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

搜索文档
“200万买断人生”?多地曝光“职业背债人”灰色产业链→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7 19:15
2025.08.17 本文字数:3897,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职业背债人的构成较为复杂。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其中既有低收入群体、冲着 高薪"上钩"的失业者,也包含部分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 "3个月赚200万,代价是成为老赖。"这是许明(化名)一开始就清楚的事情。他来自粤西一个乡村,初 中毕业后就进厂打工,一直处于"赚少花多"的状态。 许明最初接触到背债,是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有人在大量招收白户"村民",称短时间内可以赚到百万 元。贷款行业里,一些"征信正常,没房、没车、没有资产"的人员,被称为"征信白户"。这些"征信白 户"多数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平时没有向银行贷款,个人征信良好。 他觉得这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钱到手就找个地方"隐姓埋名","阔绰过一辈子"。"大不了就是坐不 了高铁、飞机。这有点像是父母辈下岗的时候买断'工龄'。我去做这个操作,200万买断人生。"许明 说。 与许明相比,此前在工地干活的陶天(化名)则是稀里糊涂当上了背债人。由于行业下行,他去年至今 打工一直断断续续,有天他在网络上看到个广告,声称只要是白户就可以尝试"一个年薪百万的职业"。 他联系上这家公司,对方承 ...
多地密集披露“职业背债人”案例: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第一财经· 2025-08-17 18:24
这些职业背债人的动机是什么?真能拿到高额收益吗?将面临哪些风险与法律责任?通过上述判例和第 一财经联系到的背债人的亲述,个中详情渐次清晰。 "200万买断人生"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职业背债人的构成较为复杂。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其中既有低收入群体、冲着 高薪"上钩"的失业者,也包含部分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 某些专业团伙已实现"规模化作业" "3个月躺赚200万元,代价是余生被银行追债!"在信贷市场的灰色地带,一个被称为"职业背债人"的特 殊群体正在野蛮生长。他们被中介机构精心包装后,成为套取银行贷款的完美工具。 近期,多地法院密集披露了多起涉职业背债人的金融犯罪判例。记者梳理发现,这条灰色产业链已形成 严密的协作网络:介绍人在各类平台上发帖锁定潜在背债人"拉人头",实操中介团队负责"包装"身份、 动用各类关系办理贷款事宜,"白户"则负责最终背债。某些专业团伙已实现"规模化作业",能套取银行 上亿元资金。 "3个月赚200万,代价是成为老赖。"这是许明(化名)一开始就清楚的事情。他来自粤西一个乡村,初 中毕业后就进厂打工,一直处于"赚少花多"的状态。 许明最初接触到背债,是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有人在大量招收 ...
防诈关键词丨办贷款、领补助需要“刷流水”?当心成为“洗钱工具”
央视新闻· 2025-06-27 10:44
诈骗手法分析 - 诈骗分子伪装成银行或网贷平台客服 以"无抵押""零成本""高额补助"等话术吸引目标人群 [11] - 诱导受害人提供个人身份信息 企业账户 U盾 营业执照等敏感资料 [3][4][6] - 以"刷流水"为名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或进行取现再转账操作 [7][8][13] 银行流水与贷款规范 - 银行流水是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重要依据 但并非贷款审批的必要条件 [15] - 根据《个人贷款管理办法》 银行需调查借款人收入 还款来源 担保能力等综合因素 [16][17] - 即时转账 异常大额流水等非正常交易记录不被银行认可 [17] 诈骗目标群体特征 - 精准锁定小微企业主 以"国家扶持政策"为幌子诱导提供企业账户信息 [2][3] - 针对贫困人群 虚构"扶贫资金发放"等福利项目获取银行卡信息 [6][7] - 利用资金周转困难等紧急需求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1][2] 违法行为后果 - "刷流水"操作涉嫌帮助洗钱 可能导致银行卡冻结及刑事责任 [17] - 出借银行卡和账户信息可能被用于转移涉诈资金 [13][14] - 诈骗分子通过受害人账户实现资金"洗白" 使受害者成为犯罪工具 [13][14] 行业监管要求 - 金融机构需严格执行贷前调查 包括借款人基本情况 收入证明 担保能力等核心要素 [16][17] - 监管规定强调对还款来源和借款用途的实质性审查 而非仅依赖流水数据 [16][17]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
第一财经· 2025-06-13 22:29
非法金融活动案例 - 被告人张某清等人通过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1] - 公寓项目采用委托经营管理收租模式的高额收益对社会公众存在潜在利诱性,一旦项目无法交付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 -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醒公众投资公寓项目需审查相关证件和合法手续,跟进建设进度以防陷阱[2] 贷款诈骗案例 - 被告人季某元伙同他人通过虚构流水、包装征信等方式骗取车贷86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至二年并处罚金[2][3] - 犯罪分子利用"背贷人"套取车贷,背贷人仅获少量资金却背负巨额债务并面临刑事处罚[3] - 法院认定明知使用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仍参与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3]
信保经理为业绩骗贷七千多万,花328万买彩票“想中奖堵窟窿”
新京报· 2025-05-19 10:31
案件概述 - 阳光财险许昌信保部经理何庭含通过虚假保险和贷款业务,以"冲业绩"为名骗取297人办理359笔贷款,总金额7623万元,未偿还金额1543万元 [1][8] - 何庭含向贷款人承诺20%返利,并伪造公章出具"还款协议书"和"结清证明",实际将资金用于偿还旧贷和个人消费 [1][3][7] - 案件于2025年4月24日二审维持原判,何庭含被判1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2万元,需退赔金融机构损失3236万元 [1][13] 诈骗手法 - 通过虚高贷款人收入(如将月流水从5万元虚报至50万元)和伪造工作单位信息提高贷款额度 [9][11] - 使用假机动车登记证书和假公章办理车辆解押手续,制造贷款已结清的假象 [11][12] - 采用"贷新还旧"模式,2020年已出现1400万元资金缺口,后期通过提高返利至20%刺激新客户加入 [6][7] 资金流向 - 2年间花费328万元购买彩票,中奖204万元,试图通过彩票奖金填补资金缺口 [1][13] - 向贷款人支付返利(初期4%,后期升至20%),单笔50万元贷款可产生10万元返利成本 [6][7] - 贷款资金用于支付旧贷本息(如50万元贷款需偿还银行本息55万元+担保费14万元) [2][7] 行业操作漏洞 - 金融机构默许贷款信息造假,平安普惠工作人员证实公司对虚报收入行为缺乏监管 [11] - 阳光财险内部管理失效,30多名员工参与"非标业务",部分员工亲属成为受害者 [3] - 车管所解押流程存在漏洞,何庭含使用伪造材料成功办理92辆车的解押手续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