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内卷
搜索文档
美团外卖总经理薛冰谈外卖大战:新增订单75%客单价15元以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00:08
外卖行业竞争态势 - 外卖平台通过补贴大战实现以价换量 导致订单量暴涨和客单价断崖式下跌 [2] - 补贴带来的增量订单中 饮品占比高达45% [2] - 75%的增量订单实付价格在15元以下 超过15元的增量订单仅占25% [2] 公司市场地位与运营表现 - 市场调研显示每10个外卖消费者中有7人首选美团外卖 [4] - 美团外卖今年的配送速度相比全行业保持领先13% [4] 行业长期发展观点 - 公司认为补贴带来的增长是巨大泡沫 而非健康的增长市场 [2] - 行业需要跳出低价内卷才能实现行稳致远的发展 [2]
听·见|新规实施,向“刷单好评”“低价陷阱”说不
搜狐财经· 2025-10-15 20:24
新法规核心内容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0月15日开始实施,旨在精准回应平台经济发展中的不正当竞争新形态[1][3] - 法律明确禁止将他人商标设置为搜索关键词以引人误认的混淆行为,以治理电商平台“蹭流量”乱象[3] - 法律明确禁止组织虚假交易和虚假评价,同时要求平台建立不正当竞争举报机制,以打击“刷单好评”[3] - 法律对低于成本价销售且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实施查处,以应对“低价内卷”现象[3]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影响 - “傍名牌”和“刷单好评”等行为扭曲了市场的真实信号,使消费者在失真的信息环境中作出决策[3] - 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劣币驱除良币”的逆流,使守法经营的商家艰难生存[3] - “低价内卷”模式,如无强制认证的充电宝和“1元奶茶”促销,暗含安全事故风险和对中小经营者的不合理压榨[4] - 长期来看,“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模式会扼杀行业创新动力,滋生低价低质、服务打折等负面效应,损害消费者长远利益[4] 法规的预期效果与行业导向 -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旨在引导行业从“以价换量”的无序价格战转向“以质取胜”的良性竞争和高质量发展[4] - 法规促使企业从价格战中抽身,将更多资源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4] - 参考光伏行业治理“内卷”后的积极效果,头部企业得以将更多利润投入新技术研发,加速推动行业技术升级[4] - 法规的效力取决于后续执法落实,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强化监督,并呼吁平台与企业履行主体责任[4]
“1元奶茶”等低价内卷,新法有规定!明日起正式实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16:49
新法对平台经济竞争行为的规制 - 明确禁止经营者利用数据、算法、平台规则实施强制跳转、恶意卸载等破坏其他经营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1] - 明确禁止以不正当方式获取、使用他人合法持有的数据[1] - 明确禁止滥用平台规则实施虚假交易、虚假评价、恶意退货等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为[1] - 这意味着"流量劫持"、"数据窃密"、"网络水军"等乱象将面临直接法律规制[2] 新法对中小企业权益的保护 - 首次明确禁止大型企业滥用优势地位,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交易条件或拖欠账款[3] - 该规定直指实践中"大企业压款半年以上"、"验收标准随意变更"等不公平交易现象[5] - 为中小企业营造更平等的竞争环境,并提供了明确的维权依据[5] 新法对品牌混淆行为的打击 - 针对网络直播间的"傍名牌"、"搭便车"等混淆行为作出更细致明确的规定[6] - 禁止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新媒体账号名称、应用程序名称或者图标[7] - 禁止擅自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字号,或设置为搜索关键词引人误认[7] - 新增对新媒体账号名称等标识的保护,将"设置他人商标为搜索关键词"明确列为混淆行为[9] 新法对虚假交易和恶性低价竞争的遏制 - 明确禁止组织虚假交易、虚假评价,并要求平台建立不正当竞争举报机制[10] - 平台不得指使他人实施虚假评价,发现违规需及时处置并报告监管部门[10] - 明确规定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11] - 市场监管部门可对低于成本价销售且扰乱秩序的行为实施查处[11]
10.14犀牛财经早报:四季度多家银行启动处置不良资产 港股IPO融资额同比增逾2倍
犀牛财经· 2025-10-14 09:36
