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精准扶贫
icon
搜索文档
第一现场丨“特色蔬菜产业铺就一条致富路”
人民日报· 2025-11-03 11:46
项目概况与核心成就 - 中老合作在万象塞塔尼县金花村实施技术合作减贫示范项目,通过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成为老挝全国精准扶贫典范 [1] - 项目已建成20多个蔬菜大棚,其中包括3个于2024年新建的高标准智能大棚,引入了智能温控、光控等现代化技术 [1] - 预计项目将于2026年6月全部完成,后续工作包括道路修建、收购点建设、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等 [4] 农业技术与生产模式 - 项目采用现代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调控、良种良法配套、科学轮作及订单种植等先进种植管理技术 [2] - 智能大棚具备控温、控光、控湿系统,有效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实现全年不间断种植 [2][3] - 棚内种植以每3垄为一户承包,约3周可收获一茬蔬菜,销往附近农贸市场 [2] 经济效益与农户收入 - 每茬蔬菜为农户带来180万至250万老挝基普的收入(约合82至114美元) [2] - 参与高标准智能大棚种植的农户可实现每月600万老挝基普(约合273美元)的稳定收入 [4] - 预计2024年金花村人均年收入将提升至1027万老挝基普(约合467美元) [4] 产业规模与参与度 - 项目实施后,金花村蔬菜种植农户从不足10户大幅增加至近60%的家庭参与,共有128户家庭 [1][4] - 目前有大棚蔬菜种植户52户,种植面积近30亩;露天蔬菜种植户45户,种植面积近53亩 [4] - 项目显著提升了金花村蔬菜品质,产品成为当地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蔬菜,农贸市场争相收购 [3] 能力建设与技术转移 - 项目初期由中方农技专家进行培训,现已移交老挝农业与环境部农村发展与减贫司,由老方人员授课 [1] - 技术转移内容包括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标志着当地农户已具备自主运营能力 [1] 宏观影响与未来规划 - 金花村项目是老挝减贫成果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万象市15.6万户家庭中99.43%已脱贫,仅剩899户处于贫困线以下 [5] - 老挝官方肯定中国精准扶贫经验的借鉴作用,不久后还将在两个村庄实施新的中老合作减贫项目 [5]
“特色蔬菜产业铺就一条致富路”(第一现场)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21
项目概况与核心模式 - 中国与老挝政府合作在万象塞塔尼县金花村实施技术合作减贫示范项目,通过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实现精准扶贫[1] - 项目核心模式为引入智能温控、光控等现代化大棚技术,并传授作物良种良法、科学轮作、订单种植等管理技术,帮助当地提升作物产量和收入[1][2] - 项目预计于2026年6月全部完成,除大棚建设外,还包括修建道路、建设蔬菜收购点、推动GAP认证及商标注册等工作[6] 农业技术应用与产能提升 - 项目在金花村建起20多个蔬菜大棚,其中3个为2024年新建的高标准智能大棚,配备智能控温、控光、控湿系统及水肥一体化设备[1][2] - 智能大棚技术使农户摆脱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有效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实现全年不间断种植[3] - 棚内种植采用承包制,每3垄为一户,约3周可收获一茬蔬菜销往农贸市场[2] 经济效益与收入增长 - 智能大棚每茬蔬菜可为农户带来180万至250万老挝基普的收入(约合82至114美元)[2] - 参与高标准智能大棚种植的农户康婉迪表示,家庭每月能有600万老挝基普(约合273美元)的稳定收入[4] - 金花村预计2025年人均年收入将提升至1027万老挝基普[4] - 项目开展前全村蔬菜种植农户不足10户、面积不足5亩,目前大棚蔬菜种植户达52户(面积近30亩),露天蔬菜种植户45户(面积近53亩),近60%农户参与蔬菜种植[4] 项目影响与推广前景 - 金花村已成为塞塔尼县乃至老挝全国精准扶贫典范,其蔬菜在农贸市场争相收购,并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网红蔬菜[1][3] - 技术培训已完成本土化过渡,由老挝农业与环境部农村发展与减贫司接手为农户授课[1] - 老挝官方高度认可合作模式,表示脱贫工作离不开老中合作,不久后还将在两个村庄实施新的合作减贫项目[6] - 万象市截至2024年底的贫困家庭仅剩899户,99.43%家庭已脱贫,项目支持老挝实现2026年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6]
在老挝金花村感受中老减贫合作示范项目成果—— “特色蔬菜产业铺就一条致富路”(第一现场)
人民日报· 2025-11-03 06:18
项目概况与核心模式 - 中老合作在万象塞塔尼县金花村实施技术合作减贫示范项目 通过发展特色蔬菜种植产业实现精准扶贫 [1] - 项目核心为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 包括建设20多个蔬菜大棚 其中3个为2024年新建的高标准智能大棚 配备智能控温 控光 控湿系统及水肥一体化设备 [1][2] - 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6月全部完成 除大棚建设外 还包括修建道路 建设收购点 推动蔬菜产品GAP认证及商标注册等工作 [4] 技术应用与产能提升 - 智能大棚技术有效抵御洪涝 干旱等自然灾害 实现全年不间断种植 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局面 [3] - 采用现代智能温室 水肥调控 良种良法 科学轮作 订单种植等管理技术 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 [2] - 棚内种植以每3垄为一户承包 约3周可收获一茬蔬菜 包括油麦菜 小白菜 生菜等 销往附近农贸市场 [2] 经济效益与农户参与 - 智能大棚每茬蔬菜可为农户带来180万至250万老挝基普的收入 有农户家庭月收入达600万老挝基普 [2][4] - 金花村蔬菜因品质提升成为老挝社交媒体上的网红蔬菜 附近农贸市场争相收购 [3] - 项目显著提升农户参与度 从最初不到10户蔬菜种植户发展为大棚种植户52户 露天种植户45户 近60%农户参与种植 种植面积从不足5亩扩大至近83亩 [3][4] - 预计2024年金花村人均年收入将提升至1027万老挝基普 [4] 项目影响与推广前景 - 金花村已成为塞塔尼县乃至老挝全国精准扶贫典范 老挝农业与环境部农村发展与减贫司已接手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1] - 项目成果显著 截至2024年底 万象市15.6万户家庭中99.43%已脱贫 仅剩899户处于贫困线以下 [5] - 老挝官方肯定中国精准扶贫经验 表示不久后还将在两个村庄实施新的老中合作减贫项目 以支持老挝于2026年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目标 [5]
守护“三农”的金融答卷
