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指数

搜索文档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9 12:23
核心观点 - 低价竞争是制造业发展的自然结果,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改进实现成本下降,而非单纯压榨供应链 [7][8] - 消费升级的本质是让更多人低价获得基础商品,而非单纯提高现有商品价格 [21] - 高附加值商品的核心在于人的知识与技能创造的价值,而非原材料或生产环节 [22][23][24] - 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是提升劳动生产率,而非维持价格底线 [28][30] 低价竞争的逻辑 - 低价源于市场规模扩大和生产标准化,如55寸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因面板尺寸扩大 [7][8] - 空气净化器均价下降34%但产量增长53%,反映刚需普及带动规模效应 [10] - 分散市场格局下低价是常见竞争手段,如小龙虾养殖规模增长4倍导致价格下滑 [12] - 市场集中后价格战停止,如空调行业从混战到寡头格局形成稳定价格 [14][15] 附加值的来源 - 单纯涨价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需通过技术、设计等创造新附加值 [19][20] - 英伟达芯片、迪士尼IP、泡泡玛特潮玩的溢价来自人的创意而非生产 [22][23] - 工业设备研发(如应用材料)和生产技术(如库卡机器人)是制造附加值的关键 [25] - 福特T型车通过流水线将装配时间从700小时压缩至12.5小时,推动汽车价格从4500美元降至200美元 [28] 消费升级的误区 - 真正的消费升级是让未使用者低价获得商品(如咖啡机从2000元降至500元),而非替换高价版本 [21] - 工业化时代价值观过度强调实用性,忽视设计、技能等非实物价值 [29] - 细分市场需求增长反映社会对非实用属性(如审美、品牌)的认可 [30] - 奈飞文化取代传统管理方式,体现人的智慧价值超越标准化考评 [31] 行业格局演变 - 企业家对低价的抱怨多出现在增长停滞或市场出清阶段 [17] - 美的从价格战到六点下班,反映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竞争逻辑变化 [15][16] - 先发国家优势源于高附加值产业+制度设计,如美国研发与东亚制造的分工 [36] - 劳动力生产率提升(如福特流水线)是摆脱内卷的根本路径 [28][33]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创业邦· 2025-06-26 11:26
商业竞争演变 - 十年前商业竞争核心是价格战,"价格屠夫"被视为企业优势,如今低价策略被指责为经济伤害源 [3][4] - 当前低价争议形成逻辑闭环:工厂利润薄→产品质量难提升→消费者担忧→商家经营困难 [5] - 理想化"消费升级"叙事主张通过价格稳定上涨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但忽视附加值创造的核心问题 [6][7] 低价形成机制 - 规模效应是低价根源,标准化生产必然摊薄成本,税收和社保是唯二不可压缩项 [8] - 松下"自来水哲学"、丰田精益生产、沃尔玛低价策略均以成本压缩为核心,SpaceX通过技术改进实现发射成本下降 [9] - "白痴指数"概念揭示生产环节冗余成本,降低该指数与规模效应共同构成降价空间 [10][11] - 55寸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源于面板生产尺寸扩大,空调降价源于产量提升摊薄固定成本 [13][14] 市场动态与价格规律 - 低价出现两大前提:市场规模增长(空气净化器产量增53%均价降34%)和市场格局分散 [15][17] - 小龙虾价格下降反映养殖规模4倍扩张,咖啡机等品类普及伴随均价系统性下降 [18][20] - 市场集中度提升后价格战减弱,空调行业从混战到寡头格局使竞争策略转变 [22][23][25] 附加值创造路径 - 原材料和生产环节的附加值易被规模摊薄,需通过设计(泡泡玛特)、技术(英伟达芯片)、品牌(Prada)等创造新价值 [34][41][43] - 米老鼠衍生品516亿美元年零售额证明IP价值远超生产成本,Labubu玩偶溢价来自不可复制的创意 [42][43] - 工业机器人(库卡)、芯片设备(应用材料)等生产工具公司才是制造附加值源头 [48][49] 产业升级本质 - 福特T型车案例显示劳动生产率提升(装配时间从700小时缩至12.5小时)才是降价可持续基础 [55] - 消费市场从实用型基数生意转向非实用细分需求,乐高说明书价值超越积木本身体现设计溢价 [60] - 谷歌4400万美元收购DNNresearch案例证明人才知识价值远超实体资产 [64][65] 劳动价值重构 - 工业化时代以实用性定价的局限在于忽视设计师、厨师、维修工等专业技能价值 [57] - 奈飞文化取代标准化管理范式,反映知识经济时代个体智慧价值超越机械劳动 [65] - 社会进步体现为人的才能定价超越原料/机器价值,如厨师探店视频百万粉丝的流量变现 [61][62]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
远川研究所· 2025-06-23 20:38
