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副总
icon
搜索文档
企业里来了“科技副总”
新浪财经· 2025-10-27 08:24
文章核心观点 - 宝坻区创新实施“科技副总”项目,为区内22家重点企业匹配27位高校高层次人才,旨在破解校企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机制不完善问题,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新生态 [1][2][9] “科技副总”项目机制 - 项目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中关村科技城发展及国家农高区创建等关键方向,为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企业匹配人才 [2] - 通过深度链接本地高校及北大科技园等渠道,为企业架设对接全国顶尖专家的“绿色通道”,并将已有合作的企业技术顾问聘为“科技副总”,实现合作模式升级 [6] - 安排专人深入企业精准梳理技术需求清单,并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生产流程,以建立互信,促成校企“双向奔赴” [8] 项目成效与产出 - “科技副总”已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130余次,破解技术难题32个,提出战略性建议80余条,助力企业申报专利18项 [7] - 通过“项目带教”方式,建成落地3个联合实验室、5个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常态化集聚百余名高校青年人才实践锻炼 [6] - 欧陆宝公司在“科技副总”助力下,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无人机专用二冲程机油,并加紧建设年产能5000吨的生产线,已与多家无人机厂商签订采购协议 [1][4] 具体技术突破案例 - 欧陆宝公司研发的无人机专用二冲程机油,其低温冷启动与高温持续运行的稳定性优于现行航空润滑油标准,并采用纳米陶瓷颗粒原位修复技术,使无人机电机轴承寿命延长30%以上 [4] - 新松智能科技公司在“科技副总”助力下,井下作业机器人项目已在云南省应用,用于矿山等特殊工况的巡检维修机器人也取得技术突破 [7] - 天津农学院专家帮助天津忠民农资有限公司解决秧苗素质差、土壤退化难题,河北工业大学助天津华庆百胜能源有限公司破解技术壁垒 [7] 人才激励与保障措施 - 制定《宝坻区支持企业选聘“科技副总”实施办法》,构建涵盖供需对接、权益保障、激励引导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8] - 对“科技副总”给予最高5万元生活补贴,免费入住人才公寓,发放“宝坻人才”A卡并配备服务专员,全方位解决后顾之忧 [8] - 推动“科技副总”创新成果在校企间互联互认,协助其申报国家、市级重点人才项目,并结合任务达标率及创造效益情况给予报酬和绩效奖励 [8]
【商洛】企业来了“科技副总”
陕西日报· 2025-09-29 06:42
文章核心观点 - 商洛市探索“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 旨在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通道 解决企业研发人才短缺和创新链受阻问题 [1][2][3] 校企合作模式转变 - 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为“一个项目、一笔经费、一纸协议”的松散模式 项目结束合作即中断 [2] - “科技副总”机制打破传统 要求博士人才深度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技术研发和战略规划 推动共建创新联合体 [3] - 商洛市构建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 采取“政策打包+捆绑使用+精准滴灌”模式提供弹性科研经费 并签订四方协议明确职责 [3] 企业技术研发成果 - 陕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牵头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攻克石英砂岩制备高纯石英砂关键工艺 申请专利3项 开发出高纯石英砂、白炭黑等新品 [4] - 山阳瑞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解决电源适配器智能外观检测技术难题 其“快速充电的电源适配器及其充电方法”获2024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5] - 陕西迈思普电气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联合策划的数字电源控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 入选2024年省级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 带动周边3家配套企业协同升级 [5] - 陕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研发板栗脱壳护色、低温锁鲜技术 开发出板栗啤酒、板栗酥等16种新产品 带动当地500余户农户增收 [6] 研发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 “科技副总”改变企业研发模式 从过去购买专利和项目合作 转变为围绕需求进行联合研发、设计、生产 使产品更易落地 [8] - 推动校企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例如建立“双导师”机制 本科生在企业开展课题研究 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课堂 [8] - 首批15名“科技副总”已协助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7项 申请专利20件 [6] 区域产业影响 - 借助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 商洛市科技型企业数量年均增长46% [2] - “科技副总”不仅帮助单个企业实现技术突破 还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引擎” [5]
92名“科技副总”期满考核!泰安产学研融合结硕果:建平台71个,引人才145人
齐鲁晚报网· 2025-09-22 17:15
科技副总项目政策背景 - 泰安市2024年出台科技副总选聘政策 重点围绕项目研发 技术攻关 成果转化 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企业创新服务[4] - 政策旨在破解企业创新人才匮乏和技术研发薄弱困境 通过搭建高校与企业双向对接平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 项目实施成效 - 2024年完成92名科技副总期满考核 评选出10名优秀科技副总包括山东大学刘国良等[4] - 科技副总共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06项 解决技术难题254个 建立市级以上科研平台71个[4] - 引进高层次人才145人 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12亿元[4] - 优秀科技副总在解决技术创新难题 推进产学研合作 搭建人才引进平台 理顺企业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4] 未来发展规划 - 科技副总选聘将坚持人才引领和产才融合 优化管理评价方式[5] - 通过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行动 从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聘请专家教授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5]
