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

搜索文档
在东北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时代的注脚
虎嗅· 2025-07-25 20:16
工业摄影艺术 - 王玉文用40多年时间记录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作品兼具宏大叙事与人文关怀 [3][13] - 工业摄影通过"灵光"概念连接时空 与东方"意境"理念相通 [1] 煤炭工业发展 - 抚顺西露煤矿开采118年 累计产量达3亿吨 占全国煤炭总量30% [4][5] - 该矿曾为亚洲第一大露天矿 日产量数万吨 年产能2000万吨 配套建设完整工人社区 [4][9] - 辽宁煤炭资源丰富 抚顺煤矿直接创造数千岗位 带动完整产业链 [5][9] 钢铁产业变迁 - 鞍钢厂区占鞍山市三分之一面积 计划经济时代GDP达32.78亿(1978年) [14][15] - 1998年国企改革中鞍钢大规模裁员 下岗工人面临生计困难 [16][18] - 当前鞍钢整合本钢、攀钢形成超级钢铁集团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4] 东北工业转型 - 资源枯竭城市通过生态修复(绿化矿坑/湿地过滤甲烷)实现转型 [10] - 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催生新一代技术工人 如大连造船厂技术骨干白英豪 [27][28] - 东北形成高端制造集群 涵盖船舶、航空、机器人等领域 [24] 工业文化传承 - 工业遗址改造为博物馆、生态公园等文化设施 [10] - 王玉文摄影作品系统记录东北工业发展历程 成为重要文化载体 [3][13][25] - "振兴东北"战略推动产业与文化双重复兴 [28][30]
老工业基地的传奇与复兴 齐齐哈尔转型发展纪实
金融时报· 2025-07-03 10:08
齐齐哈尔工业发展概况 - 齐齐哈尔是共和国工业版图上的功勋之城,承载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重任,孕育无数"新中国第一"的工业摇篮 [1][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东北并召开座谈会,强调要肩负历史重任、加强改革创新、调动人才积极性 [2] - 2024年齐齐哈尔技术革新成果显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户,新建科创平台24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4% [14] 中国一重集团转型案例 - 2016年亏损57亿元,机构臃肿(职工11000人,管理人员占1/3),通过干部人事改革(8名干部仅2人竞聘上岗)和技术革新实现扭亏 [3][4] - 2018年营收跃升至139.3亿元,剥离非核心业务并向新能源领域拓展 [5] - 突破核电锻件等关键技术垄断,2024年9月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产业工人 [6][7] 中车齐车集团智能化转型 - 2014年因铁路货车订单锐减出现亿元亏损,2018年通过货车业务重组成立子集团 [7] - 实施14条智能产线改造:人员减少82%,劳动生产率提升5倍,上心盘生产线效率提高34%并年省人工成本300万元 [9][10] - 海外业务占比达30%,包括坦桑尼亚1430辆货车订单及全球首发碳纤维轻量化货车 [10] 北满特钢重组案例 - 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钢企业,曾濒临破产后被建龙集团收购 [4] - 通过整合东北钢铁资源、注入资金升级环保、对接资本市场等措施实现重生 [4] 金融支持作用 - 进出口银行2014年至今累计提供33.8亿元政策性贷款,为中车齐车节省财务费用1.3亿元 [11] - 中国银行协助处理坦桑尼亚项目跨境结算风险,提供信用证业务专业支持 [12] 产业升级成效 - 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链企业突破200户,集群规模增长5% [14] - 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普惠金融贷款发放规模达200亿元 [14]
在这里,看见一个时代
金融时报· 2025-07-03 09:43
东北工业历史与转型 - 齐齐哈尔作为东北工业重镇,在"一五计划"期间承接苏联援建的三大重点项目(重型机械厂、特殊钢钢厂、热电厂),奠定工业基础并创造多项"国家第一"[1] - 中国一重等企业曾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厂区配套学校医院,体现"共和国工业长子"地位[1] - 90年代后东北工业陷入困境,面临设备老化、管理滞后、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导致大规模下岗潮[2] 企业改革案例 - 中国一重通过从"制造"转向"创造"实现营收跃升,但当前面临传统市场弱化、核心技术突破困难等新挑战[2][3] - 北满特钢通过建龙集团重整实现复苏,成为整合东北钢铁资源的关键支点[2] - 齐车集团通过机构精简和智能化转型突破市场寒冬,拓展国内外市场[2][4] 转型核心策略 - 中国一重推动研产供销服一体化运营模式重构,以数字化和绿色转型重塑竞争力[4] - 改革聚焦人力解放、制度革新、技术突破三大方向,金融支持起到关键润滑作用[2] - 齐车集团通过"壮士断腕"式机构改革结合智能化技术升级实现转型[4] 当前挑战与应对 - 装备制造业竞争加剧导致中国一重陷入"低端内卷、高端缺失"困境,客户需求升级倒逼运营模式变革[3] - 企业内部存在因循守旧、本位主义等问题,需通过文化重塑激发创新活力[3] - 转型过程伴随机构精简阵痛和技术研发投入等"粗粝细节",体现改革实质性推进[4] 行业象征意义 - 万吨水压机等传统工业设备象征东北工业历史,当前转型反映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进程[5] - 企业改革案例形成"多声部交响曲",体现东北振兴与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联动性[5]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6-27 05:56
