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色文旅
icon
搜索文档
“捡秋”让我们贴近自然
人民日报· 2025-10-31 16:07
文章核心观点 - “捡秋”从传统秋收后捡拾遗落果实的行为演变为一种融合旅行与教育、亲近自然的家庭游玩新形式 其走红反映了文旅行业向体验式、家庭参与式发展的趋势 并具有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的潜力 [1][2] 旅游行业发展 - “捡秋”代表“全家动员、贴近自然”的旅行潮流 通过共同劳动创造深刻旅行记忆 推动农业资源和品牌为更多人所知 提升品牌影响力 [1] - 广阔大地蕴藏发展特色文旅的无限可能 关键在于敏锐捕捉需求 将“泼天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热度” 走宽“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2] - 期待更多地方把“走红”变“长红” 让游客体验自然风景、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 [2] 教育模式创新 - “捡秋”提供研学思路 把课堂搬到田间 让孩子亲手触摸大地观察作物生长 以接地气方式体验生活 不再隔着屏幕认识世界 [1] 行业规范与可持续发展 - 应“捡”之有度 提倡适度、文明体验 游客需事先规划确保安全 捡拾前征得农户同意 避免采摘新鲜果实、损坏农作物、遗留垃圾 [2] - 一些地方发布“官方指导路线”以规范“捡秋”行为、保障参与乐趣 此举值得借鉴 [2]
“捡秋”走红的文旅启示(纵横)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文章核心观点 - “捡秋”行为从传统秋收后捡拾遗落果实演变为融合旅行与教育、亲近自然的家庭游玩新形式 代表了一种“全家动员 贴近自然”的旅行潮流 [1] - 该趋势有助于推动本土农业资源和相关品牌提升影响力 并为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文旅提供了发展思路 [1][2] 旅游行业发展 - “捡秋”代表“全家动员 贴近自然”的旅行潮流 其创造的共同劳动记忆比千篇一律的景区合影更令人印象深刻 [1] - 从农业体验到工业旅游 广阔大地蕴藏发展特色文旅的无限可能 关键在于敏锐捕捉需求并将“泼天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热度” [2] - 行业可通过“旅游+”融合发展 擦亮农特产品品牌 让游客体验自然风景、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 以实现从“走红”到“长红” [2] 教育与研学结合 - “捡秋”提供了一种研学思路 把课堂搬到田间 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大地并观察作物生长 以接地气的方式体验生活 [1] - 该活动是一堂没有围墙的自然课 让孩子们不再隔着屏幕认识世界 在旅行中感受丰收喜悦 [1] 行业规范与可持续发展 - 行业应注意规范“捡秋”行为 一些地方发布“官方指导路线”以保障参与乐趣 值得借鉴 [2] - 游客需确保出行安全 捡拾前征得农户同意 避免采摘新鲜果实、损坏农作物或遗留垃圾 做到适度文明体验 [2]
深圳做起了工业游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1:59
广东省整体旅游市场表现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省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较2024年增长11.5% [1] - 同期旅游收入达613.2亿元,增幅为14.2% [1] - 各城市涌现特色文旅项目,如深圳工业游、佛山龙舟文化游、汕头美食体验游、梅州乡村生态游,成为发展新趋势 [1] 深圳工业旅游发展 - 深圳推出“最in十大工业科技旅游路线”,涵盖大国重器、科创智造等主题,包括大亚湾核电站、比亚迪云巴等景点 [8] - 深圳市已培育39家省级、8家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8] - 高巨创新无人机科普研学基地2023年运营,2025年预计接待5万人次,较去年增长一倍 [6] - 2025年暑期深圳主要工业旅游资源点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 [9] - 2024年深圳接待入境游客3161.23万人次,同比增长56.9%,国际旅游收入73.19亿美元,同比增长93.2% [11]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深圳接待游客920.26万人次,增长12.4%,其中外国游客入境9.1万人次,增长145.2%,旅游总收入89.4亿元,增长17.6% [11] - 工业旅游发展需从“简单参观”转向“深度体验”,并依托华为、大疆等企业的工业稀缺性 [9] - 未来将推动串联卡士牛奶观光工厂、工业展览馆等资源,开发主题精品路线 [10] 其他城市特色旅游案例 - 佛山打造龙舟文化IP,国庆中秋假期覆盖五区举办赛事,深化“龙舟+”融合模式,推出“龙舟宴”与文创产品 [13] - 