校企连心共奔赴 “科技副总”促发展
杭州日报· 2025-09-11 10:15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 建德市推出"1+N"校企双聘合作体系 通过政府搭桥实现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1] - 编制企业需求清单和高校资源清单 实施靶向引才和科技归雁工程 [1] - 乡镇一线充当人才红娘 深入企业摸排技术瓶颈和人才缺口 [1] 合作项目成果 - 已推动6家企业与高校共建研究生科研合作基地 成功引进5名科技副总 [2] - 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236项 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3亿元 [2] - 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5亿元 同比增长28.6% [2] 政策支持体系 - 集成人才津贴 项目资助 贷款贴息等政策资源支持套餐 [2] - 建立需求收集-匹配对接-跟踪服务闭环机制 [2] - 由人才办牵头定期召开圆桌会议 组织多部门组团服务一线协调难题 [2] 典型案例 - 李家镇促成杭州威卓纳米与浙江工业大学科技副总合作协议 [1] - 通过多次走访企业精准把握需求 实现从单向找才到双向奔赴的转变 [1]
政府引导企业选聘高校“科技副总”:一场人才选拔的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6 16:17
政策核心与目标 - 陕西省科技厅印发工作指引,设立“科技副总”计划,支持企业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科技副总”,旨在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通 [1] - “科技副总”政策本质是打开技术要素市场化流通的体制性闸门,通过解除高校科研人员赴企任职的身份限制,将技术骨干嵌入企业决策层,重构创新资源配置逻辑 [1] - 政策核心剑指三大壁垒破除,包括通过三方协议约定科研人员保留高校编制兼企业高管双重身份,建立横向研发经费转省级纵向项目通道,以及创设KPI闭环评价体系 [3] 具体机制与创新 - 政策建立横向研发经费转省级纵向项目通道,规定50万元及以上企业委托课题经认定可升级为省级科研计划 [3] - 创设KPI闭环评价体系,将企业研发攻关、平台搭建、成果转化量化纳入考核指标,引导科研资源向产业需求精准配置 [3] - 政策创新多个杠杆机制,包括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绿色通道锁定人才长期价值,用“科技创新券+补助”组合工具激活企业参与动能 [3] - 规定科研人员企业取酬不计入高校绩效总量,并明确科技副总可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转化自有成果,赋予企业申领省级创新券购买研发服务的权利 [3] 政策演进与全国推广 - “科技副总”制度自2013年由江苏首创,至今已有包括浙江、河南、四川、陕西等超20个省级行政区全面铺开 [5][7] - 政策迭代轨迹清晰:江苏解决“身份”基础问题,河南、浙江重点突破“要素定价”机制,成都、陕西则致力完成“系统融合”目标 [7] - 泰安市创新“月补贴+年度奖”激励机制,建立全周期管理模式;成都市政府将科技副总纳入现代化产业体系设计,要求技术专家进入企业战略决策层 [7] 实施成效与案例 - 池州市首批12名“科技副总”协助企业承担市级以上重点研发项目9项,申请发明专利12个,解决技术难题11项,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名 [8] - 九华中药材公司“科技副总”联合申报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普洛兰管道公司专家主导技术研发帮助企业降本增效10%以上 [9] - 北京算芯科技有限公司与“科技副总”合作开发云端训推一体芯片项目,借助30万元政府补贴突破研发瓶颈,优化芯片在自动驾驶和金融等场景的性能 [9] - 商洛市教授刘彦峰的高纯钒材料研究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副教授李峰推动石英砂提纯课题纳入市级创新项目链 [9]
解码河南科技“新名词”
河南日报· 2025-06-30 07:11
科技创新机制 - 河南省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龙门实验室成功揭榜2个项目,实现省实验室牵头参与"揭榜挂帅"项目零的突破 [2][3] - "揭榜挂帅"机制旨在通过悬赏方式整合资源,提高科技攻关效率,首批已立项支持5个项目 [3] - "PI制"赋予首席科学家更大自主权,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余龙表示该制度能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4] - "赛马制"选择多个主体并行攻关,河南省已在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等领域对6项重大科技专项实行该制度 [4] 科技服务与体制改革 - 河南省推出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征集创新要素需求6.07万项,办结率99.3% [6] - "赋权改革"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郑州大学转化合同从67项增至225项,总金额从2768万元增至3.92亿元 [7] - "备案制"已对省实验室59个重大创新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 [8] 产学研融合 - "科技副总"机制已选派626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如郑州大学刘文涛教授帮助银金达集团年新增产值超5000万元 [10] - "概念验证"和"中试基地"分别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10] - 河南省已认定39家创新联合体,形成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合力 [11] 产业技术突破 - 龙门实验室将牵头打造井下智能作业集成平台,目标实现智慧工厂物流调度效率提升20%以上,设备综合效率提高15%以上 [3] -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发榜"煤矿综采核心装备及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旨在解决行业本质安全痛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