商业竞争演变 - 十年前商业竞争以低价为核心策略,"价格屠夫"被视为企业优势,如今低价策略被指责为经济伤害的源头[1] - 当前商业环境中,低价导致工厂利润微薄、商家经营困难、消费者担忧质量问题,形成恶性循环[2][3] - 部分企业主张"守护价格底线"以实现消费升级,但忽视了价格上涨需对应附加值的提升[4][5] 低价的形成机制 - 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必然导致低价,规模效应摊薄生产成本是制造业普遍规律[6][7] - 松下、丰田、沃尔玛等企业的成功均源于成本压缩与低价策略,SpaceX的核心优势也是低成本[8] - "白痴指数"概念揭示生产环节成本过高的问题,技术改进与规模效应可降低该指数[9][10] 价格与质量的关系 - 价格下降不等于质量下降,制造业的核心目标是在参数不变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11] - 电视价格从5000元降至1500元源于显示面板技术进步与规模效应,而非供应链压榨[12] - 空调价格下降源于市场规模扩大摊薄固定成本,合理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而非政策或企业干预[13] 低价的市场条件 - 低价出现需满足市场规模增长与市场格局分散两个条件[14] - 空气净化器均价下降34%但产量增长53%,反映市场规模扩大推动价格下行[16] - 咖啡机、电动牙刷等品类普及过程中均价同步下跌,印证市场规模与价格负相关[17] 市场格局与价格竞争 - 小龙虾价格下降源于养殖规模扩大4倍,反映高需求推动竞争加剧[18] - 空调市场从混战到寡头格局稳定后,价格战减少,企业转向非价格竞争[20][21][23] - 企业家指责"低价内卷"多因身处增长停滞市场或面临行业出清压力[25][26] 附加值的本质 - 商品涨价若未伴随功能或工艺改进,市场将迫使价格回归公允区间[29][31] - 白牌和平替产品出现源于附加值仍集中于原材料与生产环节[32] - 真正的消费升级是让更多人低价获得商品使用权,而非单纯提高单品价格[34][35] 制造业的附加值转移 - 英伟达、Prada、泡泡玛特等企业通过设计、品牌等非生产环节创造高附加值[39][41] - 迪士尼衍生品516亿美元零售额体现IP价值远超原材料与生产成本[40] - 高附加值商品普遍压缩原料与生产占比,转向人的知识与技能[49] 劳动生产率与创新 - 福特T型车成功源于流水线提升效率,单位生产时间从700小时降至12.5小时[53] - 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被美的收购,体现生产设备对附加值创造的关键作用[47] - 谷歌4400万美元收购DNNresearch,凸显人才知识价值远超有形资产[62][63] 消费观念变迁 - 工业化时代商品价值衡量标准聚焦实用性,忽视设计、服务等非实体附加值[55] - 乐高与泡泡玛特的争议反映非实用性定价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58] - 社会进步体现为人的智慧获得比原材料更高的定价权[59][60] 产业升级路径 - 摆脱低价内卷需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人的价值创造能力[52][68] - 高附加值产业需结合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与IP运营等非生产环节[45][46] - 经济繁荣依赖高附加值产业持续创造财富并合理分配[75][76]
零跑没近虑
虎嗅APP· 2025-04-15 08:12
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2024年业绩显著改善,营收321.6亿同比增长92.1%,交付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净亏损28.2亿且亏损率收窄至8.8%,Q4毛利润率13.3%创新高并实现单季扭亏 [3] - 2025年Q1交付8.8万辆同比增长162%,3月交付3.71万辆跃居新势力榜首,股价在业绩公布当月涨幅达43.4% [4][5][6] - 公司累计交付近70万辆,但销售均价从2023年11.6万元/辆降至2024年10.8万元/辆,与"中高端"定位渐行渐远 [9][12][15] - 原材料成本占比超90%导致"白痴指数"仅1.16,规模效应改善空间有限 [21][22][25] - 研发投入远低于同行,2024年29亿占营收9%,智驾团队不足500人,存在技术积累不足风险 [28][30][32]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1年31.3亿增长至2024年321.6亿,毛利润从2021年亏损13.9亿改善至2024年盈利26.9亿,毛利润率从-44.3%提升至8.4% [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2023年回正至11亿,2024年达85亿,财务状况优于小鹏汽车 [40][43] - 2024年单车毛利润9000元,毛利润率8.38%,与小鹏整车业务接近 [35] 产品结构 - 早期依赖微型车T03,2022年占比56%,售价8-10万元/辆 [11] - C系列车型占比提升,2024年C系交付22.5万辆占总交付76.5%,T03交付7万辆 [9] - 累计交付中C系与T03比例约6:4,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9] 行业对比 - 理想汽车2023年交付37.6万辆时毛利润率达22.2%,零跑在相近交付规模下盈利能力差距显著 [18][19] - 研发投入仅为"蔚小理"的1/3至1/5,2024年29亿 vs 小鹏65亿、理想超100亿、蔚来134亿 [28][37] - 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小米241亿,华为车BU仅2024上半年就投入34.2亿 [32] 成本结构 - 原材料成本占比居高不下:2022年96.1%、2023年91.7%、2024年92.4% [21][22] - 单车原材料成本从2022年12.4万降至2024年9.3万,但仍占售价86% [21][22] - 成本刚性极强,规模扩张难以显著改善利润率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