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贷
icon
搜索文档
200万买断人生,职业背债人背后的陷阱!
搜狐财经· 2025-08-19 17:49
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出现了,居然有人抢着当老赖,很离奇是不是,这年头借个钱都难,怎么还有人上赶 着欠钱呢? 直到央视曝光了背后的产业链才知道真相如此的触目惊心,这个行业比缅北电诈还狠毒。它能让一个普 通人3个月躺赚200万,代价是征信拉入黑名单,下半辈子被银行疯狂追债,甚至锒铛入狱。 目前,这个行业正在野蛮生长,这条黑色产业链已经套取了银行上亿资金,它就是职业背债人,说白了 就是专门当老赖的一群人。打比方,你跟银行借了500万,然后拍拍屁股过逍遥日子去了,我收了好处 费之后,站出来替你抗下所有债务,看似皆大欢喜,实则新型陷阱。 据威胁猎人统计,2024年威胁猎人共捕获贷款欺诈攻击情报414万条,热度逐月提升;2024年捕获贷款 欺诈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作恶黑产数比上半年增长51%。 这是到底啥情况呢? 其实骗局既不复杂也不先进,得要从职业背债人隐蔽的收割三部曲开始说起。 第一步,拉人头。 所有背债人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机构——背债人中介,这些中介会专门跑到小农村小城镇,专挑五无人员 下手,征信没问题,无房、无车、无资产、无稳定工作的人,然后开始给他们画饼,"这事绝对一本万 利,签签字的功夫,几个月的时间, ...
“房贷返点”地下战
虎嗅· 2025-08-19 12:21
"听说房贷可以返点,求联系。"上海的西米在某社交平台了解到个人住房贷款有返点的情况后,发布了 这样一则帖子。发帖后,有人提醒她小心被骗,有人表示从未听说,而更多留言则来自中介员工。 上海某房地产销售代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办理100万房贷可以拿5000元,目前某国有大行、某城 商行的比例是千五(0.5%),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千四(0.4%),而另一家国有大行的返点比例是 0.3%。" 所谓"房贷返点",是银行为争夺房贷业务衍生出的一种促销手段。银行与地产中介机构合作,对于中介 机构推荐的客户,银行按照个人按揭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向地产中介支付佣金。该现象多存在于二手 房交易中。 上述房地产销售代理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一手房也能操作,但需要开发商提供担保函,很多开发商不 愿意提供。 "房贷返点"早已不是新事物。早在2010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就已印发《关于规范做好个人房地产按揭贷 款业务维护市场秩序的自律共识的通知》,直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争取房贷业务资源向房贷中介支付 高"返点"费用,引发银行间恶性竞争的问题。 近期,上海、广东、浙江、安徽等地金融监管局、银行业协会更是提出"反内卷"相关举措,除了房贷返 点, ...
银行股回调探因:政策、套利、减持扰动,中期行情怎么看?
格隆汇· 2025-08-15 11:57
银行板块市场表现 - 银行板块盘中下挫,中信银行、长沙银行跌超3%,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大行均跌超2% [1] - 银行AH优选ETF(517900)跌超2%,成交近4600万元,接近昨日全天水平 [1] - 7月11日至8月14日,申万银行指数跌超8%,城商行成下跌重灾区,浙商银行、渝农商行、沪农商行、北京银行、厦门银行、青农商行等跌超10% [3] - 农业银行逆势涨近12%,邮储银行涨5.7% [3] 银行股回调原因 - 财政部等三部门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最高3000元贴息,九部门出台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单户最高贴息100万元 [4] - 上海、广东等地金融监管部门提出"反内卷"举措,要求银行机构停止"房贷返点、车贷返佣"等低水平价格战行为 [4] - 套利资金"分红即走"策略加大短期抛压,7月迎来上市银行分红高峰期,部分投资者存在"分红前买入、登记日后卖出"的短期套利行为 [4] - 分红后除权除息导致股价出现技术性下跌 [4] - 杭州银行、齐鲁银行近期发布股东减持公告,险资锁定收益的阶段性调仓可能对市场情绪有一定影响 [4] 银行板块估值与资金面 - 截至8月14日,银行板块(申万)股息率仍有3.92%,银行AH指数股息率4.32% [5] - 煤炭、银行、石油石化PB估值分别为1.23x、0.61x、1.22x,银行股估值偏低、防御属性突出 [5] - 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新规等政策落地,增加各类资金对银行股的配置需求 [5] - 招商证券测算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A+H股银行的理论"标配比例"应达到11.57%,但主动型基金实际持有比例仅为4.5%,欠配比例高达7.07% [5][6] - 银行中期行情结束的标志是公募基金将银行配置提高到8%-10%左右的比例,目前欠配幅度仍然较大,中期行情预计仍未结束 [6]
