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贷款诈骗
icon
搜索文档
千万骗贷案宣判:包装“一条龙”,职业背债人就是这样成为工具
贝壳财经· 2025-09-15 22:14
案件概述 - 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第一批金融领域黑灰产典型案例 其中宁某等人包装职业背债人实施贷款诈骗和信用卡诈骗案位列首位[1] - 案件涉及通过伪造首付款凭证和做高房屋成交价方式 诈骗银行贷款738万余元 并通过控制背债人信用卡诈骗575万余元 总金额超千万元[2][3][4][5] - 主犯宁某被判处合并执行有期徒刑16年并处罚金80万元 同案犯沈某某等人被判处11年6个月至3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0万至10万元不等[5][6] 作案手法 - 犯罪团伙在全国招揽无还款能力且无购房资质的背债人 通过伪造首付款支付凭证和大幅做高房屋成交价方式虚构交易[2] - 安排背债人申请抵押贷款并办理不动产登记 贷款发放后除支付房东首付款外 剩余款项被犯罪团伙瓜分[2] - 同时对背债人进行包装并申领信用卡 由犯罪团伙实际控制使用 截至案发未归还信用卡本金575万余元[4] 行业影响 - 职业背债人将承担高额债务并面临个人信用受损风险 实际到手背债费仅为贷款金额部分 大量资金被不良中介和不法人员瓜分[7] - 协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 非法集资 骗取贷款 洗钱等刑事犯罪 背债人可能沦为共犯被追究法律责任[8]
金融“黑灰产”首批典型案例公布,包装“职业背债人”骗贷案在列
北京商报· 2025-09-15 17:59
案件概况与判决结果 - 金融监管总局与公安部公布第一批打击金融领域“黑灰产”典型案例,案例一为宁某等人包装“职业背债人”实施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案 [1] - 宁某等人通过招揽无还款能力且无购房资质的贷款人,伪造首付款凭证并大幅做高房屋成交价,诈骗抵押贷款共计738万余元 [1] - 宁某等人还对上述11人进行包装并申领信用卡,由宁某控制使用,截至案发造成信用卡尚未归还本金合计575万余元 [1] - 法院判决宁某贷款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十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十万元,同案犯沈某某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至三年不等,并处罚金五十万元至十万元不等 [2] 作案手法与行业影响 - 不法贷款中介为核心的犯罪团伙采用伪造首付款凭证、签订价格虚高房屋买卖合同等手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 [2] - 非法贷款中介在犯罪中发挥重要联结作用,形成前端招揽无资质人员、中端制作虚假材料、末端对接金融机构的全链条违法犯罪模式 [2] - 此类违法犯罪具有“套路化”、“链条化”、“复制性”强的特点,往往短期内重复多次作案,严重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危害国家金融安全 [2] - 相关犯罪行为对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产生负面影响 [2] 执法与司法处置原则 - 办理该类案件注重对涉案人员分层分类处置,甄别各涉案人员在犯罪环节中所起作用大小 [3] - 对于参与程度高、起到主要撮合作用的中介人员,依法认定为主犯,对其经手的所有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3] - 对于其他参与程度较低、主观恶性较小的涉案人员,在自愿认罪并积极退赃的情况下,可依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依法从宽处理 [3]
多地密集披露职业背债人案例: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第一财经· 2025-08-18 08:16
产业链运作模式 - 产业链已形成严密协作网络,包括介绍人锁定潜在背债人、实操中介团队负责包装身份和办理贷款,"白户"负责最终背债 [1] - 某些专业团伙实现规模化作业,能套取银行上亿元资金,例如有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 [1][8] - 中介网络庞杂,背债人需接触超过10名中介,包括"介绍人"、"渠道商"和负责"实操"的中介,信息在百人微信推荐群内流转 [6] 职业背债人群体特征 - 职业背债人构成复杂,包括低收入群体、失业者以及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 [2] - 背债人被中介流水线操作,通过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等,被包装成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 [3][4] - 背债人主要动机为获取高额报酬,例如有案例承诺"3个月赚200万",但实际到手酬劳远低于承诺 [2][9] 主要操作手法与规模 - 操作手法主要为"包装贷",通过编造虚假工作单位、住址,伪造公积金缴纳记录等方式骗取贷款 [7][8] - 债务主要来自三类硬资产:房产、车辆及企业债务,通过"高评高贷"套取首笔资金后,再以名下资产继续申请多笔贷款 [8] - 骗贷规模巨大,有案例显示单个团伙骗取上海某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共计1110万元,另一团伙实际骗得贷款8000余万元 [8] 利益分配与资金流向 - 中介抽取绝大部分资金作为佣金,根据上海案例,贷款到账后中介抽取60%左右佣金,背债人到手的钱不足40% [1][9] - 背债人实际到手酬劳有限,例如有背债人背上200余万元债务,但实际到手不足20万元,与五五分成的承诺相去甚远 [9] - 在具体交易中,有案例显示扣除购房成本后套取的120万元资金并未给到背债人,而是全部落入中介口袋 [10] 法律后果与量刑 - 职业背债人帮助伪造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资金的行为,可能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洗钱等刑事犯罪 [10] - 近期判例显示,组织背债的中介判刑多在十年以上,例如上海案例中4名贷款中介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不等 [11][12] - 职业背债人也需承担刑事责任,上海案例中30名借款人员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3个月至2年半不等 [12]
