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

搜索文档
14.79万亿粤港澳大湾区,冲刺世界最大经济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40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与地位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超越纽约和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 [1][9] - 2024年大湾区人均GDP估算约17.02万元 [1][9] - 内地九市2024年GDP为115365.14亿元,同比增长3.7%,香港为31769.93亿港元,增长2.5%,澳门为4033.14亿澳门元,增长8.8% [9] 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转变 - 大湾区发展引擎从以香港、广州为代表的门户城市,转向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城市 [4][12] - 城市间合作模式从围绕港口、贸易的联动,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协同 [12] - 城市群正从“地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通过交通基建和跨境机制建设支持要素流动 [5][7] 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 - 近三年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率提升25%,与外部交流频率增长30% [7] - 截至2024年5月末,“跨境理财通”参与个人投资者11.57万人,跨境汇划金额590.61亿元 [7] - 纳思达公司供应链70%以上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解决,打印机产业在区域内已自成系统 [1][8] -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累计吸引项目金额超3亿元,与20余家企业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 [8] 创新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重塑 - 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 [14] - 深圳持续强化创新优势,并通过构建都市圈将生产功能疏解至东莞、惠州、中山等周边地区 [13] - 香港在保持金融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澳门推动“1+4”产业多元化战略,广州加强科技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13] 全球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链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支点,在区域供应链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 [4][16] - 专家建议构建“产业+金融+创新”三轮驱动,对外强化与东南亚市场链接,提升在双循环中的枢纽地位 [17][18] - 有观点认为,结合产业、金融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有机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复合功能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18]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阶:迈向创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1:12
文章核心观点 - 粤港澳大湾区已从地理叠加阶段进入化学融合新阶段,经济总量在2024年达到约14.79万亿元,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 [1][9] - 大湾区发展引擎正从以香港、广州为代表的门户城市转向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从港口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 [4][10] - 面对全球经贸格局变化,大湾区正从参与全球分工转向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特别是在链接东南亚市场方面具有优势 [14][16] 城市群经济规模与地位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为14.79万亿元,人均GDP估算约17.02万元 [1][9] - 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越纽约和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第一梯队 [1][9] - 2024年大湾区内地九市GDP为115365.14亿元,同比增长3.7%,香港为31769.93亿港元,同比增长2.5%,澳门为4033.14亿澳门元,同比增长8.8% [8] 核心城市经济指标 - 深圳2024年GDP为3.68万亿元(约5167.6亿美元),人均GDP为29,047美元 [4][12] - 广州2024年GDP为3.10万亿元(约4357.5亿美元),人均GDP为23,052美元 [4][12] - 香港2024年GDP为3.18万亿港元,澳门为0.40万亿澳门元 [12] - 佛山、东莞2024年GDP分别为1.34万亿元和1.23万亿元 [12] 要素流动与协同发展 - 近三年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率提升25%,与外部交流频率增长30% [6] - 截至2024年5月末,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达11.57万人,跨境汇划金额590.61亿元 [6] - 通关效率提高,例如从澳门到珠海横琴的车程从2019年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现在的10分钟 [1][6] - 纳思达公司超过70%的供应链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解决 [1][8] 创新经济发展 - 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 [13] -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已有超过300位师生开展研究,累计吸引项目金额超3亿元,与20余家企业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 [8] - 香港提出建设“北部都会区”以加强与深圳联系,东莞、中山等地也积极对接深圳的产业与创新资源 [10] - 发展模式从以往围绕港口、贸易的联动,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协同 [10] 区域角色与功能定位 - 广州正通过南沙科学城建设、引进华为等科创企业加强转型升级 [11] - 香港在保持金融等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与高端专业服务 [11] - 澳门发力“1+4”产业多元化战略,包括中医药、文旅会展等 [11] - 深圳通过构建都市圈将部分生产功能疏解至东莞、惠州、中山等周边地区 [11] 全球定位与未来展望 - 大湾区在链接东南亚市场方面具有地理与市场双重优势,有望在“一带一路”市场中发挥引擎作用 [14] - 可抓住外资企业布局“中国+1”战略的机遇,成为辐射中国与东南亚供应链的亚太研发中心 [15] - 若能将深圳的创新能力、香港的国际金融优势、广州的服务业与科教功能结合,形成“产业+金融+创新”三轮驱动,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16] - 有观点认为,未来十年内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 [10][13]