背债苦命人成了银行“炸弹”
凤凰网财经· 2025-08-14 22:14
职业背债产业链现状 - 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2025年一季度突破2800亿元,较2023年增长40%,从业人员超800万,年复合增长率87% [14] - 贷款欺诈攻击情报2024年捕获414万条,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较上半年增长51% [14] - 职业背债人典型案例:赵倩背负2000万债务到手500万,谢亮亮骗取贷款3900万到手600万被判刑2年 [3][10] 背债人群体特征 - 主要目标为征信"纯白/小白"人群(无任何贷款记录),其次为"小花"(少量信用记录),黑户通常被拒 [18][19] - 典型背债人画像:低收入、无稳定职业、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薄弱,多因债务压力选择背债 [21][22] - 中介招募要求包括年龄(45岁以下优先)、学历、会写字等,提供"三包"服务(包吃住行) [22][24] 中介操作模式 - 分四级信用等级操作:纯白户可获大额信用贷,大花户用于多卡套现,黑户用于洗钱等灰黑操作 [18][19] - 操作方伪造职业证明、收入流水等材料,勾结银行内部人员推动审批,典型案例为黄某礼通过高评高贷骗取48.2万元 [27][28][30] - 中介转包链条普遍,同一资产包经多层转手差价达百万,客户资源多次倒卖 [26] 银行风控漏洞 - 部分银行存在"发展优先"导向,风控模型依赖社保、公积金等维度评分,但部分材料无法联网核查 [16][53] - 中介利用银行产品时间窗口,地方城商行因生存压力可能降低风控标准(如接受85分以下客户) [55][56] - 典型漏洞案例:某支行中介业务占比达90%,单中介操作超1亿贷款;房贷高估需勾结评估公司及银行内审人员 [47][54] 利益分配机制 - 背债人仅分得贷款金额10%-15%,如3900万贷款仅到手600万,小额贷款(车贷/装修贷)甚至分文不得 [34][35] - 主要利益被中介、操作方及银行"内鬼"瓜分,银行承担最终不良风险 [36] - 另类模式"直背":白户充当企业法人承接债务,如退休夫妻月入1.2万却背债1.2亿 [37][38] 行业技术对抗 - 银行加强流水验证(如二维码核验)、资金流向监控(拦截当日大额转账),但线上机器审核仍存造假空间 [58] - 城商行净息差降至1.4%,倒逼优化风控模型,但欺诈攻击仍具组织化、策略化特征 [56][59]
背债苦命人成了银行“炸弹”
虎嗅APP· 2025-08-14 08:18
职业背债产业链现状 - 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2025年一季度突破2800亿元,较2023年增长40%,从业人员超800万,年复合增长率87% [14] - 2024年贷款欺诈攻击情报达414万条,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较上半年增长51% [14] - 职业背债人通过伪造资质骗取贷款,典型案例包括3900万贷款到手600万,被判2年刑期 [7][8] 背债人群体特征 - 信用等级分为四类:小白/纯白(无征信记录)、小花(少量信贷记录)、大花(高频申贷)、黑户(不良记录),小白最受中介青睐 [22] - 背债人多为低收入、无稳定职业、法律意识薄弱群体,部分因债务压力主动参与,如40岁负债35万者寻求"人死债消" [23][24] - 中介招募要求年龄(45岁以下)、学历、会写字,提供"三包"服务但实际落地费需面签后支付 [24] 中介与操作模式 - 中介通过伪造职业证明、收入流水等材料包装背债人,勾结银行内部人员推动审批,如53岁村民被伪造材料骗取48.2万贷款 [30][33] - 贷款资金分配中,背债人仅获10%-15%金额(如3900万贷款到手600万),大部分被中介及操作方瓜分 [36][37] - 中介业务存在多层转包,同一资产包经三手后分配金额从700万递减至500万 [27] 银行风控漏洞与行业影响 - 银行面临"发展是最大问题"压力,部分客户经理为业绩对中介户"睁只眼闭只眼",某支行中介业务占比曾达90% [16][44] - 风控模型依赖社保、公积金等维度评分,但部分材料(如企业公章文件)无法联网核查,中介利用时间窗口作案 [46][47] - 城商行因净息差降至1.4%生存压力大,风控标准较低(如接受85分以下客户),成为中介重点突破目标 [48] 典型案例与操作手法 - "高评高贷"模式:20万二手房被高估至42.5万,骗取34万房贷,15万被转走 [31] - "直背"模式:白户被包装成企业法人承接债务,如退休夫妻月入1.2万却背债1.2亿 [38] - 中介通过虚假装修合同、还款证明等连续骗取多笔贷款,并短期还款维持征信以套取更多资金 [33][34]