“200万买断人生”?多地曝光“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7 19:15
职业背债人群体特征 - 职业背债人主要包括低收入群体、失业者及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通过中介包装套取银行贷款 [3][4] - 背债人通常被要求伪装成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例如虚构年收入10万元的财务经理或建设公司高管身份 [4][5] - 背债人预期高额回报(如200万元报酬),但实际到手金额远低于承诺,部分案例中实际到手不足贷款金额的40% [3][10] 中介操作模式 - 中介形成严密协作网络,包括介绍人拉拢背债人、渠道商对接客户、实操团队负责伪造资料和办理贷款 [6][7] - 操作团队通过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公积金缴纳记录等方式包装背债人,并协调银行内部关系完成贷款流程 [4][6][9] - 部分中介实现规模化作业,例如上海案例中中介包装20多人骗取银行消费贷款1110万元,浙江案例中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 [7][9] 贷款套取手段 - 贷款主要基于房产、车辆及企业债务等硬资产,通过"高评高贷"方式套取高额度资金(如一套房产实际成交价190万元但贷出310万元) [8][10] - 套取首笔贷款后,中介会要求背债人以名下资产继续申请其他贷款(如装修贷、消费贷),进一步扩大债务规模 [8][9] - 中介抽取高比例佣金,上海案例中佣金比例达60%,背债人实际到手资金不足40% [10][11] 法律责任与判例 - 职业背债人及中介行为涉嫌贷款诈骗罪、伪造证件罪等刑事犯罪,中介判刑可达十年以上,背债人亦需承担刑事责任 [12][13][14] - 上海案例中4名贷款中介被判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30名借款人员被判2年3个月至2年半 [14] - 浙江案例中中介因贷款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十三年至缓刑,背债人夫妻分别被判2年2个月与2年有期徒刑 [15]
多地密集披露“职业背债人”案例: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第一财经· 2025-08-17 18:24
行业运作模式 - 信贷市场灰色地带存在职业背债人产业链,中介通过包装征信白户套取银行贷款,形成严密协作网络,包括介绍人拉人头、实操团队包装身份和办理贷款,部分团伙实现规模化作业,套取资金规模达上亿元[1] - 职业背债人主要包括低收入群体、失业者和小微企业主,被包装为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例如伪造年收入10万元的财务经理或公司高管身份[2][3][4] - 中介网络层级复杂,包括介绍人、渠道商和实操团队,分工明确,介绍人通过社交平台拉人头可获1000-2000元介绍费,实操团队负责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和办理银行卡等[6] 资金规模与分配 - 职业背债人承诺收益高达200万元,但实际到手不足40%,中介抽取60%佣金,例如陶天背负200余万元债务实际到手不足20万元,与五五分成承诺相差甚远[8][9] - 中介通过高评高贷套取资金,例如许明在股份行和农商行套取装修贷约20万元,并申请多笔消费贷[8] - 团伙作案套取资金规模巨大,上海案例中中介包装20多人骗取银行个人消费贷款1110万元,浙江案例显示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2亿元,实际骗得8000余万元[8][9] 法律后果 - 职业背债人行为涉嫌诈骗、非法集资、骗取贷款和洗钱等刑事犯罪,可能成为共犯面临法律责任,量刑与涉案金额相关,根据刑法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11] - 近期判例显示中介判刑多在十年以上,背债人亦需承担刑事责任,上海案例中4名贷款中介被判有期徒刑3年9个月至12年,30名借款人员被判2年3个月至2年半,浙江案例中中介被判十三年至缓刑不等,背债人夫妻分别被判2年2个月和2年[12]
亿联银行与“亿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无任何关联,谨防贷款诈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1 16:32
近期,亿联银行发布一则《亿联银行与亿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无任何关联》的公告,具体内容如下: 严正声明:亿联银行与"亿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无任何关联,谨防贷款诈骗 尊敬的客户: 近期,我行监测到有不法分子冒充亿联银行名义,以"亿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机构作为幌子,实施贷 款诈骗活动。严重威胁消费者财产安全。 诈骗分子典型手法如下:以"低利息"、"快速放款"、"无抵押"等承诺诱导您申请贷款,要求您通过不明 链接或二维码下载非官方软件进行所谓的贷款操作。待操作完成后,便以"需要购买指定产品"、"必须 先充值贷款金额的50%作为保证金"等各种借口拒绝您提现,或者直接骗取您的资金,造成财产损失。 请您务必谨记: ———————————————————————————— 下载官方"亿联银行"app,请认准唯一正规渠道:苹果手机用户请通过苹果App Store下载;安卓手机用 户请通过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商店、应用宝等官方认证的应用商店下载。 特别警惕!如果您接到自称"亿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并声称该公司 是亿联银行旗下,要求您下载非"亿联银行"官方app来办理贷款,请立即终止一切联系,切勿进 ...