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 - 四季度以来多家银行密集启动不良资产处置工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量明显增多 [1] - 渤海银行、广州农商行两家港股上市银行率先开启"百亿元级减负"行动 [1] - 涉及不良资产以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以及信用卡透支为主 [1] 可转债市场动态 - 近期可转债发行预案激增,9月以来共有22家公司预案获股东大会通过,超出预期 [1] - 规模高达80亿元的特变电工可转债预案快速获得受理,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1] - 待发预案中,科创板相关上市公司普遍身处热门赛道,受投资者关注 [1] 港股IPO与投行业务 - 今年以来港股IPO融资额同比增逾2倍,市场火爆导致投行产能紧张 [2] - 高盛、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重启或加快亚太区人才招聘计划 [2] - 主权基金、国际长线资金对港股IPO的兴趣创近4年来新高 [2]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 - 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2.6%至3.227亿部 [2] - 三星以6140万部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苹果出货量增长近3%至5860万部 [2] - 消费者对高端和支持人工智能设备的需求强劲,推动市场增长 [2] 科技产业投资与创新 - 苹果供应商联合启动总规模十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基金,计划到2030年新增100万兆瓦时清洁电力 [3] - 北京大学团队研制出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计算吞吐量与能效较顶级GPU提升百倍至千倍 [3][4] - 阿里云宣布下调部分云服务器ECS产品价格,涉及法兰克福、东京、迪拜等地 [4] 企业合作与项目进展 - 中国化学签订埃及磷肥项目总承包合同,项目位于艾因苏赫纳,建设内容包括3100吨/日硫酸装置等 [4] - 浙江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已重新拿回桶装水销售权 [5] 金融市场与商品表现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涨1.29%,纳指涨2.21%,标普500指数涨1.56% [7] - 黄金史上首次涨破4100美元,期金盘中涨超3%;白银突破50美元关口,期银盘中涨超7% [8] - 比特币盘中涨近2%重上11.6万美元,美油盘中涨超2%告别五个月低位 [8] 医药与商业政策 - 美团买药上线"副作用全额退"功能,针对GLP-1药物及抗失眠药物,用户21天内可凭病历申请全额退款 [5] - 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明确规定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 [5]
「经济发展」黄益平:如何以品质竞争打破低价内卷?
搜狐财经· 2025-08-25 06:51
消费在GDP中占比过低 - 当前消费占GDP比例仅为56% 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3] 消费降级与产品质量问题 - 存在消费品品质持续下降的消费降级现象[3] - CPI指数持续维持在-01%水平 部分反映质量问题但受多重因素影响[4] 低价竞争导致的市场机制扭曲 - "全网最低价"策略引发类似"柠檬市场"的恶性循环 价格与品质持续走低[5] - 缺乏质量信号导致消费者优先选择最低价产品 迫使供应商降低质量[7] 低价内卷的宏观经济风险 - 价格持续下降可能形成通缩预期循环 引发经济衰退风险[8] - 参照大萧条时期金本位制下价格下降导致投资消费双弱的机制[8] 消费品质量化研究方法 - 构建消费品牌指数(0-100分) 从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新锐度四个维度加权[9] - 使用淘天平台全网消费行为数据 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权重[9] - 同步编制品牌购买力指数(品牌指数×购买力)和地区指数[9] 消费品牌指数趋势分析 - 指数从2023年Q1的594上升至2025年Q1的634 整体呈上升趋势[9] - Q2和Q4指数上升较快 与618和双11促销期间品牌消费集中度提升相关[9] 地域消费特征差异 - 品牌购买力指数沿胡焕庸线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最强[10] - 平均消费品牌指数最高区域出现在华东偏北 珠三角和长三角反而不高[10] - 流动人口占比与平均品牌指数负相关 体制内就业占比与指数正相关[10] 城市消费模式洞察 - 宜春/七台河等城市购买力不强但平均品牌指数与北上杭持平[11] - 平均品牌指数高的城市包括合肥/郑州/淮安/南昌/南京等[11] - 人口流动稳定的城市品牌指数较高 人口大量流失城市指数较低[11] 新兴消费品牌趋势 - 泡泡玛特/卡游等新兴品牌受到年轻人追捧[12] - 消费升级现象明显 如森森鱼缸追求溪流场景等高阶需求[12] - 宠物粮消费爆发式增长 猫粮总开支已超过奶粉[12] 品牌发展路径与政策启示 - 品牌发展存在两条路径:产品质量提升路线和情感体验创新路线[13] - 不同劳动人口组成(流动人口与体制内人口)对品牌追求存在显著差异[13]
黄益平:为什么二三线城市消费意愿和实力较强?
