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

搜索文档
潮声丨连接两个“世界级城市群”,温福高铁为何不同寻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9 12:26
项目概况与战略定位 - 温福高铁是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海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正线全长302.4公里,总投资约734.5亿元,其中浙江境内长98.86公里,投资约328.16亿元 [3] - 项目连接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世界级城市群,地处其相向辐射的中间地带,是贯穿东南沿海高速铁路通道的关键一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11] - 线路起于温州乐清站,经浙江省多个市县后进入福建省,最终引入福州南站,与福厦高铁贯通 [3] 交通效能与枢纽升级 - 高铁开通后,温州至福州的行程时间将从现有铁路的2小时以上缩短至1小时,前往珠三角时间压缩至5小时,显著提升沿海通道客运效率 [3][4] - 项目将新建温州东站,打造浙南首座“空铁一体”联运枢纽,通过立体换乘设计有效扩大龙湾国际机场的客源辐射半径 [5] - 温福高铁与杭温高铁通过联络线无缝对接,进一步缩短杭州与福州的时空距离,使温州从“边缘节点”升级为衔接杭州、宁波、金华、福州的多方向放射性铁路枢纽 [4][10] 区域经济与产业协同 - 高铁直接串联温州都市区和福州都市圈,联动海峡西岸经济区,拓展长三角城市群南部腹地 [6][11] - 基于2023-2024年企业迁移数据,温州与福州、宁德之间生产要素流动频繁(如温州迁往宁德企业108家),高铁将强化沿海协同创新走廊,聚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不锈钢深加工等关键产业链 [7][8] - 项目将整合沿线港口资源(温州、宁德、福州),加强海铁联运拓展内陆腹地,并串联乐清雁荡山、苍南黄金海岸线等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品牌共推与主客共享 [8] 通道价值与长远影响 - 温福高铁与既有杭深铁路形成客货合理分工的双线格局,未来可研究释放原有温福铁路的货运功能,畅通东南沿海货物运输通道,降低物流成本 [11] - 预测数据显示,至2050年,温福铁路通道最大断面客流密度达3480万人,高铁将承担66%的客流,在综合交通中的比重从2023年的16.5%提升至30.2% [12] - 项目全线贯通后,杭州至深圳的高铁时间有望从10小时压缩至6小时,极大拉近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距离,共同抬升中国东南沿海的发展能级 [11][13]
拥有9个GDP万亿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打样未来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14:01
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长三角城市群被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国家战略排头兵,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7] - 该城市群是以上海为核心,包含江浙皖三省共27个城市的紧密联系体[7] - 发展重点在于创造城市群发展的中国模式,通过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落实高技术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7] 交通基础设施与一体化进展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每日客运量超200万人次[15]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于2024年6月1日运营,连接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15] - 高铁密度较高且联通性较强,未来将向中小城市延伸并提升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15] - 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将促进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集聚,并实现上海至嘉兴半小时、至苏州20多分钟的高铁通勤[2] 产业协作与集群发展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长三角形成跨地域产业链:上海负责研发设计,安徽集中于生产加工(安徽已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常州、上海临港均为重点发展城市[16][17] - 大飞机产业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格局,长三角集聚全国超1/3的配套供应商,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并于2024年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1] - 低空经济被视为近期发展潜力明显的领域,需要制定长三角城市间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方案[22] - 城市间产业协作呈现多中心互补格局:上海强于研发与国际资源,苏州常州强于生产制造,杭州强于民营经济与数字技术,南京软件业增长迅速[17] 都市圈建设与同城化效应 - 长三角包含6个国家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其中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已获批[9][10] - 都市圈是城市群中合作最紧密的组团,旨在解决跨行政区域管理碎片化问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同城化便利[10][11] - 都市圈为居民提供更广大的就业和公共服务空间活动范围,实现基础设施、人口管理和产业合作的多方面协同[10][11] 国际竞争力与优势条件 - 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也是唯一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群[3][19] - 优势条件包括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世界级港口(上海港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700多个港口、宁波舟山港308条航线)、中国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制造能力[19][20] - 区域拥有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未来目标成为全球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21] - 城市群内包含9个万亿GDP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12]
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如何为未来城市打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20:48
长三角城市群战略定位 - 长三角城市群被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 - 目标是打造城市群发展的中国模式,成为国内发展的排头兵和重要样本[5] - 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共同被支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1][5]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过7700公里,每日客运量超200万人次[13]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已正式运营,连接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13] - 高铁密度较高且联通性较强,未来将向中小城市延伸并提升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13] - 嘉兴机场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便利性,促进产业集聚[1] 产业集群与协作 - 长三角已形成9个万亿GDP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和常州[10] - 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跨省协作网络:浙江杭州宁波为产业链核心,江苏常州为重点城市,上海临港为重镇,安徽芜湖合肥同步发展[14] - 大飞机产业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格局,集聚全国超1/3供应商,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20] - 