防诈关键词丨办贷款、领补助需要“刷流水”?当心成为“洗钱工具”
央视新闻· 2025-06-27 10:44
诈骗手法分析 - 诈骗分子伪装成银行或网贷平台客服 以"无抵押""零成本""高额补助"等话术吸引目标人群 [11] - 诱导受害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 企业账户 U盾 营业执照等敏感资料 [3][4][6] - 以"刷流水"为名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或进行取现再转账操作 [7][8][13] 银行流水与贷款规范 - 银行流水是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重要依据 但并非贷款审批的必要条件 [15] - 根据《个人贷款管理办法》 银行需调查借款人收入 还款来源 担保能力等综合因素 [16][17] - 即时转账 异常大额流水等非正常交易记录不被银行认可 [17] 诈骗目标群体特征 - 精准锁定小微企业主 以"国家扶持政策"为幌子诱导提供企业账户信息 [2][3] - 针对贫困人群 虚构"扶贫资金发放"等福利项目获取银行卡信息 [6][7] - 利用资金周转困难等紧急需求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1][2] 违法行为后果 - "刷流水"操作涉嫌帮助洗钱 可能导致银行卡冻结及刑事责任 [17] - 出借银行卡和账户信息可能被用于转移涉诈资金 [13][14] - 诈骗分子通过受害人账户实现资金"洗白" 使受害者成为犯罪工具 [13][14] 行业监管要求 - 金融机构需严格执行贷前调查 包括借款人基本情况 收入证明 担保能力等核心要素 [16][17] - 监管规定强调对还款来源和借款用途的实质性审查 而非仅依赖流水数据 [16][17]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
第一财经· 2025-06-13 22:29
非法金融活动案例 - 被告人张某清等人通过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1] - 公寓项目采用委托经营管理收租模式的高额收益对社会公众存在潜在利诱性,一旦项目无法交付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 -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醒公众投资公寓项目需审查相关证件和合法手续,跟进建设进度以防陷阱[2] 贷款诈骗案例 - 被告人季某元伙同他人通过虚构流水、包装征信等方式骗取车贷86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至二年并处罚金[2][3] - 犯罪分子利用"背贷人"套取车贷,背贷人仅获少量资金却背负巨额债务并面临刑事处罚[3] - 法院认定明知使用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仍参与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3]
信保经理为业绩骗贷七千多万,花328万买彩票“想中奖堵窟窿”
新京报· 2025-05-19 10:31
案件概述 - 阳光财险许昌信保部经理何庭含通过虚假保险和贷款业务,以"冲业绩"为名骗取297人办理359笔贷款,总金额7623万元,未偿还金额1543万元 [1][8] - 何庭含向贷款人承诺20%返利,并伪造公章出具"还款协议书"和"结清证明",实际将资金用于偿还旧贷和个人消费 [1][3][7] - 案件于2025年4月24日二审维持原判,何庭含被判1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2万元,需退赔金融机构损失3236万元 [1][13] 诈骗手法 - 通过虚高贷款人收入(如将月流水从5万元虚报至50万元)和伪造工作单位信息提高贷款额度 [9][11] - 使用假机动车登记证书和假公章办理车辆解押手续,制造贷款已结清的假象 [11][12] - 采用"贷新还旧"模式,2020年已出现1400万元资金缺口,后期通过提高返利至20%刺激新客户加入 [6][7] 资金流向 - 2年间花费328万元购买彩票,中奖204万元,试图通过彩票奖金填补资金缺口 [1][13] - 向贷款人支付返利(初期4%,后期升至20%),单笔50万元贷款可产生10万元返利成本 [6][7] - 贷款资金用于支付旧贷本息(如50万元贷款需偿还银行本息55万元+担保费14万元) [2][7] 行业操作漏洞 - 金融机构默许贷款信息造假,平安普惠工作人员证实公司对虚报收入行为缺乏监管 [11] - 阳光财险内部管理失效,30多名员工参与"非标业务",部分员工亲属成为受害者 [3] - 车管所解押流程存在漏洞,何庭含使用伪造材料成功办理92辆车的解押手续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