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都市圈建设

搜索文档
中共郑州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郑州日报· 2025-08-13 09:01
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 - 中共郑州市委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通报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听取意见建议 [1] - 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充分肯定郑州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 [1] - 下半年工作考虑包括发展先进制造业、会展经济、跨境电商和韧性城市建设等领域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郑州市将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该领域奋勇争先 [2] - 重点发展领域包括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提升枢纽能级和开放优势 [2] - 郑州都市圈建设将高水平推进并提速提质 [2] 城市规划与发展 - 郑州市计划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方面扩大成效 [2] - 各民主党派将参与"十五五"规划科学编制工作 [2] - 目标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挑大梁、走在前" [2]
深化两地协同 坚持携手并进 共同加快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建设
郑州日报· 2025-07-28 09:00
郑州都市圈建设 - 郑州与济源示范区就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工作进行对接交流 [1] - 郑州聚焦"两高四着力"目标 建设创新 宜居 美丽 韧性 文明 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2] - 郑州持续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一委一办一平台"体系 深化数字赋能 [2] - 郑州加快打造先进制造强市 科创强市 数智强市 交通强市 文旅强市 商贸物流强市 现代农业强市 [2] - 郑州与济源将推进全方位 多领域 深层次合作 共同打造组团式 网络化现代化都市圈 [2] 产业协同发展 - 郑州展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蓬勃态势 [3] - 双方将聚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文旅合作共融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交通互联互通 [3] - 代表团考察超聚变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 关注新质生产力培育 [3] 城市治理与文旅融合 - 郑州在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强劲动能 [3] - 代表团考察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 管城区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 [3] - 代表团调研商都阜民里文化街区 关注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3] - 郑州在城市更新 文旅融合等领域的经验获代表团高度评价 [3]
深化合作同题共答 加力推进郑州都市圈建设
郑州日报· 2025-07-11 09:00
郑州都市圈建设调研 - 郑州市党政考察团赴新乡市、开封市调研郑州都市圈建设 聚焦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领域 [1] - 考察地点包括中原农谷展厅、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万岁山武侠城、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等代表性项目 [1] - 新乡市和开封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为郑州都市圈提供有力支撑 [1] 都市圈发展战略 - 郑州都市圈建设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关键抓手 [2] - 重点推进"五个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涵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文化同兴、生态同建、服务同享五大领域 [2] - 强化郑新一体化和郑开同城化发展 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和产业协调共融 [2] 产业与创新布局 - 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展示科技创新成果 [1] - 开封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万岁山武侠城和艺术品保税仓体现文化IP开发与对外开放成果 [1] 工作机制 - 建立跨区域工作推进机制 通过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协调 [2] - 三市领导层共同参与 形成政府间协同推进格局 [1][2]
提升能级,这个国家级都市圈“划重点”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15:15
郑州都市圈建设规划 - 郑州都市圈建设以提升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为目标,突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功能定位 [1] - 构建"主副协同、区域统筹、圈层一体"的发展格局,强化郑洛协同、郑开同城、郑许一体 [1] - 2023年10月郑州都市圈正式获批为全国17个"国家级都市圈"之一,2024年4月河南出台一揽子规划包括都市圈发展规划及6个专项规划 [2] 都市圈发展重点领域 - 加快建设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都市圈,建强高铁"主骨架",拓展城铁覆盖面,提升公路通达率 [1] - 加快建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都市圈,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加快建设繁荣兴盛、文旅融合的现代化文化都市圈,构建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1] 都市圈空间布局 - 构建"一主一副、三轴四极"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其中一主是郑(港)汴许主引擎,一副是洛济深度融合区 [2] - 以郑州市、洛阳市为引擎,融合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 [4] 都市圈发展现状与挑战 - 郑州都市圈与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一道闯入《2024年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20强 [2] - 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局面,当务之急是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 [2][4] - 武汉都市圈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合肥都市圈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电动汽车等产业集群,长株潭都市圈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