东北振兴战略与国企改革 -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辽宁省属企业2024年利润同比增长7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0.7% [2][6] -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突破明显,辽宁省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率100%,新进员工公开招聘比例100%,经理层成员内部收入差距倍数达2.2 [3] - 国有经济布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辽宁省形成230亿元规模的"辽宁国资基金系",新组建数智集团、科创集团等,吉林省推动资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集中 [4]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 - 东北新兴产业规模扩大,拥有1201家高技术制造业企业、297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达17.35% [9] - 半导体装备产业成为亮点,沈阳芯源微是国内唯一能量产前道涂胶显影设备的厂商,富创精密可量产7纳米工艺零部件,2024年沈阳半导体装备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8] - 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加速,辽宁省建立9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22个数字化车间,鞍钢55条生产线完成智能升级,关键工序数控应用率超80% [10] 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 东北冰雪旅游带动效应显著,2025年春节假期三省旅游总收入达1211亿元,2024年全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约25.8% [16] - 文旅资源优势突出,拥有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及多元文化资源,2024年三省一区通过旅游业协同发展决定,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14][15] - 冰雪产业形成完整链条,从运动装备到文化IP全面布局,哈尔滨亚冬会显著拉动消费和投资 [13][16] 中俄东北-远东经贸合作 - 中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东北与远东贸易额270亿美元占中俄贸易11.2%,预计2030年占比将升至20% [19] - 产业合作深入多个领域,黑龙江在远东开发耕地750万亩,"中俄新陆路粮食走廊"运输谷物700万吨,沈阳装备制造园供应俄70%矿山设备 [20] - 未来合作重点包括建立总部基地、自贸试验区对接、资源能源开发及探索边境自由贸易区,东北三省对俄贸易额2024年达784亿美元 [21][22]
中信金融资产黑龙江分公司举办精选资产推介大会
搜狐财经· 2025-06-20 22:16
会议概况 - 中信金融资产黑龙江分公司联合黑龙江联交所于6月18日在哈尔滨举办金融服务合作倡议暨精选资产推介大会 [1] - 参会者包括黑龙江省金融机构代表、驻省央企、省属企业高管及咨询机构人士 [1] - 会议旨在推动地方金融创新发展,深化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融合,助力黑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 [1] 公司战略与业务定位 - 中信金融资产黑龙江分公司以"扎根龙江,服务地方"为经营理念,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协同优势 [3] - 业务聚焦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企业纾困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覆盖省内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及中小企业 [3] - 目标是通过吸引投资者挖掘特殊资产价值,推动东北地区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3] 资产推介内容 - 推介资产涵盖住宅、工业厂房、商业综合体、土地等多品类 [5] - 通过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黑龙江、大连、吉林、辽宁四地优质资产项目 [5] - 详细披露资产项目背景与优势,为投资者提供全面决策参考 [5]
绥芬河的初夏交响曲(边城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06:50
外贸与物流 - 绥芬河已成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核心枢纽,铁路货运持续保持高位运行[7][9] - 一季度果蔬出口量同比增长25.6%,某公司预计今年出口额突破3亿美元[8] - 跨境电商发展迅速,已培育超过4600家电商主体,2024年电商销售额达17.52亿元,网络零售量1.2亿件[9] 农业与特色产业 - 富硒木耳地头价比普通品种高出30%,富硒农产品已扩展至十余种[13] - 智能大棚采用温湿度自动调控、水肥精准滴灌等技术,占地近360平方米[13] - 草莓采摘园去年为村集体创收22万元,带动"共享农场"等农旅融合项目[14] 旅游与文化 - 中俄风情旅游吸引国内外游客,包括中东铁路旧址、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等红色景点[11] - 跨境自驾游路线在社交媒体爆火,俄罗斯游客重走历史路线[12] - 农旅融合项目如"共享菜园"和"亲子研学"成为网红打卡地[14]
【金融兴辽】浙商银行沈阳分行深耕辽沈助力东北振兴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4 15:54