和讯· 2025-08-12 17:53
中国经济消费现状与挑战 -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扩大消费占比的挑战,消费占GDP比例仅为56元/100元,比国际平均水平低约20元 [3] - 消费降级现象显现,消费品质量持续下降,CPI指数维持在-0.1%反映潜在质量问题 [3][4] - 电商平台"全网最低价"策略可能导致价格与品质螺旋下降,类似"柠檬市场"效应 [4][5] 消费品质度量与指数研究 - 研究构建消费品牌指数(0-100分)和品牌购买力指数,从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新锐度四个维度评估 [9] - 2023Q1至2025Q1消费品牌指数从59.4升至63.4,电商促销季(618/双11)加速上升 [9] - 3C、家具、美妆行业品牌指数最高,女装服饰最低;一线城市购买力强但品牌指数低于新一线/二线城市 [8][10] 区域消费特征分析 - 品牌购买力沿胡焕庸线分布,东部沿海最强;华东偏北地区平均品牌指数最高,珠三角/长三角反而不突出 [11] - 流动人口占比高的城市品牌指数较低,体制内就业占比高的城市显著提升品牌指数水平 [12] - 合肥、郑州、淮安等非一线城市品牌指数居前,人口流动稳定的城市表现更优 [13] 新兴消费趋势与品牌案例 - 泡泡玛特、卡游等新兴品牌崛起,森森鱼缸等产品体现消费升级需求 [13][14] - 宠物粮细分市场爆发,猫粮消费总额已超过奶粉,鸟粮/鼠粮等快速增长 [14] - 品牌建设两条路径:技术驱动的高质量产品与情感体验导向的新兴品牌 [14]
最低0.37元/Wh!远景/阳光电源等31家企业入围中能建25GWh储能集采
鑫椤储能· 2025-08-07 15:54
中国能建2025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中采购项目 - 中国能建2025年度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集中采购项目共有31家企业入围,总规模达25GWh [1] - 标包1采购规模为3GWh的1h系统,8家企业入围,报价范围0.673-0.89元/Wh,平均入围报价0.767元/Wh,此前16家企业参与报价,平均报价0.786元/Wh [1] - 标包2采购规模为12GWh的2h系统,28家企业入围,报价范围0.416-0.54元/Wh,平均入围报价0.453元/Wh,此前64家企业参与报价,平均报价0.465元/Wh [1] - 标包3采购规模为10GWh的4h系统,26家企业入围,报价范围0.370-0.495元/Wh,平均入围报价0.419元/Wh,此前60家企业参与报价,平均报价0.425元/Wh [1] 中标企业情况 - 同时入围3个标包的共有8家企业,包括远景储能、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万帮数字能源、电工时代、平高储能、宁德时代、天诚同创 [1] - 同时入围2个标包的共有15家企业,包括中天储能、中创新航、特变电工、精控能源、思源清能、鹏程无限、昆宇电源、晶科能源、同启新能源、天合储能、林洋储能、安诚新能源、鹏成新能源、楚能新能源、比亚迪 [2] - 入围1个标包的共8家企业,包括华电科工、运达股份、亿恩新动力、许继集团、双登集团、上能电气、科华数能、平高集团 [2] 储能系统价格走势 - 4h储能系统最低报价0.37元/Wh,刷新此前0.398元/Wh的纪录,创行业价格新低 [2] - 4h储能系统2023年年底最低中标价为0.638元/Wh,2024年年底已跌至0.437元/Wh,降幅超30% [2] - 2024年2月华电集团6GWh储能系统采购项目最低报价0.456元/Wh,3月新疆华电6GWh储能系统集采项目投标均价0.445元/Wh,最低价0.398元/Wh [2] 行业政策环境 - 国家层面密集释放"反内卷"信号,年初"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3] - 7月多次强调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治理"内卷式"竞争 [3] - 中国首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正式实施 [3]
高端奢华的南极旅游,今年价格悄悄崩盘了?
虎嗅· 2025-07-31 10:23
南极旅游产品价格变动 - 2025-2026年度南极跟团游产品价格从10万-15万元/人次降至近5万元/人次 近乎腰斩 [1] - 南极游轮特价船票价格低至2万-3万元/张 小红书平台出现大量5万元游南极帖子 [1][4][5] - 某知名南极跟团游产品从15万元/人次峰值降至7万元+ 跌幅达50% [2] 南极旅游市场需求变化 - 2023-2024年赴南极中国游客达9384人次 超越疫情前2019-2020年的8132人次 [9] - 2024-2025年赴南极中国游客达11705人次 占全球南极游客总量10% 位居世界第二 [10] - 客群从高净值人群和老年人扩展至新一线城市年轻人 95后和00后占比提升 出现分期付款消费模式 [13] 南极旅游供给端扩张 - 南极航线新增7条游轮 净增5条游轮 增加近900个床位 [15] - 全球老牌客源国需求减少 市场份额转向中国市场 [16] - 中国旅游服务商通过包船、切仓等方式加速涌入市场 [17]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小型旅游服务商率先低价清仓 引发价格内卷 [20] - 头部服务商被迫参与降价 游客比价压价现象加剧 [21] - 南极旅游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整体价格体系重构 [19][22] 成本与盈利结构分析 - 南美地区通胀推高机票、酒店及地接成本 [23] - 极地游轮燃油、设备维护和专业人力等刚性成本持续上升 [23] - 高客单价背后存在极地天气突变、设备故障等高应急处理成本风险 [28] 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 头部服务商与国际游轮运营方开展定制化合作 提前锁定优质船期 [23] - 中小服务商通过批量切仓和属地化资源整合优化成本 [23] - 产品设计融入科考体验、中文服务和定制化行程 强化差异化竞争 [24][25] - 行业竞争从价格导向转向品质和服务体验导向 [26]