低空经济被视为近期发展潜力明显的产业,需要制定长三角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方案[21] 多中心城市功能分工 - 上海在科创资源、国际金融、全球交通枢纽方面具有综合优势[16] - 南京软件行业增长较快,苏州常州生产制造能力突出,杭州民营经济和数字技术独具特色[16] - 城市间形成优势互补:上海侧重研发设计,安徽聚焦生产加工,已使安徽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14] 港口与对外开放 - 上海港拥有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连通度连续13年全球第一[19] -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航线总数达308条,连通性指数位列全球第二[19] - 沿江沿海的地理区位优势使长三角具备海陆兼备的开放条件[17][19] 都市圈与一体化机制 - 长三角包含6个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和宁波都市圈,其中南京、杭州、合肥已获批国家级[7] - 都市圈是城市群中合作最紧密的组团,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同城化便利[10] - 通过主要领导座谈会等机制,在公共服务、绿色生态、现代化产业等多方面推进一体化发展[8]
在体系重构中找准城市投资发展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8:13
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框架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作为未来十余年中国城市体系愿景蓝图和城市领域投资方向指南 [1]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深度高质量城市化仍具巨大空间 [1] - 政策突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提出发展任务既破解城市发展痛点也为万亿级城市投资划定核心赛道 [1] 现代化城市体系架构 - 体系核心聚焦"一个形态+两大支撑":城市群都市圈作为主要空间形态 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县城作为两大支撑 [1] - 新框架直指未来城市发展重点领域 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形态 超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县城为两大重点方向 [1] - 构成中国城市未来投资主线和主题 超越传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 [1] 城市群与都市圈投资机遇 - 世界级城市群提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占全国超40% 投资聚焦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设 [2] - 中西部东北增长极打造: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1.5亿常住人口 投资重点在同城化配套和产业协作园区 [2] - 一体化同城化落地项目:既能提升城市效率也具备可持续投资回报 如跨市通勤路网和跨境金融基础设施 [2] 超特大城市投资转型 - 投资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功能提升 核心功能强化如北京科技创新上海金融开放 [2] - 投资向国家实验室跨境金融平台等高端载体倾斜 非核心功能疏解配套如制造业基地外迁承接地建设 [2] - 省域副中心补位:湖北河南等多省副中心建设谋划已久 预计成为十五五投资重点区域 [2] 中小城市与县城投资潜力 - 人口流入型中小城市资源补位:浙江部分县城2023年常住人口增长超5万 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迫切 [3] - 都市圈周边县城功能对接:如江苏昆山花桥镇对接上海产业 投资聚焦配套厂房人才公寓 [3] - 特大镇改革配套:沿海镇扩权后市政设施产业园区投资空间显著 收缩型城市转型如辽宁阜新风电黑龙江伊春生态旅游 [3] 城市发展路径创新 - 超越单体扩张:要求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避免单打独斗式投资 强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 [3] - 超越体量之争:超大城市投高端载体 中小城市投配套设施 超越单边增长预期强调存量更新和收缩式转型 [3] - 超越同质化:强调特色发展 避免千城一面无效投资 [3] 存量提质增效投资重点 - 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能力提升项目仍是投资重点 [4] - 超大城市高端要素配置能力:超特大城市研发投资占全国比重较大 科技创新项目持续获投 [4] - 县城公共服务能力:老旧小区农村污水治理等民生项目兼具社会效益与投资安全性 [4] - 特殊类型城市转型能力:资源型城市新能源替代项目收缩型城市生态修复工程符合政策红利 [4] 城市投资逻辑重构 - 从土地驱动粗放增长转向功能适配+效率提升的精准投资 [4] - 所有投资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 包括城市群一体化项目和县城公共服务配套 [4] - 在万亿级城市投资市场中找到确定回报路径 [4]
重磅文件定调!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5-08-29 21:03
城市发展阶段转变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1] 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战略 - 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2]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长江中游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2] -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 [2] - 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强,周边地区有劳动力和制造业,两者结合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 - 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涵盖大飞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 [3] - 长三角大飞机产业实现"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周边",国产化率从10%大幅提升至60% [3] 超大特大城市发展定位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规模并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4] -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4] - 目前中国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共7座超大城市 [5][6] - 有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共15座特大城市 [6] 基础设施投资机遇 - 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的高铁、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有较大增长空间 [4] - 新建上海至杭州高速铁路线路长223.8公里,总投资约670.97亿元 [4] - 大湾区启动广深第二高铁南延线规划,成渝中线高铁已全线动工 [4] 中小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 [7] -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7] - 2024年全国GDP千亿县数量增加到62个,GDP超2000亿的县为10个,超3000亿的县域达5个 [7] - 全国有6个GDP总量突破千亿元的"千亿镇",另有10多个超级镇GDP超过500亿元 [7] - 广东有21个超级镇人口超过30万人,其中9个镇常住人口超50万人,江苏玉山镇和杨舍镇人口也超50万 [8] - 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9] 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 有546个县域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其中246个县域人口少于10万人 [9] - 山西推进人口小县"大部制"、扁平化改革试点,机构、编制、人员数量均下降 [9] - 机构改革有利于提升人口小县的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