改革开放走在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进阶:迈向创新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20:53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内生产总值达约14.79万亿元,其中内地九市115365.14亿元,同比增长3.7%,香港31769.93亿港元,同比增长2.5%,澳门4033.14亿澳门元,同比增长8.8% [7]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越纽约和旧金山两个世界级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人均GDP估算约17.02万元 [2][7] 产业发展与供应链协同 - 纳思达的供应链70%以上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解决,打印机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自成系统 [2][6] - 产业创新发展趋势是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细化的社会分工是完成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2][6] -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已与国药集团、华润医药、珠海一微半导体等20余家企业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精准对接相关企业并迅速实现产线落地 [6]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 [11] -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有超过300位师生开展项目研究,累计吸引项目金额超过3亿元,其中政府项目超过170项、商业项目超过180项 [6] - 科技进步依赖基础科研机构、应用技术转化企业和强大金融服务三驾马车,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三方面条件最为具备 [11] 区域协同与要素流动 - 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率近三年提升25%,与外部交流频率增长30% [4] - 截至2024年5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11.57万人,跨境汇划金额590.61亿元 [4] - 交通基建和跨境机制建设支持要素流动,从澳门到珠海横琴的通勤时间从2019年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现在的10分钟 [2][4] 城市功能定位与转型 - 大湾区发展引擎已经从以香港、广州为代表的门户城市,转向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城市 [3][8] - 广州通过南沙科学城建设、引进华为等科创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香港在保持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推动“再工业化”,澳门发力“1+4”产业多元化战略 [9][10] - 深圳持续强化创新优势,并通过构建都市圈的方式将部分生产功能疏解至东莞、惠州、中山等周边地区 [10] 全球化战略与市场链接 - 粤港澳大湾区在链接东南亚市场方面具有地理与市场双重优势,未来要在链接“一带一路”市场上承担引擎作用 [12] - 珠海中科慧智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意向合作金额已经超过十亿元,计划明年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重点拓展中东、东南亚和非洲市场 [12][13] - 外资企业基于“中国+1”战略布局,大湾区城市可成为辐射中国本土与东南亚供应链的亚太研发中心所在地 [13] 未来发展路径与潜力 -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未来的十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世界上最大的科创中心 [8][11] - 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关键是形成“产业+金融+创新”三轮驱动,构建功能互补的城市网络 [14] - 粤港澳大湾区有机会超越前三大湾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复合功能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14]
拥有9个GDP万亿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打样未来城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0 14:01
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 长三角城市群被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国家战略排头兵,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7] - 该城市群是以上海为核心,包含江浙皖三省共27个城市的紧密联系体[7] - 发展重点在于创造城市群发展的中国模式,通过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落实高技术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7] 交通基础设施与一体化进展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已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每日客运量超200万人次[15]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于2024年6月1日运营,连接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合肥、黄山、杭州和嘉兴等地[15] - 高铁密度较高且联通性较强,未来将向中小城市延伸并提升运行速度和服务质量[15] - 嘉兴机场建成开通将促进低空经济等科技产业集聚,并实现上海至嘉兴半小时、至苏州20多分钟的高铁通勤[2] 产业协作与集群发展 -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长三角形成跨地域产业链:上海负责研发设计,安徽集中于生产加工(安徽已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浙江杭州宁波、江苏常州、上海临港均为重点发展城市[16][17] - 大飞机产业形成“上海总装+苏浙皖配套”格局,长三角集聚全国超1/3的配套供应商,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并于2024年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1] - 低空经济被视为近期发展潜力明显的领域,需要制定长三角城市间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方案[22] - 城市间产业协作呈现多中心互补格局:上海强于研发与国际资源,苏州常州强于生产制造,杭州强于民营经济与数字技术,南京软件业增长迅速[17] 都市圈建设与同城化效应 - 长三角包含6个国家级都市圈(上海、杭州、苏锡常、南京、合肥、宁波),其中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圈已获批[9][10] - 都市圈是城市群中合作最紧密的组团,旨在解决跨行政区域管理碎片化问题,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同城化便利[10][11] - 都市圈为居民提供更广大的就业和公共服务空间活动范围,实现基础设施、人口管理和产业合作的多方面协同[10][11] 国际竞争力与优势条件 - 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也是唯一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群[3][19] - 优势条件包括通江达海的地理区位、世界级港口(上海港近350条国际航线覆盖700多个港口、宁波舟山港308条航线)、中国最大消费市场和生产制造能力[19][20] - 区域拥有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集聚,未来目标成为全球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21] - 城市群内包含9个万亿GDP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常州),形成多中心空间结构[12]
