配比例可能极低,新规强制保证机构至少40%份额 [3][4] - 举例:若基石投资者认购40%,散户获配比例从50%降至20%,机构获配40% [4] 回拨机制调整 - 机制A:沿用超额倍数回拨但比例降低,公开认购最低比例从10%降至5%,超额认购100倍以上回拨比例从50%降至35% [4] - 机制B:发行人预先选定公开认购比例(10%-60%),无回拨机制,上限从50%上调至60% [5] - 以蜜雪冰城为例,旧规回拨后散户获配50%,新规机制A最多回拨35%,机制B可限制在10% [5] 其他调整 - 保留基石投资六个月禁售期规定,未实施定价灵活性机制调整 [6] - 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规定有所调整 [1][5] 市场影响与行业观点 港股IPO市场现状 - 2025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陆港股,接近2024和2023年全年75%,A股公司赴港上市增多(如美的、宁德时代等13家) [8] - 今年港股IPO首发募资1273.6亿港元,创2021年以来新高,接近过去两年总和(2024年877.4亿+2023年462.9亿) [8] 新规意义 - 提升新股定价及分配机制稳健性,平衡各类投资者需求,更利好机构投资者和大型公司IPO [8][9] - 机制A适合希望吸引散户的企业,机制B适合控制发行节奏的企业 [5] - 新规贴近国际标准,与"A+H"政策联动,为大湾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选择 [9] 机构与散户影响 - 机构参与定价积极性提升,有利于后市股价稳定 [4][11] - 散户获配额降低,需关注回拨比例变化及中签率 [9][11] - 质地好的企业可让更多机构认购,质地差的企业可选择更高散户比例以提高发行成功率 [9][10] 行业趋势 - 港股交易近九成来自机构投资者,新规适应市场结构变化 [8] - 国际投资者重估中国资产,港股IPO数量爆发,H股现相对A股溢价现象 [11] - 新规推动IPO理性定价,避免散户过度追捧导致破发及股价大幅波动 [11]
年内港股募资近1300亿港元,港交所IPO新规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21:56
港交所IPO新规核心内容 - 新规于8月4日生效 主要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 涉及建簿配售最低分配比例下调至40% 允许选用机制A或B作为分配机制 调整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规定 [1] 建簿配售调整 - 建簿配售最低分配比例由50%下调至40% 强制保留机构投资者份额 解决热门新股机构获配比例过低问题 [2] - 旧规下机构投资者在热门新股中可能仅获10%份额 新规后机构份额提升至40% 散户份额降至20% [3] 回拨机制优化 - 机制A:沿用超额倍数回拨但比例降低 公开认购最低比例从10%降至5% 超额认购100倍以上回拨比例从50%降至35% [4] - 机制B:发行人可预先选定公开认购比例 下限10%上限60% 无回补机制 适用于希望控制发行节奏的企业 [4] - 以蜜雪冰城为例 新规下选用机制A或B均会大幅降低散户中签概率 原回拨50%降至35%或10% [5] 市场影响与趋势 - 2025年已有52家公司登陆港股 接近2024和2023年全年75% 融资规模达1273.6亿港元 创2021年以来新高 [6] - A股公司赴港上市趋势明显 已有美的集团、宁德时代等13家龙头企业登陆 超50家A股披露计划 [6] - 新规更利好机构投资者和大型公司IPO 适应当前港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近90%的结构 [7] 制度优化目标 - 提升新股定价及分配机制稳健性 平衡本地与国际投资者需求 增强港股IPO国际竞争力 [6][8] - 机制A和B提供灵活性 发行人可根据需求选择配售方式 与"A+H"政策形成联动效应 [8] - 新规推动IPO理性定价 避免散户过度追捧导致破发风险 提高机构定价参与度与市场稳定性 [9][10]
港股IPO新规为发行人“松绑”,将带来哪些变化?