观车 · 论势 || 金融乱象整顿倒逼市场回归理性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09:14
行业现状与问题 - 银行业协会叫停"车贷高息高返"及"诱导提前还款"操作,行业潜规则面临监管重拳 [1] - 银行向经销商支付贷款金额10%~15%返佣,经销商将部分返点转化为车价优惠制造"贷款更划算"假象 [1] - 某国有大行17万元贷款案例中银行支付2.55万元返佣却因客户提前还款实际利息收入仅1.6万元导致亏损 [1] - 经销商通过贷款渠道可获贷款额4%返点(20万元车返点8000元)综合利润提升至1.4万余元是全款销售利润2倍多 [2] - 头部汽车金融公司设定"贷款渗透率"考核指标提升至70%否则削减返点并上调融资成本 [3] - 金融机构通过"零首付""尾款贷款"等产品设计将消费者捆绑进5年还款周期 [3] 商业模式与风险 - "高息高返"模式导致银行实际亏损形成金融资源空转与浪费 [1] - 经销商为获取返佣诱导客户虚报收入伪造贷款资料将车贷异化为"套利工具" [2] - 金融返点模式贡献经销商利润近半壁江山 [2] - 经销商将手续费包装为"数字化服务费"将利率差价转化为"政府补贴" [3] - 消费者陷入三大认知误区:忽略隐性成本误将"低月供"等同于低负担被迫接受高溢价套餐 [3] - 行业杠杆率被推高埋下系统性风险隐患销售终端沦为金融产品导流渠道 [4] 监管与行业影响 - 监管层出手防范系统性风险守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4] - 政策建议包括强制公示完整费用清单建立金融产品备案制度禁止强制捆绑销售 [4] - 车贷新政导致贷款优惠从2万元缩水至5000元提前还款违约金从5%跳涨至10% [5] - 经销商长期依赖金融返佣的盈利模式遭遇颠覆需转向后市场服务谋求生路 [4] - 行业面临库存量高企资金流动性变差第三方售后服务竞争等挑战 [4] 未来发展趋势 - 消费者需建立新购车逻辑关注真实利率违约金条款评估全生命周期成本 [5] - 监管升级与市场教育双管齐下催生更理性消费决策 [5] - 行业需回归"产品+服务"本质竞争银行比拼风控能力经销商转型服务生态 [6] - 车贷新政被视为中国汽车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成人礼" [6]
河南率先明确车贷利率上限
第一财经· 2025-06-23 09:46
监管政策调整 - 河南省率先出台政策明确车贷年化利率上限不得高于当期一年期LPR的2倍(即6%),五年期信用卡分期费率不超过16% [1][3] - 政策要求银行和经销商杜绝强制推介高佣金产品,严禁利用高佣金压低车价诱导提前还贷,旨在切断高额返佣的恶性竞争链条 [1] - 浙江、上海、江苏、天津、北京等地也已启动车贷整改,最晚将在7月1日前完成调整 [2][4] 行业模式转变 - 河南省内已全面暂停"高息高返"模式,此前5年信用卡分期费率24%且返佣14%-15%,新规下费率降至16%且返佣降至6%-7% [4] - 农业银行广东分行调整为5年期分期费率15%+返佣5%,工商银行湛江分行调整为费率15%+返佣6% [4] - 行业转向"低息低返或低息零返"模式,不再宣传高息高返 [5][6] 消费者影响 - 以大众探岳300车型为例,高息高返模式下消费者两年总收益比低息低返模式多6400元(前者净赚3400元,后者净支出3000元) [7] - 低息低返政策下车辆总价较低时客户兴趣不高,与高息高返模式推销效果差异明显 [7] - 新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增强消费者获得感,提升汽车消费意愿和能力 [8][9] 行业自律与趋势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年初已要求整改高息高返业务,四川、河南等地银行业协会发布自律公约 [9] - 金融机构应制定差异化战略,避免价格战,通过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9] - 低利率环境下汽车消费信贷融资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但不同银行定价策略将存在差异 [9]
车贷新政撕开行业潜规则:金融乱象整顿倒逼市场回归理性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0 09:46
行业监管动态 - 银行业协会叫停"车贷高息高返"及"诱导提前还款"等操作 行业潜规则面临监管重拳 [4] - 监管层出手防范系统性风险 要求经销商公示全款与贷款完整费用清单 禁止强制捆绑销售 [7] - 行业协会建立金融产品备案制度 专项检查清理存量业务 传递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本源的信号 [9] 汽车金融模式问题 - 银行向经销商支付贷款金额10%~15%返佣 某国有大行17万元贷款案例中亏损达万元 [4] - 经销商通过贷款渠道综合利润可达1 4万元 是全款销售利润的两倍多 诱导客户虚报收入伪造资料 [5] - 金融机构设定70%贷款渗透率考核 将消费者捆绑进5年还款周期 实际年化利率高达12% [6] 经销商盈利结构 - 金融返点模式贡献经销商近半利润 20万元车辆贷款渠道利润比全款高8000元 [5] - 