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

搜索文档
金融“惯犯”跑了!这一次,他用稳定币骗走了百亿
商业洞察· 2025-07-10 16:09
核心观点 - 一个名为"DGCX鑫慷嘉数据"的交易平台涉嫌集资诈骗,涉及金额近130亿元,波及超200万名投资者 [2][3][32] - 该平台利用稳定币USDT作为资金进出渠道,使资金流动更加隐蔽和高效 [29][30][32] - 骗局的核心在于利用高收益诱饵和传销式架构吸引投资者,最终通过"二次充值+封锁提现"实现收割 [14][15][20] 精心设计的完美闭环 - 平台总部设在贵阳国际金融中心22层,装修奢华,悬挂创始人与"迪拜政要"合影,营造权威形象 [10] - 三位创始人通过名字拼凑成"鑫慷嘉",并盗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央企品牌为自己披上合法外衣 [11] - 设立类似传销的"兵团式"9级架构,推荐奖金和月薪可达上万美元 [13] - 平台自称拥有"独家大数据算法",承诺日化收益率1%,但资金至少一个月内不得提现 [14][15] - 暴雷前一周要求用户追加相当于账户余额10%的充值以"激活"原有资产,提现手续费高达50% [16][17] "惯犯"不断进化 - 幕后操盘手黄鑫曾因参与"云联惠"传销盘被判刑,涉案金额高达3300亿元 [23] - 出狱后黄鑫继续行骗,投身"扶贫养殖"等项目,2020年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24] - 黄鑫擅长将骗术包装成"时代新风口",从"消费返利"到"金融扶贫"再到稳定币骗局 [25] - 黄鑫通过投资移民获取加勒比岛国圣基茨护照,以规避司法追责 [26] - 平台运营主体贵州鑫慷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未实缴,无金融业务资质 [26] 稳定币沦为骗局帮凶 - 平台要求投资者将人民币兑换成稳定币USDT再转入指定加密钱包地址,利息和本金也以USDT结算 [30] - USDT的引入使资金流动更加隐蔽,绕开了传统银行账户的反洗钱系统 [32] - 平台崩盘前夕,高达18亿枚USDT(约129亿元)被转移至新创建的钱包地址并迅速洗白 [32] - 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预警,但投资者仍狂热追捧,认为官方警告是"同行嫉妒"或"压力测试" [34] - 全面引入USDT使骗徒获得前所未有的金融自由度,监管步伐正在加快 [35][36]
“迪拜黄金交易所”暴雷前48小时:18亿稳定币被转移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7-07 23:04
DGCX鑫慷嘉骗局 - 平台在崩盘前48小时内将价值18亿USDT(约129亿元人民币)转移至开曼群岛空壳公司[1][28][30] - 宣称是迪拜黄金交易所分站,但母公司DMCC否认关联[4][6][7] - 会员数量达200万,主要针对三四线城市个体户、宝妈及中老年人[8][24][33] - 通过虚构原油期货投资、层级传销及虚假豪车奖励吸引投资者[16][25] - 头部人员抽佣50%,提现手续费从5%升至10%,资金通过混币器洗白[35] 公司背景与操作手法 - 2021年由黄鑫、邵馨慷等注册贵州鑫慷嘉,2024年法人变更为实缴0元的刘海亮[10][11] - 利用20万元油品设备交易作为背书,数据迁移至美国IP地址平台[13][14] - 崩盘前一周每日仍有1.2亿元资金流入[21] 历史类似案例 - 张誉发通过MBI平台诈骗超1000亿元,3万会员受骗,2024年被引渡至中国[41][42][52] - 林强的"和合系"暴雷,涉及52.56亿元未兑付,境外卷款989亿元后被捕[57][62][64] 行业风险事件 - 贵州中天金融负债1516亿元,资不抵债但持有两张金融牌照[67][69][70] - 广州网约车平台暴雷致司机无法提现,家政平台因资金链断裂停运[76][78][79] - 健身馆、美容店等通过会员储值卡模式跑路,涉案金额数千至数万元[80] 行业共性特征 - 诈骗平台多伪装成国际机构或高收益项目,利用信息差吸引投资者[39][49][50] - 资金转移至境外空壳公司或通过虚拟货币洗钱是常见手法[28][35][64]
贵州金融巨头鑫慷嘉48小时卷走129亿,200万投资者血本无归
搜狐财经· 2025-07-06 21:04