浙商银行沈阳分行的战略部署 - 公司积极响应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全力推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 [1] - 公司立足辽宁经济发展格局,秉持善本金融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为实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1] 金融服务传统优势产业 - 公司针对辽宁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搭建全流程、精细化金融服务网络,为产业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1]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公司对专精特新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定制金融方案,覆盖企业初创、成长、成熟等全生命周期 [1] - 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年,公司加大对科创企业的信贷投放,以金融"活水"滋养科技创新 [1] "两重""两新"项目推进 - 公司成为辽宁省首家取得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资金监管资格的银行,也是系统内首个落地此项业务的分行 [1] - 公司为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航空航天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提供贷款支持,确保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1]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深化与企业沟通,精准对接实体经济需求,定制差异化金融服务与个性化产品 [2] - 公司将聚焦辽宁振兴重点产业,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借助金融科技简化流程,拓展线上服务场景,推动金融服务智能化升级 [2] - 公司表示将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为辽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2]
沈水畔奏响奋楫欢歌 辽宁人满怀振兴豪情
辽宁日报· 2025-06-02 08:18
节目内容与形式创新 - 节目采用交响乐乐章叙事框架,分为"江山共此青绿""血脉同频跃动""风骨代际传承""命运与共之舟"四大主题,串联"吾乡、吾爱、吾志、吾国"篇章 [2] - 首次在东北举办端午特别节目,沈阳两年内第三次与央视合作大型活动 [2] - "一址三舞台"设计包含岸边主舞台、浑河游船、赛艇中心咖啡厅小方台,依托九号码头自然水域搭建异形舞台 [2][3] - 浑河上方搭建双层威亚系统,最大跨度近200米、最高30米,结合声光电、特效、虚拟技术实现沉浸式效果 [3] 科技与文化融合 - 新松大负载机器人(负载270公斤)与舞蹈演员完成高难度人机共舞,实现精准动作规划与柔顺轨迹运行 [4][5] - 新松机械臂与专业舞者配合表演,展现沈阳智造技术实力 [3] - 节目融入《簪花仕女图》等文化符号,通过rap风格《沈阳印记》串联本地非遗元素 [3] 地域特色与产业展示 - 突出沈阳"共和国工业长子"定位,结合龙舟赛艇对抗赛、锡伯族泥地龙舟等民俗活动 [3] - 沈飞、新松、沈鼓等企业工人参与《天问》集体朗诵,体现工业文化传承 [8] - 节目呈现盛京大剧院、青年大街、老北市等地标,强化城市形象宣传 [3][6] 社会影响与传播效果 - "游沈阳过端午""一路向北沈阳最美"等话题成为网络热点,推动文旅关注度 [6] - 节目覆盖海外受众,纽约大学留学生及英国剑桥中学生均参与互动,强化文化认同 [8] - 沈阳本地1500名居民参与《九歌·东君》集体朗诵,形成全民文化参与效应 [5] 行业联动与教育意义 - 航空工业沈飞首席技能专家王刚提及节目激发航空报国精神 [7] - 沈阳市第二十中学将节目作为思政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建立家乡自豪感 [7] - 第五套人民币硬币设计者常欢通过节目唤起对沈阳造币厂的技术传承记忆 [7]
黑龙江—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召开
搜狐财经· 2025-06-01 09:12
黑龙江与浙江园区合作交流会 - 黑龙江与浙江在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上高度互补,黑龙江承载"中华大粮仓"的生态与资源底蕴,浙江引领"数字经济"的创新活力 [1] - 两省合作响应"东北振兴"与"共同富裕"战略,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经贸合作,黑龙江省92个开发区加速构建"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浙江开发区以占全省7%的土地面积贡献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数字经济与民营经济领跑全国 [1] 合作项目与成果 - 2024年浙江企业在黑龙江新签约项目103个,签约额244.8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8.24亿元 [1] - 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与黑龙江省开发区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绍兴柯桥经开区与海林经开区达成共建合作 [2] - 黑龙江省浙江商会累计在黑龙江投资约3000亿元,促成农产品深加工、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 [2] 合作模式与未来方向 - 提出"飞地经济"与"反向飞地"模式,浙江企业在黑龙江建生产基地,黑龙江企业在浙江设研发中心 [3] - 未来合作可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农业、冰雪经济等领域,例如黑龙江借浙江电商平台推广"黑土优品",浙江利用黑龙江冰雪资源开发文旅项目 [2] - 两地企业通过互访互学强化互动,以"以商引商"模式增强项目可行性 [2]
国家知识产权局:东北三省一区有效发明专利近20万件
快讯· 2025-05-30 14:09
知识产权发展 - 东北三省一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9.5万件 同比增长10.2% [1] - 有效注册商标达到216.1万件 同比增长7.7% [1] - 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273个 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556件 [1] - 地理标志总量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 [1] 区域经济振兴 - 全国知识产权系统积极助力新时代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取得积极进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