经销商将手续费包装为"数字化服务费" 自掏腰包补贴利息制造总价更低的幻象 [5][6] - 长期依赖金融返佣的盈利模式遭遇颠覆 经销商转向后市场服务谋求生路 [7] 消费者影响 - 贷款优惠从2万元缩水至5000元 提前还款违约金从5%跳涨至10% 部分消费者从省8000元变为多付3000元 [8] - 消费者陷入忽略隐性成本 误认低月供为低负担 接受高溢价保费套餐等三大认知误区 [6] - 政策倒逼消费者关注真实利率和违约金条款 评估全生命周期成本而非短期返点 [9] 行业发展趋势 - 经销商弱化车辆品质竞争转向话术比拼 消费者负债压力导致市场流动性下降 [7] - 银行比拼风控能力而非返佣比例 经销商转型服务生态 市场回归"产品+服务"本质竞争 [9] - 汽车金融市场经历凤凰涅槃 走向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9]
办车贷才能优惠?汽车金融大变革
36氪· 2025-06-19 12:13
汽车金融市场现状 - 汽车金融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竞争激烈[1] - 部分银行通过"高息高返"模式争夺市场份额,返佣比例达8%-15%[2] - "高息高返"模式下贷款渗透率超过80%,消费者可获得车价优惠[4] - 行业利润空间被过度压缩,部分银行已取消"高息高返"业务[6] 政策环境 - 2023年2月出台政策加大交通物流行业金融支持,鼓励优化货车贷款条件[6] - 2023年6月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不超过3万元[6] - 2023年7月发布措施促进汽车消费,要求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6] - 2023年8月修订《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加强对汽车金融公司监管[6] - 2023年9月发布汽车行业稳增长方案,目标2023年汽车销量2700万辆[6] - 2023年10月发布通知支持扩大汽车消费[6] 市场问题 - 部分经销商诱导客户提前还款以重复获取返佣,扰乱市场秩序[7] - 消费者权益受损,包括强制搭售金融产品和不透明服务条款[7] - "免息贷款"实为营销话术,利息成本通过车价内折算转移[10] - 银行面临"长贷短还"风险,车主普遍选择两年后提前还款[11] - 车贷提前还款投诉量达数千条,主要涉及拒绝提前还款等问题[13] 监管措施 - 重庆金融监管局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以高额返佣等不正当手段竞争[15] -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要求降低对客实际利率、合理确定佣金比率[15] - 上汽通用汽车金融因贷前调查不审慎被罚款30万元[16] - 开封市银行业协会要求杜绝推介高佣金汽车金融产品[16] 银行动态 - 多家银行上调还款门槛,延长提前还款期限、提高违约金比例[18] - 交通银行2024年汽车分期余额增加674.16亿元,增幅240.10%[19][21] - 平安银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2937.95亿元,新能源汽车贷款增长73.3%[21] - 浦发银行新能源汽车贷款规模90.82亿元,占比提升11.2个百分点[22] - 兴业银行汽车分期交易量同比提升276.65%[22] 行业趋势 - 行业将从高额返佣驱动转向回归金融服务本质[22] - 银行需提升风控能力和服务体验,采用精细化风控模式[24] - 银行将向"场景经营者"转型,深耕汽车消费场景[24] - 市场将呈现多元化竞争,建立透明化体系保护消费者权益[24] - 行业将走向规范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24]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
第一财经· 2025-06-13 22:29
非法金融活动案例 - 被告人张某清等人通过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1] - 公寓项目采用委托经营管理收租模式的高额收益对社会公众存在潜在利诱性,一旦项目无法交付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 -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醒公众投资公寓项目需审查相关证件和合法手续,跟进建设进度以防陷阱[2] 贷款诈骗案例 - 被告人季某元伙同他人通过虚构流水、包装征信等方式骗取车贷86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至二年并处罚金[2][3] - 犯罪分子利用"背贷人"套取车贷,背贷人仅获少量资金却背负巨额债务并面临刑事处罚[3] - 法院认定明知使用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仍参与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