事件概述 - 鑫慷嘉在48小时内通过比特币洗钱技术将129亿元转移至海外空壳公司[1][3] - 资金转移路径包括比特币兑换、混币器洗白、开曼群岛分散存储[3][5] - 公司高管利用预先准备的塞浦路斯护照和私人飞机潜逃[5] 诈骗手法 - 虚假包装包括"迪拜黄金交易所分站"名头和伪造的迪拜皇室合作照片[8][10] - 利用与中国石油20万元的小额交易夸大宣传为"战略合作伙伴"[12] - 在市中心豪华写字楼设立办公室营造正规形象[14] - 设置九级传销奖励机制,最高级别"钻石董事"可获团队收益5%分成[16] 受害者情况 - 涉及200万投资者,包括退休教师、大学生等群体[20] - 部分投资者投入毕生积蓄,如一位退休教师投入80万元[22] - "团长"类投资者因发展下线面临亲友追债,社会关系破裂[24] 资金追讨难度 - 仅冻结国内1.2亿元资金,129亿元海外资金追讨难度极大[34] - 混币器技术使资金追踪如同"墨水滴入大海"[34] - 开曼群岛、塞浦路斯等地法律程序复杂,国际合作困难[36] 行业监管问题 - 现行监管手段落后于区块链技术发展[32] - 缺乏针对混币器、智能合约等新技术的监控系统[39] - 跨国犯罪取证和引渡程序存在明显滞后[36] 公司运营特征 - 采用"人拉人"模式快速扩张,月入50万的案例刺激投资者加入[16] - 宣称年化收益达100%,远高于银行理财3%的正常水平[14][37] - 办公室在暴雷前被连夜搬空,显示早有预谋[5]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
第一财经· 2025-06-13 22:29
非法金融活动案例 - 被告人张某清等人通过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1] - 公寓项目采用委托经营管理收租模式的高额收益对社会公众存在潜在利诱性,一旦项目无法交付将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 -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醒公众投资公寓项目需审查相关证件和合法手续,跟进建设进度以防陷阱[2] 贷款诈骗案例 - 被告人季某元伙同他人通过虚构流水、包装征信等方式骗取车贷86万余元,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至二年并处罚金[2][3] - 犯罪分子利用"背贷人"套取车贷,背贷人仅获少量资金却背负巨额债务并面临刑事处罚[3] - 法院认定明知使用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仍参与的行为构成贷款诈骗罪[3]
法院发布“金融黑洞”警示:小心“包租”公寓变陷阱、“背贷人”沦为帮凶
第一财经· 2025-06-13 19:47
非法金融活动案例 - 被告人张某清等人通过不具备合法手续的公寓项目非法集资,采用租赁及合作经营合同方式出售公寓使用权,承诺售后包租和固定收益,造成112名投资人实际损失2750余万元 [1] -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认定张某清等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罚金四十万元至二十五万元不等,追缴违法所得发还集资参与人 [1] - 公寓项目委托经营管理收租模式的高额收益对社会公众存在潜在利诱性,但项目出现问题无法交付时,涉案资金往往无法退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 公寓项目投资风险 - 投资公寓项目需谨慎审查相关证件,确认是否有改建公寓的合法手续,及时跟进项目建设进度,防止掉入陷阱 [2] - 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公寓项目逐渐吸引公众关注和投资,但非法集资行为可能扰乱金融秩序 [1][2] 贷款诈骗案例 - 被告人季某元伙同苏某明等人通过贷款买车再出售套现的方式骗取金融机构贷款,造成贷款本金损失86万余元 [2] -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认定苏某明、季某元构成贷款诈骗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和二年,并处罚金三万元和二万元 [3] - 犯罪分子利用"背贷人"套取车贷,"背贷人"仅获得少量资金却背负巨额债务,并可能沦为骗取贷款的帮凶 [3] 金融诈骗手法 - 非法集资手法包括打造样板间、电话宣传、签订租赁及合作经营合同等方式吸引公众投资 [1] - 贷款诈骗手法包括虚构流水、包装征信、以个人名义贷款购车后出售套现 [2][3]
“日结高薪”等已成金融诈骗新幌子,学生群体被诈骗团伙关注
贝壳财经· 2025-05-15 22:40
学生群体诈骗风险 - 中学生群体成为诈骗目标,不法分子利用偶像文化、二次元文化,以"免费领取周边产品""解锁隐藏内容"为诱饵,诱导加入社交群并支付"入场费"或"保证金",甚至通过恶意软件控制账户转账 [1] - 大学生群体被"轻松赚钱""日结高薪"刷单兼职吸引,初期小额返利建立信任后,诱骗垫付大额资金并以"任务未完成"等理由拒绝退款,部分学生因此负债或征信受损 [1] - 留学生群体遭遇假冒使领馆、公检法人员的诈骗,谎称"涉嫌洗钱""签证异常",利用心理脆弱性要求大额转账证明清白,同时切断联系并向家属勒索"保释金" [2] 防范措施 - 建议通过正规平台寻找兼职并核查企业信用信息,明确公检法机关不会电话要求转账 [3] - 警惕"天降福利"类信息,如"明星互动""免费产品",需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可疑电话需第一时间验证 [4] - 遭遇威胁或恐吓时,应及时联系家人或学校寻求帮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