上海证券报· 2025-10-23 02:10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期货”服务模式通过保障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和“卖价低”的担忧,提升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 [1] - 该模式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创新工具,连续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模式创新与演进 - 模式从单一价格保险发展为覆盖银行信贷、灾害保险、收购渠道、粮食仓储的全周期综合保障方案,实现从种到卖的风险管理闭环 [2] - 引入更多市场主体,例如在山东武城县的创新试点中,为37.2万亩共计21.68万吨玉米提供保障,覆盖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超60% [2] - 保障范围随国内期货品种丰富而扩大,目前三大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农产品期货超过20种成为保障目标 [3] 具体项目与成效 - 山东武城县试点在种植环节引入银行解决融资问题,在仓储环节组建粮食商行实现“免费存储、存粮获利”,在销售环节利用技术将价格险转化为收入险 [3] - 河南漯河市落地国内首单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创新性地将生猪、玉米、豆粕期货按比例拟合成收益指数作为保险标的 [3] - 漯河市项目自2021年以来共承保生猪22.58万头,总保费超2570万元,保额近4亿元 [4] - 辽宁义县在2015至2019年间,该模式累计承保玉米75万亩,保障规模近35万吨,实现理赔款2971万元,帮助近9000户农户稳定收益 [5] - 武城县项目协助农户抵御2020年风灾和涝灾,当年全县玉米平均减产31.7%,并于2022年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 [5] 未来发展建议 - 需要各级政府和交易所等在补贴政策上保持延续性,以应对高保险成本并维持农户保费比例 [6] - 建议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支持,为保险机构和农业部门培养兼具农业、保险、期货知识的专业人才 [6] - 呼吁推出天气指数等新型期货衍生品,以应对极端天气频发,实现农业风险管理产品的突破 [6]
任平:新时代“实”字说
人民日报· 2025-10-21 11:2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围绕“实”字展开,强调实干是创造辉煌过去和开创美好未来的关键,并将其解读为新时代的鲜明特点 [1] - 核心观点认为实干体现在信念、品质、方法和结果四个维度,是解码新时代成就和变革的钥匙 [1] 实,在信念 - 决策以实际情况为前提,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作出正确决策,例如意识到“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后酝酿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 - 落实工作要求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并因地制宜,以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守牢实体经济根基 [2] - 发展战略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随机应变、顺势而为以把握战略主动 [3] 实,在品质 - 品质体现为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关键是对党忠诚和造福人民的实际行动 [6] - 以张富清为例,展现共产党员深入偏远地区为贫困山区人民奉献一生的实干精神 [6] - 工作要往实里做,既要解决人民眼前需求如上海构建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也要做利长远的好事 [6][7] 实,在方法 - 方法强调调查研究与求真务实,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不能脱离实际想当然 [8] - 以精准扶贫战略为例,通过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8] - 强化系统集成,统筹“当下改”与“长久立”,例如新规治理平台经济问题和简化小客车上牌流程 [9] 实,在结果 - 结果导向是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1] - 以苹果产业为例,麦积区2024年销售花牛苹果64万吨产值达25.6亿元,延安苹果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50亿元,体现产业富民成效 [12] - 强调担当干事,干净干事和大胆干事成为新时代干部的标识,以脱贫攻坚等奇迹彰显为民情怀 [12]
任 平:新时代“实”字说
人民日报· 2025-10-21 08:4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实”在信念、品质、方法、结果四个维度的内涵,强调“实干”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精神与关键方法 [1][2][6][8][11][12][13] 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 - 新发展理念以“实”为贯穿红线,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2] - 决策以实为前提,例如根据“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的形势判断,酝酿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 - 落实以实为要求,强调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防止在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一哄而上、泡沫化,以守牢实体经济根基 [2] 方法论与实践创新 - 干事创业需将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作为基本功,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处理多难问题 [8] - 通过深入基层的实践,如精准扶贫战略,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8] - 强化系统集成,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例如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平台经济中的恶意竞争,并部署“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 [9] 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成果 - 甘肃天水麦积区2024年销售花牛苹果64万吨,产值达25.6亿元;陕西延安苹果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50亿元,体现产业富民成效 [12] - 上海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以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问题 [6] - 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创新之举,在“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6]
新时代“实”字说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01
一段只有100多字的话,"实"字出现了10次:"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 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为者常成,行者常 至,历史不会辜负实干者。我们靠实干创造了辉煌的过去,还要靠实干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评论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这段重要讲话,是一篇新时代"实"字说。 (一) "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解码新时代历史性成 就和变革的一把钥匙,是新征程上"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方向指引。 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想发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实干"。中国人民拥有伟大梦想,更拥有为 实现伟大梦想而吃苦耐劳、苦干实干的伟大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新时代"实"字说,实,在信念,在品质,在方法, 在结果。 (二) 实,在信念。崇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具有明 ...
