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化转型
搜索文档
不止数字风口,更是文化标杆:文化“新三样”加速破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24 08:46
文化“新三样”海外市场表现 - 文化“新三样”指网文、网剧、网游,在海外市场表现强劲,例如《黑神话:悟空》首发即登顶多国游戏销量榜,《司藤》《长月烬明》等剧集在东南亚广受欢迎 [2] - 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营收达48.15亿元,微短剧应用海外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超18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出口规模将继续大幅增长 [2] - 现实题材作品如改编自《老妈有喜》的电视剧《时光正好》在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并反响热烈,显示传播题材已超越传统文化向现实领域拓展 [3] 内容创作的文化内核与优势 - 中国创作者的独特优势在于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例如仙侠小说作者常在经典诗词、志怪传奇中找灵感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网游注入灵魂,例如全球首款中国武术竞技游戏《永劫无间》已入选2026年名古屋亚运会电竞项目,社交养成游戏《星绘友晴天》通过数字化手段将龙泉、乌镇等实景搬进游戏 [2] - 精品内容的核心特质在于具备坚实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而非单纯追求“爽感”,行业实践如红果短剧的“果燃计划”为非遗、历史等题材提供支持 [7] 技术驱动与新业态发展 - 技术设备的迭代升级催生了竖屏微短剧等新业态,而AIGC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动画微短剧(漫剧)的新浪潮,2025年上半年漫剧累计上线作品达3000部,仅抖音平台10月份漫剧新增播放量就突破61亿次 [4][5] - AIGC技术重构内容生产与分发流程,例如浙江华策影视开发“有风”模型可让编辑30分钟内完成百万字作品评审,“国色”模型能迅速完成多语种字幕译制等 [5] - 技术创新同样关键于游戏行业,未来全球游戏行业将更强调创意和技术,尤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需要更高质量的设计和视觉效果 [5] 产业生态与精品化战略 - 行业共识认为推动文化“新三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精品内容,优质作品即便未经翻译也能在海外得到自发传播和高度认可 [6] - 微短剧等内容作为互联网产品具备准入门槛低、高互动等特性,但打造精品需注入文化内核,行业涌现跨界融合实践,如微短剧与文旅结合使线上看剧延伸至线下体验 [7] - 为构建健康产业生态,头部平台正通过提升审核标准、加大扶持力度等手段推动品质跃升,例如嘉兴市已形成“政策扶持—人才输送—企业引领—基地支撑”的产业生态雏形 [8][9]
文化“新三样”加速破圈(“融”观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1-24 07:25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营收达48.15亿元 [2] - 微短剧应用海外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 [2] - 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收入超185亿美元 [2] - 预计到2027年,网文、网剧、网游三项出口规模将继续大幅增长 [2] 代表性产品与案例 - 游戏《黑神话:悟空》首发即登顶多国游戏销量榜 [2] - 游戏《永劫无间》已入选2026年名古屋亚运会电竞项目 [2] - 社交养成游戏《星绘友晴天》在科隆电玩展、东京电玩展亮相后大受欢迎 [2] - 剧集《司藤》《长月烬明》在东南亚广受欢迎 [2] - 改编自现实题材网络小说《老妈有喜》的电视剧《时光正好》在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播出并反响热烈 [3] - 红果短剧推出精品短剧项目“果燃计划”,支持非遗、历史、现实等题材 [7] - 精品短剧《家里家外》《弄潮》取得口碑与流量双丰收 [7] 内容创作趋势与优势 - 中国创作者的独特优势在于能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 - 文化“新三样”的海外传播已超越传统文化题材,向更广阔的现实领域拓展 [3] - 现实题材通过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细节实现文化共鸣 [3] - 优质内容具备能传得开的故事和能打动人的情感,这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3] - 精品内容的关键在于作品是否具有坚实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爽”与精品并不矛盾 [7] - 微短剧等互联网产品需在“骨骼”之外注入文化的“魂”以打造精品 [7] 技术驱动与创新 - 技术设备的迭代升级催生了竖屏微短剧等新业态 [4] - AIGC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动画微短剧(漫剧)的新浪潮 [4] - 2025年上半年,漫剧累计上线作品达3000部,抖音平台10月份漫剧新增播放量突破61亿次 [4] - AIGC在影视领域首个具备产业规模的新业态是漫剧,将为微短剧行业带来新增长机会 [4] - 未来全球游戏行业将更加强调创意和技术,尤其是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 [5] - AIGC技术深刻重构了内容的生产与分发流程,例如华策影视开发的“有风”模型可让编辑30分钟内完成百万字作品的评审,“国色”模型能迅速完成多语种字幕译制 [5] - 阜博集团应用AI技术为原创产品提供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方案 [5] - 硅基智能推出AIGC短剧自动化生产平台,借助数字人智能体与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自动构建场景和批量生产演员 [5] - 文化“新三样”高质量发展,成为链接文化与科技的重要载体 [5] 平台策略与产业生态 - 红果短剧作为网剧头部平台,上线两年多已形成题材丰富、类型多元的作品矩阵 [4] - 咪咕数媒已签约作品超过2万部,依托运营商全球网络资源系统化推动中国内容出海 [6] - 头部平台正通过提升审核标准、加大扶持力度构建更公平、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环境 [8] - 嘉兴市初步形成“政策扶持—人才输送—企业引领—基地支撑”的产业生态雏形 [9] - 中国外文局和嘉兴市联合设立“文化‘新三样’创新协作与国际交流中心”,以完善产业链并推动国际推广 [9] - 在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指引下,跨界融合成为新趋势,例如微短剧与文旅结合 [7]