佛山双节假期接待游客458.39万人次,增长2.08%,旅游收入40.42亿元,增长5.62% [13] - 汕头将美食作为核心旅游吸引物,文旅嘉年华汇聚超130个品牌美食摊位 [13] - 汕头国庆中秋假期接待游客450.2万人次,增长17.18%,旅游收入28.7亿元,增长20.11% [14] - 梅州乡村游引入酒馆、乡间书屋等新业态,假期接待游客226.22万人次,增长12.31%,旅游收入21.28亿元,增长15.09% [14]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地方文旅市场呈现三大转变:从“资源依赖”到“创意驱动”、从“景点观光”到“生活方式消费”、从“客群泛化”到“精准圈层” [1] - 工业旅游本质是为游客提供深度参观、参与、体验的项目,符合学习型旅游特征 [8] - 各城市需深耕“本土特色”,打造沉浸式体验,利用数字科技赋能,并构建政府、市场、居民协同机制 [14][15] - 文旅发展新阶段比拼的是认知深浅与创意高低,需打造“小而美、特而精”的旅游目的地 [15]
“工业第一城”做起工业游:城市文旅新物种的诞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0:17
广东文旅整体表现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省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较2024年增长11.5% [2]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全省旅游收入613.2亿元,增幅达14.2% [2] - 各城市特色文旅项目涌现,成为发展新趋势 [2] 深圳工业旅游发展 - 深圳推出“最in十大工业科技旅游路线”,涵盖大亚湾核电站、比亚迪云巴等景点 [3] - 深圳市已培育39家省级、8家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3] - 2025年暑期深圳主要工业旅游资源点共接待游客约600万人次 [5] - 高巨创新工业旅游基地2023年运营,2025年接待人次预计达5万,较去年增长一倍 [3] - 深圳市计划推动串联卡士牛奶等观光工厂、工业展览馆、研学基地,开发主题精品路线 [6] - 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工作方案,谋划系列活动以挖掘资源、提升路线、激发消费 [6] 深圳整体旅游数据 - 2024年深圳接待入境游客3161.23万人次,同比增长56.9% [7] - 2024年深圳实现国际旅游收入73.19亿美元,同比增长93.2% [7]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深圳接待游客920.26万人次,增长12.4%,其中外国游客入境9.1万人次,增长145.2% [7]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深圳旅游总收入89.4亿元,增长17.6% [7] 其他城市特色旅游案例 - 佛山打造龙舟文化IP,假期接待游客458.39万人次,旅游收入40.42亿元,过夜游客增长12.13% [8] - 汕头以美食为核心吸引物,假期接待游客450.2万人次,旅游收入28.7亿元,分别增长17.18%和20.11% [8][9] - 梅州发展乡村生态游,假期接待游客226.22万人次,旅游收入21.28亿元,分别增长12.31%和15.09% [9]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文旅市场正发生从“资源依赖”到“创意驱动”、从“景点观光”到“生活方式消费”、从“客群泛化”到“精准圈层”的转变 [2] - 工业旅游本质是为游客提供“深度参观、参与、体验”的项目,符合学习型旅游特征 [4] - 深圳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在于“自然生态”与“工业文明”深度融合,以及“企业知名度 + 工业文明稀缺性” [4] - 行业长期发展需从“简单参观”转向“深度体验”,展示企业核心竞争力 [5][6] - 各城市需深耕“本土特色”,打造沉浸式体验,并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居民参与”的协同机制 [10]
特色文旅热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假期文旅活动概况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推出127项多元化文旅活动 融合乡村、非遗、亲子、夜游、体育、音乐等特色 [2] - 活动成功掀起文旅热潮 [2] 核心运营数据 - 10月1日至8日异地文旅消费金额同比增长45.93% [2] - A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20.34% [2]
冰雪“燃”动 科技赋能:冰雪经济与特色文旅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哈尔滨举办
新华网· 2025-08-03 10:33
