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长三角首部科技创新协同立法决定施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20:18
立法背景与意义 - 长三角首部科技创新协同立法《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于9月1日起施行 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该决定共十九条 针对战略科技力量共育、平台共建、技术共研、资源共享及企业创新主体共兴等作出明确规定 [1] 区域协同机制 - 明确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 强化江苏、浙江、安徽创新优势 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1] - 提出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四大基本原则 推动系统性合作框架建立 [1] 人才与国际化策略 - 加大人才政策协调力度 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 推进人才评价标准、职业资格及职称跨区域互认 [2] - 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吸引海外知名大学及高水平研究机构落户长三角 支持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2] 产业与创新生态建设 - 安徽将协同沪苏浙打造科创策源地 推动张江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 强化前沿领域联合攻关 [2] - 通过借力沪苏浙技术及市场资源 推动产业链协同与产业升级 [2]
以法治之力促创新协同
人民日报· 2025-08-29 11:24
区域协同立法与科技创新 - 全国首个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区域协同立法将于9月1日施行 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 [1] - 立法明确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 对恶意侵权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 构建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1] - 通过法治整合战略科技力量和优势资源 强化人才富集与科技水平优势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1] 跨区域法治协作实践 -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跨境信用报告标准互认和质量认证规则衔接 支持简化版公证文书推广 [2] - 川渝两地开展流域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协同立法 并联动进行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 [2] - 民营经济促进法施行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版将于10月15日施行 经济监管领域立法进度加快 [2]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 法治为区域协同划定政府行为边界 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2] - 通过科学立法公正执法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隐形壁垒 促进市场行为高效规范 [2] - 构建"五统一、一开放"全国统一大市场 增强规则一致性与执行协同性 激发要素自由流动 [2] 法治保障与制度转化 - 法治具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将改革实践经验转化为法律制度 [3] - 通过法治力量保护创新成果 为创新创造提供制度性保障 [3]
科技新观察|从长三角到长江经济带——超级“创共体”来了
科技日报· 2025-08-25 17:22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全国首次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开展区域立法 三省一市颁布《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于9月1日施行 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11省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创新平台共建 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拓展发展新空间 培育发展新动能 [1] 创新合作园区与产业协同 - 中新苏滁高新区60%外资项目 70%投资额 80%项目源自长三角地区 为省际产业合作园提供示范样板 [2][3] - 协同创新案例包括沪淮科创协同中心 湖州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 南通如皋高新区沪苏科创产业园 [3] - 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但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 先发和后发地区并存 [3] 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平台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人员超18000人 衍生孵化企业1700余家 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万家 累计布局建设超过100家研发载体 [6] - 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前瞻性 引领性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 与200余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与近600家龙头企业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6] - 江苏奥意科技自主研发国内首个飞秒光栅 光谱调节参数达4阶国际领先水平 6000W光栅通过客户测试为国内最高功率倾斜光栅 [4][6] 创新联合体与区域协同机制 - 三省一市共同推进建设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跨区域协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8] - 亨通光电牵头长三角海洋信息传输技术创新联合体 与高校企业共同出资合作研发 共享知识产权与市场收益 [8] - 江苏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聚焦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 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 [7] 创新投入与要素流动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共组织实施项目43项 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 联动社会投入共计11.5亿元 [10] - 2024年联合攻关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 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 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 [10] - 长江经济带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高校院所 一半左右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 五大国家级科创中心有3个落子该区域 [10] 东西部协同与创新成果扩散 -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孵化成果合成气制航空煤油项目落户四川泸州 实现东部技术西部产业化 [11] - 研究院入渝5年引进人才811人 发布重庆市首款语言大模型兆言 全球首款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等重大成果 [11] - 通过联盟共建 平台共用 人才共聘 成果共享 生态共治 以创新一体化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 [11]
沪澳两地探讨共筑科创生态圈
新华社· 2025-08-08 22:31
沪澳科技创新合作 - 2025浦江创新论坛平行论坛——沪澳科技创新对话在澳门科学馆举行 与会嘉宾围绕共筑科创生态圈展开深入交流 [1] -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上海愿与澳门加强资源互补、经验互鉴 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促成果转化、共优合作机制推动两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1] -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表示加强沪澳科技创新合作是新时期沪澳合作的重点和亮点 是两地参与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1] -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作专题演讲 两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嘉宾参与主题对话和圆桌对话 [1] - 复旦大学澳门研究院筹建启动仪式举行 沪澳两地高校、机构和企业签署3项合作协议将在科技相关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 [1] 上海市代表团访问澳门 - 6日至8日上海市代表团访问澳门 期间两地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2] - 访问期间举办沪澳科技创新对话、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等多项活动 [2]