在体系重构中找准城市投资发展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8:13
城市高质量发展政策框架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作为未来十余年中国城市体系愿景蓝图和城市领域投资方向指南 [1]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 深度高质量城市化仍具巨大空间 [1] - 政策突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提出发展任务既破解城市发展痛点也为万亿级城市投资划定核心赛道 [1] 现代化城市体系架构 - 体系核心聚焦"一个形态+两大支撑":城市群都市圈作为主要空间形态 超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及县城作为两大支撑 [1] - 新框架直指未来城市发展重点领域 城市群都市圈为主体形态 超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县城为两大重点方向 [1] - 构成中国城市未来投资主线和主题 超越传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 [1] 城市群与都市圈投资机遇 - 世界级城市群提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占全国超40% 投资聚焦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设 [2] - 中西部东北增长极打造: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1.5亿常住人口 投资重点在同城化配套和产业协作园区 [2] - 一体化同城化落地项目:既能提升城市效率也具备可持续投资回报 如跨市通勤路网和跨境金融基础设施 [2] 超特大城市投资转型 - 投资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功能提升 核心功能强化如北京科技创新上海金融开放 [2] - 投资向国家实验室跨境金融平台等高端载体倾斜 非核心功能疏解配套如制造业基地外迁承接地建设 [2] - 省域副中心补位:湖北河南等多省副中心建设谋划已久 预计成为十五五投资重点区域 [2] 中小城市与县城投资潜力 - 人口流入型中小城市资源补位:浙江部分县城2023年常住人口增长超5万 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迫切 [3] - 都市圈周边县城功能对接:如江苏昆山花桥镇对接上海产业 投资聚焦配套厂房人才公寓 [3] - 特大镇改革配套:沿海镇扩权后市政设施产业园区投资空间显著 收缩型城市转型如辽宁阜新风电黑龙江伊春生态旅游 [3] 城市发展路径创新 - 超越单体扩张:要求稳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避免单打独斗式投资 强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 [3] - 超越体量之争:超大城市投高端载体 中小城市投配套设施 超越单边增长预期强调存量更新和收缩式转型 [3] - 超越同质化:强调特色发展 避免千城一面无效投资 [3] 存量提质增效投资重点 - 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能力提升项目仍是投资重点 [4] - 超大城市高端要素配置能力:超特大城市研发投资占全国比重较大 科技创新项目持续获投 [4] - 县城公共服务能力:老旧小区农村污水治理等民生项目兼具社会效益与投资安全性 [4] - 特殊类型城市转型能力:资源型城市新能源替代项目收缩型城市生态修复工程符合政策红利 [4] 城市投资逻辑重构 - 从土地驱动粗放增长转向功能适配+效率提升的精准投资 [4] - 所有投资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 包括城市群一体化项目和县城公共服务配套 [4] - 在万亿级城市投资市场中找到确定回报路径 [4]
重磅文件定调!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5-08-29 21:03
城市发展阶段转变 - 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1] 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战略 - 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2]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长江中游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2] -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 [2] - 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强,周边地区有劳动力和制造业,两者结合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 - 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涵盖大飞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 [3] - 长三角大飞机产业实现"研发在上海、制造在周边",国产化率从10%大幅提升至60% [3] 超大特大城市发展定位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规模并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 [4] -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 [4] - 目前中国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共7座超大城市 [5][6] - 有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苏州共15座特大城市 [6] 基础设施投资机遇 - 城市群、都市圈内部的高铁、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有较大增长空间 [4] - 新建上海至杭州高速铁路线路长223.8公里,总投资约670.97亿元 [4] - 大湾区启动广深第二高铁南延线规划,成渝中线高铁已全线动工 [4] 中小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 - 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 [7] - 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7] - 2024年全国GDP千亿县数量增加到62个,GDP超2000亿的县为10个,超3000亿的县域达5个 [7] - 全国有6个GDP总量突破千亿元的"千亿镇",另有10多个超级镇GDP超过500亿元 [7] - 广东有21个超级镇人口超过30万人,其中9个镇常住人口超50万人,江苏玉山镇和杨舍镇人口也超50万 [8] - 适时调整扩大经济规模大、人口增长快的县级市和特大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9] 人口小县机构改革 - 有546个县域常住人口在20万人以下,其中246个县域人口少于10万人 [9] - 山西推进人口小县"大部制"、扁平化改革试点,机构、编制、人员数量均下降 [9] - 机构改革有利于提升人口小县的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10]