冰雪经济与特色文旅论坛 - 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新智造新消费新生态"为主题在哈尔滨举办[1] - 冰雪经济与特色文旅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论坛吸引200余位文旅部门领导、城市代表、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参与[1] - 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驱动文旅创新、冰雪旅游辐射效应、品牌影响力提升等议题[1] 哈尔滨文旅发展 - 哈尔滨依托生态基础、历史沉淀和地域特色推进文化赋能与旅游带动[2] - 黑龙江省开展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两个"百日行动"[2] - 黑龙江全链条提升"食住行游购娱学"服务品质并升级"宠客"模式[2] 冰雪经济发展 - 中国冰雪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万亿元[3] - 冰雪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并重塑产业格局[3] - 河北推动冬奥遗产利用并探索"冰雪+文化/体育/乡村振兴"融合路径[3] 文旅融合创新 - 文旅消费从"流量时代"进入"场景时代"[5] - 夜间消费占滑雪旅游度假地总消费一半[6] - 哈尔滨以绿色生态、白色冰雪等主题展示城市魅力[6] 科技赋能文旅 - 新华网推出《哪吒5DVR》等VR项目打造沉浸式场景[7] - 元宇宙技术推动文旅消费革命并创造情绪价值[7] - 科技赋能对文旅生态提质升级起关键作用[7] 产业跨界融合 - 科技与文体旅结合需体现产业生态的主动需求[8] - 文旅产业需要"好故事、好传播、好落地"协同发力[8] - "冰雪+"新业态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8]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6-27 05:56
东北振兴战略与国企改革 -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辽宁省属企业2024年利润同比增长7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0.7% [2][6] -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突破明显,辽宁省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率100%,新进员工公开招聘比例100%,经理层成员内部收入差距倍数达2.2 [3] - 国有经济布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辽宁省形成230亿元规模的"辽宁国资基金系",新组建数智集团、科创集团等,吉林省推动资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集中 [4]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 - 东北新兴产业规模扩大,拥有1201家高技术制造业企业、297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达17.35% [9] - 半导体装备产业成为亮点,沈阳芯源微是国内唯一能量产前道涂胶显影设备的厂商,富创精密可量产7纳米工艺零部件,2024年沈阳半导体装备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8] - 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加速,辽宁省建立9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22个数字化车间,鞍钢55条生产线完成智能升级,关键工序数控应用率超80% [10] 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 东北冰雪旅游带动效应显著,2025年春节假期三省旅游总收入达1211亿元,2024年全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约25.8% [16] - 文旅资源优势突出,拥有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及多元文化资源,2024年三省一区通过旅游业协同发展决定,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14][15] - 冰雪产业形成完整链条,从运动装备到文化IP全面布局,哈尔滨亚冬会显著拉动消费和投资 [13][16] 中俄东北-远东经贸合作 - 中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东北与远东贸易额270亿美元占中俄贸易11.2%,预计2030年占比将升至20% [19] - 产业合作深入多个领域,黑龙江在远东开发耕地750万亩,"中俄新陆路粮食走廊"运输谷物700万吨,沈阳装备制造园供应俄70%矿山设备 [20] - 未来合作重点包括建立总部基地、自贸试验区对接、资源能源开发及探索边境自由贸易区,东北三省对俄贸易额2024年达784亿美元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