8月2日周六《新闻联播》要闻21条
快讯· 2025-08-02 19:57
宏观经济与政策 - 6月末多个重点领域贷款余额保持较快增长 [7]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累计助企融资超1.2万亿元 [10] - 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8] 消费与交通 - 上半年旅游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2] - 暑运过半铁路客流持续攀升 激发消费活力 [3] 科技创新与产业规范 - 移动电源 锂离子电池CCC认证新规8月15日起实施 [11] - 《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发布 [9] -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立法 促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12] 能源与基础设施 - 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8] 国际动态 - 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下滑 [17]
长三角“握指成拳” 一体化立法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上海证券报· 2025-08-02 02:50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培育和支持机制 共同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 提升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1] - 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 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 共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落地长三角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推动基础研究合作 鼓励开展高风险 高价值基础研究 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支持跨区域 跨学科协同开展产业目标导向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 [2] -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 优化企业出题机制 完善科研任务组织方式 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配置 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2] - 共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设一体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提升区域内转移转化效率 [2] - 促进各类开发区(园区)跨省域 跨园区交流合作和联动发展 共建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设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2] 金融支持与资源共享 - 共同加强金融支持创新力度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 [3] - 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引导创业投资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 [3] - 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及科技专家库共享共用 开展联合攻关等项目的协同管理和数据共享 [3] 区域创新共同体成果 - 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 33% 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9545件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 39件 三省一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 [4] - 长三角创新券已扩展至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全域 以及安徽省马鞍山市 已有超过5000家企业申领长三角创新券 创新券服务金额超过5 5亿元 创新券支持金额超过1 8亿元 [4] - 近5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纳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仪器总价值超590亿元 [4] 未来行动计划 - 初步完成对《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情况的阶段性评估 正制定形成工作计划 将启动新一轮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 [4] - G60科创走廊将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推动教育 科技 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 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 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共育国际一流的科创生态 [5] - G60科创走廊将加大力度推动原始创新 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通发展 推动科创平台 大型仪器资源共享 加大对金融 产业和科技的创新支持力度 [5]
全国首个!长三角立法推动科创协同,一盘大棋来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8-01 20:24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立法 - 全国首个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区域协同立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3][5] - 立法包含19条内容 确立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等基本原则 为跨区域科创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7][8] - 开创区域协同立法新范例 打破行政壁垒 优化创新生态 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经验 [5][6] 长三角经济与科创发展现状 - 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9.1%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1.8% 浙江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2% 安徽电子设备制造业增27.8% [4] - 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发展指数从2018年100分升至2024年170分 研发经费投入增幅达82.4% 年均增长12.8% [9]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6万家跃升至5.9万家 增幅达2.8倍 跨省企业合作已成常态 [7][9] 上海的核心引领作用 - 上海拥有密集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可提供智力支持与资金保障 [10] - 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技术研发方面领先 [10] - 将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输出、人才交流等方式辐射创新资源 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10] G60科创走廊进展 - 覆盖沪苏浙皖九城市 从1.0版迭代至3.0版 立法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8][9] - 典型案例:上海保隆科技与安徽江淮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企业布局高度匹配走廊格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