第一财经· 2025-08-04 09:20
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发售及定价机制 - 港交所新规要求首次公开招股时至少40%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强化专业投资者定价话语权 [5][8] - 公开认购部分提供机制A(初始5%,回拨上限35%)和机制B(初始10%-60%,无回补)两种选择,提升灵活性 [9][10] - 原回拨机制下超额认购超100倍时公众投资者占比可达50%,新规降低错误定价风险 [6][11] 公众持股量门槛改革 - 引入阶梯式初始公众持股量要求:市值≤60亿港元需25%,60-300亿港元需15%或15亿港元市值,>300亿港元需10%或45亿港元市值 [14][15] - A+H股上市门槛从H股占比最低15%降至10%或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 [14] - 新增替代门槛:公众持股市值至少10亿港元且占比≥10%,提升大型企业资本管理灵活性 [15][17] 市场影响与后市展望 - 2024年前十大IPO融资额占比达76%,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等4家A+H公司跻身全球IPO融资前十 [22] - 当前港股散户成交额占比从1997年53%降至不足15%,制度调整适配国际投资者主导的市场结构 [21] - 分析师预计港股中长期走势乐观,低估值、南下资金流入及央国企增持构成支撑,科技板块或成轮动方向 [23][24]
港股IPO新规为发行人“松绑”,将带来哪些变化?
第一财经· 2025-08-03 16:56
港交所IPO新规核心调整 - 新规将于2025年8月4日生效,要求首次公开招股时至少40%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强化机构投资者定价话语权 [1][5] - 公开认购部分提供机制A(初始5%份额,回拨上限35%)或机制B(固定10%-60%份额,无回拨)两种选择 [5][6] - 取消原超额认购回拨机制(如100倍超额认购时公开认购比例达50%),改为更灵活的分配方案 [2][4] 公众持股量改革 - 引入阶梯式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市值≤60亿港元公司需25%,60-300亿港元需15%或15亿港元市值(较高者),>300亿港元需10%或45亿港元市值(较高者) [9][11] - A+H股公司H股最低比例从15%降至10%或市值不低于30亿港元 [9] - 新增替代门槛:公众持股量市值需≥10亿港元且占股份总数≥10% [12][13] 市场影响与行业趋势 - 2024年前十大IPO融资总额达630亿港元,占全年募资额76%,宁德时代等4家A+H公司跻身全球IPO融资前十 [16] - 港股散户成交额占比从1997年53%降至当前不足15%,机构投资者主导市场结构 [15] - 199家企业在港交所排队上市,含40家A股公司,预计港股市场将进一步扩容 [17] 后市展望 - 制度改革有望降低错误定价风险,提升机构参与动力,平衡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分配比例 [8][15] - 分析师预计港股中期走势乐观,低估值、南下资金流入及央国企增持构成支撑,科技板块(AI产业链)或成轮动方向 [17][18] - 有色及基建板块引领近期大盘上涨,半年报业绩期或引发板块轮动 [17][18]
港股IPO新规,下周一起实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1 20:24
优化首次公开招股市场定价及公开市场规定 - 新规将于8月4日生效,适用于所有发行人及新上市申请人 [2] - 将IPO建簿配售部分的最低分配比例从50%下调至40% [2][3] - 允许新上市申请人选用机制A或机制B作为IPO发售分配机制 [2][4] - 明确初始公众持股量及自由流通量门槛 [2][8] 首次公开招股发售及定价机制 - 建簿配售部分的最低分配份额为首次公开招股时初步拟发售股份的至少40% [3] - 机制A:将现行分配及回补机制替换为公开认购部分的指定分配比例 [5] - 机制B:新引入的机制选项,分配至公开认购部分的比例下限为10%,上限为60% [7] 公开市场规定 - 初始自由流通量门槛及初始公众持股量门槛根据发行人类型及市值厘定 [9] - 现行持续公众持股量规定已进行过渡性修订,与新的初始公众持股量规定相容 [9] 持续公众持股量建议 - 联交所就持续公众持股量规定展开进一步咨询,公众咨询期将于10月1日结束 [10][11] - 建议规定提供更大灵活性,允许发行人维持初始规定门槛或替代门槛(10亿港元市值及10%公众持股) [11] - 对于A+H发行人,建议规定公众持有的H股必须达10亿港元市值或5%公众持股量 [11] 市场反馈与修订 - 联交所收到1253份非重复回应意见,采纳咨询文件中的大部分建议 [3] - 港交所上市主管表示改革旨在提升新股定价及分配机制的稳健性,平衡本地及国际投资者需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