“为非中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指明方向”(大道之行)
人民日报· 2025-10-01 06:02
中非学术交流与合作 - 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格罗布勒牵头,会同来自非洲50个国家的63名学者联名致信中国国家主席,祝贺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并赞赏中非合作论坛的历史性成就 [1] - 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达成“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中非近百名学者就当前世界风险挑战发出共同声音 [2] - 非洲和中国的学者、智库交流日益频密,旨在深化务实合作的民意基础,将非中合作打造为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 [2] 中国对非政策与全球倡议 - 中国国家主席在复信中强调中国和非洲是命运共同体,并对“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表示勉励,期待加大对“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等的研究 [1][2] - 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为各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提供指引,并获得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 [3] - 中国从促进全球发展等角度提出四大全球倡议,非洲国家期待与中国共同推动落实,为人类发展进步注入正能量 [3] 中国发展模式与非洲借鉴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4] - 中国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精准扶贫理念和脱贫经验,为非洲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4] -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启发下,非洲国家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更加重视自立自强和多元化发展 [4] 中非合作论坛成果与展望 -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提出中非要携手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等六大特征的现代化,为双方合作指明方向 [4] -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年来,推动非中关系实现跃升,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教育、人文交流等领域孕育出丰硕成果 [4][5] - 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形势,非洲和中国将加强团结合作,坚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5]
16岁因长相太美被画在1元人民币上,婚后生下儿女,如今过得如何
搜狐财经· 2025-09-26 19:42
人民币设计背景与理念 -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以统一当时流通的300多种货币[7] - 人民币设计形成展现劳动人民风采的传统而非采用领导人头像[9] - 第四套人民币设计决定采用真实的少数民族面孔作为国家名片[9] 人物形象选定过程 - 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一民在贵州洛香镇集市发现侗族少女石奶引并为其画像[13] - 16岁的石奶引侧身而坐的姿势因其织布练就的挺拔身姿和清澈眼神被选中[15] - 画像于1980年版一元纸币上使用七年后新版发行时被当地乡亲认出[15] 人物后续发展 - 石奶引婚后过着典型侗家生活包括梯田劳作和纺纱织布[18] - 2017年通过精准扶贫项目学习稻鳝共作技术使家庭年收入突破两万元[20] - 2020年第四套人民币退役时石奶引在村口文化墙前与放大纸币图案合影[23]
中交集团援建的十八洞村“国际姊妹村”老挝听松村幼儿园竣工移交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13 11:31
项目竣工与公益活动 - 中交集团援建的老挝听松村幼儿园正式竣工移交 将为40多名孩子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1][2] - 同期举行第五期"澜湄书香"公益活动 为听松村设立图书室并捐赠图书 [1][2] - 5年来"澜湄书香"活动在老挝已建成2所图书室 累计捐赠图书超1万册 覆盖当地5所学校 [2] 国际合作与理念推广 - 项目以中国"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为指引 贯彻落实中老双方高层重要共识 [2] - 活动旨在分享全球治理倡议和"精准扶贫"理念 打造减贫合作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样板 [4] - 琅勃拉邦政府承诺加强与中国交流合作 推广听松村脱贫经验 带动更多乡村发展 [10] 中老友好关系建设 - 幼儿园项目和公益活动展现中老合作惠及民生的本质 成为老中友谊的象征 [8][10] - 中国十八洞村与老挝听松村建立"国际姊妹村"关系 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和儿童成长 [1][8] - 活动包括学生传统歌舞表演和"澜湄绿色课堂" 促进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