监管约谈难止低价内卷,美团和淘宝闪购“0元购”依旧横行
搜狐财经· 2025-07-20 17:53
监管约谈与平台反应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三家外卖平台企业,要求严格遵守电子商务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促销行为 [1] - 约谈次日,美团、淘宝闪购(饿了么)的高额补贴活动仍在进行,"0元购""极限满减"等现象未收敛 [2] - 美团优惠券领取页面设置多轮领券机制,满38减18、满15减15等满减活动持续在线,部分商品实际支付价格跌破成本线 [7] - 淘宝闪购用户账户内待使用的外卖红包多达21张,其中7张合计金额达110.8元,标注"7小时后过期"的倒计时提醒 [12] 平台补贴策略与市场表现 - 美团推出"0元购外卖红包券"等极端促销,7月5日即时零售当日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 [17] - 饿了么平台发放18.8元爆红包等大额优惠,用户反馈"78元奶茶实付20元"、"2.5元喝奶茶"等案例在社交平台屡见不鲜 [12] - 京东外卖设置"品质优选""特色菜系"等专区,通过强调配送时效和商品品质吸引用户,用户复购率达3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14] 商家与行业生态影响 - 商家群体面临生存压力,嘉禾一品创始人刘京京指出顾客享受到的每10元优惠中平台仅承担3元,剩下7元由商家买单 [18] - 遵义市红花岗区餐饮行业商会调研显示,辖区内83%的餐饮企业因参与补贴活动导致利润率下降,其中45%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23] - 为降低成本,29%的商家承认"减少了食材用量",17%的商家"更换了低价原材料",食品安全风险持续攀升 [23] - 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门店注销数量同比增长23%,其中60%的注销门店提到"平台补贴压力过大"是主要原因 [25] 骑手与消费者影响 - 订单量激增导致配送压力陡增,7月以来全国外卖骑手交通事故率环比上升37% [26] - 某第三方机构对1000名骑手的调查显示,92%的骑手表示"工作压力超出承受极限",87%的骑手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26] - 消费者面临配送延迟、服务缩水等问题,7月外卖投诉量环比增长47%,其中"订单超时"占比达63%,"品质不符"占比21% [24] 行业竞争与补贴大战 - 2025年3月京东进军外卖市场,4月底饿了么宣布"超百亿"补贴计划,7月美团推出"0元购外卖红包券",淘宝闪购跟进"500亿补贴计划" [17] - 补贴大战导致资源严重错配,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低价促销中,而非技术升级、服务优化等可持续发展领域 [14] - 部分平台通过挤压商家佣金分成、延缓骑手工资结算、占用供应商货款等方式弥补补贴缺口,加剧行业资金链风险 [15] 行业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 - 低价倾销挤压优质商家生存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7] - 7月第一周外卖行业因补贴活动造成的食物浪费超过500吨,相当于2000人一年的食物消耗量 [27] - 持续的价格战正在毁掉餐饮行业的创新动力,行业陷入"不参与则无流量,参与则破价亏损"的恶性循环 [21]
从0元购到负4元购,外卖平台豪爽价格战在榨干谁?
搜狐财经· 2025-07-15 11:35
外卖平台补贴大战现状 - 外卖平台近期推出极端补贴策略,包括0元购、负4元购等,例如用户实付金额为-1.5元的订单[7][10] - 平台发放大额优惠券,如满18.8减22.8券,导致用户实际支付为负值[8] - 社交媒体出现大量薅羊毛攻略,用户晒出0元购买圣代、鸭脖、咖啡等订单[5][6] 平台与商家收益对比 - 平台日订单量达1.5亿单,按每单抽成2-3元计算,日净利润可达3亿元[12][22] - 商家实际收益极低,例如9.9元米粉订单商家到手不足1元,利润缩水90%以上[13] - 奶茶店日流水砍半,扣除成本后利润仅400元,员工需工作至凌晨2点[15] 补贴资金来源分析 - 平台宣称年补贴500亿,但实际日补贴仅1.4亿,占日订单补贴总额的10%[19] - 商家承担90%补贴成本,包括商品成本、平台服务费和配送费[20] - 平台通过抽佣(20%-30%)、技术服务费等多项费用保持盈利[22] 行业潜在风险 - 商家可能通过偷工减料维持经营,引发食品安全问题[25][27] - 低价竞争淘汰合规商家,剩余商家可能降低质量标准[28] - 类似电商低价内卷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如铅超标30倍的手机壳[29][31] 市场反应与影响 - 消费者积极参与薅羊毛,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000万[8][12] - 外卖员日收入可达千元,但奶茶店员因订单暴增压榨而累哭[12] - 行业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和健康发展[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