团播行业“主动自律”:让新兴产业走上“阳光大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16:01
行业规范化进程 - 团播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 2025年8月抖音直播举办"团播机构高质量发展恳谈会" 多家机构联合发起自律倡议 承诺合法合规经营 抵制不良内容 保障从业者权益 [1] - 行业早期存在低俗擦边 欺诈诱导消费 公会合约陷阱等问题 随着平台完善管理规范 行业从"被动接受监管"转向"主动构建秩序" [2] - 头部机构采取实际行动 如帅库网络开除违规主播 七维动力禁止主播私自联系粉丝 表明行业长远发展需自律 [2] 平台与机构协同 - 抖音通过"规则制定+行业协同"模式推动团播生态健康发展 升级团播管理规范并促成行业自律倡议 [1][2] - 机构基于自身需求主动选择合规 OST传媒设立研发部门优化创意激励机制 七维动力以电视级制作水准打造内容 [3] - 平台通过《团播机构管理规范》和《团播内容管理规范》细化规则 推动行业形成自律共识 [10] 行业转型与就业创造 - 团播从草创期进入专业化阶段 强调分工协作 衍生出主持人 编舞师 运镜师 灯光师等新职业 一个演艺直播间平均带动30个以上就业岗位 [5] - 七维动力的20人主播团@SLAY D幕后团队涵盖多个专业领域 对标电视晚会水准 [5] - 行业从"低俗化"向"精品化"转型 内容融合歌舞 综艺 互动等元素 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6][7] 行业特性与优势 - 团播集体协作特性在内容审核与机构管理上更具可控性 机构可有效约束违规行为 [8][9] - 集体创作模式降低单一主播"不可替代性" 使机构更能有效约束违规行为 [10] - 行业问题未超出直播行业普遍范畴 社会认知正从"质疑"转向"认可" [8][7] 未来发展 - 行业高质量发展需平台优化技术监管手段 机构加强内容创新与人才培养 公众理性看待行业成长 [11] - 抖音通过恳谈会促成自律倡议展现头部平台担当 机构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自律"标志行业成熟 [11] - 团播作为新型文化产业的价值 从创造就业到丰富文化消费 有望逐渐被认可 [11]
平台腰斩版权剧?
36氪· 2025-08-04 08:21
视频平台战略调整 - 视频平台正从版权剧转向自制剧和定制剧 资源倾斜明显 版权剧份额持续收缩 [1] - 平台采购版权剧份额已降至个位数 采购标准增设"一线导演/演员背书"等隐形门槛 [4][6] - 战略逻辑在于掌控全产业链 边缘化外部采购模式 聚焦精品内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15] 中小制作公司困境 - 中小公司因无法满足平台新标准而陷入生存危机 园区内多家公司数月无新项目启动 [2] - 平台采购份额收缩直接切断了中小公司收入来源 项目策划通过率不足10% [4][6] - 老IP转卖困难 网文和短剧市场迭代加速 导致积压IP价值归零 [1][2] 行业格局重构 - 头部制作公司从"厂牌模式"转向"工厂模式" 制作流程标准化以适配平台需求 [7][9] - 平台深度介入创作环节 从剧本开发到后期制作均拥有决定性话语权 [7] - 资源向头部集中形成固化壁垒 年轻创作者缺乏独立操盘机会 [9][11] 历史经验对比 - 当前平台全产业链掌控战略与当年电视台垄断模式高度相似 [15][17] - 历史证明制播分离模式能激发创作活力 如《甄嬛传》《潜伏》等爆款案例 [17] - 行业呈现周期性特征 当前调整可能为未来新模式探索铺垫 [11][17] 创作生态变化 - 2019-2021年平台"唯数据论"有所缓和 但转向"大导演/编剧论" [9] - 头部创作者被限定在舒适区 家庭剧导演难尝试悬疑题材 创新表达锐减 [11] - 标准化生产导致创意磨灭 但平台认为这是保证内容质量的必要代价 [9][11]
太平洋证券:全球咖啡豆供需格局生变 云南产区迎精品化转型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06-26 11:26
中国现制咖啡市场概况 - 中国现制咖啡市场规模从2019年516亿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172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6.3% [1][3] - 2023年人均消费量为22杯/年,仍远低于成熟市场水平 [1][3] - 下沉市场成为行业增长核心,驱动门店数量突破22.5万家 [3] 咖啡豆供需格局 - 全球咖啡豆产量集中在巴西、越南、哥伦比亚,三国合计占比约56% [1] - 欧洲、美国、巴西为前三大消费国,合计消费占比约52% [1] - 中国咖啡豆进口依赖度达51%,巴西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进口量占比39% [1] 云南咖啡产业现状 - 云南咖啡豆产量占全国98%以上,形成普洱(42%)、保山(27%)、临沧(12%)、德宏(18%)四大主产区 [2] - 云南咖啡产业链面临种植端利润微薄(仅占1%)、企业集中度低(CR4=1.15%)等问题 [2] - 2023年云南省咖啡产量达14.3万吨,同比增长0.1% [2] 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 瑞幸以21.8%市占率领先,本土品牌通过"9.9元价格战"和加盟模式快速扩张 [3] - 星巴克采用"第三空间"差异化竞争策略 [3] - 行业呈现"大众性价比+高端精品"双轨发展模式,供应链整合与下沉市场渗透是未来趋势 [1][3] 咖啡豆价格波动 - 2024年因主产国减产与新兴市场需求爆发导致价格暴涨 [2] - 预计2025年随着越南、印尼产量恢复,咖啡豆价格可能回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